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优秀6篇】

2023-12-31 20:06:58

《1942》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旱。许久不下雨,粮食旱死,失去了粮食等于失去一切的河南的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已。可是那时候军队还在到处征收粮食,并没有体会河南百姓的痛苦,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1942观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1942观后感 篇一

《1942》观后感

今天看了《1942》这部电影,河南粮食短缺,三千万人饥荒成灾,国家对外作战,各方做出自己的保障措施,听从调令,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解决饥荒。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粮食生产丰富,而生活中应做好自己为人的本分,做好为官的本分,做好自己本职本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了解历史的灾难灾情,感受今天的幸福美好。让我们牢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13年5月7日

1942观后感 篇二

1942观后感

今天是《一九四二》的首映,揣着一颗忐忑的心走进电影院。影评给我的感觉就像今天下午外面那阴雨绵绵的样子,一切显得很压抑。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不存在的,不在记忆中留存的历史往事近乎于不存在,很多中国人是习惯于遗忘、淡漠的,并不很遥远的惨事也可轻易放下,甚至都不知发生过。真实历史犹如沙画一般早已经扬尘暴土般剧烈出现然后再次归零。与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相比,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的电影《一九四二》,在信息量上更加庞杂丰富,也更容易为普通群众所接收信息。

冯小刚和刘震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是向中国人说:“别忘了这段历史。”《一九四二》最终,出现一个孤女,三十五秒钟,按照编导的说法,她才是本片的主人公,她交待了画外音旁白者的来历。与3000万饥饿中的河南人相比,是食物链顶端的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和苏联人等等的信息,丘吉尔的感冒绝对比远征军的劫难和河南省主席的灾情汇报更重要,陈道明和李雪健饰演的角色,在历史的缝隙里无法自由呼吸,但是他们的迟滞或颟顸决定着更多人的生死。历史最残酷的无情之处,是只能记住极少数名字的帝王将相的家族或相砍史,而不会记得数百万人如何挣扎,无非是“大饥荒”、“人相食”罢了。国史馆的刀笔,从来都是短缺的,而墨写的文字总是要比血写的现实更

加易于风化,且群众也几乎不看书、不记得老故事。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相信是九成九以上中国人第一次通过影像的方式知道那段历史的存在,本片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此。

1942观后感 篇三

新家居建材商场市场推广部

观《一九四二》有感

《一九四二》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自然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痛苦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同一部影片,不同的观众,异样的视角,万千的体验。

1942大饥荒,对于我们这30多岁的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小时候只是听家里老一辈说过吃观音土、吃树皮、吃树叶这种事情,没有多深的印象,看过《1942》后,这种印象更深了,联系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粮食无价,人人要节约粮食。

没有粮食,人们把树皮剁碎了碾成粉烧出稀薄的汤水果腹;没有粮食,男人卖儿卖女;没有粮食,妇人想要掐死自己的新生儿;没有粮食,女儿把自己卖了,给自己一条活路也给家人一条活路;没有粮食,人们死在路上,别人只能说早死好,早死少受罪,下辈子别投生到这里了;没有粮食…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电影中人物在饥饿中挣扎,粮食在那个时候是多么重要,一碗小米,一块儿饼干都是那么的珍贵。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内心有一种很沉重的感觉,有些欲哭无泪,欲言无词。回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餐厅吃饭,有不少同事,自己打的多吃不完,白花花的大米饭倒了,垃圾桶内都是粮食,很是可惜。观影之后,这种现象有明显改观。但是,也有同事说,大家不是诚心想浪费粮食,实在是餐厅师傅的水煮的菜太难吃,每次只要菜做得难吃剩饭就很多,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节约粮食,要求同事们和餐厅一起努力。

看完影片回到家就觉得非常饥饿,将家里的红薯洗洗蒸熟,很快解决一个最大的,或许吃相真的很糟乱,家里人一直冲着我笑,但是,吃饱了,感觉真好;能欢笑,真好;能活着,真好。

感谢公司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电影《1942》让我们反省自己,体会到幸福,体会到公司发展的艰辛。

新家居市场部 吕岳

温馨提示:活动期间所有商家只能开据“新家居建材商场”订单,以更好保证您的利益!客服专线:66929888

***

1942 观后感 篇四

《1942》这部电影于2012年11月29日贺岁上映,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徐帆,李雪健,张涵予,范伟,冯远征等联袂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1942年,抗日战争的第5年,河南旱灾,饱受内忧外患,河南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命运。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以下几点观后感:

1.演员阵容强大,张国立,徐帆,李雪健,张涵予,范伟,冯远征,段奕主演

2.场面真实而精彩。此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河南内忧外患,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3.经典对白,融入河南地方方言,这部电影虽然苦难,但苦难的人民又不失幽默风趣,(1)我就上吊给你看。--上吊,有房梁吗?

(2)死了好,死了不受罪,我还想被飞机炸死呢。

(3)如果两个人要同时饿死的话,饿死了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4)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5)老马(出庭审判时):“三升白面?中午法庭烙饼,结案!”

4.《一九四二》北大研讨会:哀而不伤给人温暖,诸位专业人士一致认为《一九四二》将对中国电影历史产生深远影响,饶曙光说“《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有标志性意义,只有我们的民族强大自信之后才能面对自己的灾难,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人礼。” 张卫形容《一九四二》为“一幅民间苦难史诗长卷”,路海波认为“《一九四二》体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华民族的普适情感。” 钟大丰直接评价“《一九四二》可与《现代启示录》、《阿拉伯的劳伦斯》相提并论。”赵宁宇也肯定道“《一九四二》是电影艺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观念流变之后的成果的展现,也为未来登上新的台阶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陈旭光则从多个方面肯定了《一九四二》的价值所在:“《一九四二》第一具有启蒙价值,是鲁迅精神的银幕传达。第二,它有这对个体感性生命生存权的尊重和悲悯,而文明的进程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它塑造了集体意识,打造了公共记忆,善莫大焉。第四,题材的超越性,不是简单的战争片,抗日题材等能概括的,格局更加宏大。”

总体来说,《1942》这部电影题材好,情节也紧凑,很喜欢,值得一看。

1942观后感 篇五

《1942》观后感最近看了《1942》1感受颇多。

1942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中国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尝试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等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灾难:国民政府方面,与高层彬彬有礼却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影片中国军军官的那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全大局”的哀叹或许更能解释当局的抉择与灾区的人民悲惨命运;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都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和方法远远不足以解救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灾民;民众方面,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电影把灾民和官员、灾区和城市分两条线来叙述,不时互相穿插,两条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某种程度来说,电影叙事不停地被中断,但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强烈的对比,灾区的县长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庆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饥饿只是饥饿着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窝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电影的观众,我们感叹剧中人悲惨,但这种同情显得廉价近乎虚伪,我们看到微博上层出不穷的惨剧,悲愤,转发,但也许下一条我们会转发一条笑话。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电影里那些各色官员并不是脸谱化贪官污吏,省主席也会为了河南灾情四处奔走,但他们不是灾民,他们会流泪,会祈祷,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时代周刊的记者走得更远,更近。蒋委员长说得好,他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这话,对于远在陕北的敌对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预言。

《1942》电影中的画面有的触目惊心、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等,有的催人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基督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等。每每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

人总是能在悲痛中找到力量,人的本能是求生,但比生命更重要的还是感情,支配人一切行为的也还是感情,当我们知道人世间有这么一种感情存在的时候,就会更加坚信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算活的在艰辛,也总还是有面包吃有牛奶喝的,当我们活在这么好一个年代 想追求更高目标的时候,这是我们好好生活的基石,世界各地不管什么地方,其实都可以凭借这个活的很好。

《1942》观后感 篇六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论文

题目:观《1942》有感

系部:国际关系学院

班级:14班

学号:20201202080062

姓名:王国毓

观《一九四二》有感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42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

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WWW.HUZHIDAO.COM★”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看完《一九四二》,让我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更加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更让我意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加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坎坷,才能更有自信的去面对任何苦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正如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翻入崭新的一页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6篇《1942观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1942观后感】相关文章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优秀5篇】04-16

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4篇03-21

电影《1942》600字5篇高一观后感【10篇02-03

1942电影的观后感【精选5篇】09-12

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10篇】08-18

观看一九四二观影感范文500字(精彩3篇)07-13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300字【3篇】05-21

1942电影观后感(优秀8篇)05-13

1942观后感精彩8篇05-11

1942观后感7篇04-22

30 21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