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调研报告(优秀3篇)

2023-10-27 16:08:17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壶知道为您带来了3篇《医药行业调研报告》,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 篇一

【关键词】医疗改革 模式 比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中央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出的最明确最具体的指示。

一、南京、无锡、宿迁医改简述

1、南京医改

最近几年南京医改一直被中央高层和各方高度关注。在以往的医疗改革中,医院药品的管理,大多采取招投标模式,这对于医院原先各自为政的自主采购而言,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其环节过多、价格不一、进价过高、供货不畅、监管失控等弊端逐步暴露出来,亟待改变。2003年南京推出的一种创新机制“药房托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药房托管的关键措施是政府部门、医院、医药企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了《南京市药房托管用药基本目录》。实施药房托管的医院,医生的处方只能够出自该目录,这就避免了高价药、回扣药进入医院。可以说,药房托管的实质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了医生处方权。

进入2008年,南京在医改路上不断前进。南京市9家三级医院开始正式实施“政府主导、集中托管、统一收支、全程监管”的药品集中托管。这意味着,南京医改尤其是作为“南京模式”核心的“药房托管”改革,已经进入了最紧要的攻坚阶段。

2、无锡医改

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政府职能转换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我国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无锡主动采取相应的医改措施。

3、宿迁医改

宿迁是个经济并不发达人口多财政穷的落后地区,而且宿迁相对于南京、无锡存在财政支付能力弱,卫生资源薄弱,医疗条件差等问题。但是宿迁是全国第一个打破“管办不分”局面的地区。2000年至2003年底,宿迁对全市124所乡镇卫生院和10所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把单一的公立医院改造为合伙制、股份制、独资等多种医疗主体,医疗机构民营化,政府除了行使宏观医政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及举办公共卫生机构外,基本上从直接办医中退出。宿迁医改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公立医院改制,使医院一方面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医院的负担(主要是离退休职工和冗员),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二是通过鼓励创办更多的民营医院和引入新的医疗资源,增加供给,引入竞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通过扩大医保特别是广大农村医保范围,严格价格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压力。三是政府通过放松医疗市场的进入标准,引入外来资本和人才,解决医疗资源的投入不足问题。开放准入的竞争环境,加上必要的“裁判”监管,医院服务的品质和技术水平得以提升,服务项目得以增加,费用得到控制。四是通过管办分离,使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医院,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公共卫生和宏观管理,回归自己本来的角色,推动大卫生事业发展。宿迁医改被称为“市场化改革力度最大”的医疗改革。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宿迁市长缪瑞林在北京对媒体公开表示,宿迁将继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通过这些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当前在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服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比较明显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二、 三地医改模式比较

南京、江苏、宿迁同属于江苏省,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差异、医疗机构及其主管部门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卫生资源和发展状况也存在差异,因而在改革的动机、动力、强度以及方式上大为不同,“模式”和路径选择也不同。

1、改革的动机

分析这三个城市的医改,可以说都是当地党委政府发起和推动的,属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但是其改革的动机却有所不同。

(2)无锡。无锡医改和南京一样也是主动的寻求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改革路子。无锡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是处于最前列的,但无锡卫生事业的发展却与经济水平和城市地位极不相称。无锡主要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更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求与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其推出的“管办分离”是解决“看大病难”问题。

(3)宿迁。三地的经济和社会基本条件不同是关键性因素。在此方面,宿迁和南京、无锡相比差距比较大。而经济因素,成为宿迁医改的重要背景。宿迁市的市场化改革模式的初始是为了解决“看病难”问题,也就是是医疗的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和促进公共卫生发展。

2、改革后的情况

评价改革是否有成效,要了解“药房托管”后药价是否降低,医院与药品的经济联系是否切断,群众负担是否减轻,以及医务人员的反应等。

(2)腐败管住了?医院与药品的经济联系是否切断?第一,南京:规范了医生行为,遏制了药品回扣,推进了廉政建设。药房托管的关键措施是政府部门、医院、医药企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了《南京市药房托管用药基本目录》。实施药房托管的医院,医生的处方只能够出自该目录,这就避免了高价药、回扣药进入医院。可以说,药房托管的实质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了医生处方权。由于药品采购权和药房管理权由托管方负责,医院进药环节减少,渠道唯一,价格低廉,切断了药品“利益链”。过去那种医药代表满院转的现象消失了,净化了医疗环境,消除了药品回扣滋生的土壤,促进了医院医德医风的好转。第二,无锡:无锡市降低药价的方式,是逐步在全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对药品销售中规定的15%差价部分由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方式给予补偿。无锡市通过招标方式选定2-3家药品公司,负责药品的统一配供。这样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以及流通环节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把药品中的虚高价格降下来。第三,宿迁:宿迁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医生收入得到保障,“红包”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医院的“红包”和“回扣”现象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私立医院的内部治理机制灵活,股东以利润为主要目标,固然会通过提高医生待遇激励医生,并约束医生个人收取红包的行为。但是要害在于医院作为一个整体,其赢利的动机并未改变,反而得到了加强――建立在股份制基础上的医院,假如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就无法生存。所以,虽然消灭了医生个人收红包、收回扣的问题,但是这部分利益并没有回到患者手里,而是集中到了医院股东的手里。只是红包从地下转到了地上,从医生收红包变成了股东分红。

3、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1)南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药房托管主要针对一、二级医院,而作为医疗体系塔尖的三级医院推行药房托管,如何实现院方和托管方利益的均衡,仍然有不小的困难。第二,药房托管挤压了医药代表的利益和医生的回扣,这一部分有望转移给患者,但是,医院仍然从药品销售中提取相当的分成比例,这表面药房托管并没有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

(2)无锡。无锡市实行管办分离,成立医管中心,医管中心的职能是“承担举办市属国有医院的职能,代表市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是很明确地表明,公立医院必须由政府来办。医管中心的职责是保障国有医疗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又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如何在两者间实现均衡,是无锡市下一步医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在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中,虽然明显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但是并没有明确地降低价格。

(3)宿迁。宿迁医改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宿迁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也是实实在在的。但宿迁的医改远不是完美的,它刚刚起步,仍在探索发展之中。宿迁医改后仍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地方财力不足,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仍然不多,这主要是发展基础薄弱所致;二是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薄弱,卫技人员缺乏;三是“以药养医”现象仍然存在,它通过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但“看病贵”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三、结论

不管卫生体制怎么改,最终要看它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是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三种医改模式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无论是宿迁市的“市场化改革”、无锡市的“管办分离”,还是南京市的“药房托管”,对“看病难”问题的解决有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模式都没能根本解决“看病贵”问题。南京的药房托管是在没有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对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创造性尝试,但是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滋生出一些其他的问题,更有学者指出其导致了药价虚高,带来了新的腐败。无锡实行“管办分开”,卫生局不再具体管理国有医院的经营等,有效的解决了“越位”和职能“错位”问题;“管办分离”使市属几家大医院释放出巨大的活力,极大的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但因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医疗配置不合理、药价虚高严重等综合因素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宿迁市场化的医改有效增加了医疗资源供给,有力缓解了看病难问题;通过竞争,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

要根本解决医疗体制中的种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为有效的、因地制宜的医改模式。目前,正在讨论新的医改方案,焦点集中在是以“市场化”为方向还是“政府主导”为主。进入2008年,从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政协医药卫生组的联组讨论会中得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提出了改革的总体框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具体改革配套措施,在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出台后,将选择一些地方开始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南京、无锡、宿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模式比较[N].中国经济时报,2007-6-8.

[2] 寇辉:“无锡模式”:试水“管办分离”[J].医药产业资讯,2005(11).

[3] 牛思聪:无锡医改:从托管到管办分离[J].医改二十年,2005(12).

[4]周勤、时巨涛:江苏三医改模式共生之谜[J].中国改革,2007(4).

[5] 南京医改:药房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分离[DB/OL].药品价格网,2008-2-28.

[6] 赵燕凌:南京药房托管真相[N].证券市场周刊,2006-11-8.

[7] 江苏医改三模式调查:谁是未来医改方向?[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7(21).

医药行业调研报告 篇二

*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0%。**开放以来,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令人触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医药市场的情况却并不让人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今年上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5.5%,同比增幅降低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63元,实际增长4.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还同时指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169.2元,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6.65%,而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45.3元,占全部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6.82%。剔除其中的一些不可比因素,仍然可以看出,医疗消费在城乡人均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差距并不大。农村居民人数基本是城镇居民人数的二倍以上,如按实际数字计算双方医药销售金额应当大致相近。但是今年上半年,由于多种因素,全国医药市场销售额723亿元,而其中农村销售额35.5亿元,仅占全国销售额的4.9%。城乡医药市场消费差距之大,确实应该令人思索。笔者认为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讲还依然存在。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极不相适应。医药保健是保障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的****。

一、现状

(一)农村市场药品供销渠道混乱。

目前农村医药行业主要集中在镇、乡两级的集镇上。由于农村面积广阔,村落分散,网点稀少,客观上造成了农民买药的困难。需求客观的存在,供货相对的脱节,由此也造成了农村无证经营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在供应商而言,无证药贩活动猖獗。一些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药店、村卫生室受利益的驱动,在采购药品时只问价格不看质量,从而使一些贩卖伪劣药品的游医药贩有空子可钻。农村成了过期失效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的集散之地。另一方面在销售商而言,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等农村零售商业超范围经营药品。不少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以经营保健品、食品为名,暗地里经营医药商品和医疗器械。药品购销无记录,药品来源和去向均无法查核,供应、销售的渠道十分混乱。

(二)农村市场药品质量低劣。

近几年,药品**管理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城市药品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市场规范化经营明显好转。一些无证药贩在城市无法经营,只能把目标转向农村。他们以种种**抢占农村医药市场。凭借多年经营的经济实力和经验,凭借各种社会关系网,将过期失效、假冒伪劣药品、未通过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大输液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输液器等,销往农村地区。造成广大农村地区药品质量严重下跌,不合格药品随处可见。据有些地区对农村基层药店、诊所、卫生室抽检,药品不合格率竟高达70%,而那些无证经营的超市、保健品店、诊所还不包括在内。归纳起来,主要问题就是过期失效、霉变虫蛀、淘汰假冒、未加工炮制的原药上市等几个方面。

(三)农村市场药品价格混乱。

农村医药市场由于价格信息闭塞,价格方面又无实质性的管理机制,市场价格十分混乱。药品价格靠高不靠低、看涨不看降。加上进货渠道的不同,往往同一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药品在同一乡镇药品零售店之间、村与村卫生室之间、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之间价格往往都不一致。消费者往往因此而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抗生素药,价格出现成倍的差别。

(四)农村市场药品管理松弛。

由于农村市场面积宽广,村落分散,经济构成零碎而复杂以及自上而下的医药监管体制刚刚涉及县级,造成目前农村许多地区药品经营基本处于无机制管理状态。在农村的偏远地区药品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县级药品**管理机构许多地市尚未建立,刚建立的地市,县级执法力量也十分薄弱。人员少、素质差、经费缺、交通工具无等问题严重影响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由于农村市场的客观因素,大幅度增加监管力量,又会成为地方财政的很大负担。

农村医药市场的现状确实让人担心,它影响了医药行业在农村中的声誉,造成了农民群众购药的困惑和困难,同时农民群众在用药的安全问题上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农村村落的分散和网点的稀少,进一步增加了农民买药的困难。

二、症结

农村医药市场的实际状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第一、农村医药销售市场药品供应问题,建国以来主要靠国营医药批发机构下伸农村和委托代批来解决。**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等因素分割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了原有的农村医药批发机构不适应多种经济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消费层次的农村医药市场现状。

旧的渠道不适应,新的能够担当此任务的渠道却至今没有建立起来。村镇小店、医务所和行政村的卫生室药品进货渠道处于秋黄不接的状况,农村分散在最基层的销售网点药品供应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

第二、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或地段,竞争过度,竞销过热;经济相对贫困,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众多的村落、村镇药品的销售网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市镇,医药品种明显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农民消费的需要。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农村市镇药店已经很多,有的已经亏本。殊不知**前许多镇上有近十家药店,现在人口增了三倍,集镇的规模也成倍地扩展,药店不是多了而是规模、机制不对头。更何况众多的村落、村镇也是农村人口重要的集散地,网点空白,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第三、各种经济成份自成体系,各类经济成份连锁网络中心按照自已所在城市经营的习惯遥控指挥身处农村乡镇的销售网点。购销脱节,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不能适销对路。一些企业还片面地追求高差价、高价格、高利润药品的销售,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的雷同化。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医药商品、医疗器械、售后服务、特别是传统的服务项目却很难购到和满足。

第四、经济实力雄厚,品种齐备的医药集团企业热衷于在城市拼搏,无暇顾及如何占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农村医药市场销售力量的单一和薄弱。市场药品种类不全,低价、低利润的商品无人经营,传统的繁琐薄利的药店售后服务也基本不见。

第五、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投入等超常规发展,造成单位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卫生院抓住了行政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工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多数供应给卫生室的药价往往高于市场上一般零售店的进价。管理严格的`乡镇,有些村级卫生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对上实行明顶暗抗,偷偷摸摸在无证药贩处购药。他们甚至八小时在卫生室上班,业余时间在家里行医,成了一证多摊。管理松一些的乡镇,由于经营的分散性,村级卫生员采购药品基本处于**管理的空白状态。

我们认为这许多因素归结起来,基本上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农村医药市场监管工作非常需要加强和规范;二、农村医药市场药品流通渠道非常需要疏理。药品监管工作好,药品流通渠道就通畅。只有药品流通渠道通畅,农村医药消费才能正常发展。

三、初探

农村医药市场要加强监管力度,已经引起许多**的重视。县级药品监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工作也正在建立和强化,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农村医药市场的特殊性和因此而形成的难度我们更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建国初期,由于农村医疗水*的落后和医药商品的缺乏,农村急切的是要解决药品的供给问题。国营医药批发机构下伸农村,解决了农村医药市场的根本问题。由于药品掌握在国营经济手中,在国营商业系统从上到下的**管理下,农村医药市场发展比较*稳。随着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农村集镇上的个体诊所联合起来,组成联合诊所。个体零售药店联合起来,组成合作药店。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商店实行了公私合营。由于联合诊所、合作药店、公私合营药店都在掌握住医药物资的国营经济**管理下,农村医药市场还是发展*稳。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中心集镇由国营经济直接组建地区性人民医院,联合诊所也接受卫生局的**和管理。

农村医药商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规范管理曾多次因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而条块变动。但在国营经济的****下,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也是比较*稳的。随着**开放的进行,由于多种经济成份的加入,多种商品流通渠道的展开,彻底打破了农村医药市场几十年*稳发展的境况。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村医药市场也就跟着出现了巨大的变革。简单的历史回顾,面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发达、人口分散、村落众多、网点稀少,形成了农村医药市场宽广、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网点设置分散和**管理困难等特点,我们认为一、应该积极鼓励和**坐镇在城市中的大型医药集团企业深入农村,通过收购、兼并,合股、控大股、直接建网点等多种形式,切实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农村行政机构的**,特别是以经济自然流向为指导,实行撤小乡并大镇,撤小村并大村,精简行政机构,精简行政人员,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变革。

这为大型医药集团企业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带来很大的方便和效益。建国几十年中,农村医药市场的*稳发展,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农村医药市场长期有一个主体力量统管。大型医药集团牌子硬、信誉好、实力强、品种齐、价格廉、质量有保证。**他们占领农村医药市场这从根本上**农村医药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向那些大集团企业提议,深入农村应该深入到在农村机构**后的大村所在地组建连锁网点,因为这里是农村经济最基层的中心地,也是各农村村落人流的中心,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医药网点的空白处。

二、建国几十年中城市国营医药批发企业下伸农村中心集镇组建批发部门,我们认为这个经验实得大型医药集团占领农村医药市场的借鉴。大型医药集团企业应该在农村中心集镇组建批零兼营的药品配供中心。全面开花,做到每个网点品种齐备,这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每个网点品种齐,势必库存大,药品卖不掉,周转失灵,既造成经济损失又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若品种少、规模小又满足不了消费多层次的现代农民医药保健的正常需要。这正是一些以单一经济成份**的连锁网店存在的而且很难解决的问题。而在中心集镇建立配供中心,则有利于商品资金、人员规模的节约。农村中心集镇人口多、经济繁华、商品辐射能力强。配供中心由于实行批(配供)零结合,身在农村了解农村市场的需要,多备品种能够适应农村医药市场多层次的消费新需求,又可以“以一供十”,即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周围乡镇、村镇(含改制后的大村)连锁网点的需要。同时农民有个土种土生药材的收购问题,。**来土生药材由于无人收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减少了农民收入。配供中心身在农村,了解药源,又可根据**的指令,辅导种植和收购药材。确实这是为农民做的一件大好事。

三、市、县药品**管理机构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否能以农村中心集镇上大型医药集团企业农村医药配供中心为依托,借用或聘用配供中心的**为农村药品监管的人员。在县级药品监管**的****下,加强对农村医药市场的**管理。

1、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员熟悉农村中的情况;

2、由于配供中心在农村有一个网络体系,运用好这个网络,监管工作可**地取得实效而且**地节约费用;

3、可节省行政机构人员编制;

4、容易取得地方*政**、*职能部门的**。容易协调地方上的各种关系,有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

5、农村居民民风淳朴,讲究情感。监管人员在农村工作,为严格、公正执法,容易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实行政务公开,提高药品监管工作水*,切实改变农村药品市场的不良现状,确保农民用药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四、农村是个大市场,有占到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住在农村。**开放后,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了成倍的增长,农村的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去占领农村市场,既能取得社会效益和企业近期的经济效益,健全的销售网络,入世后,其战略性的成果也将十分显著。当然*更应该积极鼓励企业深入农村医药市场,要制定倾斜的****企业占领农村市场。

1、城市与农村有一定的行政障碍,这很需要各级*的**。

2、现有的店铺都有较好的地段,新网点的设立要取好的地段,更需要得到当地*的全力**;

3、新建网点,手续难度大,费用也很多。企业正常营业后,正常情况下还要半年才能盈余,所以*应该给予企业积极的**辅持、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优惠**。

4、医药**管理部门要把大型集团企业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当成自已的眼睛和手足在农村的延伸,**他们,依靠他们,共同**管好农村医药市场。

随着农村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只要加强药品监管力度,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农村医药市场一定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张江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集聚了328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2001~2005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28.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十年内,3平方公里的张江药谷内已集聚了32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2005年突破40亿元,达到44多亿元,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30%,生物医药是张江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最有活力的产业。探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见图1)。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助性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从空间形态和内外联系两个方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从空间形态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表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学者提出用生物技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等指标来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Coenen,2004)。

②网络互动性。互动性则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的前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维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十分活跃,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十分频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严重依赖产业链建设。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是维系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竞争力的前提。研究机构、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空间临近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这种网络并不是契约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际信任、自愿的结网行为。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集群成员之间流动,激发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曾刚/文,2004;王辑慈,2001)。

③资源共享性。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特点,而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孵化器、信息、培训、研究开发、融资担保、政府行政审批等便捷化服务对中小规模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服务功能完善,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弊端,影响了集群的发展。

2.1 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企业的严重依赖于外部投资。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200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87家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东政府的资助。2006年59项新药开发项目获得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共计1 477.9万元的资助。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政府资助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复旦张江医药公司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得到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张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间风险投资极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风险投资仅为10万元(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创业板资本市场尚未设立,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款、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2.2 优惠激励政策多,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享有很多优惠激励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市政设施、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得以优先进入张江,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也进一步向张江集聚,新药快速审批、行业协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新药研发周期长、耗费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浦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方面着力不够。在实地调研中,许多企业抱怨张江知识产权服务少,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地开展研发创新。

3.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机理

3.1 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

临近研发中心是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国外许多地区不同,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机构等方式而着力培育起来的。现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和记黄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它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含药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也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智力场”,但它们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张江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张江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联系,而并不与张江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虽然跨国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本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张江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原因,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氛围还尚未形成。

3.2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现已拥有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以及临床服务等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园区中小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已为艾滋病、肿瘤、内分泌等领域14个项目的药品注册和申报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法玛勤医药科技公司作为政府服务功能的延续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孵化单元)、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室)和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以及工商注册、税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商务拓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但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支持、孵化资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 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张江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但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急需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见表1)。

4. 小结

随着项目的大量引进、企业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谷”的品牌效应迅速提升,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

从企业所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价值链的几个环节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内有37.3%的企业以研发为主、27.6%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19.9%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15.2%的企业以制药为主(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

张江的产业化能力不强,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张江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员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不足等方面。据实地调查,张江上游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还不到0.5%。2006年本地开发的一类新药中只有一个在上海金桥实现了产业化,其余的技术成果都流入外地产业化。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的频繁合作相比,张江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技术的一方――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一方――制药企业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往往出现科研成果转让到外地实现产业化,而本地的企业却在集群外寻找合作伙伴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内的网络关系松散,影响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规模引进高校、研究机构、知名跨国药企而逐渐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强,但内动力不足,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为了加快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在引进风险资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网络联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部分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研报告(上海 2006年)。

参考文献: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刚,肖勤。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 中国产业集群,2006,(5).

[7] 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琳,肖勤,曾刚。 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9] 曾刚,文。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 地理学报,2004,(59).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医药行业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医药行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最新医药企业调研报告 医药行业调研报01-22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优秀10篇)08-14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最新6篇】07-28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最新4篇】01-15

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优秀1009-18

电大小学教育调查报告【精彩5篇】10-09

农村种植调研报告优秀4篇10-13

学校办学的调研报告(精彩10篇)09-20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优秀10篇)09-28

火灾事故调查报告【优秀3篇】09-23

73 2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