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优秀6篇

2023-11-16 11:31:04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关键词:美术教学;幼儿教育

客观地反思、分析,我们发现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存在着一定误区,单一美术教学活动不能适应当今这个多元化社会,更不能适应幼儿园发展需要。

一、研究的意义

1.幼儿美术教学现状分析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往美术教学往往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而忽视了与其他活动之间的整合;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创造、个性化的探索与尝试;过与强调灌输和传授,而忽视了创作过程中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目前我园使用的教材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其中的美术教育是渗透在主题活动中、随着主题的开展而进行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课程中的美术教育缺乏内在联系,技能与幼儿的表达相互脱离,美术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表现方式比较单一。

.幼儿发展的需要。美术是幼儿把握世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通过美术把自己的想法、愿望变成可视的作品表达出来。“多元化美术教学”的理念,将探索多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引导孩子在画画、做做、玩玩中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孩子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表现形式创造和表现新的、美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以及成功感和满足感。

3.教师特长发挥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美术教学根本的价值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幼儿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我园的教师中,有着一大批对美术教育钟情的工作者,她们美术素养比较高,拥有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有扎实的美术教育功底,有创新的美术教育方法,同时乐于在美术领域中开辟一方属于自己的特色天空。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和优势的双重考虑,我们选择了“多元化园本美术教学”这一研究内容,在多元化美术教学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并和我们的园本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模式,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让教师融于课题研究之中,亲自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以新的视野去进行较深入的实践研究,才能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反省与探究教学实践的能力,缩减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促进我们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

4.促进幼儿园特色建设的需要。幼儿园创建办园特色,能使幼儿发展有目标、幼儿园发展有方向、教育教学有主题、教师成长有平台。为此,我园将在切合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前提下,有系统地进行多元化美术教学。在《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外补充相关的美术教学内容,力求美术技能层层递进、美术教育方法多样、美术教育形式游戏化、美术教育内容生活化,使之更适合幼儿的学习。在进一步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同时,促进幼儿素质全面的提高。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探索,优化美术教学的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进一步形成我园的文化特色。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指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内容和组织形式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美术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多元化美术教学:是指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以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念下,选择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教学活动。

3.多元化园本美术教学: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是在多元美术教学实践的开展中,建设较为明显的幼儿园美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园本美术教学课程。

三、研究目标

1.幼儿方面。在富有园本特色的多元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对周围美好事物的兴趣,开拓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提升幼儿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引导幼儿体验自由表达、表现和创造的快乐,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2.教师方面。通过对多元美术教学的实践尝试,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总结出一套提升幼儿审美观点、形成幼儿审美态度、增进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审美习惯的策略、方法、途径。3.幼儿园方面。通过研究,优化资源,初步形成幼儿园美术特色和课程文化。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的内容大致为:多元美术教学内容的研究,多元美术教学策略的研究、多元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园本特色教学课程的研究。课题研究将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研究的策略主要有:

1.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员学习方案,领会研究方案的基本精神,以研究方案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加强对课题组员的培训,提高课题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质量。

3.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教育教学实验的过程受到多种变因影响,控制过程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是增强研究信度的重要手段,根据研究的反馈调整研究方案。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论文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成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幼儿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而继续教育的方式将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行动研究,在借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及分析幼儿教师职业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并按照组织机构的不同进行了分层梳理。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园用优质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对幼儿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幼儿教师主观上也要求自己不断成长。专业成长离不开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的方式影响着继续教育效果。探究行之有效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理论上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关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实践上能使幼儿教师和各级部门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在感兴趣的、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更好地调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观愿望,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每位教师的成长必然促进幼教队伍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优质的教育。

一、现状分析

(一)研究现状

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继续教育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较多,有的已形成系统的培训模式,我国很多学者也对此开展了研究。目前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分类有以下几种:(1)郭景扬的导师模式、课程培训模式、专题研究模式、研训一体化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2)姚继业、陈邦峰的中小学全员练功模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中小学学科基本功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以及区域资源共享等;(3)张家祥的新教师培训模式及学科教师培训模式;(4)易长发的新任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我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如董随东提出的十五种校本培训方式:“示范一模仿式(师带徒)、现场诊断式(微格式)、专题讲座式、问题探究式、案例教学式、情境体验式、自学一反思式、主题组合式、任务驱动式、行动研究式、网络交流式、教科研年会(论坛)式、学校与教师教育机构合作、校际合作式、‘校本一区域’联动式。

以上模式可迁移运用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来。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同一学者所归纳的几种模式并不是采用同一种分类标准,几种模式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含、交互混淆,比如“案例教学”就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时更要深人思考。

2.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现状

我国针对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方式的研究还不多。李圣丽指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讲述与研讨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院内学习与幼儿园岗位指导相结合,参观学习指导见习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了讲授、自学、讨论、辅导、答疑、实践练习等方法,并根据需要配合使用录音、录像、幻灯等现代教育手段。

杨继红指出“培训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讲述法·练习法、个别辅导法、自学指导法”。

刘占兰的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在职培训的方式上,由单一的讲授式走向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职培训的模式从专门的院校集中封闭式培训模式向院校集中培训和各种专题研训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模式转变。

已有研究成果只能启发我们的思路,因为已发表的论文的只是作为课题研究的一小部分,成果较笼统;有的只针对某一种具体的方式进行阐述,介人不全。且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虽然成果可借鉴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来,但幼儿教师毕竟不等同于中小学教师,其工作性质、知识层次、学习特点与中小学教师有着明显区别,也将导致继续教育方式的不同。

(二)湖南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2007年7月至12月,课题组对湖南省长沙、常德、岳阳、吉首、湘潭五个地区近1259名在职幼儿教师进行了关于继续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抽样对象覆盖政府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等。被调查的五个地区基本代表了湖南省内发达、较发达、不发达地区,可以反映我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见表1)。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需要学历提升

表1显示,我省幼儿教师第一学历偏低,这样的学历层次显然离“专业化”、“研究型”的要求很远,难以满足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提升学历层次。最终学历为中专及以下的逐渐减少,期望成为大专、本科、研究生的逐渐增多,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教师已经看到了自身差距,有学历提升欲望。

2.教师学习机会不均,期望继续教育

调查中,有48.2%的幼儿教师认为“掌握专业知识,适应本职工作”是“参加工作以来,遇到工作上的最大困难”,分别有48.2% ,42.4%表示“肯定会”、“可能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表明她们对参加继续教育有强烈的愿望,但学习机会不等(见表2)。

有28.6%的人长达8年时间没参加过业余培训,值得思考。当然,不排除有教师参加工作还不满8年的情况,但对于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来说,缺乏继续教育显然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3.继续教育力度不够,需要加大投人

对于“当前,幼教师资整体水平不高,政府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有44%的人认为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反映我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加大推进力度。

4.继续教育内容多样,针对性可加强

我省幼儿教师最想参加的培训依次是:技能技巧、教法、教育理念、科研、其它,分别占45.5% ,22.4% ,14.8% ,14.2% ,3.1。虽各方面内容都有人需要,最能体现教师多方面个人素质的技能技巧还是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第一位。认为当前幼儿教师急需的培训依次为:幼教改革45.1%,音舞美技能37.9%,幼教理论知识36.2%,其它7.8%。可见,在教育改革潮流冲击下,作为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幼儿教师需要了解改革信息;而音舞美技能、幼教理论知识这些本该在职前的学校教育中莫定扎实基础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已然成了幼儿教师急需解决的薄弱环节,也间接反映出幼儿师范教育的不深人、不全面。因此,继续教育的组织部门,应该从幼儿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继续教育内容。

5.继续教育方式有变化,但还需丰富创新

从问卷结果来看,我省幼儿教师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主要方式为:46%参加函授,23.4%参加短期培训班,23.3%参加自考,54.8%的人觉得最好的培训方式是短期培训。看来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幼儿教师只能短期离岗。

从与省市幼教专家的沟通中,我们还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已逐渐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通过课例研讨、专题讨论、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虽形式有变化,但形式和内容都还需更丰富、更有效。

二、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方式的特点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繁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非常具体、繁琐,生活护理、教育教学、保育保健、安全等等,事无巨细,但必须到位。

2.高活动性。无论教育教学还是生活护理,室内还是室外,幼儿教师都必须让孩子在自己视线之内,而孩子是好动的,教师上班时几乎无法坐下片刻。

3.高坚守性。幼儿需要教师的呵护,而安全问题更让教师时刻都要全身心投人。认为“工作中最怕,发生的事是—安全事故”在调查中高达97.2%,足见幼儿教师工作时精神的高度紧张。

(二)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

1.比较感性。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的特点导致幼儿教师的学习较为感性。

2.易于共鸣。由于感性,学习中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3.基于经验。学习内容和方式结合实践,大多指向问题的解决。

4.缺乏系统。学习时间不集中,常导致幼儿教师学习比较零散,缺乏长远规划,处于补需状态,常常“书到用时方恨少”。

5.对纯理论学习缺乏兴趣。我省76.6%的幼儿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及以下,较低的起点导致幼儿教师理论底蕴普遍较薄,对理论性太强的学习不感兴趣。

(三)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特。x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和学习特点,继续教育应具备以下特点:

1.参与性。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了,然后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简单一句话阐明了旁观与参与的效果截然不同。幼儿教师感性、易共鸣,更要强调参与性,才能在体验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经验。

2.园本性。应能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困惑,改善实践,服务本园。

3.互助性。强调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

4.引领性。由于现有幼儿教师理论水平不够,培训如缺少专业引领,易导致幼儿教师的学习停留在经验层次上。何况相对其他行业人员来说,幼儿教师视野相对狭窄,需要在理念上有人引领,开拓眼界,提升高度。

5.实效性。培训要有效率、出效益,使教师有收获,能够改善教师工作实践。

6.可持续发展性。培训的过程不仅应该使教师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新经验,而且应该使教师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获得不断的自我改善,获得基于角色专业优势的创生能力。

三、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及运用

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了解、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总结经验等途径和方法,本研究认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依照词典对“方式”一词的解释,我们从形式和方法两方面分类表述。

(一)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

1.教师个体自发的

(1)学历教育。通过自考、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获取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2)阅读学习。①书本阅读。分专业和非专业阅读,有条件的教师可到图书馆广泛阅读。②网络学习。网络具有随机性丫决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网络学习能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宽视野,使教师迅速把握最新教育信息,中国幼儿教育网、新思考网、各地教育信息网都是不错的选择。

(3)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着眼于终身学习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一下”,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认真反省、深人思考和分析。反思能帮助教师形成独立探索、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思、教育教学知识内容方面的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的反思。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有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后记等几种。

2.幼儿园组织的

(1)园本教研。园本教研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专业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案例分析、教育会诊等,仅以最常用的课例研讨、集体备课为例简要介绍。①课例研讨。这是幼儿园最常用的一种园本教研形式,即以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探讨,重点解决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将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评课融为一体,研究活动成功之处,也分析不足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课例研讨又分一课多研、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多种形式。一课多研即对同一个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多次研讨、层层改进;同课异构指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与组织,比较不同教师对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异课同构即采取相同的教学设计和流程来上不同内容的课,以探讨这种教学设计和流程是否具有普通性。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注重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汇聚集体智慧,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一般操作程序:个人分析教材、备课、主备课人说课、相互讨论、集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一反思、完善教案。集体备课可分层开展:全园性集体备课,一般由幼儿园业务管理者组织;年级组集体备课,可由年级组长或教师轮流组织;分项教研组集体备课,一般由教研组长组织。 (2)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由本园组织发起,以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本园教师为培训对象,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①师徒结对。是一对一的个体培训,由本园职级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落实导师制的流程为:公示担任导师的条件。教师自愿报名担任导师一公示导师名单、青年教师与导师双向自愿结对、导师与青年教师分别制定培养计划和成长计划。双方根据职责、计划实行帮扶、检验帮扶效果,评选优秀。②专题培训。以大家关注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培训主题,从点上人手,面上突破,形成专题。组织者根据主题层层引导,帮助教师逐步理清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如何说课”的培训即采用了此种形式。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我园在家长开放日中增加了“向家长说课”环节,但老师提出疑惑:向家长怎么说课?培训组织者沿着“概念解读(什么是说课?)、意义探讨(为什么要说课?)、方法讨论(如何说课?)、案例分析(如何面向家长说课?)”的思路引导教师逐步分析,通过探讨、交流,教师明白了面向家长和同行两种不同对象调整说课内容及方法。③分层培训。由于年龄、工作时间、经验水平参次不齐,整齐划一的培训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需求,分层培训必不可少。但同一年龄段、同样工作年限的教师在水平上不尽相同,有的非常优秀、有的却还不能独挡一面,我园实行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这样的分层标准。④分类培训。根据岗位开展分类培训,可按管理者、班主任、晚班老师等分别培训。

3.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

(1)园际合作。①联片互助。根据园所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由上级部门协调,将相邻几所园化为区域性园际合作体,建立学习共同体,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经验推广的目的。②送教下乡。一般由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园所选派“名、优、特”教师,深人到农村地区,以专题报告、教学观摩、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现场展示,给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拓展视野、模仿学习的机会,逐步达到名师资源全省共享的目的。湖南省教科院就经常从长沙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中抽调优秀教师及活动送到益阳、宁乡等地,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幼教事业的发展。③对口交流。为发挥各级示范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也为提升落后地区及园所的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可将示范园与其它园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持续、稳定地实施交流。如湖南大学幼儿园定期帮扶长沙县福临镇幼儿园,专门制定了“扶助计划”,明确了具体帮扶的岗位、时间、内容,并确定责任人,保证帮扶到位。④跟班学习。一线教师或管理人员到较好园所的对应岗位进行全程跟踪学习。2007年娄底一位副园长到湖南大学幼儿园跟踪学习园本教研,亲历了一个教研活动从收集问题、甄别问题、确立研讨点、设计方案、实施教研、反思教研的全过程,融人式的亲身体验让她感慨万千:“以前只知道要搞园本教研,却不知道到底怎么做,这次全程参与让我豁然开朗。”

(2)教科研年会(论坛)

如岳麓区常组织“园长论坛”,交流观点,共同促进。

4.由社会机构组织的

各省、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中心等社会团体常常举办各种继续教育活动。

(1)参观考察。组织机构在会前联系几家优秀的、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考察点,然后向各园发放培训通知,组织报名者前往参观考察。这种方式教师最感兴趣,因为考察园一般在教育、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能够获得较新的幼教信息,拓宽教育视野,能激发自己工作的创造力。但幼儿园要注意在考察归来后组织教师交流,这样既能资源共享,还可使外出学习不流于形式,不让考察变为旅游。

(2)优秀活动展示。这是颇受一线教师喜爱的继续教育方式,湖南省教育学会婴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都面向全省举办几次这样的活动,如“我与名师面对面”。社会机构或民间组织以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为主要职责,开展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他们常能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满足幼儿园需要,探宋才‘些与时俱进的话题,如“如何开展高效的园本教研”、“怎样提升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等。

5.由师范院校组织的

调查对象中,有21.4%的人认为“当前幼教师资整体上水平不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毕业水平”’。可见,教师在师范院校并没有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那么,师范院校既要加强全日制在校学生的专业管理,还要在幼儿教师“回炉”的过程中,保证开设的成教班、长线短线自考班、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真正起到丰富幼儿教师理论底蕴、夯实理论基础的作用,而不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继续教育施教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有:

1.参与式培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是影响活动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参与式培训重在让个体的认知、情感等卷人群体活动中,通常采用头脑风暴式小组讨论,组织者随机将参加培训者分成几组,每组内分工为召集者、发言者、记录员、时间控制员和噪音控制员五种角色,针对某现象或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产生思想碰撞,进一步创造新思想。它给了每位教师发言机会,避免“带耳朵不带脑袋”现象,最能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当然,如果参与人数太多,组织者不易控制会场,导致分组讨论走过场,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参与式培训的人数不能过多,30人以内为宜。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习者对特殊情境进行讨论与分析,从中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并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同类问题。

“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形成和案例运用两个阶段,案例形成包括前期准备一确定主题、情景描述三个步骤,案例运用包括案例引人、案例讨论、诊释与研究三个基本过程。”闭例如在一次“关于教育论文的写作”培训中,组织者在每一个环节都呈现了合适的案例引导教师分析,仅以“教育论文的选题”环节为例:先出示多个文章标题,引导教师比较分析“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然后展示若干较好的标题,之后归纳选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教师获得了选题的关键经验。由于案例接近真实情境,可以直接借鉴,学以致用,这种方法应成为园本培训的一种基本方式。

3.情境体验法

就是在培训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J清境,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教师情境体验、总结转化。这种培训抓住了幼儿教师比较感性、易于产生情感共鸣的特点,使教师对所学习的内容通过体验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这种方式的培训效果较好,易于被教师接受,可多使用。

4.微格教学法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三

幼儿的探索行为孕育着创造的萌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探索行为去掌握周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冷热、活动性等各种性质,获得了新的个体经验和技能。同时,也毫不含糊地说,探索是幼儿学习科学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探索,幼儿将获得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便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了指导,其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同时也指出指导要点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然而,由于这个指导纲要处于试行阶段,对于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怎样创造条件,对于幼儿不同的探索教师应该怎样去分辨并进行指导就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将深入探讨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的影响因素、表现方式以及教师怎样指导,进一步充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将为幼儿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点滴经验和建议。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研究

目前在国外幼儿探索研究中,早期的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派思想应用于研究中,因此他们的研究便主要侧重于引发机体探索的动机,而达尔文学派则认为:探索更多的是由生物体本身的适应所引起的;美国生态学理论中也提到:儿童探索是学习生存的生物适应行为,是种系基因的倾向性引导婴儿很早就冒险离开父母亲,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吉布森(Gibson.E.J.,1988)研究中主要趋向于分析婴儿的探索与知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研究认为:新生儿具有先天的内在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其可通过各种方法或者途径去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资源。可知度(affordance)成了婴儿探索的动力,并提出促进婴儿探索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全方位的观察”。可以看出吉布森强调儿童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农尼利和莱蒙德(Nunnally.J.C.Lemond.J.C.,1973)提出了孩子对陌生刺激的探索过程:刚开始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视觉研究—对物体的身体操作和控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探索出现(当陌生刺激变得熟悉时)—寻找更多的能引发探索的刺激。无论幼儿在何时碰到陌生的刺激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二)国内有关研究

国内对幼儿探索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非常零散,更多注重的是实际性操作。目前,上海市六所二期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幼儿园,如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开展了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幼儿园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上海市青浦区晨星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与幼儿探索—提供材料,增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索的研究》,实验得出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形似性、隐秘性、宽广选择的可能性、有操作障碍、新奇性、有物理变化;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课程”提出了“培养自主,鼓励探索”,主张幼儿是在进入、深入现场和情景中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的。

三、概念界定

幼儿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从事实际的探索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索和操作,他们探索到的决不仅仅是表层的知识,而是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能将探索到的这种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品德结构中去,成为他人格中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澄清“探索”的定义,并对“探索”与“探索”的关系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3~岁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探索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以期获得第一手的实证性资料,对其作初步的描述性研究。

五、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探索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1、面向每一位学生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开发其潜力,让所有学生能够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应体现学科的实用性,而且让学生在探索行为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梳理我国目前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行为研究实践现状,并将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之进行有效的相结,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在探索中不断的升华。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还应该利用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探索生活奥秘”——生活启情,图画生情,音乐抒情,语言燃情,想象悟情,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科学教育保持较高的兴趣。

3、强化探索性

在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幼儿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分享活动,培养幼儿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培养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幼儿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围绕探索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口,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加工处理信息,学习了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倡导实用性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将越来越繁琐,更需要幼儿充分发挥其探索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开展“以境促学”——媒体促学,故事促学,角色促学,以此来引导幼儿积极的开展探索行为,让科学教育不再枯燥、无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及解决学习难题的能力。

5、营造趣味性

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此,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其通过设计形式多样教学模式,力求借助于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在兴趣驱使下的问题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6、适时反思探索性学习活动

当前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在家长、幼儿园和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催促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匆忙成长的儿童也就成为压力下的儿童。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师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到位,同时双主关系摆得不到位,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对探索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择***市******幼儿园作为研究场所,该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所属的中型幼儿园,在教学设施和软环境方面都处于中上等水平,以科研兴园为管理理念,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级职称,幼儿园本身很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能很好地领会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内涵与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二)研究方法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确保研究取得实效。

1.调查分析法。对***市几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其中访谈内容如下: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探索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验的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在何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反应;现存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弊端;用什么方法可以改进教师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等等。重点探讨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了解他们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师角色及指导策略的理解。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现状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研究。

3.案例分析法。以****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教学活动为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探索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全部案例都来自教师的科学教学教案,其中有值得倡导的内容,也有通过反面教材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内容,使论文更具实用性。幼儿园教师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鲜活的佐证,教师的各项原始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活动档案、活动结果分析等都是本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验教学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认真分析提炼,总结得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与创设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规律,试图找出一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步骤

(一)探索阶段(主要工作)

1、课题准备。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背景,提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情境创设困惑,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低落等问题,确定可以研究方向。

2、研究前的准备。所以课题组成员总结以前的失败经历,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法,确定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个突破口,研究幼儿科学教育中开发探索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设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立项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实验教师写出学期计划,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课题组根据讨论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细化”、“实化”的修改。

(二)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确定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的内容点,实施“以境引情、以境促学、以境启思”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2、每一个课题实验老师每学期要上四到六节实验汇报课,课前要提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后要汇报教学总结。

3、组织课题组教师写研究论文和优秀学生习作发表。

4、阶段小结,安排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三)结题阶段(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组实验老师的课题观摩课,课后组织老师讨论,对课题研究如何向纵深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2、总结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各研究老师的研究材料。总编成课题研究成果集。

3、申请专家组对课题进行验收,做好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成员均从事幼儿实践教学研究多年,对于幼儿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市区各类论文、案例评比中都多次获奖。学校已从20**年全面实施新课改工程,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可以从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与优化,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特殊儿童 学前融合教育 环境

新津县是我国西部地区较早开展融合教育的实验县,新津一小自2001年开始进行部级课题《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建立与运作》的研究,并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县域融合教育观念与成功经验的支持,应特殊幼儿及其家长的需求,在新津一小特教资源室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我园也接纳了特殊幼儿进行随班就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津一小先后接收了听障、脑瘫、唐氏综合症宝宝,帮助这些特殊幼儿顺利适应普通班级学习和生活,探索在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申报了新津县“十一五”特殊教育科研课题——《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

《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定位在对融合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上,通过行动的研究,在增加对特殊儿童教育服务的实效性与广泛性,形成更完备的教育服务观念下,推动了特殊儿童早期干扰实践,同时,满足特殊孩子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让特殊孩子在“爱心阳光家园”中快乐成长。

一、建立阳光家园规章制度,实施对特殊孩子的研究

随着资源室的建立,研究并制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室服务对象》《特殊教育资源室教师职责》《随班就读班级教师职责》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随读班级的教育教学指导,观察记录的检查和督促,并纳入考核中。

根据特殊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了《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课题,在熟悉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思路的过程中,确立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科学、可行的课题方案。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分工合作,深入有序的开展研究工作。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探讨随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随读教师积极撰写观察记录和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设计了《家园联系册》和《家园联系本》,用以建立班级教师与特殊幼儿家长相互沟通,对特殊幼儿教育形成良好支持合作。深入进行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的支持服务研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残障生家庭、社区支持研究;幼儿园行政管理研究;选择有实施听障生、智障、脑瘫儿童各一人进行学前融合教育以及转衔教育,个案支持服务研究。

二、创设良好环境,为特殊孩子营造温馨的阳光家园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师资培训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开展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同时,我园还加强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先后邀请了中央教科所杨希杰博士,台湾的洪教授、催博士、北京的陈云英博士、叶立言教授及四川省特殊教育专家曹照琪、蔡明尚,新津县教研室李宏、何小芳等专家来园培训、指导,并派资源室教师或相关教师到新津县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融合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

2.特殊教育资源室的建立与运作

2010年建立资源室,进行专业技术与资源室支持研究,不断完善资源室设施,设置资源室教师,开展特殊需要的教育支持服务。例如:

(1)教育诊断。即对特殊需求的学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测量、访谈、跟踪观察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为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教育安置提供依据。

(2)功能补偿。对特殊幼儿的缺失的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如对聋儿进行听能和言语的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进行感统训练;对残障儿童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教育。

(3)咨询和培训。资源室承担组织教师、特殊幼儿家长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探讨帮助特殊幼儿成长的教育方法,向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

三、精细管理,让阳光家园的成员共同发展

经过近10年的研究探索,在温馨的爱的阳光家园里具有浓浓研究的文化氛围,也初步达到一些成效。

1.幼儿园的发展

通过长期研究,幼儿园建立了融合教育的管理机制,将融合教育纳入到常规管理,建立了资源室,在资源室的有效运作下开展融合教育,通过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形成了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资源室支持服务流程。幼儿园先后承办了两次县“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研究,并先后迎来多次上级领导、专家、同行的指导、参观,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工作氛围逐渐浓厚,老师们的科研素养得到了提高。

(1)幼儿教师与资源教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认识有了提高,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信心提升,教师从最初不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涵,到能够自己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2)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认识发生转变,从而提高了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不光是将幼儿单纯接纳到班级而是对课堂教学发生了改变,并且对幼儿的未来有了负责任的规划。

(3)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资源教师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技术提高,在教学上老师会适时鼓励学生,随时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互动形式,也会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精神采用多元化的平凉方式,让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4)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建立了相互认同,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明确分工,以普教教师为主,资源教师提供最大支持的合作方式。

(5)幼儿教师的角色参与意识提升,成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参与执行者、教学执行者、幼儿行为辅导者、幼儿学习的评量者。

(6)邹娟老师的论文《如何提高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中国新世纪幼教改革论坛》上发表;张红老师的《幼儿个案分析—唐氏综合症》获2008年成都市论文案例评选二等奖。

3.幼儿的发展

接纳的特殊幼儿开始增多,服务对象也开始拓展,从接纳听障儿童,扩展到脑瘫、智障、自闭症幼儿共计20余人。这些幼儿在我园的全面支持服务下,身心都获得了健康发展,其中90%以上的幼儿已经顺利进入当地普通小学。

在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务中,开展伙伴互助的教育活动,不仅让有残障的孩子获得了快乐学习的空间,同时在互动中也让普通儿童获得互助学习的教育环境,提升了儿童宽容、大度、互助友爱的整体品质。

4.家长、社会的认可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五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营造有利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先进的提升园长、教师团队领导力的机制与策略,为本市学前儿童幸福快乐地成长创设更为良好的环境,成为深化二期课改、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0年4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正式启动。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幼儿园研究团队历经三年,于2013年4月完成阶段研究工作。这期间,形成了《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以及子项目研究成果《让评价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质量监察与管理的研究》《基于“思优”价值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理想课程的执着追求——幼儿园游戏课程自我完善的实践探索》等一批具有引领实践作用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作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对经历其中的项目幼儿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的园长和教师在项目研究中获得了成长,而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核心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对规律的总结,将成为指引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未来发展方向的航标,对促进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为什么开展研究

1988年至今,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当我们跨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与发展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科学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关系问题,课程实施有效性问题,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激发基层幼儿园的活力,并借助团队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如何开展研究

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

1.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本着“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的指导思想,采用“研究一开发一试点一推广”的工作模式,达成如下目标:探明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设计、实施、完善校(园)长课程领导力评估方案,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方法、手段及运行机制;切实提升课程领导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领导从“应知”“应为”到“愿为”“能为”的转变,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假设

在设计总体框架时,我们重点研究并厘清提升课程领导力最核心的问题,由此确立研究的假设,并将这种判断衍生到项目的总架构与子项目的行动研究中。

本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有如下三方面假设:第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规划、设计课程以及推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吃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园本化的精髓,园长的思考力、规划力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幼儿园全体人员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认同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因素。所以,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要取得全体员工包括家长的认同,并转化为一种专业自觉。第三,营造适合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发挥课程领导力的有利环境是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3.内容框架

该项目研究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性认识与行动策略”作为整体目标。以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为具体内容,架构起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必选项目”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课程方案编制的思考、基础性要素、实践性要素、更新与完善、案例与分析等,主要由28所市课改基地幼儿园以及市立项幼儿园承担,每所幼儿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从中选择一个切入点,确定重点研究主题。“自选项目”有6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研究内容,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遴选,又根据研究的假设,最终确定10个“自选项目”,包括“基于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操作手册编制与施行的研究”“幼儿园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等,由10所幼儿园承担子项目的研究。

4.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课题预期的目标,我们具体采取了聚焦问题、点面结合、专家指导、纵向衔接(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横向贯通(每个子课题之间横向联系)、强化过程的实施策略。

二、研究过程与实践探索

项目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改革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要明确研究从哪里切入以及该如何做研究。

(一)聚焦核心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确立问题意识,要把全体实施者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找准并分析阻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

研究始于幼儿园中的真实问题。比如,从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中提炼的问题是:(1)如何落实课程理念(核心价值)问题,并使之成为联系课程各要素的纽带?(2)如何使课程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如何使“政策性”文本变为“应用性”文本?(4)如何进一步彰显园本特色?(5)如何将“系统化”课程文本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又如,南京东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家长资源流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固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周边资源通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节日活动与学习主题活动的平衡与整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幼儿园要探索的真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从现状调查人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聚焦核心问题,使后续研究更有针对性。从文献资料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和对关键概念的诠释。例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在项目研究中经历了三次集中性的文献研究,包括对有关儿童需要的文献进行再研究,获取了能解决“儿童需要高满足”质量观实践化的核心要素是关于儿童适应的界定,随后梳理了对本项目价值最大的文献资料,形成了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文献综述。所有项目幼儿园根据总项目组整体工作要求,均要对国内外本项目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这些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晰“研究方向”,不断调整研究内容与方法

项目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清晰、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本研究最大的难点也可谓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某个“点”的研究,形成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与机制。而项目幼儿园起初还是用惯性思路搞研究,比较注重项目研究的本身,没有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立联系。

要调整研究思路和确立与总课题相一致的研究重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对原有思路的颠覆。对原有内容的调整,对已有经验的放弃。当幼儿园项目组陷入沉思、困境时,市项目组及时组织了项目研讨、交流、评价活动,尤其是中期评估,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质疑、对话、交流等环节,对各幼儿园的项目研究方向、重点及与实践的适切度等进行全方位诊断,引导幼儿园着重思考子项目与总目标之间、与幼儿园实际发展的有关目标以及重点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对目标与内容作出适度的调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着眼“技术路径”,不断明确研究定位与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各项目幼儿园既要有关于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又要有行进中承上启下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技术路径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明确项目研究在本阶段的可操作的目标、可实现的预期目标和研究的主要路径。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聚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厘清幼儿园项目研究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把项目研究的目标置于幼儿园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中进行长远考虑,厘清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关系。

3.伴随“过程反思”,不断跟进实践行为与策略

幼儿园和中小学不一样,园长课程管理的内容比较杂,如果缺乏思考力就容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停留在问题表面。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明晰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矛盾焦点在哪里,可以从什么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等等,伴随“过程反思”,找到规律性的领导思路与领导方法,把研究内容转变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内容以及操作程序,进而有效地提升课程领导力。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主要观点

三年来,基于问题的行动实践、项目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

(1)树立课程领导主体是一个包括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士等的共同体的理念。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2)园长在课程实施监控过程中的专业自省,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根本。

(3)促进教师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反思性实践,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4)幼儿园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

2.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幼儿在园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从课程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方案的园本化体现。也是幼儿园文化和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过程中,采取了各个击破、重点突破、团队攻坚的策略,以加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从课程实施方案基本要素人手。描述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基本方略,并以大量的幼儿园“案例报告”阐明了幼儿园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改革的哲学。课程是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好的课程承载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方式。项目幼儿园对课程的探索始终透着勃勃生机。这种生机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幼儿成长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突破。

(2)瞄准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找到了游戏与学习结合的三种路径,梳理了自主游戏中的关键经验,形成了有关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可玩性设计及集体教学游戏化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保教结合的实践成果;园长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园长直接统领保健室与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以便有策略地突破难点。

(3)运用多种手段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分享理念,重构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以教师发展规划的动态机制来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新型的研训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炼了教师有效发展的三个定律——扎根于教师实践的需求,扎根于教师鲜活的经验,扎根于教师的实践反思。

(4)多途径保障课程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争取园外资源支持,为“我”所用;在“互动、共建”中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内资源。

(5)攻坚克难,夯实评价研究底部:借助保教质量监测平台。做实评价底部;寻找评价研究突破点;创新机制,构建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

(二)实践效果

1.实践中的变化

(1)园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重视对课程计划的整体性思考与规划;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全面地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更注重细节,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内涵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与此同时,园长的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氛围正向着民主、开放、沟通、合作转化。每所项目试点幼儿园都形成了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并优化了课程教研团队。在园长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文化正逐步形成。

(2)“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教师发展文化初步显现。项目试点幼儿园的教师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利用意识以及课程设计、评价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同时,教师逐渐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关注群体合作发展。而幼儿园管理者则以服务者的角色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支持。这种教师发展文化的培育,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是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项目研究以儿童需要为起点的实践研究历程提升了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关注度。

(4)研究成果对其他幼儿园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采用开放式研究方式,在不同阶段通过展示交流等途径向全市幼儿园宣传、推广课程领导力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理念与操作方式。如,在2011至2012年,市项目组在思南路幼儿园、南西幼儿园、芷江中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举办了4场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全市性展示,使大家既学到了项目试点幼儿园的宝贵经验,又看到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又如,市以及区县教育局结合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组织了68场展示交流活动,黄浦区教育局还组织了“幼儿园专场”,幼教界有2600余园长参加。这些举措给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同行分享了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的信息及阶段成果。项目组还围绕项目主题,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研究专著和项目试点幼儿园的经验总结类书籍等,同时《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托幼》和上海学前教育信息网等媒体还作了报道,项目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项目研究与管理上的突破

(1)整体研究框架明晰。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包括:必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自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研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课程领导力的所有方面,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除了完成必选项目外,还可以根据原有基础选择一个自选项目,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的特质。文献研究先行——从现状研究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开展行动——行动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重新修正计划——再次实施……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使研究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技术路线清晰,体现了是在踏踏实实做项目,而不是“写”项目。

(3)注重机制的研究。在自选项目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相应的机制。如,体现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动态平衡的教师课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教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与课程相连接的社会资源和资源活动室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由此,保证研究成果的长效性。

(4)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试点幼儿园在自选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都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寻找到突破口,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如,思南路幼儿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干预平台”“幼儿园保教活动质量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行等。

(5)项目管理上的优势。项目整体顶层设计先行,培训到位,对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指导意义;专家定点指导,使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依靠;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园长注重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内驱力,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基层幼儿园教育实践人员三支力量的有机融合,使各个主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四、项目反思与展望

三年来,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已有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利器”

研究成果要真正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还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提炼项目研究中可视化的研究路径及普适性、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不仅要有理论性研究成果,还应有可推广的操作性研究成果,为全市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经验,使更多幼儿园从中获益。

(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使研究变为“常态”,走向“自觉”

本项目研究虽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研究过程还不够从容,获得的经验还略显粗糙,很多经验还需经过实践验证其科学性。同时,对已梳理的经验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促进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的管理制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不断推进项目研究常态化,形成自主的、自觉的课程文化。

(三)进一步优化区间联动,让优质成果引领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关键词】幼小衔接;终身发展;学习体验;操作探索;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精神,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教育现状,正视不足,反思工作,提出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偏重于知识的衔接,缺少文娱性。表现为教材使用不规范、版本种类多、更换频繁、教育内容知识量大,幼儿过早的承受压力,使得个别幼儿在经历了三年的幼儿园学习后,萌发了厌学情绪。二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不全面、不细致,偏向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该从那些方面去做,如何做思考探究不够,幼儿园与附近小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交流、沟通太少。

二、课题研究→www.huzhidao.com←的目的、意义

(一)为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打基础

该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把教育和研究工作放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考虑,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为全面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打基础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而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离不开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通过"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开放性思维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化和发展。

(三)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找出路

静宁一幼自创办以来历经五十多年,历来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但是,我们的衔接工作还是很肤浅,没有建立在幼儿在园三年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要在工作中推陈出新,积极创新,从而让更多的幼儿受益,更多的教师在教育实践及课题研究中少走弯路,促进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调查法、研讨法及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对象为大班幼儿,中小班幼儿参与研究,同时对幼儿园附近两所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原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后来的实验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工作,使研究成果更科学,课题组延长了研究时间,对最初的计划方案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本阶段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指导思想、设计教育方案、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师、家长统一了认识,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关键:即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上小学的愿望。

(二)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6月)

尽管幼小衔接实验的重点对象是大班幼儿,但为在实验中做好长期与全面衔接,我们从小班就开始着手,紧密结合幼儿园新教材,围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激发幼儿入学愿望"几方面进行内容设计与组织,开展"三养三培三亲"为载体的九项专题教育活动。即以形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展的生活习惯养成、道德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以提高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综合能力开展的教师培养、家庭培养、伙伴培养;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愿望为目的开展的亲身进小学、亲口说感受和亲手做内务的主题教育活动。

我园的幼小衔接教育除了专门设计和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活动外,还渗透于教师的每日工作和幼儿的每日生活,在生活与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任务,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新环境、新生活、新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三)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1月)

通过研究、总结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通过与小学的沟通,与家长的合作,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是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形成以研究成果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我们深深感受到,幼儿的学习是广义的、全面的,在各种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知探究活动中,只要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就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密切了与小学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儿童进入小学后的诸多不适应问题。

三是促使幼儿园创办了自己的教育简报;出版了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推动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尤其在本土化教材的开发利用,科学教育,美工制作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是积累了幼小衔接教育经验,形成了"静宁一幼大、中、小班养成教育细则",为幼儿园今后做好课题研究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我园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有些老师的教育论文、心得体会、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质量不高,发表的作品太少。二是建立的文档资料还不全面、不细致,没有将文字档案、电子档案以及活动剪影、活动录像等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对幼儿自理、交往、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以及规则意识、良好的习惯培养做的还不细、不深,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需进一步探索研究、改进工作。四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我们看到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下大功夫去研究、去改革。

本课题涉及范围广、层面多,须在理论上逐步提升,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有相当的耐力和理论知识积累,虽然我们的教师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提高自己,但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研究中继续学习提高,从而促进该课题研究向纵深、高精层面发展。我们的工作,尚有诸多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给我园的研究工作给予指导,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幼儿园各项工作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规程》。

[2]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3]《成功幼儿园管理制度全书》吉林摄影出版社,第四篇第五章。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优秀14篇】05-29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最新8篇)05-15

幼儿园中班活动课题研究方案【10篇】10-10

最新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优秀4篇)06-03

幼儿园美术课题方案(最新10篇)05-02

幼儿园教研活动方案(最新6篇)01-23

幼儿园中班活动课题研究方案通用8篇01-01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优秀5篇)11-20

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优秀3篇】09-20

公司一日游团建方案优秀6篇09-20

66 4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