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别号优秀9篇

2024-01-24 18:18:13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辛弃疾的别号优秀9篇,欢迎阅读。

辛弃疾的故事 篇一

“镇江女婿”辛弃疾轶事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担任过短短一年的镇江知府,其间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镇江北固山上写下了两首词,成为800多年来一直传诵的爱国主义名篇。鲜为人知的是,辛弃疾还是镇江的女婿哩。记者日前来到镇江北固山,寻访那段历史往事。

北固山头怀古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面的长江边,是一座高58米、长约200米的小山。山岭逶迤突兀,远望如一条昂首翘尾的巨龙雄踞在长江之滨。北固山分前、中、后三峰,后峰为主峰,北临长江,三面悬崖,直插江中,形似半岛,峭壁如刀斧劈斫,地势险峻,景色壮美。

北固山虽不高大,但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孙权创业江东霸业的要塞,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甘露寺、祭江亭、溜马涧、狠石、刘备试剑石、太史慈墓等。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在此留下许多著名诗作。

位于主峰顶上的多景楼和祭江亭,可以说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多景楼为一座二层的画梁飞檐小楼,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也曾被称作“北固楼”,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于楼额。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曾在此诗酒唱和。

北固楼最初建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后屡遭兵火,现在的楼是近代复建的。多景楼北面对着大江,登楼凭栏远眺,长江就在眼底,滔滔江流宛如玉带横在眼前。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紧邻多景楼东侧有一处四角飞檐的亭子,此为“北固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在此遥祭后投江殉情,故后来又被称作“祭江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那两首词,就是在此触景生情写下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述两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辛弃疾刚刚就任镇江知府不久。

辛弃疾(1140—1207),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豪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己还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压制,曾长期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1203年,权臣韩侂胄任南宋王朝宰相,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便起用已60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他对韩决心北伐积极响应,但反对韩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了北伐大计成功的三原则:“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他指出,那种“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都是办不成事情的。韩侂胄知道辛弃疾的主战决心和过人才干,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就在宋宁宗面前说辛弃疾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线带兵作战,不如坐镇京口,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次年,1204年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调任镇江知府。

其实辛弃疾与镇江早有很深的渊源。归宋之初,辛弃疾寓居镇江,娶了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范本是金国蔡州新息县令,在辛弃疾南归前一年以全县归宋,家住镇江。辛弃疾与妻兄范如山十分投合,范如山的儿子范炎后来又娶了辛弃疾的女儿为妻。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因此辛弃疾早年曾经多次到过镇江,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镇江友人。

镇江,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淮河)。

积极备战北伐

就任镇江知府后,辛弃疾很振奋,想借此实现多年抗金宿愿。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曾提出详细而有远见的抗金北伐备战计划。同时做了大量细致的抗金北伐准备工作,厉兵秣马进行备战。他一边派遣谍报人员渗透到敌人后方,侦察敌方的兵马屯戍、仓库位置以及将帅姓名等军事情报,一面派人分头在江淮一带加紧招募了一万多名有较强作战能力的士兵,又赶制了一万套军服,加紧训练兵士。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测地形,做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

此时,韩侂胄急于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急着要立即北伐。辛弃疾认为,准备不充分就轻率举兵必将导致失败。但韩侂胄一意孤行,不听辛弃疾劝阻。双方观点分歧,矛盾日益激化。饱经宦海浮沉的辛弃疾预感到时局艰危,忧郁袭上心头。一天,他登上北固山,俯视滚滚东去的长江,心潮起伏,满怀忧国悲愤写下了上述两首词。词中借对孙权、刘裕两位英雄的向往,统一全国大业,并引用元嘉的愿望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教训,提醒韩侂胄不能轻举妄动。 大呼“杀贼”离世

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仅短短1年,并未得到韩侂胄的真正重用,而韩侂胄已在琢磨着要把他从镇江撤走。碰巧,辛弃疾荐举的一个小官犯法,韩侂胄便抓住这个把柄,以荐举不当为由,把辛弃疾由镇江改派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还没有上任,又编造理由弹劾,把知隆兴府的任命也撤消了,只留下一个提举冲佑观的虚衔。辛弃疾在镇江的一切设想、安排,连同他的理想和希望都付诸东流了。他在接到免去镇江知府令时,写了一首《瑞鹧鸪》:“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1205年7月,北伐壮志再次落空的辛弃疾,怀着满腔悲愤郁郁离开了镇江,回到江西铅山。1206年,韩侂胄仓促北伐,很快大败。1207年秋,辛弃疾大呼数声“杀贼”,忧愤而终,享年68岁。他的爱国情怀,留在了他的词中,激励着后世的人们,成为爱国主义不竭的精神力量。 记者在北固山采访时,遇到了多位来寻访、感怀这段历史往事的游人。一位来自香港的李先生说:“800多年过去了,在北固山上,我仍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里留下的心跳和脉动。”

辛弃疾古诗 篇二

《鹧鸪天 送人》【南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戏题村舍》【南宋】辛弃疾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南宋】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代人赋》【南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玉楼春 戏赋云山》【南宋】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辛弃疾的故事 篇三

辛弃疾被誉为第一爱国词人,他是一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脉的诗人。公元一一六一年北宋被灭亡时,老百姓群情激愤,各地纷纷自组义军抵御金兵,当 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就领导大约二千名农民对抗金兵,获得重要的胜利。辛弃疾的义行不仅打击金人的侵略,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为了彻底打败金兵,义 军主帅耿京听从辛弃疾的建议,派他到朝廷商谈合作事宜。当辛弃疾圆满达成任务时,耿京却被奸人张国安所害。他悲愤填膺,只率领五十余人马就直冲五万人的金 营捉拿叛徒张安国,趁张安国与金将饮酒时,捉拿张安国至京城,斩首示众。而辛弃疾最后不得已只能南渡归宋。从此就在南宋一展他的长才。

辛弃疾南归后,他独排众议:“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但主和派却对辛弃疾的 抗金行动表示反对,从此之后,辛弃疾竟被逐出朝廷达二十年之久。直到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再度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才又把他找来,辛弃疾心愿未 了,想藉此机会实现抗金愿望,到最后还是未能如愿以偿,他去世前还一直大喊:“杀贼!杀贼!”可见其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辛弃疾所做的一切,无不为国家着想的,可惜在最关键的壮年期被迫归隐山林二十年。他所写的词真情流露,令人荡气回肠,并蕴含有志难伸的感叹,也只能说 是时不我与!辛弃疾有此才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爱好读书的结果。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学习辛弃疾努力不懈的 精神,不但把读书当成习惯,甚至是嗜好,好好地学习书中的知识、汲取书中的智慧!

辛弃疾的个人简介 篇四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闸村)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将领。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写作背景 篇五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辛弃疾属于什么派 篇六

辛弃疾,南宋时期豪放派的代表人,他与苏轼合并称为“苏辛”,他是豪放词的第一人。可见他在豪放派的文学成就中的地位。辛弃疾的豪放词,主要以热情、慷慨洋溢的风格为主,笔力十分雄厚。辛弃疾被赞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如果说辛弃疾只属于豪放派的,那么就错了,辛弃疾的艺术风格多样,除了豪放派是他的代表作,婉约派也是其中之一,他与李清照被合称为“济南二安”。但是不可置疑的是,辛弃疾豪放派的词远比婉约派要来的著名,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他豪放派的词。

辛弃疾之所以在词坛上那么著名,这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在词坛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内容的扩大,题材也十分拓宽。他至今还存在的六百多首词中,有写政治的、友情的、爱情的等等,只要当时可以写的词,都被他写进了词坛中。所以他的词的题材,风格都是迥然不同的。辛弃疾的豪放派,他十分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如比兴手法、奇特想象等,使他赋予对现实,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辛弃疾的故事 篇七

你从弯弯曲曲的800多年前的小路走来,你从狼烟四起的南宋走来,凝望着破碎的河山,灰色的天空,仰天长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你的新只有一颗呀,却能释放出那么多忧国忧民的情丝。你希望圣上至明,你渴望祖国强盛,你追慕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你的梦一般的理想,你的呕心沥血的努力,经不住金兵的战火,你沉默了!

你不解,你忧虑,你彳亍,你彷徨。你把眉头紧锁成珠穆朗玛峰,眼睛里射出耀眼的光芒。你向苍天发出无休止的怒问,你把血泪凝固成振人心魄的词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你“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你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你为了你心中勤劳的人们的祖国,你的忧愁只能在年的心中流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投笔从戎,弃家投南,你指望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你怎会想到当朝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新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你指望不上当朝,你便想到了“她”,你的“她”呢?“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寻不见,当你意兴阑珊的时候,发现“她”就在“灯火阑珊处”。“她”是多么超出你的想像而与众不同。你像“她”一样,享受着冷清寂静,是在焦灼的等待?还是在沉静的思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你在赏心亭上沧然伫立。山水无情,犹且“献愁供恨”,孤雁南飞,宁不撩人心肠?更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孤雁悲苦,尚有家归,你的家呢? 时间一年年过去,你虚度光阴,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你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你与陈亮(同甫)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可惜你们的计划都落空了。你醉中“拔剑四顾”,夜里仍不忘杀敌,你清晨从梦中醒来,耳边又传来了军

号之声,虽然你年少英勇,迅若流星,拉开强弓,声如雷鸣,斗志昂扬,所向披靡,但你依旧壮志未酬,理想破灭。你有一次沉默了!

夜很静,耳边又传来了你的声音:“醉里且贪欢笑,要愁≮www.huzhidao.com≯那得功夫”。

思想 篇八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故事 篇九

辛弃疾,既是文人,又是武将,既是豪迈奔放的词人,又是上阵杀敌的勇士。他是历史上极为少有的人,在抗金的战争中,他无疑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战士,但在文学的长河中,他无疑是千百年才铸就的一位大师。 他本该在战场上驰骋,气吞万里,马革裹尸。而他却来到了南方,代替他手中钢刃的`,只是一支软软的毛笔。朝廷收取了他的平戎之策,只换给他“种树书”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可辛弃疾却将满腔豪情,倾泻到了自己的笔下。于是,他涅槃了,仿佛浴火重生的凤凰,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弃疾,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辛弃疾。

也许,正因为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吧,以至时隔千年,我们还能听到金戈之声,铁马之威。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才有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才有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悲凉吧!应该说,辛弃疾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后,已不再是用笔来写词,而是用刀削,用斧砍,用剑刺,这才造就了他的文章,这才使他吐出的每个字都有了金石之声。

就如同板块碰撞一般,辛弃疾在历史交替的巨响中诞生了,他经历了大起大落:金人的铁蹄,朝廷的软弱;民族的悲泣,人民的呐喊;文字的奔涌,情感的波澜;生死的锤炼,战火的洗礼;国破的悲痛,家亡的愤懑……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中定格,在他的心中升华,在他的脑海里翻滚,终于练就了他的铁骨,他的词风,他的人格。

只有这样的反复捶打、撞击,才铸就了他的传奇。也只有生死考验,情感波涛,才使金戈铁马壮其词威,刀光剑影造其词势,才让他的笔下流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我读辛弃疾,读出了他的豪放,又读出了他的细腻;读出了他的雄心,又读出了他的凄凉。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唯一,在文学的波涛中,他依旧是唯一。无人可替代,无人可比拟。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的辛弃疾。他跨越了千年的沧桑,向我们走来;裹挟着剑气,又带着那忧伤,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辛弃疾的别号】相关文章

辛弃疾简介最新11篇06-05

辛弃疾诗词集大全最新9篇03-23

精选辛弃疾的诗词及赏析【经典7篇】03-01

辛弃疾的诗词【2篇】02-21

辛弃疾的诗词代表作2篇12-29

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通用6篇)12-21

辛弃疾写的经典诗歌(优秀4篇)12-13

辛弃疾的诗带赏析集合优秀2篇11-30

辛弃疾生平简介最新4篇11-06

辛弃疾的故事【最新10篇】10-25

180 20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