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最新5篇】

2024-01-08 00:01:14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5篇《语文评课稿》,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语文评课稿 篇一

《四季》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教师教学时为学生阅读创设了美妙的情境,采用了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体现了“整合”思想,将朗读感悟、表演、仿说、绘画等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

一、创设美妙情境,激发内在兴趣,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课前课件展现的五彩缤纷的四季以及教师悦耳的旁白,立马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令学生怦然心动,对四季之美发出“哇!好美啊!”的啧啧称赞,学生由此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为愉快的“课堂之旅”做了丰厚的铺垫。

二、抛弃繁琐的讲解分析,实现以读为本,体现了母语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注重了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呈现“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自主读、指名读、范读、选择读、配乐读、表演读、感情齐读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体现了读出情,激活思。

三、抓住文本中重点词语,采用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语言和意境美如,教学“鞠着躬”时,让学生表演低头弯腰;雪人大肚子一挺,让学生表演雪人挺大肚子。

四、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了什么?生答:我是春天。教师引导学生用“是”说一句话。

五、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年四季这么美,我们用什么办法把它们留在身边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相机让学生明白:自然美、生活美无处不在,要想留住美,只有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下来,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萌生环保意识。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整合”意识,采用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

语文评课稿 篇二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三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当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头我试以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师一次借班上课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孙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资料: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资料上与教学资料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所以,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资料选择上应当有以下要求:

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2、要能和教学资料有机联系;自然相关;

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我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必须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本事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本事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教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进取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一样,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教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并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教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之后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我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终,应对那满黑板的问题,孙教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

动讨论其他问题,期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日,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孙双金教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本事。”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当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进取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贴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所以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孙教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简便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善,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能够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可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下头我先摘录一些本课例中的评价语言:

1、(学生问为什么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多好的问题呀,再说一遍。写到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是你自我发现的,是你的专利。

2、(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向伴随回到住地?)笑声不可能伴随着回到住地,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读书真会思考,我认为你像个小小思想家。

3、(生读书声音太小)你们都是悄悄地赞美,(生笑)我们放声赞美一遍,好不好?

4、(学生问为什么作者与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为什么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何意?这个问题连我教师都没有想过。第一次写的是什么?第二次又写什么?请把问题写到黑板上。你虽然是男同学,但比女同学都要细心。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教师点评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必须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要做到:

①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当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孙教师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②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当有学生在品评教师范读,讲得有理有据,不仅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还说出教师读得好在哪里,教师动情地对他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

③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

④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记得斯霞教师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教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教师之后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看,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靠的就是教师的循循善诱。

⑤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一样”,“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

⑥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除了上头说的有声语言外,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教师那灿烂的笑容是开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2023年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精 篇四

《闻一多先生》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

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 (1) 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2) 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任务

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和课下注释,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并会运用这

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

组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五、训练

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函寄(hán) 硕果(shuî) 锲而不舍 (qì) b、弥高 (ní) 校补 (xiào) 迥乎不同 (jiŏng) c、潜心 (qián) 迭起 (diã) 沥尽心血 (lì)

d、赫然 (hâ) 凝结 (níng) 气冲斗牛 (dîu)

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语文评课稿 篇五

今天上午,听了王老师的说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王老师说的是初二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说课的内容较符合要求,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如果在多一个“说教学板书”内容,那效果会更好,整体将给人一种完整感,板书也能让人对老师教这一课书的重点一目了然。

第二、在学情分析中,能做到实事求是,为本文设定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该怎么上,一篇文章该怎么上,这个主要取决于我们所教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了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定得恰如其分,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法,使所教的学生学有所益。

第三、在说教学过程中,详细解说了教学的流程,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步骤明晰,从引导到得出结论,紧扣文本,注重学生看书找答案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如第一步:整体感受,用 “从‘ ’看出(表现)了老英雄的 的句式” 感知人物形象,第二步:具体描摹,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中“过于”二字,到此解决了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还是一重点,但在这里没有老师没有教到,我认为在对老头子的人物分析后应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四、说课重点还应在于说明这样教学设计的意图,体现出说课的目的。王老师的说课中也点到某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但整体上比较少,这样让听课的老师不能更好地看出你的教学设计意图,不能很好地达到说的目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语文评课稿》,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优秀6篇04-20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优秀5篇)03-29

语文评课稿(优秀10篇)03-21

语文评课稿(优秀3篇)01-18

语文评课稿优秀4篇11-16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语文公开课评课评语(11-08

语文评课稿优秀8篇11-07

语文评课稿优秀3篇09-22

语文评课稿优秀6篇07-03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评课评语(最新4篇)06-20

180 19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