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

2023-11-10 09:27:58

历史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但是学习历史是我们必须的,学习需要掌握好技巧和方法,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一

1、重视世界史的复习

(1)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美、法、德、日、俄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

(2)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

(3)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

2、深化现有知识结构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着,新兴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如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侵略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这两场斗争的共同点。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次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关于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关于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矛盾;美国内战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矛盾。因为民国元年为1912年,所以民国六年即1917年。总之,考生不仅知其一,而且能举一反三。

(4)注意知识的深度。复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具体年代,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是1840年的内涵。

3、进一步提高基本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能力上,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以“原因和结果”为例加以说明。

(1)一因多果。例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通过“新政”,渡过了危机,德、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2)多因一果。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阶级条件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干部和组织条件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多因多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稳规律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疯狂的扩军备战;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以德国宣布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家发了战争财;而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大帝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脱离了俄国宣布独立;波兰复国;奥匈帝国境内形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4)互为因果。日本怂恿中国对德宣战,促使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激化,在段祺瑞唆使下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借助全国人民反复辟的声威讨伐张勋,张勋复辟失败。

4、考生学会自己整理知识

(1)制作历史简表。例如,我国古代朝代简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简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简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简表等。

(2)编写历史提纲。例如美国独立战争过程,可以列为:爆发———1775年来克星屯枪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失利———纽约、费城失陷;转折———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英国投降;和约———英承认美独立。

(3)制作中外大事年表。例如1898,、美西战争。1905年,中国同盟成立;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5、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知识网络法。是指知识的内在联系———点、线、面。“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点”,组成了由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条“线”。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点”,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线”。上述两条基本线索就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面”。

(2)以人带事法,在复习中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例如陈独秀一生事迹可分成早期有功、中期有功、晚期有罪三个阶段。

(3)以事带人法。例如德意志统一过程。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皇位,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4)比较复习法。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比较;秦朝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比较。

(5)分析复习法。分析就是解剖,例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产少、规模孝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又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6)联想复习法。联想法就是由此及彼。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是八年(1937———1945年),那么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八年(1775—1783年),安史之乱也是八年(755—763年)。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知识的结构、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设计问题,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活动。

(2)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要遵循这个原则,有步骤地、有计划地进行新知识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训练。

(3)启发性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的好与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在“启发”二字上下功夫,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历史知识的丰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逐步延伸发展的结构特点,学生也具有这样的认识规律,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遵循以上三个原则,这是历史学科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思路,根据知识的结构,合理设置好问题,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1)引入新课时问题的设计。在学习新课知识之前,我们都要设计一些小问题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引言和铺垫。在采取复习导入时,复习的问题一定要选择与新课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一般按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基础性问题,即教材中有归纳总结性的知识点。二是过渡性的问题,即选择一些与上下文相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直入主题,此环节时间不宜过长。

(2)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学习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学生能否在学习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对新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对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极其重要。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浅层次引导问题、深层次研讨问题和高层次挖掘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新知识都要按照这三个层次去设计问题呢?这就要根据新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定,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即可。①浅层次引导问题的设计。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什么?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如何?这些浅层次问题的答案,教材中都有,学生只要看书后就很容易地解答。②深层次的研讨问题的设计。在历史教材中每一课中都有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内容,恰当地、合理地使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达到挖掘教材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中的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深层次研讨问题。③高层次挖掘问题的设计。高层次问题的挖掘和设计,需要老师在备课中,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衔接性和贯穿性,能深度挖掘教材的难度。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2课“秦王扫六合”的教学中,在学习了本课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为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高层次延伸,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针对秦始皇的功绩与过错进行归纳总结。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辩论,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方为秦始皇的 “功大于过”,另一方为“过大于功”,进行课堂辩论,从而达到高层次挖掘问题。

(3)巩固与训练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新课后,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巩固训练环节。此环节的问题设计也必须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精心设计配置相应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包括基础问题、中档问题和提高问题等。使一部分学生完成基本问题即可,训练他们的技巧,发展思维。对另一部分学生要求完成提高问题,训练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三

这篇《2014湖北省荆州中考改革方案公布政策解读》是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文字型材料

下面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例题来对学生的文字材料阅读能力进行考查和总结。

从爆发到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条件下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书写激情,在白色恐怖和多次挫折中成长、壮大,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合作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这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中国共产党遭遇了哪两次重大挫折?遭受第一次挫折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努力克服上述挫折,使中国革命出现新局面的?(4)你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_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该题第一问和第二问分别考查“国共合作创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和原因”以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知识点。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问题的难度较低,不会作答的现象很少。

而后面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所上升。第三个问题是考查学生能否梳理出中共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历程。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明白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范围,但是如何准确表达出来,是让他们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旨在考查学生能否认识到中共在探索独立领导武装革命道路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然而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能准确判断本题的考查意图,这说明学生对文字型材料的关键信息的提炼能力不足,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不能较深入地思考所涉史事背后所蕴含的共同主题。

二、图片型材料

历史小短文是现在中招考试中非常重要的题型,常常被戏称为“看图写作文”。以往这种题目是在初三备考阶段和中招考试中才会出现,七、八年级的学生很少接触。而在2016―2017学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为了与中招考试的考查方式接轨,历史试卷的第25题由传统的材料分析题改为了历史小短文写作题。题目为如下两幅图片:

该题目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井冈山会师,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是中共探索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道路。学生能把相关史事表述明白,说明两件史事之间的联系即可。

而在抽查的30名学生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能全面地联想起与该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因此答题时出现了要点遗漏不全、逻辑混乱的现象。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有人表示自己能够联想起有关史事,但是不能作出恰当的取舍,在表述事件之间的联系时延伸过多,这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对此题型的考查方式还不太适应,存在“贪多怕失”的心理,试图靠知识点的堆砌来弥补较弱的史事联系能力。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五

“九一八”防空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防空意识和国防观念,提高师生防空袭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9月18日上午,XX小学组织开展了“九一八”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顺利、有序开展,该校于9月16日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活动重要意义,并制定出详细方案,并在全体教师会上解读方案,明确各人职责。9月18日晨会课,各班举行专题培训,让学生熟悉应急撤离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演练前,学校行政组人员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再次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上午9时,安全警报响起,全校师生按照既定路线安全、有序、迅速从教学楼区域撤离。在演练活动总结会上,该校相关负责人向全体师生重申了活动的重要意义,对演练过程进行了点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师生“牢记国耻

警钟长鸣”,为国家、民族振兴努力奋斗。

XX小学一贯将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九一八”演讲活动总结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东华镇第二小学全体师生在操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九一八”事变虽然已经过去整整88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它提醒我们,告诫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屈辱。

9月18日上午九点五十五分,东华二小六年级学生XX在操场面对全校师生铿锵有力的演讲着“……整整88年过去,仇恨不曾生长,记忆同样无法泯灭。中国人民纪念那段历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真紧张呀,伴随着空中久久回荡的防空警报信号,数百名师生心情愤慨、沉重……。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明白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是幸福的,“九一八”事变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小学生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用实际行动来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九一八”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为铭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日,9月18日上午,XX初级中学举行了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使演练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制定了《紧急疏散安全演练方案》,做到分工到人、责任明确、统筹协调;利用校会,召开应急疏散演练动员会,确保演练活动有序进行。

9点18分,随着防空袭预警信号响起,演练开始。各楼层和走廊的学生在负责老师的组织下,按照制定的紧急事件疏散方案和路线紧急疏散。2分43秒后,900余名师生在安全区集合完毕,抱头蹲地,原地待命,各班迅速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此次参演的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快速疏散,反应迅速,撤离过程中,没有拥挤推搡现象发生,疏散中也无一学生出现伤情。

活动结束后,城关中学副校长、演练总指挥周海营对演习进行了点评,并作了“勿忘国耻、面向未来”的主题演讲。周海营勉励同学们:勿忘国耻、面向未来、发奋学习、刻苦锻炼、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此次演练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提高了突发事件时学生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它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唤起了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感,让警钟长鸣于每个人心中。

“918”防空警报日系列活动总结

为普及人民防空科学知识,在全园范围内营造学习人防知识、注重人身安全的宣传氛围,形成“居安思危、备战人防”的国防理念。9月16日下午,市直幼儿园组织全园教职工观看了人防教育系列电影《居安思危备战人防》,以电影科教的形式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战时防空和平时生活中,实用科学的抢救方法就地自救和抢救伤员对减少伤害,提高生存率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观看影片,使大家学到了不少新的人防知识,了解了面对战争、地震、火灾等灾害中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治方法。

9月18日上午10点整,随着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市直幼儿园上空,

“9·18”防空疏散演练正式开始。按照演练前制定的预案,全园幼儿在各班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沿着预案规划的路线,安全、有序、快速地从教室撤离到设定的安全地带。整个演练过程做到了路线明确、镇定自如、疏散有序。

演练结束后,园长对本次演练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并带领全园师生一起回顾了“九·一八”事变这段难忘的历史,提醒全园师生,虽然伤痛和苦难已经远去,但我们仍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全园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我园针对此类突发事件所设置的应急预案,熟悉了紧急避险时疏散的程序和路线,增强了风险和忧患意识,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特殊的日子发出的特殊声响,警示着大家勿忘国耻,时刻铭记: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此次演练活动真正做到了将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完美结合并落到实处。

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9月18日,村党总支部在村委办公室开展了以“勿忘国殇,奋发图强”主题教育活动,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八周年。活动由村党组织书记XX主持,村党总支部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壶知道的价值所在。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优秀807-19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优秀3篇07-12

八年级历史知识总结归纳(优秀3篇)02-26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通用5篇】09-28

初中高中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09-23

高一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5篇】09-23

必修二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3篇)10-14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优秀5篇10-13

政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09-22

化学有机物知识考点总结(最新7篇)10-27

99 4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