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期中总结【通用7篇】

2023-12-31 13:02:1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7篇《高二数学期中总结》,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范文 篇一

2002年教育部印发《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教体}: [2002] ,要求个全国高等院校依据纲要精神推进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应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字【2016】 184号)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认典研究本地本校师资、课时、场地等条件,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根据学校和专业实际,为学生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和学分,开好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逐步过渡成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由于各高校的发展不同,造成体育课程结构模式也齐具特色。区内和国内部分高校课改的相关资料一显示,目前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类刑大致有普修课、选项课、保健课、运动训练课几种。而其中,体育必修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是传统的体育普修课模式,二是普修课加体育选项课模式,即年级普修、二年级选项或者第学期普修、第二至四学期选项的选课模式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普修加专选的教学模式内容杂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收益差,但很多高校傲仍在沿用究其原囚,大多是囚为受到场地、师资等现实条件的局限,而不能实现完个的体育选项课模式而选课制的建立对开设课程的类刑、数量、场地设施、及师资等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如币弹吉合本地、本校师资、课时、场地等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模式,有效推进二自主选课改革,提告学生学习的兴趣,处理好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有着现实的意义。

2 包头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几年来,包头医学院体育部H.致力于探讨研究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体育选项课模式我院体育基础性师资较多、而专项水平更高的专业化师资不足。受此现实条件的限制,我校体育工作一直也受到“年级递进应伴随专项水平递进”这一思路上的困扰而陷于想改革但难以运作的局。而这也是处于发展期的很多高校师资的现实情况2014年9月,包头医学院体育部经过多方调研,跳出了递进刑的体育选项课设置思路,在自治区很多高校还同于师资条件、场地的限制而沿用旧的普修加专选模式的情况下,包头医学院体育部在公共体育课中试行了二年级“}听于选课,实现了个校体育必修课个部开设选项课的课程改革,成功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我院课程改革进程的囚索,顺利完成了体育课程模式的初步改革截至目前,公共体育课完个选项化模式已运行三年

2.1 包头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运行方法

在选课周期的第学期,二年级开课17周,囚大一的学生入学较晚,故一年级开课14周。一二年级以年级为单位齐自独立开课,主要教学内容相同,只是年级的教学时数略少

在个选课周期的第二学期采用打破年级界限、二年级棍合选课模式,实现二年级同班同步授课二年级的网上选课工作提前进行,在上学年的学期末结束,开学H.接叫以按选项班上课新生在入学的军训期间进行选课选课工作叫进行两到二轮,J}x大限度保证学生的选课自主在选课制、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现行公共体育课的修学方式上学生有权决定自己学什么内容。并按自己的修学计划安排选修的时间,修学时间有伸缩性如果课余时间较多,个学生每学期叫以选择多个项目进行学习在毕业前完成两个项目的学习。

2.2 课改效果的问卷结果

2016年5月,为了了解学生对我院齐项体育工作的意见,包头医学院体育部对)开设体育课的15, 16级本专科学生展开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收回724份按参与选项的84个班(年级44个班二年级40个班)每班40个人计算,调查人数样本量为总人数21.500属有效问卷。

其中,涉及到体育课程设置及与选项课相关的问题有}项调查结果如下:

在关于一体育选项课是否提i},}了你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了你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的问卷调查中,持肯定态度的473人,}},一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65.30 0 ;回答一效果般一的为220人,一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34.4%;持否定态度的31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0.42%.

在“你通过体育选项课的学习,是否能够做到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中,持肯定态度的611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84.4%;持否定态度的110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15.2%.

这两项的调查数据表明,体育必修课全部实现选项模式后,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有明显积极的变化。学生对实行“下行选课后的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效果是认可的,认为通过一年的体育选项课的学习达到了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掌握一项体育锻炼方法的目的。学生对体育选项课效果满意度较高。

在关于目前我院实行的体育选项课模式中,本专科和一二年级混介选课上课,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和、介作等综介素质的发展调查问卷中,持肯定态度的562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77.6%;持不积极态度的有146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20.2%.

结论:我院体育选项课本专科和一二年级混介选课上课的课程模式,不仅有利于网上选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交流、交和等方而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3 平行选课模式的缺点和应对措施

平行选课是相对于提高性选课而言的。一学年为一个学习周期,大一学习一个专项内容,大二换项目学习。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两年的体育课较为系统地学习到两个体育项目。但仅就教学模式的层次性而言,缺点是没有分级教学,即缺少专项的提高性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提高性质的选课制作为补充。

我校在关于你及你周围的同学在经过一年体育选项课学习之后,是否愿意在该项目上进一步提高技战术水平”的调查中,持肯定态度的615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84.9%;持否定态度的56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0.08%;持无所谓态度的53人,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0.07%.

在关于“在经过一年体育选项课学习之后,如果学校准备开设体育选项提高课,你觉得采用何种形式好”的调查中,490人选择体育选修课形式,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67.7%; 234人选择为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提供体育指导,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32.3%.

这两项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达84.9%的学生在经过一年体育选项课学习之后,希望在该项目上进一步提高技战术水平;其中,三分之二(67.7%)的学生希望选择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另外三分之一学生希望通过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提供技术指导的途径来提高。

据此,包头医学院体育部确立了通过公共体育选修课作为选项课提高模式的设置思路。此种方式一方而可以解决平行开课模式缺少专项的提高性学习阶段的问题,另一方而,可以与体育社团活动产生联系和影响,形成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运作,同时在解决计算教师工作量的问题上也有了介理的渠道。

2.4 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设置特点

我校体育课程在过去旧的模式中,只有普修、选项、体育保健课三种类型。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了关注学生体质和能力差异,进一步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层次性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我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特点,一是立足本校实际,在全校体育必修课中全部采用选项课模式,教学收益较高;二是为残疾学生和有特殊疾病或者不适宜剧烈运动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山体育保健理论和低强度体育保健类活动两方而构成;三是通过体育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四是为具有较高专项水平的学生开设运动训练课,完成了课余训练的课程化。使各层次学生有适介自己水平的学习模式。

2.5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在我院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2.5.1 课改运行初期,因网络支撑不足,选课难的问题突出

去年我校投资改善了校园网络环境,该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缓解。

2.5.2 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的自山度加大,出现很多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和交叉选课等新情况,给排课、选课、成绩管理等很多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教学管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因此要注意做好教学管理人员和各级教学部门的分工协作,做到科学安排和配介协调工作,及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选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在校园网上进行教学管理。

2.5.3 学生因选不到课而造成学习过程中断的问题

学习周期为一学年的选课模式存在的一个大的问题是,如果学生在学校规定的选课时间内未选到课程的,只能在下一学年再参与选课。如果以一学期为一个学习周期,可以有效解决这种情况的发生。但一学期为一个学习周期,会影响选项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影响学习效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更科学介理的选课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2.5.4 选项课可选性一般

山于场地设施、班容量限制、选课时间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选到满意的课程,不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介理保证课时、场地和师资的需求。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介理安排课程,开展各类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课程和活动,利用学校周边的公共体育设施,分段分区利用场地,多种途径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

2.5.5 选课竞争负面影响

选课制的实施一方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对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选课制的实施,加大了同行竟争尤其是对于专业项目较为陈旧、已适应传统模式的老教师造成了定的心理冲,易出现不良情绪,给管理工作带来定的影nh}学校方而要通过建立竟争机制激发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积极性和主动性,另方而要加强对教师专业丙发展}=} I'}J 5 I :}和关II=.,增强教师N身的竟争力,完成好转刑期师资的顺利过渡。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范文 篇二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基础,它是指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质上表现为产业间生产、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量上反映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在各产业产值在GNP中所占比重大小。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密切联系。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实质上就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因此,认识二者之间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对现代信息化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许多经济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山东作为中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也正面临着一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和技术发生着革命性变革的经济增长的新时期。通过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史研究来看,产业结构在当代社会向高技术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经济增长就不能不研究其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对山东省近年产业结构在量上的变化表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与研究。

二、数据选择与分析

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来自《2011山东省统计年鉴》,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数据限制,因此所选取的数据为1980年到2010年所对应的数据值。

(一)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本文依据1980至2011年统计数据,经过对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数据分析,可看出各产业对山东省地区总产值贡献率明显不同。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1980年的25.6%、53.4%、21%变化为2011年的2.3%、61.9%、35.8%。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环比增长率分别是-20.69%、-7.74%、18.54%。而结合各产业发展走势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年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在连年上升,这说明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逐渐被第二、三产业替代。尤其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在近些年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第二产业还占据主要地位。

对1980年至2010年一、二、三产业产业总值以及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1980年至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一直持续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了更高、更快的增长态势,显示出了上扬的趋势。这说明它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为了增强数据存在的稳定性,本文对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进行一阶差分,一阶差分后除2008-2009年三次产业总值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较为明显回落外,其它年份都保持增长趋势。

(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计量分析和检验

1.数据来源及处理

统计数据来源:地区生产总值与第一、二、三产业年生产总值均来自与《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为体现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本文依据原始数据,将第一、二、三产业的年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比值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年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用X、Y、Z表示,据此来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平稳性检验

X、Y、Z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将三个时间序列做了一阶差分,然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证实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通过了ADF检验,证实为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实验结果如下:

3.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分析图

利用ewiews软件,本文又对D(X)、D(Y)、D(Z)分别进行自相关检验,观察时间序列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可以发现,数据的相关图衰减的速度很快,这也说明了D(X)、D(Y)、D(Z)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同时,我们通过对单个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经过对序列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分析可以得出:D(X)是一个p=1, q=2的ARMA过程;D(Y)是一个阶数p=2,q=1的ARMA过程;D(Z)是一个阶数p=1,q=2的ARMA过程。

4.模型参数的估计

下面根据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得出的结论,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ARMA模型的参数估计:

(1)对D(X)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通过对第一产业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出:常数C(1)、AR(1)、MA(1)、MA(2)的T-统计量分别为-4.267657、4.417446、2.918374、-2.769866,其绝对值分别通过了1%、1%、1%和5%的显著性检验。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出模型为

(2)对D(Y)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通过对第一产业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出:常数C(1)、AR(1)、MA(1)、MA(2)的T-统计量分别为11.23525、5.096409、-3.625659、-41.29607,其绝对值分别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出模型为:

(3)对D(Z)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通过对第一产业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出:常数C(1)、AR(1)、MA(1)、MA(2)的T-统计量分别为2.161966、7.937663、-2.808785、-1.818467,其绝对值分别通过了1%、1%、1%和10%的显著性检验。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出模型为

5.模型诊断和检验

接下来,通过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Q检验,来对模型进行诊断:

图一 D(X)、 D(Y)、D(Z)的残差序列Q检验结果

由图一我们可以看出,D(X)、D(Y)、 D(Z)的残差序列Q检验的AC和PAC值均在虚线内,且伴随概率都较大,大于5%,因此,三个时间序列的残差序列均为白噪声过程,不存在自相关与异方差,可以接受原估计模型。

三、根据模型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对山东省GRP影响

通过对三个时间序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既受外界误差的影响,同时自身随着时间的变换对自身也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模型分析: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通过对三个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D(X)的弹性系数为0.212457,即D(x)的t-1期值增长1%,D(X)现值增长约为21.25%;误差项和对D(X)的弹性系数为0.895868、0.974534,即表示误差的t-1和t-2期的误差对D(X)增长的影响。对D(Y)的弹性系数为0.903595,即D(Y)的t-1期值增长1%,D(Y)现值增长约为90.36%;对D(Y)的弹性系数为0.545368,即D(Y)的t-1期值增长1%,D(Y)现值增长约为54.54%;误差项对D(Y)的弹性系数为0.952705,即表示误差的t-1期的误差对D(Y)增长的影响。对D(Z)的弹性系数为0.787164,即D(Z)的t-1期值增长1%,D(Z)现值增长约为78.71%;误差项和对D(Z)的弹性系数为0.563334和0.358318,即表示误差的t-1和t-2期的误差对D(Z)增长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来看,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着最高的比重,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起主要的作用;而作为新兴的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据的比重较第一产业来看更为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

四、山东省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建议

通过以上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就现状,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确立好山东省的主导产业。一般主导产业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最大,并且后相联系和前向联系 的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山东省现在正从第一次产业比重占优势向第二、三次产业比重占优势演进。但第二产业在山东省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比重以及它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强劲态势,便成为了选择山东省主导产业的基本依据之一。

2.调整山东省的产业布局。一是结合我省蓝色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出发,从宏观上进行合理地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建设的重点地区范围,突出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特色和优势。二是通过中远期计划和政策引导,采取各种调节手段,包括必要的财政和行政手段,对相对分散地、规模不经济的产业部门实行适度、集约发展。三是在目前生产力的状况下,山东省应在经济发展相对优先的城市着力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部门,形成区域优势,通过产业的不断扩散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带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较快发展。

3.积极推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逐年上升,这被称为“经济服务化”时代。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应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服务业水平。现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山东省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山东省由于自然优势,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下游,物产资源丰富,气候舒适,因此旅游业随之发展迅速,同时旅游业也会相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但山东省甚至全国服务业水平都有待提高,尤其服务业缺乏专业性人才,消费者维权体系不完善,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尤为关键。

4.对传统的一、二产业,我们要继续鼓励地区或企业利用我们地区国际贸易优势,将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多渠道的方式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高山东省的产业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我们利用市场机制作为引导,使企业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加强我省农业与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因为我省也是外贸出口大省,因此可以在增强我省农业与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同时,扩大我省出口贸易,利用国际广阔的市场扩大一、二产业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

注释:

①前向关联:指一产业的产品在其他产业中的利用而形成的产业关联,如钢铁业与汽车制造业;后向关联:指一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其他产业的产品所引起的产业关联,如钢铁冶炼与采矿业。杨德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问题研究》(《Research on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roblems i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9月 ,第17页。

参考文献:

[1]毛健。济增长理论探索[M].商务印书馆,2009.

[2]杨德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问题研究(Research on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roblems i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09).

[3]宋鸿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范文 篇三

关键词:生育政策调整;人口预测;人口结构

中图分类号:C9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89-08

收稿日期:20160405DOI:10.13968/ki.1009-9107.2017.01.13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2014年度公开招标课题(ADNY201415)

作者简介:马芒(1957-),男,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广泛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从1987年的23.33‰、16.61‰降至2013年的12.08‰和4.92‰,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规模得到迅速控制,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然而,在该政策执行30多年后,中国人口结构失衡问题逐步显现,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出生性别比高达117.95,且持续偏高态势明显;由于出生人口锐减,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升至9.7%,年轻人口亏损加重,人口的结构性矛盾已经严重威胁着国家的人口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强制“一孩化”政策带来的人口后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思考,王金营等认为需放宽二胎政策,严格控制三胎[1];翟振武认为应当审慎、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不能踩急刹车[2]。基于我国的人口发展现实和学者的理论观点,国家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作为国家政策改革的重中之重,2013年、2015年相继通过“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方案,并逐步执行。

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必然会改变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由于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时间不长,学者们主要通过人口预测对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效应进行分析。孟令国等采用人口-发展-环境模型(PDE)在“六普”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2015-2050年人口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3];阮雅婕借助AnyLogic7.0、SPSS等软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对“单独二孩”和“完全放开”两种政策下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变化进行预测[4];翟振武等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推算2012年独生子女规模对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进行了分析[5];易富贤等利用队列组元方法对人口政策调整后中国2015-2080年的人口形势进行了展望[6];乔晓春利用“六普”数据和国家卫计委的生育意愿抽查数据,采用队列分要素方法以及PADISINT人口预测软件进行未来人口预测[7];袁磊等通过设定总和生育率(TFR)在1.1~2.1的6个方案来预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8]。不难发现,人口预测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涵盖的人口预测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方法、数据统计推算方法和人口学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由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多数研究基本还只关注到“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且部分研究在利用模型进行人口预测时设定的参数并不完备,或设定的生育率值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生育政策调整的变化,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全国层面的人口预测居多,而关于生育政策调整对农村人口结构影响的研究则是寥寥无几,也就没有将人口迁移、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引入人口预测模型当中。

已有研究的不足给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本文设定三种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方案,依据队列分要素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农村人口预测模型,并测算出不同方案下的生育、死亡、迁移等参数,以对2014-2035年农村人口结构发展形势进行预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的调整政策是计划生育政策不断完善的重要步骤,在政策调整初期进行农村人口结构的初步预测,既能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估,为未来继续完善生育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农村地区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准备提供一个参考,以规避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风险,保证生育政策调整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一、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鉴于国家在2014年和2016年开始执行“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本文的预测区间设定为2014―2035年,时间范围具有一定的政策敏感性,且因政策调整而新增加的“二孩”到2035年会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也能够反映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结构效应。

生育政策的调整实质就是生育率的调整,本文将政策调整与妇女生育水平的波动联系起来,以确定生育政策调整后不同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发展状态。根据2000年的“五普”数据、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以及2010年的“六普”数据,2000年、2005年、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2、1.33和1.18,农村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3、1.64和1.44,农村的总和生育率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0.3个百分点。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07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全国总和生育率应该保持在1.8左右。翟振武认为受“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可能会回升到1.8,但不会超过2.0,且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带来的妇女时期生育水平的波动也只是暂时的,在数年内将会回落稳定,维持在1.8左右[8]。此外,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基数较大,受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口数量达到峰值前完全放开生育限制使生育率超过2.1的更替水平是不可行的,因此,生育政策调整后,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会维持在1.8左右,而农村则为2.0~2.1。

结合近年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变动的实际,设定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三种方案及各方案下的总和生育率走势。由于本文以2010年数据为基期数据,2010-2013年的生育政策及总和生育率保持2010年的不变,2014-2035年的生育政策实行三种方案,总和生育率也依据生育政策调整而发生变动,具体设定如下:

方案一:假设在预测期内,保持2010年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由此,可以假定2010-2035年间生育率的变化幅度较小,并且远低于更替水平,可以设定2035年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为1.60。设定方案一主要考虑到目前政策调整的时间较短,可以作为参照方案来反映政策调整后农村未来的人口发展变化。

方案二:若在2014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在2020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率分为3个区间,2010-2013年维持方案一的生育率不变,2014-2020年农村总和生育率会有所提升,而2020-2035年后进一步升高,并逐步稳定。从而可以设定农村的总和生育率在2020年上升至1.8,全面放开二孩后,逐步提升到2035年的2.0,并稳定。

方案三:若在2014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在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即当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方案。2010-2013保持“一孩政策”生育率不变,2014-2015保持“单独二孩”生育率一致,2016年以后总和生育率迅速提升,农村总和生育率在2020年会逐步达到2.0,并在2035年达到2.1的更替水平。

由此,得到三种方案下农村总和生育率在2014-2035年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三、模型参数设定

(一)生育模式

生育模式为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的生育率。本文假设在预测期内生育系数即15~49岁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占总和生育率的比例是稳定的,因此,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所引起的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的变动趋势是相同的。生育系数的具体公式可以表示为:

gi,t=bi,t TFRt i∈[15,49](9)

将(9)式变形,则有:bi,t=gi,t×TFRt i∈[15,49](10)

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中15~49岁各年龄的育龄妇女生育率为基准,根据(9)式测算出生育系数,进而根据已设定的总和生育率变动趋势和(10)式来估算出2014-2035年农村15~49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

(二)出生性别比

与我国有相似历史文化背景的韩国,在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中后期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107,1990年达到最高,为116.5。随后,在1996年韩国政府取消了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育政策并鼓励生育,但出生性别比仍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理,在2007年才逐步恢复平衡,韩国用了27年的时间让出生性别比从最高恢复到正常,降低10个比值左右[9]。根据经验事实可以发现,即使全面放开二孩,甚至完全放开生育,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也无法很快消除,恢复性别结构平衡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

据此,本文设定在2035年,方案一的出生性别比达到107,方案二的出生性别比为108,方案三则为109。而根据2000、2005、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或抽查数据,全国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7.79、118.88、117.96,农村为119.30、121.20、119.09,出生性别比下降速度较缓,尤其是农村地区,并且按照出生性别比的发展趋势,农村出生性别比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比值左右。据此,设定在2035年方案一、二、三中的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9、109.5、110,中间年份按逐步下降趋势进行线性插值(见表1)。

(三)死亡参数

1.平均预期寿命。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1岁一组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编制出2010年农村人口完全生命表,得到农村地区0岁人口的预期寿命为75.84岁,其中男性人口预期寿命73.18岁,女性人口预期寿命78.50岁。以此为基础,结合联合国期望寿命增加值预测方案,对我国农村地区分性别0岁预期寿命的变动趋势进行推测,但由于其给出的是每5年的增长值,其他年份的预期寿命则通过线性内插法获得(见表2)。由于人口预期寿命与计划生政策调整的联系甚微,最终假设三种生育政策方案的平均预期寿命一致。

2.死亡模式。未来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会逐步提升,但不同年龄人口的死亡水平肯定不同,其变化趋势或下降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一个地区的人口死亡模式。人口学家通过大量的人口数据发现相邻年龄组的死亡概率之间以及不同人口的同一年龄组的死亡概率之间存在着规律的联系,据此编制出模型生命表,主要包括联合国模型生命表、科尔和德曼区域模型生命表、莱德曼模型生命表等,而我国比较适用于联合国模型生命表中的一般模式。本文根据联合国模型生命表一般模式中各年龄性别死亡概率与预期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测算出上述相应预期寿命下的年龄性别死亡概率,一般来讲,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越高,则其各年龄的死亡概率会随之下降。

(四)迁移参数

1.迁移水平。陈彦光研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可以运用Logistic模型对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1]。为此,本文基于《中国统计年鉴》的2000-2013年城镇化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预测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Logistic模型的表达式为:

U=A1+ea・b・t (11)

式(11)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A表示城镇化发展极限值;a表示积分常数;b表示增长参数;t表示时间。为便于确定模型回归参数,令a=lnA・c,b=lnd,其中c为模型回归结果中的常数,d为系数。

则有:U=A1+A・c・elnd・t (12)

本文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2010)》的预测数据,设定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极限值A为80%。借助SPSS软件中的Logistic曲线估计方法,进行参数c和d的估计以及未来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模型估计结果为:

U=801+222.4・eln0.933・t (13)

据此,可计算得2014-2035年城镇化率变化趋势,见表3。

2.迁移模式。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会直接影响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也会对农村的人口生育水平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在对农村人口的预测时需要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城镇化模式即分性别、年龄的人口迁移率进行测算。

本文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据为基础,参照王金营提出的“乡-城”人口转移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1]对分性别“乡-城”转移人口年龄别转移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如图2所示。鉴于预测时间较短,本文假定各年龄组乡城迁移人数占乡城迁移总数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预测期内保持2010年的分性别年龄别乡城人口转移率不变。

四、人口预测结果及分析

(一)人口总量预测结果分析

不论是“单独二孩”还是“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调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妇女二孩生育能力的累积释放,从而增加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总量。根据上述预测模型和参数值,可以测算出三种方案下2014-2035年农村出生人口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结果显示:在预测期内,方案一中农村的出生人口规模会持续下降,而方案二、方案三的出生人口数会出现阶段性增加,然后平缓下降。在2021年,三种方案的出生人口数出现最大差值,分别为658.89万人、790.40万人和879.22万人,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要比政策不变多出生220.33万人。但是由于育龄妇女人数的下降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2016年“全面二孩”的实施并不会带来农村出生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在2021年达到生育峰值后,预测期内农村的出生人口规模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不会给农村地区造成人口压力,且出生人口增加的人口效果是长期的,能使人口发展更加符合人口发展自身的规律,有利于农村人口结构的长期均衡。

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口总量的变化,在维持2010年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方案一中,农村人口总量在2027年达到最高值,为67 384.97万人,之后便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2035年为66 913.06万人。而生育政策调整后,农村人口总量在预测期内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且因生育政策调整时间和幅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方案二的预测结果显示,农村人口总量在2035年将增至69 304.49万人,方案三中2035年的农村人口总量为70 371.10万人,比方案二多1 066.61万人(见表4)。可见,生育政策的调整能够在预测期内扭转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下农村人口日益衰减的趋势,促进农村人口总量的增加。

(二)人口结构演变趋势分析

方案一中,农村0~14岁的少年儿童比重从2014年降至2035年的13.54%,变化率为-4.5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则迅速上升,2035年达到24.08%,变化率为-12.26%,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态势严重,且进程加快。方案二中,2014-2035年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变化幅度稍小,变化率为-2.08%,2035年为15.9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则上升至23.24%,变化率为-11.42%,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有所缓解,但依旧严重。方案三中,2014-2035年0~14岁少儿人口比重的变化率为-1.02%,2035年为17.05%,下降幅度最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至22.89%,变化率为-11.07%,人口结构较方案一、二又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见表5)。

图4~7的人口结构金字塔直观地显示出2010年和2035年三种方案下的人口结构状态。2010年,少儿人口要明显少于劳动人口,金字塔呈现出中间宽上下窄的“中”字形态,显现出农村未来劳动力人口的缩减以及人口日趋老化的态势(见图4)。方案一中,相比2010年,2035年人口金字塔中间突出的部分已经逐步上移,上端变宽,底端变窄,人口金字塔逐渐呈现出“倒三角”形态,意味着2035年农村少儿人口的进一步减少,老年人口进一步增加,人口结构严重老化,整个人口发展呈衰退趋势(见图5)。方案二中,2035年的人口金字塔底端要比方案一的人口金字塔宽,表示少儿人口数较方案一有所增加,各年龄的人口数也变得较为均衡,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得到缓解(见图6)。方案三中,2035年少儿人口数量较其他方案有了更大的提升,人口金字塔底端进一步变宽,且上端和低端的宽度较为一致,上端在塔尖处才渐渐收缩,人口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人口发展变得更加稳定(见图7)。

但由于人们生育意愿的转变,生育率已经难以恢复到较高水平,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以及农村人口的机械性老化,三种方案下,农村65岁以及上的老年人口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生育政策的放宽并不能扭转或遏止农村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的局面,农村的人口结构问题依旧日益严峻。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赵贝宁。 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人口学刊,2012(4):8189.

[2]翟振武,赵梦晗。 “单独二孩”政策的前因与后果[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1012.

[3]孟令国,李超令,胡广。 基于PDE模型的中国人口结构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132141.

[4]阮雅婕,司晓悦,宋丽滢,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单独二孩”政策仿真研究[J].人口学刊,2015(5):517.

[5]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317.

[6]易富贤,苏剑。 从单独二孩实践看生育意愿和人口政策 2015-2080年中国人口形势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4(12):5874.

[7]乔晓春。 “单独二孩”政策下新增人口测算方法及监测系统构建[J].人口与发展,2014(1):212.

[8]袁磊,王冬冬,尹玉琳。 “单独二孩”背景下生育率假设、人口演进与劳动力供给[J].经济体制改革,2015(3):194200.

[9]李海荣。 韩国性别比失衡治理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7479.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范文 篇四

工作中要和同事搞好团结协调工作,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争取做一名称职合格的好职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范文,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范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5、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现将本期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虚心请教,提高教学水平。

做好备课、上课。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贴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结合二年级孩子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引导。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不但重视基本算理、基本概念的教学,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还要有意识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训练和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使用学具的习惯等。

4、加强计算题训练。

学生平时就要多下功夫,经过多种活动形式反复训练才能提高认知水平,要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单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

5、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6、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和教研工作,虚心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课后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孩子的成绩不仅仅依靠老师的交,更离不开家长的帮,在下个学期,我争取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家的学习情况,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关注。

2、从每次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应用题的能力还是很差,学生做题不够认真,检查不仔细。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审题、分析、计算的能力和做事认真踏实的好习惯。还要加强个别生的指导工作。

3、课堂氛围还不够活跃,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在多样一些。

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的!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担任了二(1)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从事与研究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对本班的学情深有了解,我采取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中有进,教学效果显著。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上好每堂课,精批细改作业。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0分钟要质量。

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题、析题、解题的能力训练。

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读题、析题、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读解题的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精批细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纠错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5、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在教学上,有疑必问。虚心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有效的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我班级的数学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中有进,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

教学工作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我将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范文3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一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的效果。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集体性错误。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范文4转眼间,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就要结束了,在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也有过收获,现一并总结如下:

一、注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分物的实际操作活动并将操作和思想结合,具体来说:

第一,通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引入对除法的认识。教材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和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实际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除法的含义。

第二,以前我总认为操作活动是比较“低级的”的,因此让学生尽可能脱离操作,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实践,我才深刻体会到借助实际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如果能将思考和操作有机结合的话,操作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操作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落实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大数的估计能力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了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等。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估计出体育馆里大约能坐多少人,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由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三、提高“百以内加减法”运算技能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及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册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提高百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技能呢?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向同级教师讨教,在教学中,主要来用以下方法:

首先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百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法,理解运算的道理,结合教材创设的“买电器”、“收集的矿泉水瓶”等情境,鼓励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进行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时所使用的方法不同。

第二,三位数加减法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

第三,设计“森林医生“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第四,合理的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位的学习中,也适当地穿插了有关的练习。

反思:

1、本班上课时候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怕分数低而抄别人的。

2、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一道题讲过两三遍以后,有的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3、学生的审题能力,认真程度不高。

如计算时容易看错符号,抄错数字等,特别是估算时。

努力方向:

1、狠抓学风,在班里提倡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

2、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弥补自己数学工作中的不足。

3、在课题研究方面,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总结过去是为了让未来更有经验可循。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学期,我们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坚信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范文5岁月匆匆,转眼间本学期工作即将接近尾声。这一学期我继续贯彻北二教学理念,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备课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我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我都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由我面批,指出个别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范文 篇五

关键词:经济增长;教育投资;人力资本;西部经济;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西部经济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为了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成为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自2000年3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正式开始运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了11年。在这11年里,西部12个省市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并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东西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要实现西部经济的全面崛起,除了实行各种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外,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裕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而人力资本的形成又离不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教育才是西部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在西部大开发的11年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实现了西部“普九”的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这些成就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在国家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二期计划、“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系列专项工程中,中央累计投入的360亿元多数投向西部地区,带来了西部办学条件的显著改善。

考虑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西部教育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我们不禁要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既然教育对西部经济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政府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到底能对西部经济增长起到多大作用?二是教育投资属于长期投资,那么在短期内,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多少?第三是教育基础设施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到底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后产生了对教育基础设施的需求?回答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鉴于此,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贵州省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经济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描述过教育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但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来分析的经济学家是索洛(Solow, 1957),他把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外无法解释的“残余”贡献归功于技术进步,间接地肯定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然而在索罗模型中,技术进步是外生决定的,这个假定限制了该模型的解释力。[1]随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自此该领域涌现出大量相关文献。Schultz(1961)、Denison(1962)及Becker(1964)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3][4]罗默(Romer, 1990)和卢卡斯(Lucas, 1988)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明确把教育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并认为教育通过两个主要的途径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5][6]曼昆(Mankiw, 1992)提出了“扩展索罗模型”,巴罗(Barro, 1991; 1997)提出了“扩展新古典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投入要素被引入到总量生产函数中,通过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导致产出的提高,从而导致经济增长。[7][8][9]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兴起,斯宾塞(Spencer, 1993)成功地将信息不对称的思想引入到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中,提出了“教育甄别假说”[10]。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理论也被用于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们发现教育具有类似于出口的性质(Haveman R.H and B.L. Wolfe,1984; B.L. Wolfe and Zuvekas, 1997),换句话说,教育除了可以直接增加人力资本外,还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其他部门的生产,产生外溢效应。

除了理论研究,许多经济学家也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舒尔茨(1961)对美国1929—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测算,结果发现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2]丹尼森(Dennison, 1962)采用因素分解的方法,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大约有1/5应归功于教育。[3]乔根森和弗朗梅尼(Jorgenson and Fraumeni, 1992)对美国1948 —1986年的增长进行核算表明,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经济增长的26%。[13]曼金、罗默和韦尔(Mankiw、Romer and WEil, 1992)对98个国家1985年每个工人产出的跨国差异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对跨国差异的贡献为49%,每个工人人力资本提高1%将导致产出增长028%。[14]克鲁格(Krueger, 1998)发现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平均受教育年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峰值为7.5年,而1990年这些国家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龄为8.4年,意味着这些国家进一步扩张教育将会得到负的收益。[15]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崔玉平, 2001; 宋华明、王荣, 2004; 宋华明, 2005; 李雯, 2006; 周平、徐晓艳, 2007; 樊华, 2006; 刘林, 2007; 周祥, 2007)。[16][17][18][19][20][21][22][23]

分析以上参考文献,不难发现:第一,大部分文献都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该种方法存在着模型设定和参数估计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就会产生“伪回归”现象。第二,大部分文献都没有进一步考察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默认教育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忽略了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的反作用。第三,大部分文献都只是研究一定时期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平均作用,而忽略了教育的长短期回报率。第四,大部分文献都是以教育支出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无法全面地反映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利用贵州省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教育对西部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影响。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所作的改进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将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有效地克服时间序列数据的自相关和伪回归等问题。第二,本文将使用协整理论找出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找出这二者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第三,本文将从政府、学校及学生三个角度描述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全面地分析教育对西部经济的增长作用。

三、方法介绍及数据描述

(一)方法介绍

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利用生产函数法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该方法存在着模型设定和参数估计等方面的问题,比如由于时间序列共同趋势引起的“伪回归”问题。不仅如此,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也无法确定。向量自回归法(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不过多拘泥于经济理论分析框架,而是以有限数目的当期变量对变量自身和其他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也就是说“让数据自己说话” [24]。换句话说,该方法是依据数据自身的内在特征来探讨数据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

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首先会对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这些数据都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从而获得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从而得出变量间的短期波动关系。

(二)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贵州省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所以选择贵州省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第一,贵州省的经济发展程度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属于中等水平①①以2007、2008年为例,贵州省的生产总值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排第六位。;第二,贵州省的教育水平也大致处于西部12个省市区的中等位置。因此,贵州省的情况基本上能代表西部12个省市区的情况,研究其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反映整个西部的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5],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在回归模型中,我们将用贵州省历年的生产总值(Y)表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并根据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以去除价格因素。教育投入指标是本文重点考察的变量。为了更加准确地估计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本文拟从政府、学校及学生三个角度入手衡量教育水平。从政府角度出发,本文用政府教育支出总额(G)来表示政府的教育投入;从学校角度出发,本文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N1)表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②②由于没有找到学校数量、教学楼数量等指标,所以本文用高校专任教师数量表示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从广义的角度讲,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因为教师数量本身就是学校软件设施建设的衡量标准之一。;从学生角度出发,本文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N2)表示该地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总产出不可能仅仅只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还与其他很多经济变量存在联系。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考虑其他经济因素对总产出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真实关系。但是,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又不能太多,因为过多的变量会使得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待估参数大大增加。鉴于此,本文只添加地区总人口(POP)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I)这两个变量。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因素。另外,在进行平稳性检验前,我们会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这样做不仅会使数据的波动幅度变小,而且处理后的数据会具备一些良好的特性,同时还不影响变量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在变量符号前加L表示数据经过了对数处理。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在构造VAR模型和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当相关变量都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时,才能进行协整分析。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使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上述变量的平稳性,在滞后期数的选择上,参照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 Criterion, AIC)。①①由于该检验过程比较简单,为了节省篇幅,此处省略检验过程。从检验结果来看,时间序列LY、LG、LN1、LN2、LPOP、LI的水平值均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变得平稳,因此它们都是I(1)序列。

四、实证分析结果

协整关系的检验通常有两种方法:Engle-Granger两步法(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和Johansen检验法。Engle-Granger两步法使用方便,但小样本下协整估计具有实质性偏差,而且该方法只适用于单一协整关系的估计和检验。多变量协整关系检验通常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检验法。[26]一般来说,Johansen检验方法具有相对较高检验势。考虑到本文使用的是VAR模型,下文将采用Johansen法进行协整检验。

(一)VAR模型的确定

为了进行后面一系列实证分析,本文首先构建VAR模型。VAR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②②该模型本来包含外生变量列向量,但由于本文中不涉及外生变量,所以在模型中省去了。,p是滞后期,T是样本个数。Φ1,…,Φp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Φt是k维扰动列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且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确定两点:(1)内生变量列向量y包含哪些变量;(2)确定滞后期p,使模型能够反映出变量间相互影响的绝大部分。

由于本文主要考察的是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这二者可能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所以VAR模型中主要包括教育指标变量(LG, LN1, LN2)与总产出(LY)、总人口(LPO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LI),因而建立3组VAR模型系统。③③这3个VAR模型系统分别是:y1=(LY, LG, LPOP, LI)′、y2=(LY, LN1, LPOP, LI)′、y3=(LY, LN2, LPOP, LI)′。在建立VAR模型时,除了确定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确定滞后期p也非常关键。在选择滞后阶数p时,一方面要使滞后阶数足够大,以便能完整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另一方面,滞后阶数越大,需要估计的参数也就越多,模型的自由度就会减少。因而通常在进行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既要有足够数目的滞后项,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 [26]根据AIC信息准则,本文选择最大滞后阶数为2。

(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p,所以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期为p-1。另外,根据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本文假定序列yt没有确定性线性趋势,而且协整方程只有截距。协整检验从检验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一零假设开始逐步检验,3个VAR系统Johansen协整检验具体结果详见表2至4。从协整检验的结果看,每一个VAR系统的变量之间都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说明贵州省的总产出与各类教育指标、总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样本期间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通过协整检验,我们已经证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那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由于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各类教育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接下来将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确定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变量X过去和现在的信息有助于变量Y的预测,则变量Y是由变量X的Granger原因引起的。表5为各类教育指标与总产出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根据检验结果,本文发现各类教育指标确实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反之,从长期来看,总产出对类教育指标也有显著影响。

Granger因果关系确定后,我们就可以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详见表6)写出各VAR系统的协整关系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则包含全部变量在内的协整关系就为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如果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超过一个,则以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协整向量作为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表6,各VAR系统的协整关系式为:

从表6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就长期而言,各类教育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第一,政府教育支出的产出弹性最大,而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经济含义是政府教育支表6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 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出每增加1%,贵州省总产出将增加1.61%。这和大部分研究结果类似。政府增加教育投入会大大改进教育基础设施,使得各层次的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第二,高校专任教师数的产出弹性为1.26,但只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才显著。其经济含义是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每增加1%,贵州省总产出将增加1.26%。此产出弹性小于教育支出的产出弹性,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教育支出可以用于很多方面,增加教师数量只是其中一个。第三,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产出弹性最小,不过非常显著,其经济含义是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每增加1%,贵州省总产出将增加0.86%。学生数的产出弹性不高说明单单依靠增加学生数量,比如说高校扩招,如果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无法跟上的话,其效果不一定理想。

另外,在3个VAR系统中,人口的产出弹性都为负,而且都比较显著。这和西部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人口增加,虽然一方面会增加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但是另一方而也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考虑到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人口增加的综合结果很有可能是总产出下降。3个VAR系统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产出弹性为正,而且非常显著。这与西部落后地区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现实相吻合。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总产出、各类教育指标、总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短期波动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下面,本文将借助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建立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波动模型。由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前文确定的所有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期为2,所以对应的VECM滞后期应为1。回归模型时,我们还是假定序列没有确定性线性趋势而且协整方程只有截距(详见表7)。

为了节省篇幅,表7中只列出了3个VAR系统中以ΔLY和各类教育指标为因变量的误差修正方程。从回归结果来看,以ΔLY为因变量的误差修正方程中,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都很显著,它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其经济含义是,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3个VAR系统的ECM将以-0.16、-0.15、-0.12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另外,以各类教育指标为因变量的误差修正方程中,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也比较显著。其经济学解释和上面相同,故不再赘述。表7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 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各类教育指标与总产出在短期内的因果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各类教育指标对总产出的短期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政府教育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13,而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就短期而言,政府教育支出增加1%会使得总产出减少0.13%。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从长远来看,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会非常高,方程(2)就是一个佐证。但是由于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短期内增加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会太明显。不仅如此,教育支出的增加意味着其他有利可图的投资减少,因此,综合的结果有可能是总产出下降,正如本文的回归结果所示,不过总产出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仅仅下降0.13%)。第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和上面分析一样,教育投资具有长期性,因而,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第三,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回归系数为负也不显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高校扩招的经济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短期。   接着,我们讨论一下总产出对各类教育指标的短期影响。第一,总产出在短期内对教育支出没有影响。西部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政府财政收入不是很宽裕,但政府需要投资的项目非常得多,考虑到教育投资的长期性以及发展经济的急迫性,政府在短期内不急于增加教育支出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总产出在短期内对教育基础设施(用高校教师数表示)也没有影响。正如上面分析的一样,教育基础设施在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所以政府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在短期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中。第三,总产出在短期内对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校学生数反映的是西部地区居民对教育产品的需求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他们倾向于让自己的子女多接受一些教育,因而高校在校学生数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相关结论

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本文利用贵州省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具体结论有如下两点。

第一,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发现经济增长与各类教育指标、总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样本期间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证实了各类教育指标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具体而言,政府教育支出每增加1%,总产出将增加1.6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每增加1%,总产出将增加1.26%;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每增加1%,总产出将增加0.86%。反之,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各类教育指标也有显著影响。

第二,从短期来看(一年以内),只有政府教育支出对总产出有显著影响,不过该影响为负,即政府教育支出增加1%会使得总产出减少0.13%。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的回归系数在短期内都不显著。就总产出对各类教育指标的短期影响而言,只有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回归系数比较显著,说明在短期内,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他们增加对教育产品的需求。另外,其他两个教育指标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说明在短期内总产出对这些教育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二)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在西部经济崛起中的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根据回归结果,政府教育支出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但在短期内它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根据上述分析,政府教育支出在短期内产生负向影响主要是因为在短期内政府财力不足。因此,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一定要确保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足够的教育投入,否则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既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投入又会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另外,地方政府也应该拓宽渠道,从多方面筹集资金,以保证教育的正常投入。

第二,就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本文以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表示)而言,虽然从长期来看,它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显著,但在短期内,对其进行投资具有一定的时滞。因此,西部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必须保持适当地超前性以应对未来西部地区居民对教育产品的需求。政府在对教育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硬件设施,包括修建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引进高科技的教学设备等;二是软件设施,包括从国内外引进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等。

第三,由于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短期内增加在校学生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即使这样,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各种政策让更多的人接受到应有的教育,因为一方面这些在校生毕业后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可以提高整个西部地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值得庆幸的是,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后会自觉地增加教育消费。因而,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部分人接受教育——经济增长,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经济更加快速的增长,人们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只需要给一个推动力,即采取各种政策让一部分人先接受教育,就可以让这个循环运转起来。

参考文献:

[1]Robert M.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7(2).

[2]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1).

[3]Denison, E. F.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R], 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62.

[4]Becker, Gary Stanley.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 1964.

[5]Romer, P. M. Endogenous Growth and Techn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3).

[6]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1988(7).

[7]Mankiw, N. G. The REincarnation of Keynesian Economic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2(4).

[8]Barro, R,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5).

[9]Barro, R, J.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M]. MIT Press, 1997.

[10]Spencer, L. M., Spencer, S. 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范文 篇六

总结要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弄虚作假的总结对个人、事业、单位、国家都是没有好处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1

在本学期中,本人担任了高三(23)班和(2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还记得当初学校通知我连任高三的时候,觉得压力还是挺大的。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高考的把握始终不够。特别又是高三(23)和(24)班都是文科班,学生的基础普遍是偏差的。高考数学试卷的特点是难度大,区分度大,高考所占权重大,数学也是高三学生最重视的学科。高三数学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考生高考的成绩,数学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下面是我对这学期的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时间进度的安排。

在高一、高二时完成了整个高中数学的新课教学工作,所以高三从前一年的7月就开始复习,这样的安排是完全合理的,我们第一遍复习用了高三的整个第一学期,应该是比较充分的,效果也比较显著的。第二学期前一个月作专题复习,主要是知识专题,实际上是第二遍的知识的复习,是对前一学期第一轮复习的补充与提高。从第二学期刚开学时的第一次考试和一个月后全市第一次模拟的考试成绩对比来看进步是显著的。4月初第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安排做综合练习,我们安排就做前一年即2009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这也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后一个月,从四月底到五月中有2到3周的时间,这段时间很关键,我们安排解答题的专门练习,针对高考要考的6道解答题我们分6个单元做练习,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数列不等式,⑥导数及其应用。该部分的习题的都是自己组卷,这样针对性较强,难度适当,学生反映也较好。最后在学生自主复习的两周,学生自主复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些做今年当年的模拟试题,主要是今年安徽省省各地市的模拟试卷,这些试题的水平比较高,高考的方向掌握的比较准,难度不大,正适合这时的需要。

二。复习一定要把握好高考的方向。

我省的高考命题水平逐年提升,质量逐年提高。而他们命题的样板就是前一年考试中心的试卷,他们也在努力学习考试中心的命题思想,所以只要充分研读前一二年考试中心的试卷就能摸准当年高考命题的脉搏。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高考试卷的型式:21道试题,10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各题的得分比例都与去年的考试中心的命题试卷雷同。各章考查知识点在试卷中的比率与6个解答题的考查方向,都与去年考试中心的试卷的相似。我就是以这样的思想来指导高考复习。也就是说以去年的考试中心的6道解答题主要考查方向是我们复习的主攻方向。

三。重点内容重点复习。

前面已经提到6个解答题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点,所以尤其要重点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函数部分不要花费过多时间,集合与简易逻辑,向量部分,连续与极限,统计部分都不是重点,不必做过多过难的题。在第二年的5月份,也就是高考的最后阶段,这时的时间最宝贵,我们针对高考的6个解答题安排了6个专题复习。现在看这样的安排是完全正确的。在具体复习中教师要对习题试题进行指导性的选择。

在过去这一学期里,我们努力了,我们奋斗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工作成绩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限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建设多作贡献。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2

回顾高三复习的全过程,总结经验与教训,我们得到以下的点滴感悟,以期对未来的高三复习提供借鉴。

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复习空间是成功复习的基础

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高三数学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分层教学。进入高三,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努力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考取一个理想大学的美好愿望。这是我们高考复习成功的有利因素。如何因势利导,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要求,分层设置问题。在课堂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每天的学习都有所感悟。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

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数学学学习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注意学生的心理调节,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注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的耐压力。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数学的学习会经常伴随着困难,数学为磨练意志,提高耐挫力提供绝好的平台。在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失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轻易解答,而是要帮助他们探索。同时要淡漠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只有经历磨练,才会真正体会成功的快乐,自信心才会得到加强。这有易于提高考生的心理应变能力。

其次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钻研数学中品质得到发展与健全。高考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对学生严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所以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基础是成功复习的保证

重视课本,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建构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的载体,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纵观高考试题,许多试题源于课本,是课本例题、习题的组合、加工和拓展,充分表现出课本教材的基本作用。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是成功复习保证。

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确保学生能力水平的发挥。高考数学命题注重能力立意,数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它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和运算求解等诸多方面。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精讲题,练得法,重过程,讲到位。选题要注意典型性、目的性、针对性。训练题不在“多”而在“精”。要精选一些在多个知识层面交汇且综合性较高的题型进行训练,注重解题过程,通过解题搞清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破解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在不同情景下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上是我的工作总结和点滴体会,希望能给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3

这是我第一年任教高三年级,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一直以来我努力的工作学习,我以及我们数学备课组经常积极交流,团结协作,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有效的进行改正,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些教学方案。由于工作比较有成效,所以在今年的高考中,我校考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想这与校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是分不开的,为我们高三教学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当然这也与我们高三数学组全体教师的团结协作和奋力拼搏是分不开的。回顾一年的教学工作,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下面就我上学期的具体做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备课组在学校和年级部的领导下,在姚老师和高老师以及笪老师的的具体指导下,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几位数学老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高三数学备课组,在资料的征订,测试题的命题,改卷中发现的问题交流,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等方面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班实际情况,既有"学生容易错误"地方的交流又有典型例子的讨论,既有课例的探讨又有信息的交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我们探讨,争议,交流的声音。集体备课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各位教师来讲,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复习时要求全面周到,注重教材的科学体系,打好"双基",准确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不做无用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细心推敲对高考内容四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那些内容是要求了解的,那些内容是要求理解的,那些内容是要求掌握的,那些内容是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的;细心推敲要考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展现教师的分析思维,还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思维,把教学活动体现为思维活动;同时还适当增加难度,教学起点总体要高,注重提优补差,新高考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为更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优秀的学生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差生充分利用辅导课的时间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他们勇于迎接挑战,不断挖掘潜力,限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三、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我今年带得是一个文科,一个理科班。因此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这样,对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辅导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也要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掌握学情,做到有的放矢。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容量,提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了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收益。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首先,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的讲评要科学化,要注重教学的效果,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做练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加强应试指导,培养非智力因素

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选择题,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减少无谓失分,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注重"三点",培养学习习惯。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

以上是我们备课组在上学期的一些具体做法,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些有益的经验。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4

新年将至,一学期就要过去,因为带的是高三学生,真正觉得紧张忙碌。总体看,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我校“两课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自主和探究的步伐,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标准,学习其新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在教学中,我始终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我担任高三文科数学教学,文科生普遍数学能力差。为此,我平时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尽量出一些思考题,以便他们积极思维,开拓他们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差生,我从不气馁,总是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帮他们补课,不厌其烦地教,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端正其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我总是及时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5分钟要效益;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总之今年我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范文 篇七

关键词:人力资本;水平;结构

对人力资本的估算一般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考虑,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类似,也是由积累形成的,积累生成人力资本;另一种思路是基于人力资本贡献的考虑,这是一种基于收入的做法,认为工资收入中含有人力资本的信息,高人力资本意味着高工资收入,不同的工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力资本,工资的相对差异反映了人力资本的相对差异。

一、黑龙江省的人力资本状况分析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两个维度,即水平视角下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来分析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状况。

(一)人力资本水平

结合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机制,区域人力资本结构主要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类别和各行业就业类别来分析。本文选取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及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7.5%,中学教育程度的占67.9%,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24.6%(见表1)。2007年全国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6%,中学教育程度的占59.1%,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34.3%。同年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这3个指标分别是6.4%、62.4%和31.2%。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从整体上看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和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同期平均水平。但是,从东北地区看,2007年辽宁省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9.7%,中学教育程度的占66.4%,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23.9%;2007年吉林省这3个指标分别为7.5%、64.6%和27.9%。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与吉林省较为接近,而与辽宁省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大学及以上的教育程度上,二者相差2.2个百分点。

尽管黑龙江省2006年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在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高中这3个层次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黑龙江在研究生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上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黑龙江省研究生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086%。而2007年全国研究生学历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197%,黑龙江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比例的不足半数(见表2)。从东北地区看,同年辽宁、吉林研究生学历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304%和0.159%,是黑龙江省该指标的3.5倍和1.8倍。2007年黑龙江大学本科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881%。同年辽宁和吉林两省分别为3.368%和2.564%,高于黑龙江1.487和0.683个百分点。可见,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上,就业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东北地区内部也处于较低水平。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具有学历层次偏低的特点。

(二)人力资本结构

下文从人力资本就业所属的产业结构分析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的就业结构。1998-2004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数比例下降幅度为1.6%,这与国有企业改组、下岗职工分流存在密切联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28.6%上升至2004年的30.5%,上升了1.9%(见表3)。同期,吉林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下降,辽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略有上升;吉林、辽宁两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下降1.7%和7.0%,高于黑龙江省的下降幅度1.6%;吉林、辽宁两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较快,增长幅度分别为3.5%和6.2%。可见,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在第一、二产业上的就业状况与邻近两省差别不大,而在第三产业就业发展上,无论是就业人员比例数,还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都落后于吉林、辽宁两省。

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看,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为43.7%,从2004年以来下降速度加快;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得到回升,由2004年的21.2%上升至2007年的21,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速度加快,2004-2007年增幅为4.2个百分点,为1998-2004年增长幅度的2倍多。尽管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加快,但是与吉林、辽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仍然低于吉林1.5个百分点、低于辽宁5.4个百分点。从1998-2007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增长幅度为6.1%,而第一、二产业就业比例均逐年下降,可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非常明显。

1998-2007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5.5%下降至13.0%;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不大,长期在53%左右徘徊;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由31.1%上升至34.7%,增幅4.6个百分点(见表4)。从截面数据看,2007年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52.3%、46.8%和53.1%,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34.7%、38.4%和36.6%。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对照中(见表5)发现,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则超前于就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是与各次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剩余劳动力造成和区域产业引导政策有密切关联的,这不仅表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三产业,而且反映出我国的三次产业之间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二元结构现象。

二、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是解释人力资本状况的关键因素

影响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劳动者接受培训、劳动者工作经验等。决定区域人力资本状况的关键因素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总量和投资速度,而人力资本的存量是人力资本投资强度的反映。因此,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存量的考察来分析黑龙江人力资本现状的特点。

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来看,自1998年以来,黑龙江省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同期水平。2001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是41.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7年该指标上升至47.8%。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仍然偏低。2001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低15.4%,2003年为15.3%,2007年缩减为10.5%,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从每千人在校学生数看,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中小学生数一直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人口结构分布导致。从每千人在校大学生数方面,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13人上升至2007年的64人,增长了4.9倍。同期全国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了5.3倍。1998年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人;2007年二者相差79人。可见,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从职工平均工资看,职工平均工资不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基础,而且是区域吸进人才流入的关键因素之一。1998年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为6328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84.6%;2007年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为19386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7.8%。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大,一方面说明黑龙江省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解释了黑龙江省新增劳动人员中省外高级人才的比例偏低。

从医疗卫生水平看,1998年至2007年黑龙江省万人平均拥有床位数平均为32张,每万人拥有医生及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为42人。全国同期水平分别为24张和35人。显然,在医疗卫生方面,黑龙江省要走在全国的前列。以上分析表明,除医疗卫生水平外,黑龙江省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教育经费支出看,1998-2007年黑龙江省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由1998年的人均115.3元增长至2007年的人均522.4元,增长了4.5倍。这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支出越多。

从人们享受人力资本外部性方面看,2004-2007年黑龙江省人均移动电话数增长最快,2007年人均移动电话数每百人近38部;2007年人均电信业务量为12.6万元,是2004年的1.8倍。而人均国际互联网数和人均电话机数目增长速度较慢。这些数据反映了近年来人们之间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集,人们享受人力资本外部性的程度在不断增强。

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能否形成高效的生产力取决于本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及其知识吸收能力,也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引进技术的匹配程度。引进的技术水平越高,技术对人力资本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而知识吸收能力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因此,黑龙江省只有尽快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并依据产业结构特征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才能获得与发达地区相当的技术创新机会和能力,从而通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吸收能力与再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2、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2006(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高二数学期中总结》,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相关文章

大学期末成绩分析总结优秀10篇01-04

研究生个人的学年总结(通用5篇)09-18

大三学年小结优秀8篇09-19

小学生新学期新打算【最新9篇】09-22

初一学生期中考试总结【优秀8篇】09-26

第一学期班级工作总结最新3篇09-19

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优秀7篇)10-20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总结【最新7篇】09-27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通用8篇09-20

幼儿园中班学期工作总结(精彩8篇)09-26

97 4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