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中成长作文最新6篇

2023-11-25 19:02:45

幸福是什么?幸福的种子总在不经意中播种,在它开花结果时,那种幸福的味道便会与你一路同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在幸福中成长作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 篇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2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一个人的幸福观,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逐渐走上了幸福之路,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使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于很多人来说,对幸福的困惑,日渐成为难以解开的心结。出生在九十年代后的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幸福的认识和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他们是否具有科学的幸福观,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也关系着民族地区的未来。因此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新变化,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幸福、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科学合理的幸福观,不仅有益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而且有利于丰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1幸福的内涵

康德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又要求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有局限,于是企图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的、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而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统一。[1]我国的儒家则认为,“仁者无忧”,只要经过道德修养和实践,成为道德上的圣人,就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这种观点把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弘扬了人的精神、理性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从这一点看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物资生活,必然导致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2]这种观点发展的极至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但是,这些先哲们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了科学的幸福观。

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的必要性

2.1加强幸福观培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在语言、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学生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主要在民族地区举办和实施,深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与汉族之间的交流较少,普遍汉语水平较低。考上大学后,少数民族学生离开少数民族集中区域,到以汉族为主的中心城市中的高等院校学习。进入大学对他们来说不但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变换了生活空间,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还将面临独特的心理历练——因为意识到自己与汉族大学生的诸多不同从而会表现出独特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语言交际、生活习俗上,还表现在其因为内在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冲突带来的一系列心理体验上,其特殊性表现在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不适应过程。这种不适应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感降低,很难适应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有助于他们克服缩短这种不适应过程,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2.2加强幸福观培养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往的空间和范围迅速扩大,社会也表现出转型期的利益多元化,各种矛盾凸显。少数民族大学生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各种现实问题和文化观念差异的冲击等使得他们感到了更多的困惑。各种价值观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只有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角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种行为方式和角色的转换,常常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缺乏幸福感。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加强他们的幸福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克服不适应所带来的不快乐,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2.3加强幸福观培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民族遗留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有狭隘的民族思想,认为本民族比别的民族优秀,这是民族自豪感的一种体现,但也是一种民族优越论的潜台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遇到的困难一般会寻求同族老乡的帮忙,使得同族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密切,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明显增强,并由此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这种短暂幸福感的凝聚力又往往会以一种浓厚的非正式群体意识表现出来。有时因一点小事将矛盾扩大化,说成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这种消极的幸福观严重影响和谐校园的建立。所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诉求,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立。

3对培养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内容和途径

3.1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有机结合:社会生活是彼此联系的整体, 集体离不开个人,个人更离不开集体,因此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它要求人们在为集体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集体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4]

因此,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观就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大学多文化的集体生活,将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有机结合,在为集体贡献中收获个人幸福。

3.2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重视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因为,一方面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是人得以生存、活动和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状况同时也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不仅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精神需要。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追求,即使达到目标,其幸福感也是苍白的,并且很快就会厌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不能只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应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有机结合起来,志存高远,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服务民族地区的本领,从而实现人生的崇高幸福。

3.3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固然不能排斥生活的享受和需要的满足,但这种享受和满足是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的,是与劳动创造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人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劳动创造中,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挖掘和展现,有一种付出后收获的喜悦。因此,劳动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并且这种享受比生活中任何其他享受更丰富、更深刻、更持久。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当代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应当将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有机结合起来,本着在承担责任中创造幸福与在创造幸福中享受幸福的原则,来体现自身对于社会的贡献,才能从中体会和得到个人所应有的幸福感。

3.4自我实现与奉献精神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归根到底是以奉献社会为最高目标的。人类幸福的最后归宿就是为人类谋幸福和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伟大的人生目标不仅会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而且也会为我们消除现实的烦恼和战胜人生征途中的种种痛苦提供动力源泉。所以说,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奉献自己的一切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当代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其思想观念代表着少数民族青年人的主流,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当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与奉献民族地区发展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志向结合起来,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实现人生的崇高幸福。

3.5本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内容关系到如何理解幸福,如何获取幸福?这些文化伴随着他们成长,已根植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应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使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多途径教育,使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懂得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人。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 篇二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教师;幸福学生

幸福,是人类生活、生存、生命状态的终极追求。人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美好的主观感受,萌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做幸福的人”,是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旗帜,也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幸福教育的认识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由此可见,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理想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培育幸福的教育。

我们认为,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终生幸福为发展目标,在和谐宜人、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活中,儿童的兴趣得到激发,习惯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以张扬,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获得鲜活的、真实的生命成长;教师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己“幸福地教”,促进儿童“幸福地学”,实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享受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同时,学校教育的“幸福源”能辐射到家庭,弥漫到社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对幸福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层面,不能认为幸福教育是一种高调的标语口号,是一种固化的教育模式,或者是一种简单的教育现象。我们认为,幸福教育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幸福教育把“促进人的幸福”作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在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开发人的发展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品质,成就人的终身幸福;第二,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幸福教育把“做幸福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中,培育师生拥有幸福人生而需要的幸福观念、幸福品质、幸福能力;第三,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幸福教育把“做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的行为方式,通过管理实践、师资建设、教学研究、班队活动开展等,达成预期的教育愿景;第四,作为一种教育生活,幸福教育把“幸福地做教育”作为学校生活的应然状态,坚持人本、科学、开放、创新的学校管理,促进全员、全面、自主、个性的师生发展,提升普惠、公平、优质、独特的教育品质,实现健康、快乐、成功、幸福的教育理想。

二、幸福教育的理想

幸福教育,最需要关照的,是为教育提供时空环境和操作平台的学校品质,是校园里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自身内在的独特魅力。实践幸福教育,就是要努力追求和实现教育对人生幸福的积极意义。

1.学校成为精神的家园

在幸福教育的旗帜下,“做幸福的人”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与基调,把人本和谐作为学校发展的思想与策略,在学习实践中能形成高度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管理实践中创造身心愉悦的成长环境,在工作实践中提供动态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教育实践中打造自觉规范的行为文化,在生活实践中萌发追求卓越的积极心向,努力让校园成为师生心灵向往的学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乐园,成为师生没齿难忘的家园,成为师生的发展平台和精神依托。

2.教师成为幸福的使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幸福不仅影响自身的人生幸福,也影响学生的幸福成长。因为只有自己幸福的人,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幸福。幸福教育中的教师是幸福的人,体面而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同时,教师还是“促进人幸福”的人,他们是人生幸福的理解者、发现者、创造者和传播者,通过教育,把自己科学的幸福观念、优良的幸福品质和较强的幸福能力传递和移植到学生身上,使之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的素质,成为儿童人生幸福的基础。在实践中体现自我的价值与人生意义,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3.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幸福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是教育工作都立足于、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不仅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更要为儿童未来的人生幸福打好基础。践行幸福教育,要重视和珍惜对儿童的教育权利,让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健康快乐的学习,每个儿童都能拥有自由自在的成长,每个儿童都能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充满幸福的生活,每个儿童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活泼的生命成长成为儿童幸福的应然状态。

三、幸福教育的实践

实践幸福教育,要依靠“主角”的力量,充分理解、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地投身、参与并享受教育活动之中,还要服务“主体”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

1.成就幸福教师

教师的职业幸福,既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实践幸福教育,要让教师拥有德性高尚的师道、素养全面的专业、独特多元的个性、和谐幸福的生活。

一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职业幸福基础。从“追求自我发展”的最高需求入手,引导教师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事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激励教师成为职业规划的设计者、实践者;要关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校本培训服务,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丰厚自身的内涵与底蕴,在培训实践中找寻个性发展的空间与路径,在发展评价中体验工作的成功与幸福,把培训做成教师“最好的福利”。

二是关心教师工作生活,丰富职业幸福体验。教育实践中,教师既是教育和服务学生的主体,又是学校管理和服务的客体。要为教师营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建设高度认可的制度环境,创设愉悦和谐的心理环境,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让教师的精神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个体价值不断得到体现。教师能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尽情享受“家”的温馨,从而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三是理解尊重教师权益,激发职业幸福情感。教师的工作富有创造性,他们渴望得到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的尊重与理解。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主体精神,突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尊重教师的人格劳动,信任教师的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做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研究项目大家参与,办学成果大家分享,有效激发职业幸福情感。

四是评价激励教师工作,增强职业幸福感受。要高度重视和研究评价工作,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评价的过程管理,做到执行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一般要求与特殊情况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常规项目与创新举措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关注结果和重视过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其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作用,让教师在评价中成长发展,增强职业幸福感受。

五是促进教师个性发展,成就职业幸福追求。很多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还拥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要积极引导教师将个性追求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尊重教师的兴趣爱好,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利用他们的特长优势,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让他们在自己的强项中展示风采,体验个性发展的快乐与幸福。

2.培育幸福学生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是乌申斯基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做的精辟诠释。学生是学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要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作为工作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把学生的发展理解为个体生命不断成长的过程,把学校教育理解为学生的无限“可能性”的开发和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解为享受成长快乐的过程。

一是面向全体,让儿童享受师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发展学生、幸福学生的基础和前提。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实施全纳教育,教师要用全部的热情和努力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来呵护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理解并服务个体差异,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实施个性化教育,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是课程浸润,让儿童实现成长。课程是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儿童成长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是在实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习得和养成的。要努力发挥课程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功能,科学有序地落实课程规划,实施优质规范的国家课程,实施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实施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通过搭建艺术文化节、读书节、科技文化节、英语节、体育文化节、数学文化节等主题教育平台,开展文化知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竞技体育、实践操作等学习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课堂滋养,让儿童感受成功。课堂教学是儿童学习成长最主要的时空所在,课堂的质量决定教育的品质。我们追求的幸福课堂是:生本课堂,即学生是第一,是主体、是主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生态课堂,即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教师理解、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由、自主、合作学习;生活课堂,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自主去探究学习新知,掌握学习的“钥匙”并应用于生活;生长课堂,即顺利达成预设目标,学生能掌握必须的知识技能,理解知识发展的过程方法,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精神得到成长。

四是活动历练,让儿童富有个性。要坚持成长高于成绩的质量观念,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发现儿童的与众不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鼓励儿童人人参与、自主选择,在润物无声中理解活动的意义,感受活动的价值,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法经验,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实践能力,让学生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五是评价激励,让学生体验幸福。要努力研究评价机制,优化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方法,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通过激励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和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发展现状,激发自己持久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并逐步内化为生命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学习品质,为其后继学习提供内在的动力支持。教师要做“有心人”,关注了解儿童的学习状态,发现和培育儿童的“闪光之处”,为儿童量身定做激励性评价项目,辅之以有效的个性化指导,让潜能生也能从自己的强项中找到自信、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3.幸福,从学校出发

学校教育既是大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整个教育形态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我们倡导幸福教育,必须立足于大教育观,强化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主导作用,将学校教育的“幸福元素”辐射到家庭,弥漫到社区,影响到未来。

一是幸福教育走进家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态直接关乎儿童成长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品质。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校互访、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将学校教育过程延伸到家庭,教育理念渗透到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到家庭,教育成效影响到家庭,最终实现家校教育的协调统一,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提供充分可能。

二是幸福教育走进社区。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幸福教育,要善于发现、开发和利用社区独特的教育资源,为师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同时,学校教育也要发挥自身的功能,积极参与指导社区教育,教育活动依托社区,教育实践服务社区,教育价值影响社区,教育文化辐射社区,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幸福。

三是幸福教育走向未来。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最基础的社会事业,教育既成就当下,更指向未来。实践幸福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实,满足儿童教育的现实需求,努力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还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关注未来世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重视儿童幸福观念的培养、幸福品质的优化和幸福能力的提升,为儿童人生的幸福奠基;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 篇三

【关键词】幸福理论经济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路径幸福广东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097-04

幸福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历史的进程中产生了以苏格拉底、犬儒学派、柏拉图等为代表的理念幸福论,他们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当作最高的幸福,主张摒弃一切;以英国的边沁、法国的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享乐幸福论,主张肉体的快乐、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梭伦、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则强调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产生了自然主义的幸福论;视幸福为上帝恩赐的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宗教幸福论;突出劳动在创造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康帕内拉、卢梭、费希特创设了劳动幸福论;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幸福是指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于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产生,将幸福理论发展到了更高的科学层面。

一、由经济收入到非财富因素:幸福理论的发展路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事物有三类,一是外在诸善,如财富、尊荣等;二是灵魂诸善,这就是诸多德性;三是身体诸善,如健康等。这j者都是幸福所需要的,其中又以个体的感觉体验为主,于是主观幸福感成为幸福理论研究的主题。而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体验,是人们依据某些基准对自身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的结果,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特征,因居民在地域、年龄、性别、习俗、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在评价标尺上通常存在明显差别,也因此,在经济理论中,

“工资一闲暇”替代关系,意味着不同处境下的人们对收入和闲暇的价值评估是截然不同的。在微观层面,国外一些调查研究表明,生活在富裕经济体中的人通常比生活在贫困经济体中的人更为幸福。这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良好的经济状况意味着可以享受良好的服务、教育和医疗等。由于财政资源确实与福利有关,人们会预期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有研究者对多个国家的平均幸福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确很高。然而,在横断分析中,经济状况与幸福度的相关却因国家或样本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在富有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国家,其经济状况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弱,而在贫穷和欠发达国家,经济状况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却比较强。也就是说,经济收入在人们比较贫穷时对幸福感有较大影响,而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经济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就较小了。

在宏观层面,相关研究显示,在人均GDP较低的阶段,GDP的增长使幸福曲线的上升坡度很陡,而到了人均3000至5000美元的水平之后,GDP进一步增长并不能带来同比例幸福感的增长。来自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和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46年到1991年,美国的人均收入从11000美元增加到27000美元,国民平均幸福水而略降。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考察后发国家的情况后指出,一个国家收入水平还很低的时候,收入与人民幸福程度密不可分,但当达到一定水平,这种相关性就会消失。

幸福指数则是衡量幸福感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而最早提出幸福指数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主萨谬尔森,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美国宾州大学马丁·塞利曼则创建积极心理学,设计了幸福方程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和经济学家教授艾伦·克鲁格也致力提出建立“国民幸福指数”。卡内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他的研究把对幸福学的研究推向了高潮。近年来,发达国家都开始了进行国民幸福指数研究,进而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国民幸福指数。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称之“幸福指数”,英国称之“国民发展指数”(MDP),日本称之“国民生活快乐指数”(GNC)。

我国对幸福学的相关研究明显要落后于西方,从总体来看,当前的学术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幸福、幸福感以及幸福指数本身的理论探讨层面,在实践方面的探索正处在起步阶段。但国内的数据也显示出收入与幸福感逐渐背离的趋势,1979年至2005年GDP的平均年增速为9.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0%和7.0%;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2005、2006年中国城乡居民总体幸福感分别为3.79、3.73、3.64,呈下降趋势。而在过去10年中,中国人的幸福感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长期致力于幸福学研究。他表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现在的中国人比20多年前要幸福得多,但是人们的幸福度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财富因素。

二、非财富因素与文化自觉:幸福理论的深化方向

在保证了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幸福感越来越多地与非财富因素相关起来。普通人所能感受的幸福体验,总是受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和个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因素决定着人们获得幸福体验的方向和水平。因而,对构成幸福的要素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归纳,便成为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其实,类似的归纳也是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采取的做法。例如,较早对幸福进行科学研究的美国心理学者威尔森,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试图为人们描述一个幸福的美国人所必备的特征: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受过良好的教育、收入较高、性格外向、乐观豁达、无忧无虑、有、有婚姻生活,具有高度的自信和工作热情、适度的欲望,同时拥有无限的智慧等。

我国古代的幸福观念等同于“福”,所谓“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即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素,并且“福”与人的伦理关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与西方的幸福观念有着本质上的发展差别和认识差别。但随着西学东渐的浸染,中国对幸福的研究取向逐渐倒向西方,开始从心理感受、国家发展来探讨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认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后才有了科学的幸福观,以至有人主张建立幸福学学科。

大体上看,国内针对幸福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幸福的概念,幸福与快乐、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的要素,西方各种幸福理论和幸福观,以及主观幸福感及其研究状况。邢占军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出了10个维度来衡量:充裕感、公平感、安定感、自主感、宁静感、和融感、舒适感、愉悦感、充实感和现代感,并围绕这10个方面,形成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量指标体系,作为测量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工具。更多的学者认为,幸福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来源于社会存在,与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测量人们幸福程度如何的幸福指数,其构成应该囊括引起人们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和人们对这些因素的主观感受两个方面。

在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中,幸福的实现方式和心理机制是人类所共有的,还是不同文化所特有的,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是在普遍争议的问题。从西方现有的4个文化模型的基本假设来看,这些模型各执一端,无法兼顾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那么,文化在主观幸福感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这是学者在研究幸福问题时最容易忽略的。

建构幸福感的社会背景理论,首当其冲的就是理解幸福感的文化角色,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经济和文化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是近现代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还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决定着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而文化素质决定着经济素质。经济的发展是为实现幸福,而中国人在研究幸福、追求幸福中,并没有切实保持自己的文化方向,以至于经济发展带给国人的生活充满了怨恨与不公。文化虽然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文化产生以后,文化就起着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特色。它会起这样一个反作用。为什么?因为在文化里面凝聚了一个地区、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生活样式,以及信仰习俗。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它就会指导这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

中国上百年的革命史凝结在崛起的追求上,不仅仅是追求独立,追求物质生活,很重要的部分是从思想到文化上的崛起。乡土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文化上的崛起——文化自觉,已然成为我们必须重新考量与重视的研究课题。

三、建设幸福广东的文化路径

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发展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导力量、带动力量。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 篇四

2、在那绿水河畔,坐着一位小女孩和一位十几岁的少女。小女孩有一头俏皮的短发,而那少女则是一把青丝飞扬。徐徐走近,渐渐看清了那小女孩的五官,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直至走到她的身旁,我才看见:女孩白皙的脸上,瞳孔空洞无神,嘴角却扯出了一抹能把太阳炙伤的灿烂笑容,巴掌大的脸蛋上闪耀着天真纯洁的光芒。这孩子是盲人啊!我在心中默默叹息。

3、“你好。”站在女孩身边的那位少女向我打招呼。

4、“请问她不能看见东西吗?”虽然已经知道了答案,我却依然忍不住小心翼翼的问。话语中带着深深的惋惜。

5、“姐姐,我虽然看不见东西,但是我也很幸福哦!”仿佛察觉到了我的讶异,她脸上的笑容又加深了几分,继续说:“我可以感受到阳光的照耀啊!今天的阳光很暖和呢。我还可以听到声音哦!这是风声,这是水声……”她的小嘴依旧在动个不停。身边的少女则是一脸的怜惜与温柔。

6、“她很快乐,纵然她眼前一片黑暗。”少女的唇角,一抹浅笑轻轻漾开,含笑的眸子直视我的眼睛。

7、告别了二人,我漫步在翠湖水边,心中感叹:难得的早起,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啊!

8、那女孩灿烂的笑容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散不去,她那天真的话语也在我耳边回响。忆起那个女孩,心中一片温情,这女孩,坚强的让人心疼啊!想必在她的世界,会永远的春光明媚吧!

9、暖暖的阳光,这是幸福;轻柔的和风,这是幸福;缠绵的小雨,这也是幸福。父母的叮咛,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关怀,这些我们往日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其实都是幸福。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 篇五

当今,学生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好,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但是,他们感受不到幸福。长期以来,社会依然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以致学生和教师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后果。学生和教师对学习和教学倍感枯燥、痛苦。另外,家长过分地看重考试成绩,对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不予重视。就这样,教育正在悄悄地远离应有的幸福。

“幸福文化”是指以幸福思想为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幸福的人生理念,形成师生幸福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实施幸福文化教育,使师生形成正确的幸福价值取向,让师生科学地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成为拥有幸福知识与能力,并能感受幸福情感的生命主体。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十中学(以下简称“开十”)确定把幸福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通过实施“幸福文化”教育工程,打造“幸福”特色学校,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培养师生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二、“幸福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幸福文化”价值观的思考,开十构建了体现幸福价值观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教师教育教学文化、师生课堂教学文化,旨在打造幸福学校、幸福教师、幸福学生,使学校成为“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

1.打造美好的“学校环境文化”

开十力求让校园的走廊、教室、办公室、宿舍、功能室、文化墙、橱窗等,突显“幸福文化”的每个要素,营造“幸福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彰显学校“幸福”的办学特色。

(1)楼层布置

为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开十将楼道布置成专题展示廊。例如:七年级的楼层是生理幸福教育展示廊,八年级的楼层是心理幸福教育展示廊,九年级的楼层是道德幸福教育展示廊。每个楼层的展示廊均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和诗歌一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主题展示

为了表达师生的心声,体现“努力奋斗就能获取真正的幸福”的口号,开十设置了“幸福文化”主题展示廊,精心地撷取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的场景,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业绩。

(3)食宿文化

在学生食堂中,开十充分利用墙面对学生进行饮食文化的教育,以引导学生科学用餐;在学生宿舍中,开十不仅加强宿务管理,还通过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努力地营造团结、友善的宿舍人文生活环境,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构建幸福的“学校制度文化”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开十始终把师生的幸福精神培育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让校园成为践行幸福文化的净土,让师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1)让师生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

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每天的学习、工作都十分辛苦。怎样才能做到以学为乐、以教为乐?这涉及师生的精神追求,即让师生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既是开十核心价值的体现,又是开十发展的强大动力。

开十在学生中开展“十星”的评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十佳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人物事迹通过橱窗、校报、广播等途径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宣传,真正地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学校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

(2)让师生具有“爱”与“被爱”的情感意识

为让师生具有爱与被爱的情感意识,开十始终注重情感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现在的学生不缺少爱,缺少的是感受“爱”的能力和珍惜“被爱”的意识。针对学生情商的匮乏,开十首先提升班主任的情商,只有情商高的班主任才可能培养出情商高的学生。基于此,开十不仅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还引导学生从小事上、从细节中感受“爱”,从而回报“爱”。例如:某位科任教师生病了,别的科任教师为其代课,学生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这时班主任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认真地上好代课教师的课,如此一来,代课教师也能心情舒畅地完成额外增加的教学任务;当生病的科任教师病愈后回来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问候科任教师,使科任教师感受到被关心并回报给学生更多的爱,从而令学生感到关心他人是快乐的。

3.营造健康的“师生行为文化”

为营造健康的“师生行为文化”,开十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师生增强体质又精力充沛,增长知识又提升境界,身体力行又学以致用。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值得称道。

(1)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精力充沛

开十坚持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师生幸福工程。除正常的体育课外,学校每天为学生提供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于是,七年级学生利用第三节大课间练习花样跳绳,八年级学生利用第四节大课间练习艺术体操,九年级学生利用第五节大课间练习体育加试项目。教师则利用这个时间,打乒乓球、跳舞、打柔力球、跑步、转呼啦圈、疾走、踢毽子等,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运动赶走了疾病,赢回了健康,带来了精力充沛的每一天。虽然学习和工作不轻松,但师生始终健康,阳光而幸福。

(2)读书活动―― 增长知识,提升素养

开十每学期都组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其中包括:“我成长,我幸福”的征文比赛,“浸润书香,快乐成长”的经典诵读比赛,“激情挥毫颂中华”的书法比赛,“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朗诵比赛,“我与书的故事”的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师生读书的热情,使师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另外,开十的图书馆全天候向师生开放,让师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提升素养。

(3)动手活动―― 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开十师生自己动手,在实验楼楼顶筹建了一个以种植蔬菜和鲜花为主的无土栽培实验园,师生们称之为“空中花园”。它既是锻炼师生动手能力的劳动基地,又是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操练场域。在此,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而生动。

4.创设愉悦的“教师教育教学文化”

为创设愉悦的“教师教育教学文化”,开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成长中积极发展。具体而言,有九方面。一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为教师举办专家讲座,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三是多次派教师到外校、外地学习和交流,拓宽教师的视野,搭建教师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四是设立“校长接待日”和“校长邮箱”,架起沟通的桥梁,旨在多渠道地开辟教师与校领导直接交流的空间。五是开十鼓励广大教师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六是举办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教师休闲文化,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引导教师争当文明教师,力争塑造品牌教师的形象。七是在生活上关心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开十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八是开展主题交流研究活动,以推动教师幸福工程。其主题活动有:“书香与教师的幸福人生”“教师的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学校是有文化品味的场所”“课堂是爱的地方”“师生在教学中相长”“教师的幸福畅想”等。九是大力表彰和树立爱岗敬业、热心幸福文化教育实践的先进典型,让幸福文化理念成为教师的价值取向。

5.落实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

要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幸福,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应试的学习为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即做到“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表达心声,幸福成长”。

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其主旨在于教师能幸福地教,学生能快乐地学,力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共享快乐。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为此,学校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即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交流与展示、教师点拨―拓展延伸所学知识等环节,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落实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开十提出了“呵护、尊重、个性、体验、互动、启迪”六个关键词,为使其体现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开十组织教师进行了“用幸福文化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后负担”“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有效性”等课题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科教学成为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的主渠道之一。

三、“幸福文化”教育的累累硕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开十的“幸福文化”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具体而言,有四方面。一是师生崭新的精神面貌。在校园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身上永远充盈着快乐与健康,内心一直保持着宽广与纯净。二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开十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在各级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创新大赛中,开十每年都有学生获奖,展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三是校园环境得到优化。开十多方面筹措资金,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锻炼条件。例如:学校铺设了塑胶操场,结束了土操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网络班班通。四是管理模式得以形成。在“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开十形成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家长、社会及教育界领导的高度认可。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 篇六

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当中的普遍期望。决议今后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并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国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个人以适当方式举办教育、宣传等国内活动。

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号召,日前,一场以幸福为主题的盛会――幸福国际(北京)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幸福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媒体代表500多人到会,讨论《21世纪幸福宣言》,就幸福理念的传播实践交流经验。本次论坛由中国幸福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国幸福研究院等单位协办。

会议认为,幸福是关乎个人、家庭、企业、社区、城市、国家、人类的神圣事业。中华幸福会会长、论坛主席陈建国说:“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的,传播幸福智慧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公益事业。有善心不难,难在有善举;有善举不难,最难在有善果。为了更有效地推动这项伟大的事业,我们需要有组织、有保障、有方法地进行工作,希望未来热心这项伟大事业的各界人士可以通过中华幸福会、幸福公益基金会和国际幸福论坛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专长,推动幸福事业,创建幸福中国,实现幸福世界。”

为推动幸福理念的传播与实践,陈建国倡议发起设立幸福基金会,旨在支持幸福理念与幸福文化的研究、创作、出版、宣传;支持幸福城市、幸福企业、幸福社区、幸福学校的创建与评比;支持幸福文化创新应用,如幸福电影计划与移动互联网软件;支持开展国际经验的合作与交流,并与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启2014年幸福企业课题研究。

徐景安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

我们在几年前起草了《21世纪幸福宣言》,幸福的话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的一个话题,也成为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的挑战。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共同追求。幸福度是可以度量的,幸福感是可以测量的。幸福度和幸福感合在一起就是幸福指数,幸福是同样可以测量的。幸福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物质层面的幸福;第二,情感层面的幸福;第三,精神的幸福。我们希望政府、社会为老百姓创造幸福的生活是没有错的,但是幸福中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朱赋恩

中华海峡两岸友好交流协会理事长

幸福是有味道的,幸福也是大家心里所想、能够心想事成的。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最近因为国际之间以及两岸之间的一些不了解引发了系列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我想,现在大家最希望看到两岸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发展,这也许是最大的愿望和最大的幸福感觉。我希望各位没有去过台湾的好朋友有机会来台湾看一看。

龚心翰

前副部长

幸福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自从有了人文历史以来就是如此。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定,确定每年的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在这样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我们在北京举行首届幸福论坛是应局势的。幸福的5个要素就是:财富、健康、情感、精神、和平。在和谐均衡统一的时候,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如今,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要如明确要求的那样,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必须为人民造福。

满春重

山东省德州市委副书记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地为人民造福,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们的幸福感不仅与收入财富相关,而且与健康状况、职业满意度、社会公正、文化提升、生态环境等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这样的认识,2011年初,我们集思广益明确了建设幸福德州的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公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实施意见》,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丽德州的动员令。2011年以来,德州市先后制定城乡居民收入5年倍增、县域经济3年翻番等一系列重大方针。2013年,德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0亿元,增长11.2%。今年以来,我们大力开展了幸福德州建设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幸福德州建设成果,丰富内涵及衍生路径,推动幸福德州建设向高端迈进。

李土生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

我非常高兴参加这么一个幸福的论坛。我以前一直讲传统文化,在研究中国的汉字,参加这样的会议还是第一次,感到特别幸福。我认为,幸福是一种付出后得到的回报,幸福不是应有尽有,幸福是内在的感受,不是外在的。幸福不是财富在增加,而是欲望在减少。

王 雁

北京赛诺威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

北京景藏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

没有健康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作为健康科学家,我用18年研究了一套人生幸福的健康技术和健康文化。我带领景藏健康科学研究院做了系列产品,就是想让大家共享健康的技术和健康的文化。这些技术和文化都是产品,其中的文化产品有九大工程。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健康,是我的心愿。只有健康了,人才会有幸福可言。幸福是一种感觉,是纯粹的文化。

程 淮

幸福泉儿童发展集团创始人、国际知名育儿专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在幸福中成长作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相关文章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精彩8篇)12-01

幸福中成长作文(4篇)08-26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优秀8篇08-22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6篇08-05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精选6篇】07-13

我在幸福中成长【精彩7篇】06-26

在幸福中成长满分作文600字【优秀10篇02-16

在幸福中成长小学作文精选5篇02-12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优秀4篇)12-20

在幸福中成长作文优秀6篇09-30

28 19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