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8篇)

2023-10-18 15:04:15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一

今天老师花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也给了我们灵魂上的冲击!最开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诱人的食物当中,接着看下来是钦佩与劳动人民的不是当中,最后是感叹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当中!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那些诱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兴趣认真的去倾听每道食物的神奇与诱人之处。在此片当中,它都有详细的介绍,每道食物的具体做法,它的讲述也是蠢蠢欲动。让我们边看边惊叹,甚至还留着口水。在观看那些美食的同时,那些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笋的挖掘,那些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就知道在什么时候挖的春笋最鲜嫩可口,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挖出春笋,挖出春笋后又该如何的保护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笋该如何保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出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统的习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吃。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这样的习俗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虽说,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社会,自己亲手和面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在这里我也希望不要让这种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可以传承这种习俗。繁衍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一些钱。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挖取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种长在水里的美食——藕。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厚爱,我也希望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从他们兄弟两上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朴实。他们说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觉那些藕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挖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质朴的人,如今的我们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却不知道这些藕的背后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当我们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们都要想到那些勤劳的劳动人民,感谢他们的双手,让我们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虽说还只看了两集,但是这两集却让我受益匪浅!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二

“别玩了,吃饭了!”外面一阵噼里啪啦,我们灰头土脸地走进了屋子,一大堆鞭炮都被我们消灭了个精光。火药粉紧紧吸附在我们脸上,一个个成了小灶爷,放烟花是春节的一大习俗,可年夜饭,却不可缺少。

菜肴,年夜饭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各种各样的菜肴,成了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我来到厨房端饭,厨房里烟雾弥漫,四姑正在麻利的洗净鸡肉,我便饶有兴趣地站在旁边观看。四姑首先将洗净的鸡肉放入锅中,大火煮15~20分钟,将漂浮的浮沫倒去,接着盛出鸡肉。然后四姑向炒菜锅内倒入少许油,加了三四勺白糖,糖热后,四姑放入鸡肉,快速翻炒,鸡肉上的色泽变成均匀的酱红色的时候,四姑向锅中倒入满满一锅热水,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取出一个调料袋,变戏法啦:葱段、姜片、花椒、大料、葱、辣椒、大蒜,依次放入,接着倒入料酒、酱油,满满一锅鸡汤里顿时像极了天女散花时撒下的花儿一样,煞是好看。汤汁烧开的时候转小火慢慢炖,大约20分钟左右,最后加少许盐,就大功告成、新鲜出炉啦!

随着大家共同举杯,共同祝福“新年快乐!”终于开吃了!我高兴地大夹特夹,来了满满一碗菜,呼噜呼噜吃了起来。大家高高兴兴,互相敬酒,聊这一年的开心事,脸上写满了笑容。整个屋子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上菜喽!”最后一道菜端了上来,大人们也开动了,老人们先夹,接着是大人夹。“小孩要多吃点。”姑父笑眯眯不停地往我们碗里夹菜,满脸的“岁月”———皱纹堆积在了一起,脸上写满了慈祥。大家都笑逐颜开,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满满的都是亲情。我们吃下去的,不是美味的菜肴,而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希望。

另一桌,正在高兴地看着手机里的朋友圈,看着这一年我们经历过的记忆,看着这一年的回忆做成的音乐相册,看着一个个真挚的祝福。姐姐们都咧着嘴发新年的祝福:红包。激烈地抢红包,抢到的围着餐桌炫耀,没抢到的紧张地等待,不管红包是多是少都很开心,浓浓的年味环绕着大家,我和其它孩子吃完了饭,毫不犹豫地冲出了四姑家,买烟花去了。

拎着一大袋烟花回来,还真有点像凯旋回归的战士。我们把烟花一扔,蹲在烟花旁边翻出了自己想要的炮,放了起来。不一会儿,大人们也出来了,看着烟花璀璨的火光,听着烟花清脆的响声,不由地笑了起来,已经长成大人的哥哥还跑了过来和我们一起玩,仿佛回到了童年。

愉快的年夜饭很快就结束了,大家给了压岁钱,纷纷离开,可是,这满满的亲情却缭绕在我身边,久久不散。是呀,这种骨肉亲情,是再锋利的刀,再长的时间,都难以割舍的。我期盼着下一个新年再快快到来,让我们再次欢聚一堂!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家乡美食数不胜数,但我最喜爱的还是端午的粽子。那丝丝粽香飘进鼻里,勾起我对它的点点滴滴。

包粽子是家乡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妈妈就用丝线缠住包好的小粽子,里头装满了糯米,一个一个地串起来,挂在门钩上。年幼的我就搬凳子坐在一旁,双眼痴痴地看着。这时母亲都在一旁的厨房忙碌着,一面看着我发笑,一面用娴熟的手法将糯米红豆等揉进那光滑嫩绿的粽叶里。我的目光从粽子串上悄悄爬上母亲灵活的手指,凑了过去。

“好厉害,我要学!”看着我好奇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母亲笑着点头答应。只见她把宽大的粽叶轻轻一卷呈倒锥形,再用一个小勺子把白色的糯米舀进去,再夹放几块猪肉、香茹等名种佐料。等粽叶被塞得满满当当,母来就摇一摇,让糯米和佐料均匀混合。那粽叶里的小东西跑来窜去,在母亲一下一下的摇晃声中变得丰富多样,雪白的糯朱中夹杂着鲜艳的几点红或黄,勾起了我的馋虫。之后,母亲再把粮子叶风来回翻折,封好口,用绳子系好。

我急不可待地抽起两片粽叶,像母亲一样卷成一个倒维形,再把那些珍珠般的糯米舀进去。可哗啦一下,珍珠都从粽叶里倾泻下来,像晶莹的瀑布洒在我的脚上,地上。我手足无措,呆呆地看着一地的小米粒。母亲无奈地笑了笑,手把手地教我。年幼的我手掌不过几寸大,握不住那满满的料。握得紧时料又从上边跑出来。我左手捧右手接,可那些小米粒还是从四面八方溜出来,从空隙处决堤。我急得直叫,气馁极了。

母亲看我失落,停下手中的活。她宽大的手掌托着我的小手掌,把粽叶紧紧握着。母亲一边抓住我的手,挡着那些缝隙,一边舀进糯米红豆。那些圆溜溜的珠子滑进粽叶,却乖乖地待着不再溜出来。我不敢动弹,只是吃惊地看着妈妈的手一起一落,像有魔法附在上面。“好好托着,我给你包起来。”母亲的手松开我,把粽叶拉住再折叠。我的手又似乎承受不住那小小的粽,紧张地捏着,生悄功亏一篑。终于,母亲把粽叶塞好系绳,我的手得以解放。可因为我握得太紧。粽子早已不成锥状,而是一个圆鼓鼓的球。我却十分开心,不在意它的外表如何了。毕竟它是在我手上诞生的第一个粽子呀。“成功了!太好啦!”我咯咯地笑着。母亲也咧开嘴,两人的笑声在糯米香中交织着,钻进一个个翠绿的粽子里。那些粽子是我吃过最香甜细腻的,只因它里面有着一个母亲对孩子的耐心与爱。

美食不仅仅只是味蕾上的享受,那端午的粽子把母爱化作雪白的糯米,夹杂着粽叶的清香,高高挂着,悄悄诉说着,在我脑海里喃喃作语,时刻浮现着关于它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四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汪洋大海,那麽饮食便是承载我们在海上进行奇幻漂流的船隻。有人开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吃”了。如果以为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胃,那就错了。这个“吃”,是中国人情感的结晶,散落在民间的无数颗“微粒”映射出丰富的文化。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把这种“和谐”的思想渗透到饮食中。远近闻名的安徽毛豆腐,就是豆腐与微生物“和谐相处”的结果。微生物在豆腐的雪白肌肤上默默无闻地耕耘,夜以继日地为豆腐编织出一件“绒毛大衣”。每当人们烹饪时,各种调味料就会在毛豆腐的身体里悄悄蔓延开来,酸、甜、苦、辣,和谐而又完美地挑逗了味蕾的神经,与此同时,一股诱人的芳香如氤氲般在空气中弥漫。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抺总相宜。”中华美食中也有这样一道风景——饺子。饺子谐音“交子”,有吉祥团圆之意。每年的除夕子时,人们就会围著热腾腾的火炉,把浓浓的思念与祝福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中。盛上饺子,也盛出了人们对明年的美好期望,饺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西安饺子宴是对远方客人的一种独特的问候,宴桌上各具风味的饺子馅传递著独特的寓意:芹菜馅是人们对勤劳与务实的寄託,白菜馅祝福新人白头到老,韭菜馅祈福天长地久……这些怎能让人不惊歎中华美食这朵奇葩呢?

每逢佳节,内心不免泛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愫。对于一颗漂泊的心来说,中华美食的魅力之大更在于回味。那是故乡的味道,亦或是父母的味道。我有一位叔叔在国外生活,对中国餐馆情有独钟。有时为了在一家中国餐馆进餐而放弃当天的行程。他总说:“坐在中国餐馆里,嚼著中国菜,就像回到故乡一样。”离开根的叶,总想在泥土里找回花的芬芳。军训期间,我有一回在功能表上瞟到“茄子肉丝”的字样,内心窃喜。这是平日里我最爱的一道菜,也是老爸的拿手绝活。正当我满意地夹一口放进嘴里咀嚼时,表情霎时凝固。这道菜无法与老爸的佳作相提并论,我竟有些怀念老爸的手艺了。所以说,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氛围,思饮食的过程,更思饮食传递出的浓浓亲情。

可以说,中国是一个站在舌尖上跳舞的国家。浓厚的饮食文化,虽然在文雅上略输儒家思想,在美感上稍逊琴棋书画,在风韵上也无法与诗句曲赋相媲美。但它像万有引力般亘古不变,如陈年老酒般香醇。它融汇了万千世界的纯淨与激灵,把大自然的真善美都融入了国人的美好祝愿中。一个华丽的转身,情感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五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光内容和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解说词也屡屡打动我,例如“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二例子: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片尾一段文字: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三个例子: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的“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和“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四个例子: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的“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第五个例子: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的“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六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题记

我们常常会对某些味道念念不忘,这些味道在你的记忆里盘旋成长,渗进你的骨髓,随年华流转,躺在心底依然熠熠生辉。想起这些味道的时候,想到的更多是沉浸在味道中的自己,以及绵延在味道底蕴中的——文化……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苏东坡,不仅妙笔生花词成百篇,而且对于味道也情有独钟。一道一提名字就令人食指大动的名菜——东坡肉,相传就是苏东坡所创。“漫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对于饮食的描写往往皆臻奇妙,原因就是他在品尝食物时尝到的不仅是入口的滋味,还有淌入心间的味道文化。这些文化浸染着当地独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成为当地人味蕾上的一种独特记忆。

山西人与面食的渊源已久,可谓无面不成欢。麦饭——一种在晋南流传久远的面食,成为我对家乡风物的特殊怀念。几乎在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将它在节日时端上饭桌,作为庆新的食物。小时候我最爱看奶奶将一大盆面团倒在案板上,用手反复揉搓,让面团渐渐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再擀成一张大面饼,切条,班上玉米面以防粘连,整齐地码在案上。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在经过盐、酱油、花椒的腌制后变成了诱人的糖红色,再和下锅煮好的面条搅拌后上火猛蒸。炉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响着,一帮小馋鬼就守在灶边,只等到锅沿边冒出丝丝缕缕的白汽,裹挟了阵阵麦香味扑面而来,便央求奶奶拿下蒸笼,迫不及待的品尝刚出锅的美食。

刚蒸出来的麦饭蓬松香软,每一根面条上都均匀的沾着米花,肉片上闪着的油光盈盈润泽。用筷子挑一碗出来,淋上麻油蒜酱,带着麦子的醇香,每一口都是味蕾的狂欢。这种味道直达心底,氤氲成一种平实的幸福。倘若正值正月里,家家户户都飘出麦饭的香味,混着家门口点燃的松枝味,夹着红红火火的鞭炮声,掺着家长里短的闲唠声,年饭热闹开幕。纵使鸡鸭鱼肉满桌,却依然少不了那道已经在大家记忆里生根的麦饭。一大盆麦饭上桌,透过蒸腾的雾气看见全家老少舒展的笑颜。这一刻,团圆的幸福,美好的期许,都化成了碗中最朴实的美味。而这一刻,也必将带着这种味道埋在心灵深处。不论到了哪里,这种家乡味都会牵着你和那片家乡土,带着割舍不断的亲情……

文化不只有字字珠玑的诗词,也不只有笔墨丹青的卷轴,也不只有千回百啭的乐曲……味道,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可以美得这样具体,这样朴实,这样深刻。它所拥有的,不只是对味觉的冲击,更激荡着对心中情感的共鸣。舌尖上的文化,像一支漂浮着的旋律,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传唱了千百年……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900字 篇七

最近,对余姚人民来说,有趣的事莫过于去中塑国际会展中心淘美食了。今天,爸爸和我赶上了余姚农博会的末班车,我们迫不及待地飞到现场,那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一派热闹景象!

今年的农博会共分5个展区,其中1号馆为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表演及现代农业成果展示区,2号馆为甲鱼(水产)展示展销区,3号馆为全省百强知名农产品和国内优质农产品展区,4号馆为本市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区,5号馆为台湾展示展销区、对口帮扶合作展示展销区和国际进口产品展示展销区。一进门,我们就直奔我最想去的5号馆。进门没走几步,我就被一阵芝麻香吸引了,在敏感嗅觉的引领下,我看见了“上海无糖一口酥”芝麻糖摊位,现做的芝麻糖热乎乎的,这时动感的舌尖早已抵挡不住诱惑,品尝一小口,香甜酥脆,还有点黏,味道好极了!

我们向前走,我一路看到了橙红色的广西柿饼、黑色的山西乌枣、红色的新疆小红枣、淡黄的腰果和棕色的夏威夷果。走到柿饼摊位前,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美食啊?”“这是柿饼,是柿子作成的饼状果脯。”我接着问:“好吃吗?”“好吃。”在我记忆中,我可没尝过这个。爸爸买了几个满足我的好奇心,拿起一个闻一闻,芳香扑鼻,咬一口,金黄软绵、甜而不腻。哈哈,我发现了人间美味啊!

我们继续向前走,我闻到了一股股海腥味,鱿鱼干、虾干、海蜇、带鱼、干贝等水产品映入眼帘;拐过一个弯,又来到了山货区,各种山参、灵芝铺满了摊位;展馆中央我看到了来自台湾的特产,有凤梨、莲雾、芒果,我接过讲解阿姨递过来的小牙签,叉起一块试吃,好好吃,不由自主地又叉起一块。因为台湾的气候和水土的关系,这些水果的水分足,甜津津的,特别好吃。鲜榨果汁同样非常享受!

离开5号馆,我们又来到了美食小街,我看见了蒙古烤肉、重庆酸辣粉、天津狗不理包子、长沙臭豆腐、武汉热干面、北京糖葫芦……。看着全国各地的特色美味,闻着扑鼻而来的香味,我早已馋涎欲滴了,巴不得都来尝一尝。

走过一个个展馆,我看到了新疆阿克苏的苹果、大连的海参、东北的药材,看到了宁波本地的奉化芋艿头、象山柑橘、宁波汤团、四明山土蜂蜜等品牌农产品,也看到了马来西亚咖啡、进口红酒、东南亚水果等,各种新奇的农产品应接不暇,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我在农博会中见到了很多未曾见过的美食,见识了五湖四海的特色农产品,品尝了天南地北的诱人美味,舌尖上的诱惑力实在太强了,真是一次美好的体验,下一次农博会我一定来!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900字 篇八

在我记忆中,奶奶是极会做甜食的,尤其是桂花糖。

八月十五月儿圆。每逢到了中秋节,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凝结成地上洁白的霜。每家每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在我老家,中秋佳节其实还有美味的甜品——桂花糖。

八月桂飘香,每到中秋之时我便会想起老家的桂花,桂花树下的奶奶,和她手中为我静心准备的桂花糖。

依然记得很多年前,勤快的她每次做桂花糖时,我都会踮起脚尖,扶着灶台,看她搅拌浓浓的糖浆和晒干的桂花的样子。“奶奶,这么香的味道,你是怎么做的?”我好奇地问。她轻轻笑道:“桂花香,糖甜,在锅里熬。”等冷却成块的桂花糖端上桌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抓起来啃,甜甜的,酥酥的。她做的桂花糖,是我儿时记忆里最美的味道。

后来,我长大后便离开老家上学,我和奶奶似乎渐行渐远了。但每年七八月份桂花盛开的时候,她就会给我寄来桂花糖。我知道她想让我在桂花香中度过美好的中秋节。而每次打开包裹时溢出的馨香总会让我回忆起年迈的她在灶台边氤氲的热气中熬桂花糖的模样。那时天真的我总以为可以一直陪伴着她,一直吃她做的桂花糖。

去年回到老家,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院落里满树都是金黄的桂花,馨香弥漫着整个院落,看着那清丽可人、丰腴鲜美的桂花,我眼前却浮现出孱弱的奶奶拿着竹竿打桂花的情景。

整理好心情,我推开沉重的院门,跨进门槛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奶奶坐在摇椅上欣赏着院子里的桂花。微风拂过,桂花纷纷落下,她伸出枯黄瘦弱的手,接住了一朵朵金黄的桂花。阳光柔柔地洒在她身上,她看上去是那么的安详。

奶奶见是我回来了,高兴得似个孩子,牵起我的手:“走,奶奶给你做糖吃!”我看见奶奶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几缕白发有些刺眼,我的鼻子酸酸的,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做糖的步骤还与我记忆中的一样,我把那些晒干后褪成淡黄,因失去水分一碰就脆脆的桂花拿到灶台旁。奶奶在锅中放入一些水,“咕嘟咕嘟”水涨后,奶奶就将大勺糖放入水中,不断搅成浆,“嗞嗞”两声砂糖在锅中跳舞。待糖浆熬浓后,奶奶向锅中撒入桂花,卖力熬着。我连忙上前握住奶奶苍老瘦弱却不失温暖的手,和奶奶一起慢慢搅拌那香甜的糖浆。瞥见奶奶眼角含笑的目光,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拿起一块刚“出炉”的桂花糖,唇边洋溢着糖的余温。甜在舌尖慢慢扩散开来,不知怎地,这次的糖尤为的甜。眼前被泪水蒙住,一片白茫茫,在模糊中我却清晰看到奶奶嘴角洋溢着甜甜的微笑,为我包着那些桂花糖。

爱在舌尖绽放,原来爱的味道是这么香甜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8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8篇)12-03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优秀4篇10-27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10-25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4篇)10-19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5篇】09-12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优秀8篇)08-25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优秀6篇08-01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600字2篇07-31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00字(优秀2篇)07-29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优秀5篇07-27

30 17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