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选12篇

2024-04-08 11:35:58

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12篇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一

回顾白酒行业2013年的发展,虽时有风雨侵扰,但整个行业总体是向前发展的,我相信未来中国白酒产业仍然是充满希望的。这种自信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

实际上,目前行业所面对的困境是发展中比较正常的现象。白酒产业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期和蜕变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寻找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我阐述的是个人对白酒产业发展两方面的认识:一个是白酒的定位,另一个是白酒的价值。

白酒的定位: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的

一个产业的发展,首先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种定位不仅仅是对产品的定位,而是从更高层面上对产业的定位。我们要对行业未来有信心,但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对白酒的客观认知和理性定位上,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认清白酒产业的本源与现状。

今年白酒产业迎来的“寒冬”,客观讲是因为它偏离了自身的定位。那么白酒客观的定位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聚焦在三个关键词,也是伟人说过的一句话:“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的”。如果我们的企业都能认清行业的这个定位,遵循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白酒不仅会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而且会像日本的清酒、韩国的烧酒、西方的洋酒一样,成为一种文化和民族的象征,走的更远、更踏实。

白酒是民族的。白酒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这点毋庸置疑。中国白酒是自然的造化、传统的产物、民族的瑰宝,它扎根于民族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得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对于白酒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兄弟企业包括洋河股份(苏酒集团),都在积极地推进国际化进程。对于我们酒企而言,认清了白酒是民族的,就要把民族品牌做强、做大、做长久,要根植于民族之中,始终不忘白酒之本。

白酒是大众的。这主要从白酒的物质属性层面来讲。历经千年洗礼,白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祭祀品,它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生活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还从一种人际沟通、情感沟通的特殊媒介,变成了现在的情感和理性、健康诉求并存的复合体。所以,白酒的最终归属是大众消费,要满足大众消费者的理性与情感需求,要与大众诉求相一致;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白酒的消费属性又不能简单化看待“大众”这一群体。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多元化,社会的多元化带来了消费的多元化。面对在消费层面多元化的大众,我们需要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如不同价位、不同口味、不同风格,以及绿色、健康的产品。

白酒的核心是文化的。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里。翻开唐诗、宋词,翻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贯穿其中。如今,酒在社会活动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在很多场合,都是以酒为媒,把酒言欢,因为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已经成为一种感情文化的载体和寄托,这是白酒与其它快消品最大的不同之处。这种独特的文化属性,让酒发展了几千年都没有中断,同样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不会中断。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仪式,甚至是一种信仰。

白酒的价值:在文化“共振”中实现理性消费

虽然文化讲究的是一脉相承,但不代表其一成不变。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有生命力,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我们要赋予白酒新的文化内涵、新的价值内涵,这也就是白酒的价值。

现在整个白酒产业都在讲“转型”,关键还是转型的方向。这里面除了坚守,更要有创造即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与赋予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白酒新的文化内涵,寻求社会大众的“共振”,培养与推动白酒更加理性的消费氛围。白酒未来的发展在于对“酒道”(即酒文化)三个层次的坚守和弘扬。

一是藏道于质。品质是有根基的,而“道”的本质在于对品质的坚守。白酒几千年历史,经久不衰,与品质的坚守和创新有关。这种传承和坚持,不仅表现在文化心理层面,也表现在酿酒技术上。可以说,现在的酿酒工艺,依然根植于古老的酿酒工艺中。酒道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对传统品质的传承,如果丢了这一点,白酒也就失了根,掉了魂。

但坚守不是守旧,相反需要更多的创造和超越。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现在的酿酒生产过程中,离不开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以及机械化手段的运用。在传承中实现创新突破,去糟粕、存精华、再升华,现在很多白酒精品,正是这样来的。

酒文化培训 篇二

在酒店中,培训需求分析是员工培训与开发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之一:员工培训与开发当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在进行酒店培训规划设计中通常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1)酒店员工培训需求分析;(2)明确酒店员工培训目标;(3)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4)培训预算确定;(5)培训实施;(6)培训效果评估。所谓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活动。在实际的工作中,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既取决于酒店客观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又与人力资源部培训经理的主观意愿与决策水平息息相关。

2传统高星级酒店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2.1根据酒店近期和中期的发展战略确定培训需求。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其自身有着产品更新换代快和受市场其他因素影响显著的特点。因此,酒店培训经理在确定培训需求时,必须将酒店短期和中期的发展战略考虑其中。例如:我国某海岛城市中A酒店的中期发展战略是利用现有营销资源,积极开拓俄罗斯和韩国的团体游客市场,在这样的战略发展背景下,培训需求也相应围绕这一大的战略发展背景进行展开。于是将酒店员工的培训需求确定为“酒店韩语和俄语服务技能”。2.2根据酒店的人才储备计划确定培训需求。酒店年度的人才储备计划是与培训需求分析联系最为紧密的因素之一。一家运营良好的酒店应该有能力处理好外部人才招聘与内部人才储备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酒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正常运转,人力资源部会提前在酒店内部保持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人才储备,这些人才储备是年度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人才储备计划中的员工往往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培训需求。例如:从事基层技能岗位的员工,一旦被纳入酒店管理岗位的人才储备计划中,就会产生管理技能的培训需求。2.3根据酒店所在地政府和协会要求确定培训需求。无论酒店管理公司是跨国的还是本地的,只要是酒店建在当地市场,每一家酒店都会受到当地政府和协会的制约与管理。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和协会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取得特定资格证以后持证上岗。2.4根据运营部门实际运营情况确定培训需求。培训是改善酒店各部门服务质量,提高客人满意度的有效方法。酒店的各个部门在运营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常常会出现服务操作流程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发生,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不仅会伤害到酒店的品牌标准,还会而影响客人的满意度,最终导致酒店无法完成运营指标。针对这一类型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往往能够帮助培训经理发现潜在的关键培训点。

3传统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利与弊

传统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以下两点:(1)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让培训产生很明显的效果。培训的目的在于使组织的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满足酒店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维持酒店能持续为客人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同时减少酒店对于外部人力资源的依赖,降低酒店的外部招聘压力。(2)根据劳动分工的不同来确定各工种的培训需求,使得每个岗位的员工的职责和责任都非常明晰。即:员工只需要为自己所处岗位的工作内容负责,相应的也只需要参加与自身所应具备的岗位技能相关的培训。同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根植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忽略了员工的个人需求,将员工的需求与酒店的需求割裂开来。例如:如果按照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来确定酒店培训需求,一名餐饮部的普通员工将只会被安排参加一系列的餐饮技能型培训,如果这名员工产生了想参加领班级别的管理类型培训的需求,这种需求极有可能不被考虑,因为这与该员工目前的岗位分工无关。

4酒店培训效果评估的四层次模型

1959年,由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提出了四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成为培训评估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他提出了从反应、学习、行为与结果四个层面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反应评估是第一级评估,即在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度。第一级评估目标往往包括对培训项目的肯定式意见反馈和既定计划的完成情况;学习评估是第二级评估,着眼于对学习效果的度量,即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的收获;行为评估是第三级评估。主要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结果评估是第四级评估,通过对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进行考察,并与培训前进行对照,判断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

5基于培训效果评估的培训需求分析

所谓基于培训效果评估的培训需求分析就是要充分利用上文所提到的这四级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和评估数据,将他应用于培训需求分析技术,从而实现将员工的需求与酒店的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全面分析的目的。从而使高星级酒店的培训需求分析更加准确、有效和全面。5.1利用反应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将自上而下的需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分析相结合。传统的需求分析多为自上而下的,即根据酒店管理集团的战略发展,组织架构发展来考虑下一年度的整个培训计划和需求。但是这中间忽略了酒店中最小单元———员工的基本诉求。不同的员工对于培训的需求不同。通过反应层培训效果评估,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诉求。反应层评估的目的是在课程刚结束的时候,用来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度。反应层评估集中体现了员工对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者,培训场地的观点与看法。例如:如果反应层培训效果评估显示员工对于某项培训内容的培训师普遍反应培训方式不够活泼和生动,那么在接下来的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从被培训员工出发,自下而上的确定培训需求。5.2利用学习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针对企业文化的培训效果应该定期进行学习型评估。在确定这类培训的培训需求时,现在一些酒店的做法是人力资源部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安排企业文化培训,人力资源部仅仅需要确定出每个部门需要指派多少人参加,但并不具体指定由具体哪位员工参加。这种方式虽然较容易协调好部门运营与参加培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极其有可能造成下面这种情况:对企业文化已经掌握得很好的员工,由于时间刚好吻合或者仅仅是因为领导安排,而被安排来参加培训。而真正对企业文化一无所知的员工,由于培训时间和运营时间的冲突,造成这类型员工成为培训的漏网之鱼。5.3利用行为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行为层培训效果评估的意义在于能够在通过对于员工工作操作标准化的度量与打分,并逐一对每位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培训前后的操作比对中,反映出哪些工作行为的缺失是由于培训的欠缺造成的,而哪些是由于态度或员工心态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对于员工来说,行为的缺失是由于态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那么在进行培训需求决策的时候,就不应该单纯的定为多增加几场培训这么简单,因为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再多的培训也是无效的,反而会助长员工的抵触心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利用对行为评估结果的分析,我们能对看似相同的行为结果做出不同的需求预测、分析与处理。5.4利用结果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评估能够通过对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进行考察,并与培训前进行对照,显现出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结果评估是最能说明培训效果的评估方式,从而减少因为培训经理按照自己的感性认知来确定培训需求而给酒店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6总结

培训需求分析是高星级酒店培训工作开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将基于培训效果评估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与高星级酒店常规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相结合,能够使培训需求的分析更加精准、有效。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分析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这项工作留待日后完成。

参考文献

[1]赵德成。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研究,2010(6):9-14.

[2]陈小华。组织理论的发展及其比较研究[J].甘肃农业,2009(9):22.

[3]初娜。高星级酒店管理类培训效果评估的模型构建[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三

一、文化自觉

费孝通在其论著《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中提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形成、特色和趋向。”[4]明白中国酒文化的形成、特色和趋向,是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一)中国酒文化的形成

1.在物质层面。根据张崇琛(2000)[5]、冯恩学(2015)[6]等学者的研究以及对吉林省大安酒厂遗址的考古,中国白酒(蒸馏酒)的商业性生产始于辽金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生产的酒类主要是黄酒(发酵酒)。也就是说,中国酒文化在早期是黄酒文化,然后才是白酒文化。此外,不同时期的制酒原料、酒具也反映了当时物质层面的酒文化。

2.在精神层面。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借酒起兴助兴、抒发情怀、激发灵感、释放潜能,逐渐形成了借酒促诗、借酒生词、借酒颂歌、借酒激赋、借酒疾书、借酒成画的文人酒文化。在朝堂宴会、接风洗尘、饯别送行、自饮独酌、亲友相聚、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表达酒情、酒态、酒具、酒味、酒场、酒令、酒艺、酒制、酒境的诗词歌赋和书画艺术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流传至今的五万余首唐诗中六千多首与酒有关[7];《宋词三百首》中126首与酒有关;杜甫诗文中与酒有关的约占21%,李白的约占16%,白居易的约占25%[8]。

3.在制度层面。中国酒文化体现了所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例如,西周酒文化有“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吉礼”用酒主要是为了实现心愿、趋利避害、追求回报。“嘉礼”用酒主要是为了人际沟通和联络感情,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等。“宾礼”用酒主要是为了接待宾客,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等,其器具摆放、饮酒秩序等都要遵从严格的等级规范。“军礼”用酒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宣扬国威君威。“凶礼”期间虽然要减膳少饮、停止娱乐,但也要以酒祝寿归天、祭神祀祖、敬仰先人。随着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酒礼酒德逐渐消解,但新的酒礼酒德尚未确立,地方酒制也各有圭臬,制度层面的酒文化仍处于混杂多元状态。

4.在行为层面。中国的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的酿制技艺,中国领先全球的陶瓷酒具烧制技艺(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烧制温度、使用原料、坚硬程度、透明度和釉料),各个地域和民族丰富多彩的酒事活动等,都形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二)中国酒文化的特色

与西方国家的主要酒种——葡萄酒、啤酒及其玻璃酒具相区别的是中国主要酒种是白酒和黄酒,其传统酒具大多为青铜器、漆器、陶器和瓷器,其制作和包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酒文化的物质特色。与西方国家的酒神精神、法治精神相区别的是中国传统酒文化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放荡不羁和创作才华,并与儒学同体同构,中国的现代酒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中国酒文化的精神特色。与西方国家对酒类问题较为完善的综合治理相区别的是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以儒家“礼治”为基础,并被统治者赋予了树立权威、明确等级仪式化的功能,而中国的现代酒礼酒德和相关法制尚处于建设阶段,这是中国酒文化的制度特色。与西方国家看重酒类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相区别的是中国酒文化体现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即更看重酒事活动中主宾的身份和地位、遵循的酒礼与酒德、场面的奢华与气派、气氛的和谐与热烈、关系的融洽与拉近等,这是中国酒文化的行为特色。

(三)中国酒文化的趋向

影响中国酒文化趋向的两大现实语境:一是全球化,二是现代化。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中外酒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些外国酒文化在其强势经济的裹挟下流入中国,并在文化软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与中国酒文化相交融。中国酒文化若因此淡化甚至丢掉自己的民族传统,就会变成羸弱、无根、忘本的文化;若自我陶醉、故步自封,也会与现实渐行渐远。中国酒文化唯有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内在要求,以中外互补、求同存异、融合创新为发展路径,才能彰显自身特色、增强国际认同、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国际传播、开拓国际市场、繁荣国际贸易。

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首先,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保存,而是包含创新的延续。有关部门应研究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传承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传承水平和传承积极性,保护传统酒镇、酒村、酒区、酒肆、酒坊、酒窖等文化空间及其传承体系,对酒文化既要进行传统表达,又要涵养现代生机,尤其要借助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现代管理增强其传承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应以新思维、新科技、新材料、新方法来开发利用酒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以现代精神文明改造传统酒礼酒德,以现代社会治理改变酒风酒俗,以更高标准创造新的酒文化。

二、酒驾治理

中国机动车驾驶的普及性和民众饮酒的普遍性,使得酒驾(包括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成为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尽管2011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定为犯罪,2011年4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修正案(二)》再次明确了酒驾的责任归咎,但仍有不少人不顾法律威慑,不顾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抱着侥幸心理实施酒驾。2014年,中国发生酒驾交通事故5669起,导致8000多人伤亡,而且,机动车违法统计排序中酒驾违法位列第二。酒驾在中国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当代酒礼酒德建设乏力以及酒驾治理手段欠缺,所以,应从加强酒礼酒德建设和完善酒驾治理手段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酒驾治理体系。

(一)加强酒礼酒德建设

禁酒文化是一些西方国家治理酒驾的基础,而当今中国受传统酒礼酒德的影响,很多国人仍然鼓励多饮、赞扬能饮、夸耀善饮,而且以酒事活动作为人际应酬的介质和工具,认为“无酒不成席”“酒桌上好办事”,酒产业的商业话语也赋予饮酒以各种美好的象征,许多地方仍流行劝酒、拼酒和变花样逼酒,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以禁酒为主题的酒礼酒德,也难以复制西方国家以禁酒文化为基础的酒驾治理。

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借助各方力量,以交通安全建设并强化当代酒礼酒德,以媒介广泛传播和相关活动组织者让大众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当代酒礼酒德,逐渐形成驾驶员自觉自律、他人劝诫监督的社会氛围,进而形成酒驾治理的基础。这就需要政府带头组织整治酒风和治理酒驾的相关活动,需要交通部门向全社会进行科普和案例教育,让大众了解饮酒对驾驶员生理的影响和酒驾事故的惨痛教训,需要文化和媒体机构创作、传播理性饮酒或禁止饮酒的宣传内容,或梳理传统酒文化中有利于酒驾治理的文本,如《酒戒》《酒诰》《酒训》《酒箴》,并将其改编为新的版本,需要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需要餐饮企业推行安全、健康、文明的餐饮文化,提供醒酒、代驾、代呼出租车、张贴醒目标语等安全服务,需要监督机构向警方及时通告拒绝接受安全服务且试图酒后驾车的人员状况,并将其列入不良行为名单。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形成他律与自律、限制与自由、责任与权利、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当代酒礼酒德,才能以此为基础提升酒驾治理效果。

(二)完善酒驾治理手段

1.在法律手段上。中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酒驾治理与所有涉酒问题的法律治理联系起来,加强涉酒立法,明确执法主体,丰富惩处手段,加大惩处力度,建立有序衔接、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执法队伍。相对于道德建设的本土性和根植性,法制建设具有通用性和移植性特征,因此,借鉴或移植其他国家富有成效的法律,应是中国治理酒驾的重要路径。

2.在行政手段上。政府应从源头入手,让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履行预防酒驾的社会责任,要求其龙头企业带头预防酒驾的公益广告并明确广告播放的内容和次数,同时加大对酒类广告违法的处罚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可施行酒类产品销售许可证制度,并要求企业在酒类产品包装上印制交通安全警示语。针对乡镇农村酒驾治理薄弱以及摩托车、农用车酒驾多发的问题,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应专门开展生动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组织村民集体学习并相互监督,同时加强对乡镇农村酒驾的查处力度。

3.在传播手段上。应组织传媒机构制作、传播相关的宣传内容,并面向社会公众开办针对涉酒问题的讨论专栏。通过该专栏的自由讨论、平等沟通和参与者互动,既可围绕酒驾协调各方价值观,并达成群体共识,又可深化对其他涉酒问题的认知,进而有利于发动更多部门和民众参与监督管理,有利于推动相关非政府组织成立并发挥作用,有利于建设新的酒礼酒德,有利于酒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交融和价值和谐。

三、饮酒保健

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保健意识的显著提高,饮酒保健得到了普遍认同,保健酒文化也就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类型。保健酒文化在物质层面有保健酒、中药酒、酿制或调配工具,在精神层面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养生保健理论、企业和产品声誉,在制度层面有医药管理制度、酒业管理制度,在行为层面有生产的规范操作、产品的合理使用,等等。对于饮酒保健,主要应从关注其功效和市场问题入手。

(一)保健酒的功效

按照中医药理论,酒能浸出并保存中药材的有益成分,能使药力外达肌表、内通血脉,能促进药物成分吸收,能提升药材的药力和疗效,所以,中国自古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资料显示,适量饮酒者的健康水平普遍高于一般人群[9]。那么,饮酒到何种程度才算适量?这不仅要参考医学上的指标,还要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和饮酒状态等。

按照功效,中国的保健酒可划分为两大类:对症类和补益类。前者对特定人群或特定身体部位、生理系统的病症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因而药材选配严格、用药禁忌明确,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其中一些可作为药品在药店销售;后者适用性强、安全性高、消费面广,通常具有延缓衰老、补气养血、美容养颜、滋阴壮阳、养护脏器、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一般是作为饮品、食品在商业网点销售。

(二)保健酒的市场

1.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一些保健酒厂在营销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质量管理和消费者服务上没有下足功夫,其结果是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2.为了牟取不当利益,一些保健酒厂夸大其产品的功能和疗效,在专利和非遗的申报上弄虚作假,聘请明星或专家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其结果是被媒体曝光或被工商查处,这不但败坏了其自身信誉,也影响了整个保健酒市场。

3.为了以品质、诚信、创新、品牌来开拓市场,一些保健酒厂注重质量管理并将工艺流程公开展示,详细说明如何生成动植物浸提物、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酯类、多酚类等有益成分以及如何滤除杂醇类、醛类、酮类等有害成分,或者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以保密配方获得商业机密保护、以老字号获得商标保护、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知识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以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老字号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来打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将来,保健酒厂若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还应在产品细分、突出特色、体现差异、电子商务、餐饮配套、物流配送、酒类会展等方面进行精耕细作并寻求突破。

四、改良酒风

酒风直接体现了行为文化,并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关联。正常的餐饮娱乐,人们往往以饮酒放松自我、增加趣味、增进感情、消除隔膜。正当的人际交往,人们有时以赠送酒类礼品表达情谊、和谐关系。但更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的不良酒风,如公款吃喝、借酒事活动进行公关和贿赂、借各种名目滥办酒席、借大操大办收取礼金、为了攀比和“面子”铺张浪费等。虽然有的不良酒风得到了遏制,但有的仍在变相发展甚至加剧蔓延。中国高档礼品酒市场大于自饮酒市场的事实,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良酒风的严重性。不良酒风不仅浪费大量公款、加重家庭负担,更使得一些人饱受“酒精考验”进而健康受损,更会损害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恶化干群关系和人际关系。改良酒风应是中国酒文化建设中的政策性任务,其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严格监管公务接待用酒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类似规定,对公务接待用酒进行更加具体、更加严格的监管。例如,新疆、安徽等地在规定中要求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接待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要饮酒的,必须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在国家和地方“禁酒令”渐趋严格的情况下,公职人员的不良酒风明显扭转,但还有一些公职人员将酒席转移到食堂、会所、民宅、农家乐等隐秘场所,并通过地方政府预算中的“其他支出”、黑市发票等报销费用。对此,应改革公务接待制度和报销制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和预算约束功能,要求党政机关定期向社会公布“三公”消费,实现公务接待预算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进而杜绝隐蔽吃喝、暗箱操作、隐性开支、做假账等不良行为。

(二)以专项政策改良地方酒风

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贵州省普定县出台了《关于禁止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引领淳朴民风规范酒席办理工作的意见》,并由主要县领导牵头成立了“规范城乡酒席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了“四五六”工作法,即组建四支队伍(宣传队、互助队、纠风队和巡查队),明确五个内容(酒席的范围、规格、流程、标准和主体),强化六个环节(责任分解、村民自治、宣传引导、台账管理、公开曝光和督促检查)。该县将酒风改良与星级文明户评比挂钩,滥办酒席者不仅失去评选星级文明户的资格,而且要受到处罚。该县实施以上政策之后,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的事件基本杜绝,民间以各种名目滥办酒席的现象也显著减少,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谋求发展。

以此为参考,各地政府应以切实有效的专项政策改良酒风,使地方形成正当消费、理性消费、节俭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透明消费的酒文化。为了遏制酒类产品的特权消费、求人消费、炫耀消费和奢侈消费,避免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形象受到不良影响,政府应制止地方酒厂为其产品贴上“部门专供、领导专用、帝王御用、国宴等级”等标签,并没收贴有此类标签的产品。

五、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可分为物质文化的融合(设施、设备、人员层面)、精神文化的融合(企业精神、理念、知识、科技、品牌层面)、行为文化的融合(管理行为、业务行为层面)、制度文化的融合(行业制度、企业制度层面)。目前,酒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文化的融合已成常态,并有利于形成新的业态、动力源和增长极。

(一)酒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酒文化具有了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由此也产生了新的旅游类型——酒文化旅游。根据酒文化的类型,酒文化旅游可分为白酒文化旅游、葡萄酒文化旅游、啤酒文化旅游、黄酒文化旅游等;根据发展的侧重,酒文化旅游可分为生态旅游、工业旅游、节庆旅游、遗产旅游和养生旅游。名酒生产企业是酒文化旅游的主要发起者。例如,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绵竹剑南春、古蔺郎酒等名企推出了宜宾五粮液酒史博物馆、中国宜宾酒圣节、泸州老窖陈列馆、泸州1573老窖窖池、剑南春酒史博物馆和酒坊遗址、郎酒厂天宝洞和地宝洞等酒文化旅游产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也发起或支持酒文化旅游,如泸州市建设“中国酒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并将酒文化旅游确定为该市旅游的主打类型、宜宾市打造“中国白酒之都”、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国际啤酒节”打造为国际著名的酒文化旅游品牌和亚洲最大的啤酒旅游盛会。

(二)酒文化与创意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创意设计、创意开发成为酒文化创新的核心动力,使得创意产品成为酒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例如,对酒类产品的造型、包装、展销、广告、衍生品以及酒厂的建筑、内外部环境、品牌形象、网站等进行创意设计,对与酒相关的诗词歌赋、文物古迹、名人名事、民俗文化、工艺美术、工业景观、农业产品等进行创意开发,推出既保留酒文化韵味和内涵又满足消费者审美、实用、便利、安全、舒适、时尚等需求的高附加值创意产品。

(三)酒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与酒相关的企业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涌现,酒类产品的生产、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环节逐渐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向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进化并且不断创新的“智慧型组织”方面转变,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以互联网思维发展酒产业。例如,从业人员以大数据分析市场,面向不同的消费者及其“痛点”进行产品的精准开发和精准营销,企业以020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以C2B模式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定价权、选择权、评价权进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赢,以交互式网络平台将消费者转化为编外员工和企业“粉丝”,以网络营销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法则,以全球化网络体系将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模块化,以小众市场和分散市场开发实现“长尾”经济效应。

六、结语

本文对中国酒文化的五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尤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角度对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利于酒文化自觉、酒驾治理、大众健康、酒风改良和产业融合,有利于中国酒产业探寻发展路径和优化发展环境。由于以上问题涉及众多领域且相互关联,所以其实践者应打破不同地方、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领域的决策、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相关机构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中国酒文化的软实力,进而使其在世界酒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全根。酒文化是中华饮食文明的奇葩[J].中华文化论坛,2009,(4):110-113.

[2]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70-74.

[3]姜娜。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日本酒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及其借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5-59.

[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18.

[5]张崇琛。酒香五千年——酒的起源、演变与展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2):27-29.

[6]冯恩学。中国烧酒起源新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63-176.

[7]王玉成,邢慧斌。唐代诗酒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4-87.

[8]周全霞。试论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与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86.

[9]汪建国。科学饮酒,有益健康,预防治病[J].中国酿造,2010,(1):180-185.

〔责任编辑:崔家善〕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四

关键词:酒店服务;发展;特点;优势

一、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发展特点

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作为文化经济相互交融的新兴业态,为内蒙古地区的酒店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衡量地区酒店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论是在内蒙古各地的大中城市的“蒙古族文化主题酒店”“中国蒙餐之都”,还是在牧区平原的蒙古族风情酒家,都在依托着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发展特点:1.发展定位准确。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的创建者和经营者,把蒙古族文化放在酒店服务业发展的首位。视其为酒店服务业发展的灵魂。紧紧抓住蒙古族文化本质要素,创建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又有内蒙古地方文化色彩的酒店服务业。或以蒙古包文化特质微素材,设计、建造、装饰蒙古族文化主题酒店;或以蒙古族饮食文化特色为要素,创造精选食物精华加工烹饪四色美食的蒙餐之都;或以蒙古族风俗风情文化为元素,开办蒙古风情的牧家乐。在酒店服务的过程中,全方位展示蒙古族迎送敬客礼仪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的艺术,使酒店服务充满生机、活力美感,富有激情、情趣和感染力。使人们深切地体验到蒙古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满足对民族文化的享受和追求,也使酒店服务的文化品位得到发展和提升。2.发展理念清晰。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的创造者和经营者,以蒙古族崇尚自然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酒店服务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坚定地认定和追求绿色酒店的发展目标,提出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酒店服务原则。建立酒生态文明意识、融入酒店服务的经营、管理、生产服务、消费的行为实践中。酒店客房保持蒙古包特色,装饰陈设要简约朴素,精美而不奢华,确保清洁、美观、舒适、方便、安全;餐饮制作就地取材,鲜嫩本味,食医并重、食娱同行,倡导“半饱为足食”,反对奢侈浪费,以利于吸收、防病、焕发精神、提高智力。从而使人们由衷地敬佩蒙古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美德的高尚、赞赏蒙古族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和远见卓识,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也为酒店服务业走出一条保护生态、推进发展、天人合一的发展之路。3.发展创新突出。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的创建者和经营者,以蒙古族践行开放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酒店服务业发展的创新的指导思想,在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收纳现代文化成果,提高酒店发展的能力,制定创新规划、方案,建立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建立以我为主,主动吸收来全面整合,形成保护、继承、开发、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体系。在酒店建筑风格上的创新,将蒙古包建造在绿草如茵的广场草地上,洁白的蒙古包一字摆开,展现出蒙古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大小不一,各自独立的蒙古包内部,装饰陈设保持原貌,色调搭配,线条组合更加精致洁美,充分体现淳朴的蒙古包风格;在餐饮品种上的创新,利用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奶、肉、根、菜原料,借鉴其他菜系的现今科学的烹饪技法和工具,以增强蒙餐精美强度,创新发展新蒙餐,使之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经营方式上的创新,借鉴西式经营方式,选择连锁经营品牌,拓展市场,增强发展生机与活力。不断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走出一条保护、传承、开发、创新、传播发展酒店服务业的新路。4.发展持续健康。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的创建者和经营者,以蒙古族恪守信义的价值观作为酒店服务经营的哲学,建立以人为本、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以义为先的酒店经营的基本原则,在酒店服务中充分体现以诚信为本,信任客户,相信对方,建立忠诚关系,做到货真价实,一诺千金、千方百计兑现承诺,在酒店服务业创新发展中,也要始终围绕满足人民大众的消费需求进行,不去追求高端豪华,也不要单纯迎合少数人过度个别需求,而是实实在在地深挖民族化特色,充实文化内涵、注入新文化内容,使之发展创新的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履行法规,承担服务社会责任,形成自己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经营风格,促进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说是新兴服务业中发展最快、最旺盛的行业,成为旅游业的强大支柱。这主要源于酒店创建者和经营者的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不失时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发展优势:1.文化资源深厚。内蒙古作为蒙古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传承地,集蒙古族文化大成,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为酒店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有酒店物资环境建设向客人传递温馨、舒适、美感,给入住客人留下难忘记忆的蒙古包建筑文化,有将酒店服务行为转化意识向客人提供热情、亲和、友善、尊重、平等服务,建立友好和谐人际关系的蒙古族礼仪文化,有规范酒店经营行为,建立以诚信为标准的经营准则,建立以客人价值观为指导,以客人满意为服务宗旨的蒙古族恪守信义的诚信文化。还有构建酒店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蒙古族具有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被恩泽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践行自由,开放自信的世界观,讲究诚信、崇拜英雄的人生观,以及蒙古族具有的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敢于拼搏、志在必胜的精神,宽厚包容和谐相处的精神,团结协作、谋求共赢的精神。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发扬光大的精神内涵。2.物质资源丰富。内蒙古有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场,有全国生态畜牧业基地;全国食源性食品生产安全基地生产出精品肉食、有机谷物、醇香奶食、神奇美酒,堪称食物的精华。为酒店落实蒙古族储存食物精华,提炼食物精华,食用食物精华,重视食物保鲜的饮食需求,提供了真实的物质资源。现在的内蒙古是人们口口称赞的壮美亮丽的内蒙古。草原辽阔壮丽,而森林茂密葱郁,湖泊清澈明亮,沙漠幻化神奇,山势秀美挺拔,加之古朴雄浑的古塔召寺为酒店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彩的物质环境。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真正称得是人们旅游避暑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3.社会资源坚实。内蒙古历来被称为模范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和谐的景象。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酒店服务业法制保障体系,完善了投资机制,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融资渠道,为酒店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区各高等院校、中专职校开设了酒店服务专业,加强民族特色学科建设,强调掌握蒙古族历史与传统文化,学会蒙、汉、英三种服务语言,培养大量酒店服务业应用型的合格专业人才,同时还建立了高级人才选送进修的制度,到外省市或者国外学习进修,内蒙古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也为酒店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4.市场资源广阔。内蒙古大力发展旅游业,现已成为全国旅游大区。旅游业的发展给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市场和空间,据调查资料的显示,前来入住或者进餐的人员有29.2%的专注酒店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底蕴的高品位的人士(其有当地的各族人士,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士和外国人),他们文化程度高、收入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内蒙古的实施与俄蒙的商贸往来、文化旅游的增多而带来的商务人员,要求高雅尊贵,其市场需求是快速增长态势;还有69.3%的人士,追求绿色与健康的人士,绝大多数人文化层次较高,经济实力较强,从事管理技术的人,其消费理性高,审美需求高,要求鲜美纯正,市场需求也是增长之势,成为酒店选择市场的主要目标。有36%追求新奇、多彩的人士,其中青年人居多,要求酒店充分体现蒙古族文化格调,融食、饮、乐、礼、歌、境、情、器于一体民族文化氛围的酒店文化。蒙古族文化特色酒店服务业正随着时代的潮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向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秉承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酒店服务业的创建者和经营者,定会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特征的国际酒店品牌。

参考文献:

[1]娜日松。浅析蒙古族餐饮业[J].北方经济,2009(08)

酒文化培训 篇五

[关键词]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酒店这一行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也有着较多的国际连锁酒店在中国开设了分支机构,就比如说重庆的艾美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也正是因为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酒店教育这一专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酒店专业国际化发展这一需求,酒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设计出国际化的人才培训模式。

1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就酒店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以及范围都是概略性地进行说明,很少会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详细的定义,还有些则是在培养过程中将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今后毕业之后就很难适应从酒店基层做起。而上述所提到的问题都表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起到国际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最终学生就业效率也就较低。[1]

1.2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就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的内容,而其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国际型酒店岗位标准不相符,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地对学生进行双语授课,或者是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培训以及教学,认为这种教学课程体系就是国际化,没有真正将国际化实质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中,也就很难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1.3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职业素质偏低等现象,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理想等方面还是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最终也就和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1.4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存在问题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中文教学为主,就算是开设了双语教学的课程,教师英文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回答的比例较低,不足课堂教学时间的50%,这样,不利于所引进的先进教学内容和理念的传达以及课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此外,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之前较为被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课堂讲解为主,重理论、轻技能这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单纯地学会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和国际型酒店实际工作过程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进步。[2]

2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

2.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可以借鉴他国实践经验来确定培养目标,比如,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瑞士的“洛桑模式”,就是真正地将产教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国际化要求进行全面的掌握,以此来培养学生酒店岗位服务技能,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可以将国际化理念和跨文化体验、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作为培养目标,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国际性。

2.2构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构建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推行“课证融合”的双证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完酒店服务管理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融入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能掌握职业证书考试的相关内容。其次,在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跨文化交际以及人类文化课程,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增设人文与社会科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体系,比如说跨文化交流、世界品牌酒店管理、中外民俗等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3加强校企联动,积极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该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改变之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动,通过这一方式来为学生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针对这一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国际化模块教学基础上开展工学交替,将之前传统的初中后五年一贯制“4+1”教学模式,变成“3.5+0.5+0.5+0.5”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当中,3.5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其中的一个0.5年则是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认知性实践,还有一个0.5年则是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个0.5年则可以深入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实习,通过这一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的培养,这样就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具备较为良好的酒店国际化能力。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主题化、情境化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国际化酒店”,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营销能力以及国际型酒店管理的知识。[3]

2.4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学校还需要加强对酒店专业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通过这一方式来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国际事业以及国际沟通能力的酒店师资队伍,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真正培养出酒店国际型人才。针对这一点,学校如果具备较为良好的资金条件,可以让教师直接到一些较为优秀的国外酒店进行学习以及培训,也可以从国外聘请一些专家来对学生进行酒店教育,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国际化酒店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学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

3结论

酒店专业在时展过程中也有着越来越高的作用,而目前时展环境下,酒店国际化人才才是这一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酒店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构建出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以此来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从而才能让学生成为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锡军。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2013,14(26):93-94.

酒文化培训 篇六

[关键词] 培训迁移 酒店业 培训内容 培训方法

一、概述

酒店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有计划的、系统的员工培训对提高员工素质尤为重要。但有调查显示,即便是在美国,每年的培训支出中,也只有不足10%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大部分培训只是使员工接受了新知识,却没能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涉及到一个培训迁移问题。

培训迁移即培训转移或培训成果转化,它是指:

受训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利用已获得的技能,改善自己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绩效。

受训员工持续并且有效的将培训中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能力等成果应用于自己的实际中。

也就是说,员工将在培训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加以转化,并合理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实现一个从培训投入――学习――应用――产生效益的良性过程。

二、酒店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的得出源于对青岛、南京和天津三个城市的10家星级宾馆的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城市,是因为这其中既包括旅游热点城市,又包括旅游温冷城市;既有沿海城市,又有内地城市,其酒店业的发展状况在我国酒店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另外这10家酒店的选择也基本覆盖了我国现有的酒店形式:既有单体国有饭店,又有国际连锁酒店;既有由中国人管理的酒店,又有国外知名酒店品牌管理的中国酒店;既有高星级酒店,又有二三星级的酒店。

由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经过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后,通过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有8个因素与酒店业培训迁移效果显著相关。他们分别是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目标设计、员工的自我动力、组织氛围、管理者的支持、培训师素质和培训的后继跟踪活动。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在α= 0.01水平下显著相关 *表示在α= 0.05水平下显著相关

三、提高酒店培训迁移效果的对策

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有7个因素显著影响酒店培训迁移效度,即对于这些因素的改变将显著改变培训迁移效果。

1.设计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酒店培训中影响培训迁移效果的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培训内容与迁移效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应同时满足:第一,饭店和员工的要求,即培训需求分析问题;第二,与员工的工作相关,即培训环境设计问题。

培训需求是员工的实际表现与酒店对员工的期望表现之间的差距。要得到合理的分析结果,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通过对日常经营管理和服务操作情况的实地考察,发现问题,寻找不足,确定培训需求。

(2)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内容涉及酒店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及对培训部开设培训课程建议的征询。

(3)面谈法。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在各部门主管的协助下组织一些员工,针对酒店培训的实际需要进行讨论,归纳出酒店现存及潜在的问题。另外,还可约见一些离职员工,从员工流失的原因下手,确定培训方式。

(4)会议调查法。由培训部组织各部门分管培训的主管和培训员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讨论,集中有关员工培训的要求和反映,从而分析和判断酒店的培训需求。

(5)工作表现评价法。培训部可以就员工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态度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评,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不足表现进行分析来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环境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的营造培训过程中任务、材料、设备及其他学习环境特点与实际工作环境特点的相似性。根据培训迁移的同因素理论,培训的迁移效果取决于这种相似性。因此,培训部门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采取一切方法,使得培训项目所设计出的环境不仅与实际工作环境保持物理上的相似(能代表实际工作岗位的物理结构),而且与实际工作环境保持心理上的相似(即能够代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基本行为过程),确保项目的环境设计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培训迁移。

2.确定恰当的培训目标

在培训需求分析结束之后应该明确设定各培训课程的目标,为受训员工的培训提供一个方向。实践证明,当面对单目标时,学员表现出来的动力和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当他们面对多个目标时。因为在单目标的情况下,学员的压力更小,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新技能、吸收新知识和自我激励,自我的积极暗示也比多目标时更强。

在培训课程一开始就应该向学员明确阐述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使他们了解到目标的达成能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变化,如绩效提高、加薪、升职等。同时,在说明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具体、详细的字眼,从而使学员对培训目标更加明晰。

3.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方法

不同的培训方法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基本原理却是相同的,都要经过四个作用阶段:(1)利用培训课题引起学员注意;(2)运用适当的方法使学员了解培训内容;(3)运用技巧使学员对培训内容产生反应,进而接受并转化为潜在的行为意向;(4)让学员在实践中检验新行为,并加以巩固,以达到改善行为或态度的目的。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步都无法实现员工行为的改变,任何一步的效果不佳都会影响最终的迁移效果。因此,选择恰当的培训方法对培训效果极其重要。

在酒店这个环境下,可采取的培训方法很多,比如:讲授法有助于受训者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理论知识,这是培训迁移的基础;角色扮演法可以为受训者提供类似实践的机会;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提高受训者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法则为受训者提供了“干中学,学中干”的机会;视听法可借助先进的电化设备使培训过程更生动、形象。在培训过程中可将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发挥其综合优势,更快更好的提高培训迁移效果。

4.选择优秀的培训师

对于培训效果的好坏,培训师水平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培训师可以大大提高受训者的学习速度和效率,相反,不合格的培训师不但不能帮助受训者,还会引起学员的厌倦或消极情绪,甚至会影响他们参加下次培训的积极性。因此,酒店在选择培训师时应慎重考虑。

通常情况下酒店培训师的来源有三种:

(1)聘请专职培训师。他们能带来全新的理念,提升培训档次,但应要求他们根据酒店,特别是本酒店的特点对其培训项目作适当调整,确保其有效性。

(2)从高校聘请来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具有较深的学科理论知识,且对本领域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非常关注。但由于他们很少有机会进入酒店工作现场,所以缺乏实践经验。

(3)来自本酒店的管理者。他们的优势是,对本酒店内部情况非常熟悉,教学易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性强。而且内部员工作培训师还可起到激励作用,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但这类培训师一般很忙,疏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因此在选择培训师时,要根据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及培训课程的特征,优化教师比例,取长补短,以获得好的迁移效果。

5.提高受训员工的自我动力

培训员工的自身动力也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培训结束后,员工没有把学到的新东西用到相关工作中,此次培训就没有起到任何效果。要使员工自发产生培训迁移动机,按照动机理论,首先他必须具备迁移需要,其次是存在培训外在诱因。要让员工明确学习与满足个人需求密切相关。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强化措施,如对员工在培训迁移过程中的进步和成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且奖励力度应与绩效挂钩。

6.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

这里涉及影响酒店员工培训迁移效果的若干因素中的组织氛围和管理者支持这两个因素。

为员工营造一个学习的“场”,即一个持续性学习的氛围。在具有这样的学习氛围的酒店中,学习被视为工作的一部分,学习知识在酒店中是受到鼓励的,酒店为个人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环境和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员工会自然而然的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参与到学习中去。

另外,培育良好的转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运用技能的机会、及运用所学技能后产生的后果等。各级管理者的支持是提高管理效果必不可少的,他们的支持度越高,迁移效果越好。这里的管理者包括最高主管、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者。要获得管理者的支持,可考虑先对管理者培训,然后赋予他们培训下属的责任。现在很多外资酒店常采用这样的培训方式,且效果很好。同事支持主要指同样参加过培训的同事的支持,要让他们多沟通,互相借鉴迁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处理困难的办法。技术支持需要酒店为受训员工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需的设备及相关服务。员工能有机会运用所学技能也是一个很好的转化氛围。因为一般情况下,所学知识如不及时应用,就会退化甚至完全丧失。主管可以有意识的分配给受训员工需要应用新技能的工作,以帮助他们巩固并转化所学知识。

7.加强培训后继跟踪活动

培训课程结束,受训员工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培训工作的终结。要想达到好的培训效果,还应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并实施一系列后继活动。

对培训成果的评估主要是考察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可通过对受训员工的跟踪考核来实现。可以以电话、书面表格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其主管领导或同事进行调查,并参考其绩效的提高程度来判别培训效果。另外,持续不断的提醒、考核、监督和促进受训员工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这一系列后继活动也将对提高培训迁移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针对目前酒店行业中并不理想的培训迁移效果,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酒店业培训迁移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并最终从培训内容设计、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方法选择、培训师的选择、提高员工自我动力、营造良好组织氛围(包括管理者支持)及加强后继跟踪等方面探讨了提高酒店业员工培训迁移效果的对策,通过这些对策,我们可以有效的提高酒店业的培训迁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芬:企业提高迁移效率的策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7

酒文化培训 篇七

关键词:终身教育思想;酒店;培训体系;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60-03

近年来,随着酒店业竞争日益的激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酒店来说,培训工作是提高酒店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员工来说,培训工作则是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为此,员工培训是酒店和员工双重双益的双赢行为,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尝试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着眼点,深入分析终身教育思想对酒店员工培训工作的影响,详细阐述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构建。

一、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一)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行和各国学者的积极倡导下,终身教育思想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它是人类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更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1]。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是分不开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促使社会各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变化,同时新的技术、制造及服务所产生新的变化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终身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以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意义

1.终身教育主张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促使人们对教育体系的重新思考,改变人们原有“教育=学校,受教育=入学”的思想,改变人们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2.终身教育保障人终身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人终身受教育的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障,人们应当得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各种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终身教育的意义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

3.终身教育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终身教育是动态教育。人们的知识能力和修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通过教育学习来调整。终身教育的学习内容不仅有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此,终身教育必将促使人们所受的教育与其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4.终身教育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终身教育反对将教育过程仅仅限于学校,主张教育的过程要扩展到整个社会。终身教育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彼此隔离状态,把人生各个阶段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打破传统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教育。

二、终身教育思想对酒店培训体系的作用力

企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前中国酒店业已经成为人才流动最快的行业之一,流动率平均达到30%。如何稳定酒店人才,巩固服务质量,提高员工素质?为此,现代酒店的培训体系必须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与管理。

(一)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更有利于员工的个性发展

培训工作对保持高效能、高品质的管理,提高酒店竞争力和员工整体素质至关重要。终身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能够根据酒店业发展的新态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考虑到员工的个性发展,全面分析员工的培训需求,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目标。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能够着眼于改革创新,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有效推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员工个人价值的提升,促使人力资源的升值。

(二)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更有利于酒店搭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提高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由于酒店工作的低知识含量和无专利性,使得酒店产品容易被仿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今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要搭建学习型酒店。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能够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酒店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地培训。只有员工自我管理、不断学习,并时刻与酒店保持共同的愿景,酒店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更有利于酒店文化建设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被管理者实现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前提就是信念的高度坚定与一致,而这种信念的源泉就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2]。酒店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服务性文化的代表,是酒店无形价值的体现。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能够传达和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使员工对酒店文化产生较强的认同感,促进员工的价值观与酒店文化相适应;通过培训,各层次的员工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企业中形成相互合作、不断进取的高度统一、高度认可的酒店文化。

三、构建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

培训是由组织策划的,系统的、动态的学习过程,是有计划地提高和发展个体、团队与组织效能的一种方法。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和态度(KSAs)上获得改变,从而转移到工作情境中使工作绩效得到改进。构建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能够加强酒店竞争能力,促进酒店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员工培训的激励机制

终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一个教育原则,更是一种教育实践。酒店培训工作就是要把这种理念和原则转化为实践。因此,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酒店员工培训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酒店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客观上的统一。据调查研究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员工只会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潜力可发挥到80%~90% [3]。随着酒店向规范化管理阶段发展,酒店应从员工的不同需求入手,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常见的有薪酬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培训激励、授权激励、情感激励、工作环境激励等手段。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与员工培训时效有机挂钩,将极大提高培训效果。

(二)保障员工培训的经费开支

由于培训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培训结果常常难以立即转化为量化的效益,因此被一些管理者视为花钱不见效,花钱不讨好的事,有的酒店老总甚至提出:为他人作嫁衣,怎么办?其实,在忽视企业培训的环境下,寻求发展的员工会因找不到业务提高和晋升途径而对组织的忠诚度下降,最终导致离职率提高,这反而提高了人力成本。

一个培训未必就能立竿见影,但有效的、持续的培训能够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培训虽不是直接通过营运获得效益,但培训可以减少73%左右的浪费。对此,酒店的培训工作必须视为长期的、长效的战略,必须把酒店培训纳入酒店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确立员工终身学习的思想与理念,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以鼓励、支持员工进行终身学习。

(三)加强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

很多时候,酒店进行了大量的员工培训,效果却不好,都反映培训员所授内容与学员需求不符,没有指导价值,这就是酒店在培训体系中所忽视的培训需求分析。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周密地调查研究,确认职工现有的知识、能力与从事饭店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之间差距状况的一项活动[4]。它是培训开展的前提条件,否则直接影响到培训实施与培训效果。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对个体的关注,酒店培训工作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员工自身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的一致。因此,酒店开始培训之前要特别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以保证培训目标和培训结果相互统一。酒店培训部门需要从组织要求、工作要求、个人要求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保证培训方案制定充分考虑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管理者意图、出现问题所在、工作岗位要求以及参加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业务水平和对培训的认知等因素。例如,可以通过对员工的质量检查,掌握问题所在;可以通过与员工的交流沟通,了解学习需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捕捉培训要求。通过对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鉴别与分析,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哪些员工需要培训、怎样进行培训。培训需求分析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培训成本消耗。

(四)建立员工培训的系统规划

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对于酒店来说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规划。其系统性,首先,体现在其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必须与酒店战略计划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培训计划实施的过程要有系统性,表现为培训主体与培训对象的目的统一,培训设计与实施符合培训对象的特点、能够激发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培训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最后,酒店培训工作需要全员性参与,需要酒店各部门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参与培训。

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对于员工来说也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规划,具体表现为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在就业领域从事各种职业工作或职位工作的经历过程[5]。它包含了个人在职业经历中的工作转换、职业发展等。职业生涯管理就是建立一套能够识别员工发展需要和职业潜力的系统,并借助该系统实现个人职业活动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无论对酒店还是员工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酒店来说,实施并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能够提高酒店吸收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员工来说,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员工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价值、优势以及不足,确定并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因此,酒店的培训工作应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使之成为员工管理的系统工程。

(五)创建员工培训的最佳途径

目前,一些酒店的培训内容及方式上依旧采用传统方式。培训内容局限于服务意识、岗位技能、思想道德、语言能力等基础内容,培训方式以课堂教学、知识授课为主。单调的培训模式制约了员工创造力的发挥,管理人员变革的愿望难以实现。

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应重视探索和运用新型的培训模式与方式,主张开放式教育、主动式教育、多样化培训。开放式教育,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电脑网络的方式,不受时空限制,灵活实现培训要求,有助于解决由于工作与培训时间冲突所带来的麻烦。主动式教育,即培训者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课堂的互动、案例的讨论、模拟的训练,在情境中员工主动参与教育,主动接受教育。多样化培训,例如让受训人从一个岗位换到另一个岗位,以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接触到不同员工,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目的是能够调动受训人的参与性,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历。

(六)完善员工培训的评估体系

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为有价值的工作绩效。要了解受训者对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受训者能否将其应用与实际的生产劳动,合理有效地鉴定教育质量,就必须完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要做到教育效果的转化与保持,酒店的培训工作需要强调跟进性以及与管理职能的结合。管理者的支持,培训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是教育效果转化的根本保证。因此,酒店必须要将培训效果与绩效评估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具体的评估方法,如:动态评估法、比较评估法、集体讨论法、个体评估法、个案评估法、问卷评估法等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将培训后的工作绩效与培训目标和培训前状况进行对比,准确测量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宿春礼。星级酒店培训手册[K].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喻汇。县域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09,(1).

酒文化培训 篇八

一、员工培训概况

(一)基层员工培训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采用五级员工管理制度,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是:总经理及总监、副总监、各部门经理、各部门主管、基层服务人员。一个新员工入职后,酒店首先安排入职培训,后期会根据员工在酒店内的工作状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安排不同阶段的培训课程。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在员工培训方面提出独具特色的Shang CareⅠ-Ⅳ四阶段培训,每阶段的培训根据入职时间培训不同的主题和内容。Shang CareⅠ为服务意识和企业理念的培训,Shang CareⅡ仍为服务理念及技能培训,包括关注客人旅途劳顿、客人期望管理等内容。Shang Care Ⅲ 包括如何处理客人投诉,及时作出反应赢得客人忠诚感。Shang CareⅣ包括倾听客人感受、道歉、如何当场处理无法解决的问题等方面。Shang CareⅠ-Ⅳ四阶段培训是员工的基础培训课程,随着员工对自己工作的不断熟悉,将四阶段课程穿行,使员工对客服务更加标准化。新员工进行了以上四个阶段培训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各部门的岗位培训,理论知识与服务技能同时受训,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二)管理人员培训

针对酒店管理人员,集团不仅安排提高管理人员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础培训,三级经理作为酒店的中坚领导力量,集团还会对他们进行核心管理的培训项目。该管理项目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第一,以提高专业技能为主的课程培训。主要针对一些对技能要求高、实际操作难度大的岗位,如前厅部销售部。第二,拓展管理者的知识面,提高管理者的层次和创新能力,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第三,是加强型的提高培训。推出一些特色项目,例如高级短期班,可以使受训者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集团培训生计划

集团培训生计划是大企业选拔适合企业的应届毕业生在企业内部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和考核,培养出能够担任企业管理人员的,以满足企业对管理人才长远需求的一项人才培养方案。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采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集团内对受训者的培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训者参加酒店的轮岗培训,通过这一培训使受训者在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中,熟悉酒店各部门职能及运作机制,这一阶段培训期为六个月。第二阶段,在最终就职的部门进轮岗,在实际工作中从基层做起,了解部门内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流程。第三阶段,进阶培训。在这一培训时期,受训者将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将前两阶段的受训内容运用于实际当中。在三个阶段的培训中,集团不仅合理的安排相应课程,并在每一阶段为受训者安排导师,导师将对受训者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引导培训生发展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香格里拉大酒店员工培训存在问题

(一)各部门培训协调性较差

在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内,培训工作同其他酒店一样由专门的培训部负责,正因如此致使一些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就是培训部的事情,在培训活动开始的过程中对培训不闻不问,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首先,培训部培训内容的开展是基于酒店自身运行情况以及所在问题开展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开展课题调查和培训人员组织的时候,需要酒店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如果培训部的工作没有得到各部门的支持,那么培训就会失去针对性和真实性,培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次,培训工作是否有效需要较长的时间,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实际观察得出结论,因此需要管理者的监督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受培训者将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工作中充分的理解培训中涉及的理念。因此,在培训之后,管理者的及时监督和指导非常必要,因为这可以帮助受培训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培训中理想的工作模式不断靠近。所以培训之后的部门监督和管理就尤为重要。其次,培训部需要统筹整个酒店的培训工作,有很多培训不能全部参与,也不可能所有培训都能亲力亲为的组织,特别是一些基层服务部门的服务技能培训(例如客房部、餐饮部、前厅等),这些部门的参与培训人员较多,尤其是客房部员工总人数占酒店总人数的1/3以上,一方面培训部没有如此多的人力来组织培训,另一方面,此类培训与各岗位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对培训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各部门的佼佼者参与到培训工作当中,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需要酒店各个部门的鼎力配合和支持。

(二)旅游旺季时,员工培训与工作时间相冲突

酒店行业的经营具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每到旺季,酒店客房入住率往往翻倍提升,因而餐饮部、客房部、管事部等相关部门的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完成工作。在此期间刚入职不久或者刚刚入职的员工原本应该参加酒店的相应的香格里拉CARE培训,却因部门人手紧缺而不能参加,使培训一拖再拖,会出现一些员工入职很长时间,却无法按时完成Shangri-La CARE的四个阶段培训课程,甚至有的新员工未参加岗前培训便参与到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并且因此错过最佳的培训时机。

(三)培训材料翻译有误,外语培训效果不明显

酒店的培训课程由香格里拉总部指定进行,而酒店内部基层服务部门的培训则由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各个部门培训人员负责培训材料的编写。在一些餐厅、房间设施等英文材料的编制中,常会出现翻译不准确等现象。其次,因为各部门特定培训师由部门认定,虽具有较高的服务技能,但外语水平距离标准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往往将错误的发音和知识传授给受训者。其次,酒店基层服务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毕业生加入酒店行业,但是低学历者人数仍占据了很大比例。酒店在外语培训时要面对不同基础的受训者,难度较大。正因如此,容易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酒店的培训投入因员工难以接受而造成损失。

(四)员工英语水平较低,培训内容难以掌握

香格里拉旗下酒店覆盖范围涉及亚洲、澳大利亚、法国等地,集团总部在制作统一的培训材料时多用英语。酒店内部工作人员仍旧存在素质较低的现象,特别是管事部、客房部等部门,年纪较大的员工英语水平几乎为零。此外,上述部门平日工作强度大,时间安排紧,因此也很少有时间来学习英语。过多英文视频和材料使得这部分人难以进行学习,在培训中需要培训者逐句翻译,影响了授课效果。

(五)培训课程不能完全结合实际情况

培训课程见效慢,发挥作用的周期较长。员工在培训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顺畅的衔接,难以将理论化为实践,导致员工对培训效果产生怀疑,使员工的工作和培训积极性受到影响。

(六)部分课程内容枯燥,培训方法单一

在Shangri-La Care 中,涉及酒店食品安全质量与检疫部分的培训内容较为理论化,对受训的内容难以理解并且课堂积极性不高,因此很多员工在接受培训时常感觉枯燥无味。培训者平铺直叙,对照PPT讲解,受训人参与程度较低,课程内容不能引起受训人兴趣,培训氛围非常沉闷,培训效果收效甚微。

三、香格里拉大酒店员工培训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培训部规划并与部门协调合作

培训需要各部门的规划与合作,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受训者更能胜任工作岗位工作,最终受益者不仅是受训者本身,对所在部门的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得到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培训如果没有部门的配合,就会变成培训部光杆司令喊口号。在旺季时需要参加培训的员工,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实在无法抽调人员参加培训,可暂时聘请帮工,以便使正式员工在最佳的时机接受相应的培训。

(二)规范培训材料,加大英语培训与考核力度

各部门的英文培训资料诗整个部门外语学习的教材,因此必须准确无误。部门培训人员应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不断学习,并且在编写资料时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作为国际化酒店集团,酒店员工的服务对象来自不同国家,为保证客人的满意度,需与客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这就突出了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良好的沟通可以赢得客人信赖,为酒店赢得忠诚顾客。而不好的沟通则会影响服务质量,造成不必要的困扰。酒店可以设立最低英语水平考核制度,在通过最低一等的测试之后,设立更高级的考核,通过者予以奖励以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外语水平。

(三)编制合适的培训资料,英文视频配以字幕

宣传材料是向酒店内部及外部顾客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重要桥梁,良好的宣传材料会为酒店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因此也是赢得良好合作伙伴的有效手段。针对内部员工的宣传材料,应尽量中英文相对照,让员工都能看懂,看懂才能向自己的顾客更加自信的推荐自己的酒店,为酒店创造经济效益,使酒店更具竞争实力。

(四)培训内容深入浅出,更贴合实际

传统的理论培训往往使员工难以接受,在培训材料中多列举案列,最好是酒店经营中真实发生的案例,使受训员工更易理解和接受,使其参与其中、感同身受,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五)定期培训培训者,应用多种授课方法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选用酒店内部员工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者来自各个岗位,因而有的培训者虽在自己的岗位服务技能较高,但在培训授课中技能有待提高。培训人员授课技能低,不能充分调动受训者积极性,授课方法单一枯燥,受训者对培训内容排斥甚至反感,从而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加大了酒店的培训成本。因此,酒店培训部应采用一带多的方式,通过对各部门培训者的培训来提高培训者的授课技能,培训中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法,使培训者感同身受,在培训者培训其他员工时也能将好的授课方法贯穿其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总结

酒店业作为服务业,优质的服务可以为酒店创造良好的口碑和形象,而优质服务的创造者在员工。作为酒店服务的主体,员工的优质服务源于自身的素质和高超的技能,酒店通过员工的培训使员工不断得到发展。希望通过本文介绍,为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培训体系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米雨。简析酒店培训后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旅游纵览,2012,(2):142-143.

[2]陈斯胄。现代酒店培训的误区及其出路[J].商场现代化,2010年,(10):101-102.

[3]徐利民,仇海南。浅谈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J].苏盐科技,2010(6):31-33.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九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酒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92-02

中国旅游消费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酒店慢慢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多的酒店经营者和学者开始关注在酒店设计中融入地域因素。中国本土主题酒店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很多地方的主题酒店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地域性的表现力不够,一味地模仿国外的设计,中国的本土元素和特色反而被忽视了。

一 影响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因素

在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时,影响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固有特征因素、半固有特征因素以及非固有特征因素。固有特征因素指的是建筑中相对稳定的元素,主要包括建筑的造型、建筑材料、建筑整体形态等,这些因素一般在建筑完成之后比较固定。在表达地域特色方面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这些固有特征因素,一旦这些固有特征因素能够依照地域特色确定下来,就能够比较直观地表达地域特色。半固有特征因素有一定的变化空间,在建筑完成之后可以进行一些改造和翻新,例如室内的家具摆设、墙壁的装饰和庭院的绿化等。这些半固有特征因素能够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和谐统一起来,突出地域特色。最后是非固有特征因素,这与酒店本身的设计关系不大,但是要与酒店的设计统一起来,主要指的是一些语言、服装和服务项目等。

二 酒店表达地域文化的基本途径

目前,中国酒店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主要是围绕传统建筑的设计来进行的。无论是对传统建筑的改造还是扩充,都是要将酒店的地域风情凸显出来。主要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对传统建筑的改造。虽然中国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空间被侵占,但是一些地域特征非常显著的地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和生活方式。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可以通过后期改造使之达到现代酒店的基本功能,改造除了增加酒店设置外,对于建筑的外观不会有太大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延续传统的风格,酒店能够提供给客人一种纯粹的地域文化体验。这种改造大多见之于一些旅游地的民间酒店,比如凤凰古镇、山西平遥等,通过改造传统的民居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将古城的历史和文化氛围表达出来。改造传统建筑的方式一般成本不高,比较适合小型民宿式的酒店,舒适度也有限,因此发展的空间不大。除了古镇的民宿外,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建筑也会被改造为地域特色的酒店,重新调整功能、增加酒店设施,这些酒店具体独特的区位优势,能较好地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相结合,除了体现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外,其本身的商业价值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改造传统建筑的方式能够与周围整体环境相协调,风格的相似性使得建筑本身的地域风格不会太突兀,内部改造时在装修风格上也尽量与建筑风格辉映,这既是对城市建筑的一种保护,也能够令游客体会到城市内涵。

第二种手法就是复兴传统风格。这种设计方式属于传统地域主义的范畴,强调建筑形式应当遵循传统路线,酒店在设计之初就强调要遵循传统,不仅是从形式上继承,更要从传统文化上继承,在设计时就保持当地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和构成方式,对于那些典型的细节进行强化处理,突出特色。复兴传统风格的案例有很多,例如巴厘岛的阿优迪亚度假村,位于孔子故里由戴念慈设计的阙里宾舍等。

第三种手法就是扩展传统风格建筑。传统建筑在建造时肯定不会考虑到日后会改建为酒店的问题,因此在配套设施上要想达到酒店的标准就必须进行后期改造。这种建筑功能的拓展给地域特色酒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表达地域特色上有了新的舞台。在进行酒店功能拓展时,可以加入现代的设计元素和本土元素,用现代设计的方式去诠释古老的文化,将继承与创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拓展设计时,对本土文化中具有象征性的元素进行提炼和简化,升华为设计中的主导元素,应用于装饰之中。也可以在借鉴本土文化元素之后进行切割或抽象,使得整体的空间在保持传统味道的同时升华出新的情趣。当然,这样的设计也有其危险的因素存在,如果布局失当,会有模仿拼凑、流于形式之嫌。对传统风格的扩展一定要注意传统神韵的传承,创新既不能脱离传统,也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对再创造地域文化的一个调整,借此来丰富地域特色酒店的主题表达方式。

三 营造酒店地域文化的建议

1.打造酒店空间的地域特色

酒店空间要想呈现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就要关注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和风格以及一些典型的民俗印记,能够凸显地域特色的元素使得酒店有很强的辨识感。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细分,酒店的品位和个性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基础的酒店功能的需要,美观大方、个性十足也是酒店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这也是地域特色酒店能够兴起的原因。由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也影响到了酒店设计领域,大多相似的设计使得酒店出现了模式化和样板化的趋势,失去了酒店设计本身的灵性。酒店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在提供基础服务之外还要具备展示本土文化的功能。不同的自然条件、民俗习惯以及地理特征都应在酒店的空间设计中得以体现,只有富有个性的酒店才能被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2.灵活运用民族特色

独特的民族元素是文化特征中最重要的设计来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培养出了独特的民族习惯和民族审美。酒店设计要灵活运用这些民族特色来突出地域风情。例如,室内设计中的色彩选择就要契合地域习惯、室内环境的色彩影响着游客的体验,对游客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不同的地方喜好不同的色彩,例如汉族喜好喜庆热烈的红色,蒙古族则偏爱蓝色、黄色等比较奔放跳跃的色彩,白族则偏好清新淡雅的白色和绿色,这与民族性格和地理环境以及民俗习惯等都有关系。在酒店的空间色彩设计中,要想营造好富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就要与当地的民族风格紧密联系起来,描绘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地域文化风格的民族色彩。

3.增加建筑的历史文化元素

地域特色常常还包含一些名人故居、名人轶事,也能为旅游城市增添一抹亮色。如果能将这些历史古迹和名人文史点缀在酒店设计中,就能更加突出地域性,酒店也就更加具备文化氛围。酒店设计时借鉴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的设计元素,创造出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感,能够激发游客对于酒店的情感认同。如果酒店设计时主打历史文化,那么就可以使酒店在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到延伸,从而也促进游客更加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在享受酒店提供的服务之余也能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

地域特色酒店设计需要设计者熟知历史,并且拥有传承历史和文化的愿望和能力,让酒店成为传承本土地域特色的一个载体。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设计者,更要重视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回归,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被忽略的元素,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去。凭借提炼出的民族特色元素,打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酒店,才能吸引游客并且令人印象深刻。

四 结束语

本文首先论证了影响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因素,进而讨论了酒店在设计时表达地域文化的三种基本途径,最后探讨了酒店设计中如何营造地域文化的几种策略。笔者认为,地域特色的酒店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游客对于酒店的基本需求,更应该成为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一种载体,最终让酒店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与地域其他建筑一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见证。酒店设计要融合民族因素,使之回归自然和本性,让游客在休息的同时能够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坚持地域特色的酒店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参考文献

[1]叶依谦、陈震宇。基于地域特色的被动式生态建筑探索:援缅甸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回顾[J].建筑创作,2011(7)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十

【摘 要】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酒曲这种风俗小调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从人的社会化的视角深入分析酒曲的精神内核,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层面),情感交流与互动(情感层面),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层面)递进式地呈现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酒曲文化的功能和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社会化 陕北民歌 酒曲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交汇地带,跨域辽阔,气候干燥,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会区,长久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此频繁来往。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碰撞,还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颇有助益,从而形成了中华大地上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逐渐与广大陕北人民的生活、精神、情感融为一体,成为既反映地域民俗又传递情感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

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也是陕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内容,陕北民歌与酒文化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中,多流行于榆林和延安的酒曲因其唱词朴实、内容诙谐、寓意深长等特点深受劳动人民欢迎。

酒曲,是陕北人民在饮酒猜拳时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因贴近生活,成为陕北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的一部分,称做“酒曲”或“酒令”。它属于民歌体裁风俗小调的一种,曲调一般固定不变,唱词则根据饮酒时的情境即兴创作,根据酒曲的内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敬酒曲和对酒曲两种。

陕北地区素有“无酒不成宴”之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民间音乐的不断发展,酒曲逐渐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饮酒,无曲不成宴,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饮酒习俗和文化特色。酒曲的独特性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颇有体现。它不仅包含了一般酒歌中蕴含的实用性与娱乐性,还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鲜明的教育功能,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功能,情感、信息的传递功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酒曲经久不衰的传承过程,实际上也是陕北人民精神和思想的成长史,它丰富的内在特质,为我们展现了当地人从拥有自我意识到形成其伦理道德观念这样一条社会化的道路。从人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酒曲,不仅能让我们对酒曲的社会功能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们理解陕北民歌的传承路径和陕北人民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自我认知的逻辑生成——酒曲互动促成长

酒曲,是与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相伴而生的音乐形式,主要以声音和节拍传递旋律,以祝酒词等表达感情。人们在酒席间互唱酒曲的过程,在传播学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信息的交流过程。正是丰富的信息传递与社会互动构筑了陕北人民的认知体系,推动了认知层面的社会化,使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1、自我意识的凸显

符号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来源,酒曲在表达和传播上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并以其角色扮演的社会化过程完成人的渐进成长和人格完善。酒曲,无疑就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所使用的符号,而歌唱行为本身则是个体在社会大舞台上按照特定规则完成角色扮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仅歌唱者自身会对自己进行评判,这个行为所涉及的其他个体对歌唱者也形成看法和评价,歌唱者进一步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作出反应,逐步形成自我认识。

符号互动论作家乔治·H·米德认为,自我主要有“主体性的自己”和“客体性的他人”,客体性的他人表达的是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主体性的自己则是主体对他人或是客体的反应。在陕北地区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中,以酒曲方式进行的人际交流自然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体验。对歌过程中,主我在释放本能反应的同时,必然要对经验进行深层反思,与制约社会情境的客我不断互动、相互作用,从而在歌唱中加深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构成人格的动态发展过程。

2、心灵的形成

通过演唱酒曲,陕北人民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形成了米德所谓的“心灵”。幼儿最初在宴席上听到酒曲时,不能理解歌词的意义,只会做出受到刺激后的本能反应,例如简单的模仿等。通过观察与模仿,儿童意识到不同的歌词会使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这些反应中学会理解酒曲歌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开始主动学习运用这一社会姿态。当儿童能够在大脑中运用符号或语言预演针对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选择合适的酒曲进行演唱时,米德称这一过程为“想象性预演”。米德认为,若个体具有了“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个体就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心灵”。因此,心灵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培养“想象性预演”能力的过程。

在对各种酒曲的普遍意义有所把握后,个体借助酒曲的唱和与他人进行姿态的会话,由此形成的意义系统在个体心中内化、积淀下来,个体就有了心灵、有了思考,为以酒曲形式进行的共同交流提供了可能。随着人的成长,个体通过酒曲进行的社会互动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由此形成的心灵也处于变化中,不断地向更高的社会化层面发展。

3、对社会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凸显和心灵的形成为社会认知奠定了基础。对于儿童而言,群体的普遍歌唱,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熟悉的歌唱环境。这种熟悉感让儿童认识到,我们这里本来就是这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成宴。根据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人一来到世上就不可避免的与周围人和环境发生交集,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他们学习经验、丰富自身,它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强调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发掘个性和潜能。于是,儿童通过酒曲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了解和把握社会。

酒曲不仅仅引导儿童开始认识社会,更贯穿于个体社会认知深化的整个历程中。约翰·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写道:“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传播而得以持续存在,而且还应该说是在传递、传播之中存在着……人们因共有的事物而生活于一个社会中,传播就是人们达到共同占有事物的手段。”酒曲传播把人和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酒曲把它的内在特质变成所谓的“共同占有的事物”,这种事物越多,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就越充分。

米德认为,社会主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学习理解对方“有意味的符号”,并获得与客体性的他者基本统一的“共同意义”。由此可见,互动是以对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以“共同意义”的生成为最终目的,而自我、心灵和社会这三个层面的认知则是在符号使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意义的基本分析单位。酒曲这种符号,在千百年传承过程中使人们在逐步凸显自我、形成心灵、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层面的社会化,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二、情感的价值认同——情真意切化杯中

儿童在参与酒曲行为中所引起的各种情绪在认知系统的作用下,逐渐沉淀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实现了个体对于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换言之,酒曲的传唱推动了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社会化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情感历程。酒曲对情感社会化的动力机制及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动机作用

酒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必然带有某种情感或态度——快乐、喜欢、敬畏、尊重、羡慕、爱情、责任等等,社会化对象通过对酒曲活动的感性参与而获得的深层情感为其做出内化或拒绝教化的决策从而确立某种态度提供了直接动机。

2、导向作用

社会化的主体在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时候,总会与一定的情感相结合,酒曲歌词通常会赋予社会认可的事物以积极的情感,赋予社会不认可的事物以消极的情感。这种情感对社会化的对象具有明确的信号导向作用,告诉社会化的对象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譬如在劝酒歌里有一首《担承我们年轻人》唱曰:“一来我人年轻,二来我初出门,三来我人生认不得人,好像那孤雁落在凤凰群,展不开翅膀放不开身。叫亲朋你多担承,担承我们年轻人初出那一会门。”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处的位置,引导他们建构起有关约束、责任、秩序的情感知识。

3、感染作用

酒曲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空洞的说教和强制的命令相比,酒曲的歌唱者用他的行为向其对象传递某种信息时,对象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情感规范,并在歌曲所建构的氛围中得以加强。比如,神木酒曲《好容易遇在一搭搭》:白粼粼清酒脆香香菜,我把那朋友们请起来。二秋秋韭菜扎把把,好容易遇在一搭搭……句句流露出主家对客人的珍惜和热情,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强化了酒桌上的深厚情谊。作为社会化对象的个体在接受或拒绝某些社会事物时,总会受到对方情感的感染,在由移情过程唤起的情感共鸣中更容易接受施教者的思想观念,使社会情感得以融入日常生活规范。

4、培养作用

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主体对象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情感知识,还要学会情感表达、情感运用和情感控制等多种情感能力。酒曲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参与者提供了发展情感能力的契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常常对歌,一方唱一方和,表达爱意,在喝酒时便通过酒曲往来传递情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情感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当然,恋人间表达的是爱慕、依恋之情,对同伴表达的则是友爱之情,对长辈表达的是尊敬之情,这些不同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酒曲来锻炼。

认知指导情感的形成,而在酒曲互动过程中情感知识的丰富、情感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进一步认知的基础,两者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使伦理道德实践贯穿于酒曲行为中,最终形成了如今带有鲜明礼俗特征的酒曲。

三、伦理实践的内化机制——酒俗传承礼为先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佳誉,自古以来,礼便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范例。对社会规范的了解与对血缘关系的认同相结合,形成了传统酒文化中以酒礼来规范和调整君臣、父子、长少、贵贱等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而这一伦理观决定了酒曲成为礼俗的典型表现。

伦理实践在酒曲中最突出的反映自然是那一整套特定的程式、步骤和规范。在神木、府谷一带,酒坛场的流程主要分为告坐、要酒、看酒、让酒、奉承、对酒、退酒等,不同的环节对应不同的酒曲,如迎宾曲、起酒曲、敬酒曲、对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等。当进了主家的大门,对方会先给你唱一首迎宾曲:“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这梦也不梦那老张来。一般的那烟酒是没多炒两个菜,招待得不周你多呀么多担待。”酒坛开启后,主人或陪酒的宾客开始唱敬酒曲活跃气氛和送上祝福。酒过三巡,酒量小的人可以唱辞酒曲推回去,既不失礼,也不至于扰了兴致,这些形式中凝聚的正是融合在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礼。

除了上文所说吟唱酒曲特定的套数,针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主家和宾客,酒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家庭小聚,氛围轻松活跃时,常有表达生活琐屑或简单情绪的对歌,即兴出口,各显其能。如一方唱道“月儿弯弯照高楼,几人欢乐几人愁,什么人在高楼饮好酒?什么人丢下在外头?”,另一方则对上“月儿弯弯照高楼,新女婿欢乐新媳妇愁,客人亲戚在高楼饮好酒,吹鼓手丢下在外头。”没有九曲回肠痛彻心扉的深情,浅唱辄止,韵味无穷。若是请喜拜寿则又不同:“喝酒的人儿坐朝廷,荣华富贵你享不尽。那是咿呀嗨,是喝起来。”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始终贯穿其中。

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对伦理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最终给出结论,即他试图论证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正确性。“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行为规范应来源于人的本性,否则就会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分裂。但是酒曲文化中体现的并不是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观,就本质而言,中国的酒礼给人们灌输的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传统。饮酒高歌不是肆意忘情的一种举动,它会因为个人的身份、地位或者他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而改变精神内核,人们内在的本源性的需求被压抑,人的本性反而受到了某种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束缚,这在弗洛姆的作品《为自己的人》中偏向于“权威主义伦理学”一派。在这样一种伦理观念中,由权威来说明什么对人是善的,并由权威规定行为的法则和规范(这里所谓的“权威”指的是非理性的权威,可以理解为通行的集权主义和反民主主义制度)。当然从这种意义上讲,在唱酒曲的过程中指导人们践行礼仪的伦理道德,并不能完全契合权威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毕竟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历经多次时代性变革的中国已然不是一个完全由权威来主宰的社会。但是单从酒曲这一种礼俗行为观之,历史的车轮在过去几千年里留下的深深车辙,依旧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烙印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内心。

结语

酒曲文化的内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作为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质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还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陕北人民的生命历程。情感对认知产生影响,认知又反作用于情感;同时认知和情感双向作用,赋予了酒曲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色彩,这种逐步深入的社会化过程在不少陕北民歌的传承中都有体现。数百年来,陕北民歌就是在这种生命本能和社会演化的驱使之下匍匐而生、匍匐而行、匍匐而歌的。近年来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渐趋衰微,光从音乐魅力与历史积淀两个主要层面彰显它的价值已远远不足,选取“社会化”这样的理论研究视角,关注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全,或许能挖掘出陕北民歌鲜为人知的根性价值,为其传承和发扬开拓光明前景。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社会实践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

②诺贝特·埃里亚斯:《个体的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8

③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3

④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9:131

⑤张智斌,《论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5-156

⑥孙端详,《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⑦李蓉、王立刚,《试论中国酒文化的伦理底蕴》[J].《作家》,2011:152-153

⑧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06

⑨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104-107

⑩刘军,《少数民族的酒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云南社会科学》,1995(5):66-69

⑾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十一

难题一:黄酒没有找到卖点

《食品商》:在啤酒和红酒的冲击下,黄酒的地位非常尴尬。虽然经过了这几年的振兴行动,似乎已有起色,但今年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福建老酒:黄酒的卖点没有找到。黄酒是我国传统的酒精饮料,特别是在福建地区,福建老酒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比如祭祖、婚丧嫁娶、修房动土、产妇保养、佐餐料酒、老人养生等,都离不开福建老酒。但是,这仅仅是一种传统,还不能上升到与白酒、红酒、啤酒一样的消费层面,并且本来就已经狭窄的消费群体正在萎缩。我是说坚守黄酒传统的消费群体正在缩小,而新的消费群还没有培养起来,因为我们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来告诉他们。为了健康?还是为了买醉?为了交友还是为了商务?为了传统还是为了文化?几乎每一个理由都缺乏说服力。

《食品商》:我们看到一些企业正在努力寻找这样的卖点,花了很多钱做广告,表面的浮华泡沫消失之后,留下的是不是一地鸡毛?

福建老酒:我很赞赏这些企业为黄酒行业付出的努力,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都希望黄酒能够复兴。可以说,所有企业的努力都是在寻找黄酒的卖点,但至今没找到。所以黄酒市场暂时的低迷甚至更长的低迷,都是可以理解的。

难题二:黄酒工艺无法适应规模化运作需求

《食品商》:作为传统饮品,按理说应该与经济的发展共同成长,但是发展黄酒的声音也仅仅在近几年才听到,以前黄酒企业在干什么?

福建老酒:工艺没有改变,传统的酿造工艺无法适应规模化市场运作的需求。

这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大家都在努力探寻这个路子。相比红酒和啤酒,黄酒的出酒周期很长,占用资金很大,一般企业无法承担这样的压力。福建老酒虽说是百年老字号,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信赖而根植于日常生活,凭借的全是传统工艺。它选用上等糯米、福建特有的古田红曲和60多味名贵中药调制的药白曲为糖化发酵剂,每年利用天然气候,低温长时间发酵,冬酿春成,酒液经3-5年或更长时间自然陈酿、生香,既具有典型红曲黄酒的芳香气味和自然形成的红褐色酒体,又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香味剂成分,被民间赞誉为“开坛香万里,洗瓮醉千家”。但是,酿造过程的自然和全人工操作,以及巨大的藏酿酒窖和数量庞大的容器,非一般小企业或家庭作坊所能承担得起的,所以,多年来,黄酒企业很少有能力操作规模化市场,即使有企业操作了,传统工艺也很难跟得上市场需求。

《食品商》:作为福建黄酒的龙头企业,你们怎样突破工艺局限,使福建老酒走向全国的?

福建老酒:担当行业道义,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义不容辞。在工艺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上,我们一直在探讨。福建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导福建黄酒产业工艺进步,同时还要求我们整合这方面的资源,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集合众多企业,形成合力,开拓福建黄酒产业的全国市场。

目前我们在保持传统工艺和口感、坚决照顾喜欢传统工艺产品的消费者的同时,正按照市场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扩大消费群体,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难题三:工艺门槛太低,品牌溢价能力薄弱

《食品商》:黄酒的传统性表现在很多地方家家户户都可以酿造,说明它是大众化产品,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很多黄酒卖价动不动就成千上万,不少企业产品定位在高端上,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福建老酒:家家都会酿酒,虽然是黄酒的一种传统,但是也表明了黄酒酿造工艺的简单和低下,门槛很低,所以出现了众多的家庭作坊。正因为它的传统和普及,造成了黄酒产品的溢价能力非常薄弱,产品价格卖不起来,利润率很低,这也是黄酒产业缺乏规模实力企业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古越龙山、会稽山等为首的企业不断尝试通过年份酒、概念酒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档次,但如果一个产品远远偏离了其价值,就会伤害消费者的感情。目前出现的很多高端黄酒无疑是对白酒、葡萄酒概念炒作的一种跟风,对行业是有害而无益的。

《食品商》:那么怎样提高黄酒的利润呢?福建老酒是如何做的?

福建老酒:当然首先要卖得起价,才有利润,有了规模才有利润。但是价格不能高得离谱而超越了其内在的价值。福建老酒由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只能定位在适合大众消费的低价位上,一瓶老酒几块钱,家家户户必备,或做料酒,或日常饮用,老百姓承受得起,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而成为传统。我们也开发了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务、礼品用酒,比如闽越江山系列,目前最高的价格只有8年陈酿的168元,从文化、历史、工艺和包装等方面赋予了酒内在的价值,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所以非常受欢迎。我们也有40、50年的窖藏酒,但是不会去盲目开发,因为量不大。我们不会做假年份,不会以此为借口让福建老酒名不副实。我们还开发了适应市场新潮口感的清爽型产品,但也不会虚高价格。

难题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难以取舍

《食品商》:传统饮品市场却大兴口感创新、消费创新之风,比如清爽型的、低度型的黄酒;比如在酒里面加上其他东西,使江浙一带的黄酒企业在上海掀起了黄酒消费热潮,这似乎让黄酒企业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希望。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十二

经过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等部门的严格甄选,红旗国酒成为“中华文化名酒”并被审定为“中国政府采购首选品牌”,足见红旗国酒酒文化的特别和丰富。

中华文化名酒是由国家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和中华文化名酒宣传推介工作委员会共同向中国的一些名优白酒品牌颁发的一个部级荣誉称号。主要通过白酒品牌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指标取向三个标准来评定的,其中文化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品牌和系列群组成产品在研发依据、文化内涵、产品名称、包装装潢、感官指示、营销观念等方面是否符合10年以上品牌生长期间的市场需要,其是否适宜和补充了全国相当区域消费人群在文化、审美、情感等方面的精神需求。社会价值取向指产品概念和设计科学健康,尊重知识权益,始终遵循质量保真原则和国家工艺标准。在全国文化酒品牌中有良好公众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营销传播中始终自觉承担着良好社会道义和责任。经济价值取向指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

红旗国酒是中国驰名品牌,是茅台镇原地产酒延续到现在的一个代表,一面旗帜,是茅台镇上千年传统酿酒工艺的传承者,获得:“中华文化名酒”可谓是实至名归。被审定为“中国政府采购首选品牌”实属所得。

茅台镇的白酒酿造有千年的历史,始于汉代。上千年中造就了他的特色品牌。上千年来不断的更新、演变、自成体系,茅台镇白酒形成了它独特的酒文化。

深圳市云鹏酒业有限公司是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宴酿酒厂的合作伙伴。主要产品有《醉神》系列酒、《红旗国酒》、《红旗国宴酒》、《红旗国宾酒》、《华魂醉神》等系列高级白酒及礼品酒。公司与茅宴酿酒厂利用茅台镇独特的朱砂土壤,冬暖夏热雨少利于酿酒微生物生成与敷衍的独有气候,美酒河的灵泉,加之自身6万多平方米的酿酒厂,整套先进的酿酒设备,一批精锐能干的特级酿酒师。以“独特”、“独有”的酿造环境配以“独具”、“独美”、“独霸”的酿造工艺,酿制出茅台镇“独尊”、“独贵”的幽雅、细腻、醇厚、协调丰满的健康上乘美酒。

创办于一九八四年的茅宴酿酒厂,总占地50多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是中国酒都――仁怀市茅台镇建厂最早,历史最悠久的老牌酿酒企业之一。

酒厂位于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与国酒茅台紧紧相连,同享“茅台河谷酿酒工业园区”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独特的气候、神奇的水质、以及空气中独一无二的酿酒微生物群。

酒厂秉承茅台镇传统考究的酿酒工艺,辅之科学的管理体系及现代化工艺流程,造就了今日茅宴。酒厂现属仁怀市政府圈定推荐的八家重点酿酒企业之一,是仁怀市规模工业调度企业。酒厂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使酒厂成为茅台镇域内规模实业较强的酿酒企业。2002年度起连续五年酒厂纳税居茅台镇属企业第二名,并连续五年荣获贵州省委、省政府“先进企业”称号,酒厂历年来获得国家、省(部)、地、市表彰多达60余次,是茅台镇获奖最多的酿酒企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

酒厂生产的酱香型、浓香型系列白酒,有高、中、低多种酒度和高、中、低多档包装款式。酒厂系列白酒80年代即获贵州省“金凤杯”奖;2001年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名优食品;同年还获得贵州省消协“推荐商品”称号。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文章

社交的礼仪【优秀8篇】03-29

酒文化培训最新4篇03-20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180 23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