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范例通用7篇

2024-01-21 17:04:46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里是壶知道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教育扶贫范例通用7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 篇一

【摘要】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其他扶贫方式不具有的优势。我国应当把教育精准扶贫当作地方扶贫工作的重点,拓宽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创新完善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法规政策,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实效。

【关键词】教育扶贫 精准扶贫 优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贫困地区要想改变落后面貌,需要采取精准扶贫策略。其中,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2013年,就提出要紧紧抓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只有贫困地区孩子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完善贫困地区教育硬件和软件条件,引导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是当前我国推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基础和保障

2014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要求结合不同地区扶贫工作特点,创新扶贫思路和扶贫办法,改变以往粗放型扶贫方式,实施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全新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基础和保障,在精准扶贫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精准扶贫可以解决贫困地区最重要的人才短缺问题。当前,贫困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国家扶持资金不到位等问题,而是人力资源短缺。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二是教育精准扶贫是贫困地区建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智力保障。贫困地区要想建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贫困地区初步脱贫后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更需要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三是教育精准扶贫是其他精准扶贫政策推进的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为经济产业扶贫、资金扶贫、技术扶贫等其他扶贫政策的落实与推进提供基础。因为所有精准扶贫策略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扶贫效果,都需要优秀人才的参与。 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缺乏专项资金与足够师资力量

当前,在推进我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视度明显获得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重视度的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以往相比获得明显成效。很多贫困地区扶贫部门及人员认识到教育扶贫可以改变贫困地区孩子的命运,让他们的家庭受惠,进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例如2016年,山东省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中,提出教育精准扶贫是未来五年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各地应当制定教育扶贫具体推进计划。我国其他地方政府在制定当地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中,也纷纷认识到教育精准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扶贫方式。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中,教育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全国上下解决扶贫困难问题的共识。当前,我国各地区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既有共性也有一定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短缺、不到位。资金短缺、不到位是当前影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首要问题。一些地方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但是受制于财政专项资金不足问题,导致一些计划在推进中并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有的地方政府为当地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些财政资金保障,但是上述资金在拨付中总是存在挤占挪用等行为,导致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不到位现象。2015年,湖北省制定《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打算用五年的时间加大全省精准扶贫力度,让教育精准扶贫真正成为地方脱贫工作的保障。但是由于Y金短缺、不到位,很多地方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缓慢,如果不能获得及时解决,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将会举步维艰。

第二,教育精准扶贫缺乏足够师资力量的保障。要想推进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参与。湖北大冶市2015年在推进当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呼吁当地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地方教育工作,但是响应者并不多。很多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向东部发达地区省份求职,那里福利待遇要高很多,发展空间相对更大。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大冶市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般月工资收入在人民币2800元左右,而同期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达到6000元以上。总之,师资力量不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战略推进的重要问题。

第三,教育精准扶贫优惠政策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我国要想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中央和地方出台更多教育精准扶贫专项优惠政策。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脱离实际,并没有结合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尽管这几年全国各地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重视度明显提升,也出台制定了相应的扶贫优惠法规政策,但是,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存在一定落差,有的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或者变相折扣执行。 创新完善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法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

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员脱贫的根本之策。但是,要想真正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需要重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更多应对方案。只有不断解决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教育精准扶贫达到更好的效果。

拓宽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严格的资金专款专用制度。拓宽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是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应当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筹资渠道,在继续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扶持的力度上,更加重视汇集社会资金共同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资金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杜绝各种对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待一些私自占用、挪用专项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人员要进行严厉查处,必要时可以提请法律诉讼。

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加大高素质教育师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必须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福利待遇,保障贫困地区一线教育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贫困地区教师资金专项管理机制,可以适当上浮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同时,还必须加大高素质教育师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贫困地区要想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必须为他们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提升新入职教师的工资待遇。要与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进行紧密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认识到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投身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最后,要不断开展贫困地区教育师资人员的培养,提升教育素养,能够胜任地方精准扶贫工作。

创新完善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法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创新完善各项教育扶贫法律法规,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地方扶贫工作实际出台制定更多地方性法规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开展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真正掌握当地贫困人员致贫的原因,同时考察地方在脱贫工作中存在的优势资源。这样才能结合地方贫困特点,并集中地方优势资源共同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二是要不断开展各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经验的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成功做法,不断修订自己现有的扶贫政策法规等。三是要广泛吸收社会专业人士的合理建议,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嘉毅、封清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②张金:《关于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20期。

责编/孙 美编/于珊

教育扶贫 篇二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

一、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艺术精准扶贫,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思想和要求,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红利,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艺术教育的期盼,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教育公平,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落实施政为民理念

脱贫工作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脱贫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脱贫两方面。艺术教育是为了提升全民的艺术文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艺术教育扶贫能让人们在精神文化上脱贫,是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在以往四十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新思想、新文化、新精神相互交融。但是,贫富差距依然存在,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还有1660万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贫困地区人口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思想的限制,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比较缓慢,文化艺术生活相对匮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为贫困地区人民带去艺术文化知识,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2.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可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培养贫困地区群众的艺术素养。对于他们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奢侈品,落后的教育条件,稀缺的教育资源,都成为他们学习艺术的阻碍。艺术教育的帮扶可以满足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热切的期盼,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除了普通群众外,艺术教育的扶贫是以儿童为重点的。贫困地区的儿童也渴望得到艺术知识的滋养,接受艺术知识的熏陶。在贫困地区,很多儿童不得不在很小的年纪就帮助家人做家务、农活,为了生计的劳动往往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每一个儿童都是潜在的艺术家,艺术教育的帮扶能够把他们热爱艺术的天性释放出来,满足他们对艺术文化的期盼,从而提升国民素养。

3.发挥高校服务功能

通过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区域教育公平。《礼记·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不仅培养人才,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是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大学师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扶贫工作,鼓励大学师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扶贫事业中去,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服务了社会,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提升艺术修养。

二、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偏差

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不受当地政府重视,认为只有帮助贫困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真正的扶贫。这是很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普遍认识,这样也就导致艺术教育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很难开展。贫困农民收入增加,超过我国现阶段的贫困线,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也是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数据。但是,艺术教育扶贫工作的效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无法量化,国家和政府只提“教育扶贫”,没有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专门文件,这也导致了整个社会范围内对艺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机制不健全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件艰苦的任务,需要工作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现阶段,贫困地区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基础设施缺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精准到村,要有贫困地区群众一天不脱贫,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一天都不放松的精神。但是,很多人都有畏惧扶贫工作困难的心理,向往舒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希望在毕业之后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去工作,不愿意投身到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中去,导致高校艺术教育扶贫的参与度低,没有形成常态化、健全的、有效的帮扶激励机制、效果评估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难以保障帮扶效果。

3.方法不合理

由于高校师生有比较繁重的学业和教学任务,各个高校在参与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时不能像其他经济扶贫工作者一样,明确扶贫责任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导致艺术教育扶贫工作存在“作秀”现象,很多艺术教育扶贫工作者都是间歇性地参与到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去,有的只到中小学、幼儿园捐赠画笔或器材就算扶贫,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缺少的最重要的是师资和学习方法,即使捐赠了钢琴、画板,也只能让其束之高阁,还造成资源浪费。

4.课程不科学

艺术教育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制订课程规划,而高校老师的日常教学模式对于贫困农民来说不适合,难以起到教育扶贫效果。而大学生虽然艺术水平较高,但是缺乏教育工作经验,在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难以把握贫困农民的真实需求,课程内容“高深冷”,脱离实际,没有结合当地群众实际情况,帮扶效果不理想。

5.成效不显著

教育是“慢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教育是滋养生命的沃土,所以,艺术教育扶贫不是教孩子画一幅画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的艺术教育扶贫还存在走过场现象,帮扶没有把儿童对艺术的认识、理解、感悟和创造等方面的提升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年龄阶段、教育水平现状、接受程度,把高校的、城市的艺术教育直接搬到乡村,完全不顾贫困地区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急功近利、粗放式、不合实际的艺术教育帮扶,当然成效不佳。

三、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

1.提高认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

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首先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有些人认为,对于贫困农民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提高收入是第一位的,满足精神需求和艺术追求是次要的。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政府在制度扶贫政策时就要把教育扶贫与物质扶贫并重,把艺术教育扶贫当作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贫困地区群众这种偏颇的思想观念,精神的贫瘠与闭塞会造成贫困迭代沿袭,因此要摘除祖祖辈辈贫穷的帽子,就要从思想上先改变,将艺术文化需求与物质生活需求一样,都作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让他们从心里渴望得到艺术滋润。扶贫不能一条腿走路,有些群众在得到扶贫资助后,很快花光扶贫款又“返贫”。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艺术文化生活的需求随之而来,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就容易滋生享乐思想,等到这个时候,扶贫工作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因此,从政府、基层和受帮扶对象多个层面,均需要把艺术扶贫与物质扶贫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脱贫的目的。

2.措施得力,写在纸上与落在实处相结合

扶贫是一项长期的攻坚战,必须保证扶贫工作措施得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出台相应的文件,让艺术教育扶贫有政策支持。要注重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督查,把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重点任务,将教育脱贫成效纳入地方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范围。[2]政府需要组成专门的监管部门,在每个帮扶周期之内,整体评估每个高校帮扶效果。重点看扶贫是否落到实处,是否精准,责任是否落实到人,对于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效果较好的学校给予奖励,对于执行不力的要问责。高校要根据政府下达的任务,拟订艺术教育扶贫的措施清单遴选师资和志愿者,制订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必须实行常态化扶贫机制管理,落实监管考核制度不但“写在纸上”,而且要“记在心里”,“落在实处”。要有真正为贫困地区群众做实事的决心和毅力,要切切实实为群众谋福祉,下“绣花”功夫而避免“走过场”。同时,对于帮扶效果要定期进行现场考核,并且落实奖惩制度,对于帮扶效果好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师生,要给予一定的惩戒。

3.形式多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在艺术教育帮扶过程中,高校师生要注意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理论丰富,水平也较高,但是缺乏实际经验,参与帮扶是检验艺术理论学习的有效方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学段,涉及到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等几个要素,所以周期长、见效慢,对象不同,实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在充分调研帮扶对象的基础上,对师生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对帮扶对象的艺术文化水平有清晰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脚踩大地,将艺术课堂上的理论付之于实践,也能真正体悟艺术的内涵,让艺术繁荣,更有生机。高校师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教育扶贫与高校课堂教学完全不同,农村群众普遍接受本地区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这就需要在扶贫时,结合当地实际改变教学方法,把艺术学习转变成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如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就不能讲大道理,可以通过绘画、表演、歌唱等形式,转化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4.方法得当,扶贫艺术化与智慧化相结合

扶贫工作是一门有艺术性的工作,扶贫工作不是一味地给予,直接满足对方的物质需求。就算是给东西也要给得艺术化,不能让对方觉得是施舍。[3]扶贫工作要注重心灵的建设、精神的鼓舞,艺术扶贫不同于物质扶贫,是一种心灵的关爱,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帮扶中有尊严,不能把高校的艺术课生硬地搬到扶贫上来,让老百姓感觉高高在上。艺术教育精准扶贫不同于高校课堂学习,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吸引贫困农民主动接受艺术扶贫教育。要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艺术之美,感悟自己身边就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贫困地区儿童走出教室,走进山水田园间,发现周围的美好事物,并记录下来。可以结合本地区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感知美就在家乡,就在身边。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搜集民歌、民谣、地方戏等,提炼音乐元素,将传统艺术文化谱成曲,让儿童在歌声中得到教育。高校也可以重点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开展培训,改进教师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精准施策,艺术专业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做到精准,首先要看帮扶高校具备哪些艺术教育优势,这样的帮扶才能点对点。所以,要首先厘清高校自身的艺术专业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选择可以合适的帮扶内容、师资、方法与手段,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尽管贫困地区交通比较闭塞,但隐性的教育资源并不弱于城市,往往会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民族特色、民间文化、地方特产,高校师生在落实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需要先调查了解地区民风民俗民情,将高校特色艺术专业与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融合、改造,用群众看得会、听得懂、学得来的特色艺术文化样式开展帮扶活动。如有些地区传统的民间泥玩具非常有特色,在艺术帮扶时就可以把这门传统艺术引入小学泥塑课堂;有些地区多产高粱,就可以把高粱秸秆拼插引入美术课堂,等等,这种与地方文化结合的艺术帮扶,儿童更易于接受,帮扶才有效果,儿童的艺术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的艺术文化修养,促进教育公平,阻止贫困代际相传,意义深远。目前对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认识上有偏差,更注重物质扶贫,忽视精神帮扶,艺术教育更得不到重视。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有效扶贫方法,精准施策,落实好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实。首届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合作论坛举行:以产助兴,以益济困[EB/OL].(2019-05-22).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教发〔2016〕18号。

[3]白洁。扶贫要扶志,我的作品来源于我的工作[N].山西晚报,2019-03-19(06).

教育扶贫论文 篇三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度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老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D16074),主持人:刘燕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5-0148-03

曾说过,扶贫必扶智,“扶智”的根本就是教育。无论是从人群角度出发,还是从实际现状出发,教育作为改变思想、提高认识、创新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有效手段,对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1]。从战略角度出发,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真正提高民众的素质,还有赖于职业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并从中创新发展路径。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服务最为贴近、贡献最为直接有效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一种旨在提升受教育者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教育类型,它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高技能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通过实施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且可以彰显地域经济特色,最终达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职业教育不仅能够纠正贫困群体关于贫困的错误观念,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技能,继而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常态化的窘态。

(一)职业教育是变革人们精神贫困观念的有力武器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地居民的精神贫困。他们思维陈旧,甘于贫困,这极大地阻碍了他们脱贫致富。职业教育在助力贫困人群精神脱贫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通力合作,通过学校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的宣传引导、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可以激发贫困地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涵养其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继而形成积极向上求发展的思想观念。

(二)职业教育是提高人们知识文化与技能的关键途径

贫困人群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致富的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以通过短期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方式传授贫困人群相应的文化知识、生产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知识等,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提升生产技能水平。地方政府应立足当地现状,创新办学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源、环境、经济和扶贫与开发相结合,提高办学水平,帮助当地贫困人口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成为技能化、专业化、应用型人才[2],真正的将职教资源作为扶贫攻坚战的第一步,并最终实现及早脱贫致富。

二、江西赣南老区呼唤职业教育助力脱贫

赣南老区作为红色革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部署中,江西省更是将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关注,但是受到地域条件限制、生产力水平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方面。

赣南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着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419个贫困村。在解决路径上,赣州市9.3万名机关干部走村入户结下“穷亲”,凭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特困县6518户贫困户中已有5053户贫困户、15961名贫困人参与到发展芳香花木产业中,种植苗木面积达1.6万亩,脱贫致富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3]。《中央苏区发展振兴规划》的落实,势必成为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赣南老区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其主要特点有外出务工人员居多且多有创业意愿、技能型人才匮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较多,工业化和市场化人才较少。此外还存在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就业困难的人员以及对巩固技能型和综合型人才吸纳能力薄弱的现状。

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还要靠教育,尤其是将职业教育作为扶贫攻坚战中最重要的手段加以思考,从重视教育方针和大计的顶层设计到对该地区的职业教育具体措施的落实,从关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到建设有特色的教育扶贫攻坚战师资队伍[4],都需要考虑。在这一过程中,从政策宣传到统筹规划、从资源配置到运行机制研究、从正面引导到办学思路创新,都需要研究。

三、职业教育助力赣南老区脱贫的路径思考

(一)加强职业教育扶贫的顶层设计

(二)创新职业教育扶贫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产业以带动就业、创业的职业教育扶贫发展模式,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特色,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就业根本途径转变的全面提升。赣南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政府应以优势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大力扶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配套餐饮服务,?M行特色文化建设,以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对农村贫困地区,以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赣南老区的这一产业特色,当地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课堂+基地”“基地+农户”“农户+实体”“实体+学校”的办学模式,培养既懂知识又掌握技能,还懂经营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此外,职业院校还应主动加强对贫困群体的关怀,增强“校企合作”“校校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就业援助与培训平台的无缝对接,通过职业教育扶贫真正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在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准确实施“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扶贫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村村通网络”的有利条件,与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共享服务平台对接,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实地教育与网络资源、互联网信息链接起来,建立起职业教育网络扶贫发展新模式。一方面,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实现职业教育远程教学。鼓励职业院校结合赣南老区的产业特色和扶贫需求,推出录像课和在线课,多开发精品课程,让老区人民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更准确、更前沿、更实用的教学信息,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不仅如此,通过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学员还可以与专家、教师以及其他地区的学员进行实时互动与交流,便于及时解决问题,实现智慧学习[5]。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可以加大电商人才的培养力度,并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带动当地贫困人群,通过网络扶贫开发平台,将赣南农村的生态农产品、旅游资源等向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

(三)增强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能力

根据精准扶贫的需要,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赣南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能力培训,对贫困者脱贫致富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进行精准培训。职业院校要加大赣南老区种、养、经营管理等技术教育,为今后2-3年赣南老区全面脱贫补足优质劳动力。职业院校应结合赣南老区发展实际,对接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选择实用教材,“生活、生产、培训”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集中时间和地点进行全方位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在扶贫中,还要充分挖掘高等农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库的作用,为农村培养一批专门的懂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以担当新型农业科技人员的角色,从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同时,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用好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倾斜政策和振兴赣南老区的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指导。

此外,在扶贫中还要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遵循规律,致力地方经济繁荣。

1.教学方式创新。在教学方式上,职业教育的教学语言必须切合当地人的特点,让他们收获实际“利益”;要将应用知识和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对理论的学习,可以降低要求;多加强实际现场教学,按需教学;为丰富教学形式,以项目教学法作为激发农民学习的重点加以推广;出于地域活动限制,优化教育教学可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示范指导,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才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扶贫 篇四

今年是决→www.huzhidao.com←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期正值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全县教体系统要继续深入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对脱贫攻坚重要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决策部署和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扎实做好2020年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

二、目标任务

坚决打好全面完成教育脱贫任务“歼灭战”。坚持现行教育扶贫标准,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严格遵循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原则,简化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流程,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着重关注省外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就学贫困学生教育补助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全县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全面开展控辍保学排查工作,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不失学辍学。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给予资助。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推进扶贫产品定向直供学校食堂。

三、重点工作

(一)积极应对防控疫情影响。

聚焦防控疫情风险,根据县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疫情信息,各学校、幼儿园要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主动对接,及时关注和了解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等特色困难学生的生活情况。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根据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采取减免学费或临时生活补助等方式及时给予资助。(责任单位:局防疫指挥办、资助中心,各中小学、永修中专、特教学校、各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

(二)精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按照现行国家资助政策标准,按学期精准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并按最高标准进行资助。同时,做好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工作,优先办理建档立卡高校学生贷款相关业务。(责任单位:局资助中心,各中小学、永修中专、特教学校、各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

(三)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举措。

1.完善义教资助体系保障。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资助档案管理,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保障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不因贫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责任单位:局资助中心、教育股,各义教中小学。)

2.持续加强控辍保学工作。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控掇保学机制,稳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保联控责任,建立督促复学、动态监测、辍学帮扶、控保长效四项机制,完善劝返、报告、月报制度,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当期重点抓好疫情防控期间贫困家庭子女线上学习,不因疫情影响学习,对在线上教学有困难的贫困学生,协调当地政府尽快加以解决,确保“停课不停学”,全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责任单位:局教育股,各义务教育中小学。)

3.全力实施关爱工程。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健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四方联动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全县留守儿童档案卡。统筹社会各界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做好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责任单位:局德育室,各中小学。)

4.认真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根据实际需求,通过统招遴选、“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政策、安置免费师范生等多渠道,定期补充乡村教师;组织名优教师送教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活动,为贫困村学校“输血”“造血”,提升师资水平。(责任单位:局人事股,各中小学。)

5.全面改善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和“均衡发展”等教育项目,统筹推进乡镇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让贫困村学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成果。(责任单位:局校建办、仪器站,各中小学。)

6.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贯彻落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全县教体系统做好消费扶贫活动组织推动和协调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产品进校园活动,认真落实消费扶贫农产品食堂采购工作。(责任单位:局勤办、仪器站,各中小学。)

四、强化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沟通协调水平,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和督促各校(园)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各校(园)要按照“省级牵头、市级落实、乡镇推进实施、扶持到校、扶贫到生”的要求,建立教育扶贫工作落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因疫情防控要求,我省2020年春季学期将延期开学,各校(园)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周密方案,全面谋划和部署好新学期学生资助各项工作,涉及各类助(奖)学金的申请和评审工作,在正式开学后立即组织开展;已经过评审的,各校(园)应及时足额发放国家资助项目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度过疫情难关。

(三)强化责任落实。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市委近期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深入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度,明确各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为教育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压实教育扶贫工作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做好上下衔接、统筹谋划、资金支持和督促落实等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按期完成任务。

(四)强化精准对接。健全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动态调整、精准数据共享等工作机制。要抓好精准识别这个首要环节,精准摸清基础底数,精准区分对象类别,确保不错一人、不漏一生。推动数据精准共享,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学校要分别建立工作台账,落实每半年同步开展一次比对,准确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信息、工作进程、工作监管、资金使用、工作考核等情况,实现相关台账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精准衔接。

(五)加大投入力度。把脱贫解困教育资金投入放在优先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资助资金投入。积极整合现有各项教育民生政策、资金、项目,科学合理编制贫困群众教育脱贫解困资金预算,切实拓宽教育扶贫解困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脱贫解困教育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确保各项教育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教育扶贫 篇五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全面迅猛发展,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全民旅游、自助旅游为主的全新阶段。而旅游业的现实发展的也有从局部的景点旅游到全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全面参与的全域旅游模式。旅游业的发展,应服务于国家的全面发展战略,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尽快摘掉“贫穷帽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是实现贫困地区人群知识、技能提升的关键,也是他们摘掉“贫穷帽子”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与普通的其他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方面的教育成本较低,更加有助于贫困地区人群的知识、技能的提升。

1职业教育与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

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摘掉“贫穷帽子”,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脱贫的梦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解决贫困人群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活动相对比,职业教育侧重于技能实践和岗位职能能力的培养,更贴合于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在旅游精准扶贫进程中,职业教育无疑是助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外部力量。

1.1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自身工作实践技能和岗位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可以成为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为了实现其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凸显了教学的实践性。使受教育者和培训的对象熟练地掌握特定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教育目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定制安排受教育者的培训内容,更加贴近于实际需求。(2)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的时间,可以采用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3)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学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既培养了人才,又创造了物质财富,获得社会、经济的双重效益。(4)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突出技能实践。职业教育是具有学理性、实用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注重方法、技术和经验的培养,注重教育对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

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地区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脱贫致富。在此过程中,要精准的对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的旅游扶贫方式。(1)扶真贫、真扶贫是关注的中心。真正实现贫困地区、贫困居民实现脱贫致富是旅游精准扶贫关注的中心,而非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旅游扶贫关注的是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提升,而旅游精准扶贫则是对扶贫对象的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2)针对性强。旅游精准扶贫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更具针对性。旅游精准扶贫要求要对符合扶贫地区及居民标准的人口进行识别,根据他们的具体特征采用不同的扶贫方式,说的旅游精准扶贫更加具有针对性。(3)覆盖范围广。旅游精准扶贫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是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而扶贫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2职业教育服务于旅游精准扶贫现存问题

2.1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加上现在企业在录用人员是过分重视学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歧视,使得职业教育在大众的心目中地位不高。特别是我国的大部分贫困人口处在西部偏远地区,他们交通闭塞、信息流通不畅,不能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上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这就造成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忽视程度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家长到学生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将普通的本科教育是为升学的第一标准,而就读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是“问题学生”的集散地,不能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忽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贫困人口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经济负担重,为了日常的必备生活需要,不愿参加相关的社会培训提升自身的相关技能,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同时职业教育社会上的认可度低,整体上的不重视,导致职业教育服务于旅游精准服贫存在着思想上的障碍。

2.2旅游职业教育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旅游职业教育残参与扶贫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实际深入到扶贫工作中较少。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旅游职业教育往往是对在校学生的技能教育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技能知识,而具体的操作经验不足,再加上政策的倾斜程度不高,导致旅游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的热情度不高。另外,相关的政策推出之后,没有对应的资金及其他配套措施,是政策落地不及时,这也造成旅游职业教育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积极主动行不高。

2.3职业教育服务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明晰度不够

目前,职业教育服务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较为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总结较少,这些造成了旅游职业教育能够为我国的旅游扶贫事业提供有效路径的明晰度不够高,还都处于探索的阶段。旅游职业教育拥有先进的设备、高技能的人才,这些资源如何能够在实际的旅游精准扶贫中有效的发挥出来,为我国的扶贫事业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旅游职业教育在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及经营方式的教育上,仍然需要进行相关的重点研究,找到一条适合旅游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康庄大道。

3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

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利于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旅游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受到诸多的因素影响,还需要进一步与提升旅游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3.1加大政策宣传,实现“精准宣传”

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逐步扭转家长、学生对旅游职业教育的认识,了解旅游职业教育对人才职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积极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旅游教育培养人才的认可程度,他们具有高技能,可以更好好的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同时引导社会大众从“升学”向“就业”的积极转变。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提供相应的资助体系,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安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扶贫,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通过各类途径大力宣传,使人们可以正确认识旅游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3.2优化专业设置,实现“精准培养”

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热点,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性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学生的多元化成才,特别是对贫困学生的特别关注,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推进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教育。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培养,打通学校、行业、企业的育人模式,使教学和生产实习乃至就业高度融合。通过人才多样化培养,让有升学意向和能力的孩子进入高层次深造,让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

3.3重视创新实践教育,实现“精准就业”

由于旅游职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完成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培养模式。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应积极主动将创业教育贯穿到日常的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已完成部分学生的初步创业能力,特别是贫困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有更多的选择。积极借助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职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政策支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助。

3.4加强社会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

职业教育有很强的专业性,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很好的技能培训。旅游职业教育可以再社会培训中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如开设农家院、餐饮服务技能培训等各个方面的培训。根据受培训人群的特点进行具体培训。由于旅游行业具有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可以对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贫困人群进行旅游行业技能短期培训,提升行业就业能力,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EB/OL].

[2]贾海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6,(25):70-74.

[3]吴靖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7,(3):99-103.

[4]廖焕水,毛睿卿.“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路径及其创新———以江西省上饶市为例[J].老区建设,2017,(13):45-50.

[5]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理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2(45):265-269.

教育扶贫 篇六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对适龄青年进行“理论+技能”教育,附带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培训工作,相较普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更侧重于岗位职能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它有如下特点:

(一)对受教育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主要从事技能型工作,而非科研工作,只要培养对象的文化水平可以满足实际工作和学习活动,理论上就可以成为培养对象。

(二)实践性较强

作为有一定实用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职教本身注重对技术、方法和经验的培养,重视受教育者的经济效益。

(三)培养周期短

作为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在一个月或几个月内就可以完成简单的理论学习和一定的技能训练。以“2+1”模式培养为主的学历教育,在2年内完成全部相关理论学习,1年内完成技能训练,成为一名技术型人才。

(四)效果好,回报高

培训过程资金和时间投入少,扶贫对象可短期内完成培训任务,进而上岗工作,获得经济回报快,加速脱贫步伐。

二、适龄劳动力扶贫对象的主要特点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多,如:因病、因学、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等,但部分精准扶贫对象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他们有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技能不足等问题,对这类人群以“造血式”扶贫手段进行帮扶,完全可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首先,受制于文化水平,部分贫困人口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不强,生产方式相对滞后。其次,受制于生产技能的不足,部分人员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脱贫致富的信心不足。再次,贫困人口集中区,精神文明教育也相对滞后,致使致富热情不高。中等职业教育更适合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技能不足的贫困适龄劳动力。

三、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

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活区域经济活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一)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不仅仅局限于对未成年者的智力教育扶贫,而且也包含对适龄劳动力的技能扶贫,不能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贫困地区任务艰巨,职教扶贫的重点位置也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理论是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要求将以往分散或单一的扶贫方式转化为精准化、整体化和集约化,将“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这种要求的转变,完全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特质。职业教育可以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最佳选择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激发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

精准扶贫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经济活力是区域经济整体繁荣的表现,其高低受劳动者职业素养和科技能力影响。在贫困地区,更应通过人才培养和引入来支撑区域经济活力。中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性质的短期培训能为贫困地区短期内提供各类应用型人才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精准扶贫是加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力资源基础的基本要求

我国处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期,存在着部分产业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象,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提升技能等,来重组产业结构,职业教育通过提升贫困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重新配置不同产业的人力资源来支持精准扶贫工作。

(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贫困人口形成了适应贫困现状的贫困文化,这种文化可能会强化当前的贫困状态,也可能会在代际间传承。精准扶贫不仅在物质上要给予支持,更应在精神层面进行改变,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对适龄劳动者进行精准精神扶贫,以改变其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重塑受助者的精神面貌、思想价值和心理状态,为扶贫对象提供精神力量。

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途径

精准扶贫与以往的扶贫方式有所差别,基本特点在于部署精密、判断准确、目标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在于扶“智”,在于扶持自主造血能力。把握精准扶贫的特点,明确扶贫对象,采用合理扶贫方式,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关键。

(一)以智力扶持激发自身造血能力

基于扶贫对象的特点,扶“智”和扶“志”是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基本出发点。首先,通过对适龄人群进行职业教育投入,以子女就业带动脱贫。其次,对适龄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或外出务工技能。再次,要产生造血能力,必须结合帮扶地实际,因地因人制宜,重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引领帮扶对象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最后,学校派驻的驻村帮扶干部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帮扶对象进行思想引导,使其产生脱贫志向和致富积极性。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智力”、“志向”和“技能”,发掘“产业”,来激发他们的脱贫激情,提高致富信心,掌握专业技能,跟随产业发展,进而产生自我造血能力,改变“等、靠、要”的状态。

(二)以职业教育增强致富动力

教育扶贫较多地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更应侧重于对全体适龄劳动者的教育。首先,改变各自为政的扶贫方式,协调职业教育自身的培训机构,联动科技、文化、农业、体育等部门,有组织地开展送培训、送物资、送文化活动,提升帮扶对象的文化追求及致富志向。其次,结合地域特点和当地产业情况,组织适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生产能力。最后,以三校生高考、单独招生、对口升学等措施,多渠道对扶贫对象子女进行学历型职业教育帮扶,通过学习开拓视野,增长技能,增加就业。

(三)以短期技能教育,助推完成脱贫目标

教育扶贫论文 篇七

一、勤于学习、自觉锤炼的表率

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模范

抓制度、打基础,严格规范和落实党务工作。*同志始终坚持“抓制度促党建、抓党建促事业”的党建工作方法,在制订、完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主持制定、修订了《吉林省供销社机关及直属单位党建工作责任制度》等二十多个党建工作制度,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了“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抓学习、重方法,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同志十分注重抓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把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为三农服务能力的提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多种形式丰富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两年多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安排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中教育活动达30多个(次),参加集中学习教育的党员达2200余人次。省社去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组织严密、载体丰富、成效明显,受到了省委督导组及省直工委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抓载体、求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两年多来,*同志组织开展了多次扶贫救困活动,走访特困职工家庭和帮扶对象,协调扶贫资金、组织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近8万余元;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联欢会、演唱会、座谈会、野外游览等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十余次(个)。通过这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但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容,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也体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以身作则,心系群众的贴心人

【教育扶贫范例】相关文章

教育扶贫论文精选4篇07-04

教育扶贫论文【通用10篇】07-04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180 20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