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最新7篇

2023-07-20 18:16:33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虎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一直以来,我们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在学校和数学学科组的领导下,全组教师精诚团结,工作努力认真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初一级的数学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简单回顾如下:

1.定期进行备课组活动。

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教研活动,整合备课组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交流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探讨解决方案,制定下周的教学策略。

2.认真钻研教材

备课组的教师能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特别注意明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期所涉及知识点的定位与教学要求,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系统性的把握。

3.形成随时教研的氛围。

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碰头交流自己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讲解方式,以便我们能吸取经验,更好地把握教材,我们同组教师能坚持经常性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与督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4.辅导数学成绩落后学生。

我们充分利用辅导课和课余时间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辅导,答疑解惑,我们还利用课间、中午的休息时间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为学生辅导解难,尤其对学困生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我们几位数学数学老师长期如一日的付出,这种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得到了年级组所有老师的好评和学生的尊敬。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延续与深化。很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均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而得以简化,如: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成员去建设工地参加实践活动,男同学戴白色安全帽,女同学戴红色安全帽,在每个男同学看来,红白安全帽一样多,而在女同学看来,白色安全帽是红色安全帽的2倍,问男女同学各是多少名?——这个问题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有两种解法:(1)可设男同学x名,则女同学(x—1)名,根据“男同学人数=2(女同学人数—1)”这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x=2×[(x—1)—1];(2)设女同学y名,则男同学2(y—1)名,根据“男同学人数—1=女同学人数”这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2(y—1)—1=y。如此解决问题比较“绕”,数学的特点是“趋简”、“趋明了”,于是促生了“寻找另外的简捷的办法”的欲望。

由于本题有两个等量关系:男同学人数=2(女同学人数—1)、男同学人数—1=女同学人数;两个未知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如果设男生x人,女生y人,可以得到两个方程:(1)x—1=y,(2)x=2(y—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须寻找满足两个方程的x、y值,于是就延伸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一旦提及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学生自然会隐隐约约地想到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联系、联想,可以“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课程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经过思考争辩,最终达成如下意见即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1)列一元一次方程时,需要将其中的一个量用含有另一个量的式子表示出来,也就是说,寻找相等关系容易,列方程要相对困难一些。(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只要找出相等关系(2个)设未知数(2个),就可以较容易地列出方程组,所以列方程(组)相对简单,而解方程组要难一些,顺着这种感觉,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如何便捷地解方程组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探索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

(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讲评要点:

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HD=BC=GD=FE=ab,

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果

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

(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

3.判断正误:

(1)(4x+3b)(4x3b)=4x23b2;(×)(2)(4x+3b)(4x3b)=16x29;(×)

二、新课: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2×98;(2)(y+2)(y2)(y2+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学指导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问题导学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典题训练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小结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填空题: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毛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消元思想”和“化未知数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3.通过对方程中未知数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 是 “消元思想”和“化二元为一元”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熟练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1.问题1: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场比赛中得到38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胜场数是x则负的场数是20-x 列方程为:2x+(20-x)=38.解得x=18,则负的场数为

20-x=20-18=2

2.问题2: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若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则

x+y=20

2x+y=38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同一问题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对两者关联认识,为后续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作铺垫。

二、学生探索,尝试解决

交流问题2: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一个方程x+y=20可的到y=20-x,将第2个方程2x+y=38中y换为20-x,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x+(20-x)=38.

归纳: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个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思想方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小结:上面的解法,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问题2,引导学生将心中所想显现出来,代入消元法的步骤和功效逐步显现出来。

三、典例交流,揭示规律

例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x=y+3(1)

3x-8y=14(2)

解:把①代入②,得3(y+3)-8y=14,解得y=-1.把y=-1代人①,解得x=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x=2,

y=-1

思考下列问题

(1)选择哪个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能代入?目的达到了吗?

(3)只求出 y=-1 ,方程组解完了吗? 把y=-1 代入哪个方程求x的值较简单?

(4)怎样知道你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反思:需检验,将 x=2,y=-1分别代入方程①②,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以口算,也可以在 草稿纸上验算。【例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x-y=3(1)

3x-8y=14(2)

思考:

(1)例1与例2有什么不同?(例1是用①直接代入②的,而例2的两个方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2)如何变形?(把其中一个方程变形为例1中①的形式。)

(3)选择哪个方程变形较简单?(方程①中的x的系数为1,故可以将方程①变形得x=3+y.)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变)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代)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求)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利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逐步抽象出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

用代入法解下面方程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演练展示,帮助学生巩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五、师生共进,反思小结1、本节主要学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主要的解题思想方法是消元思想。

3、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常选用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变形,这有利于正确、简捷地消元。

(2)由一个方程变形得到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必须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去,否则会出现一个恒等式。

(3)方程组解的表示方法,应该用大括号把一对未知数的值连在一起,表示同时成立,不要写成x=?y=?

六、布置作业:

习题8.2 1,2题

七、板书设计

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例文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 ,那么我们就说 是 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 的倒数,也就是说 和 互为倒数。

和 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 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不能说 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 , ,……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 ,1与 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 、 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能不能写成 ,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3.0没有倒数。( )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七

一、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时间”的安排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只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才能使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不趋于形式,进而收获成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学习的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教师可以把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的时间用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式探索和相互学习中更深入理解课本知识,或者在课堂内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辩论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达,让学生在每次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发表个人意见以及对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同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各小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合作延伸,并对部分有学习困难的小组实施及时的帮助。

二、合理设计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过于简单,简单的问题虽然看起来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但时间久了会培养学生的思维惰性,设计的问题应能够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集体探究、促进合作,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比如在上《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程时,根据学生反馈,像“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多少条中位线?中位线和中线有什么区别?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问题的前面部分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但他们对课本上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明思路及方法是陌生而疑惑的这个时候不需要急着去向学生解释,应该让班上同学提出他们的问题,针对问题的要害来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他们发挥集体智慧再进行讨论,进而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三、教师角色扮演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及促进者,甚至是学习合作者,其主要的行为表现就是交流、倾听、分享、办作,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时扮演顾问、权威和同伴三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角色的变化实现。教师需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根据不同班级和小组的特定情况,教师应当使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各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得到充分的展示,使互动过程达到高效的目的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总的评价标准是小组的成就,其表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①对学生学业方面的进步做出评价;

②对小组的工作以及合作情况做出评价。小组评价标准需要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始的时候就已明确,小组评价标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小组合作任务不同则标准可以不同,要求越具体就越能使学生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1

在“整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如下评价标准:达标: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良好:组内成员均积极合作、互帮互助,实现了真正的合作。优秀:组内每个成员学会了知识的同时还发展了能力。

案例2

老师和同学在二次函数3种表示的教学过程中共同制定标准:a.三人一组,由老师随机抽査。b.由老师决定被抽到小组的哪位成员选择相应表示方式。c.每人用一种表示来轮流完成某一函数的3种表示方式。d.组内成员均表示正确且合理的小组为优秀。由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第一个案例的小组评价分了几个等级,但并没有表述出很强的操作性,真正参与和真正合作的定义不明,缺少具体的行为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会导致偏差的出现。

五、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要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并不是场面热闹就能促进学习效率。这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得到转变,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该方式的推广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04-15

大学期末成绩分析总结优秀10篇01-04

研究生个人的学年总结(通用5篇)09-18

大三学年小结优秀8篇09-19

小学生新学期新打算【最新9篇】09-22

初一学生期中考试总结【优秀8篇】09-26

第一学期班级工作总结最新3篇09-19

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优秀7篇)10-20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总结【最新7篇】09-27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通用8篇09-20

97 2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