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最新4篇)

2023-10-19 14:43:22

很多孩子在初中物理的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课本,没有做过或者看过笔记,因为课本上讲的知识都很简单,可能一听都懂,所以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些最基础的东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4篇《《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的解释。

教学工具

光的反射实验装置、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3.捕鱼中,渔民叉鱼时,总向看天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观察折射光路

【演示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

【演示2】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演示3】让光由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演示4】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时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折射应用举例

A、渔民叉鱼时,总向看天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画图2.4-4解释。

B、参书2.4-5,解释为什么。

6.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7.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下一章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虎知道☆www.huzhidao.com)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说出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说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五、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学生实验2: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师:上述实验中,学生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

板书:四、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l:将激光笔投放到白屏上观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光沿直线传播。

师:请同学们猜猜,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是否还沿直线传播?

生甲:不会沿直线传播了。

生乙:可能还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2: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角度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径迹。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师:甲同学猜对了,其他同学加油。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师:对,你描述得很好。请同学们看,图2.4—l光线AO为人射光线,光线作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用i表示,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在同学们明白了水中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水中硬币升高了的原因吗?

生:都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造成的。

同学门一定性想亲自感受一下光的折射,那么我们就进行下一环节:我探究

【学生实验3】:光斑实验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烧杯中。通过光斑来确定光路

学生猜想;光斑是向左移还是右移,

学生用实验验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2、折射规律

[我观察]让学生想想: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如何变化?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继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①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光线垂直射水中。(上述实验时多做几次,同时用课件显示实验的问题和内容)

[我来谈]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①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强调:斜射、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②(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③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④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直观明确地把抽象的折射知识具体展示,培养学生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

〖想想议议〗:课本P46想想议议。[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课件展示实验三】:光路的可逆性

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学生实验]叉鱼实验

〔问〕:为什么不容易叉到鱼呢?[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三〗: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四〗:池水变浅了;小熊的困惑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师: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可千万不要冒失下去。因为它实际深度将没过胸部,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

画出从池底某点A发出的两条光线①和②射人空气中的眼睛受骗,池水变浅折射光路图2.4—2。

思考: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学习方法。

两条折射光线不能相交,但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折射光线好像是从交点A,射出来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热爱科学的唯物主义教育

4、折射赏析

[演示实验]: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引起的。

生:也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介绍海市蜃楼]课件展示

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吗?

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海面上,因为空气热胀冷缩,上下层空气分布不均匀,使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远处景物的光进入我们人的眼睛,逆着光线望去,就感到看见了远处的。物体。

在夏季公路上,也时常出现蜃景。课后请同学们查资料,

3。课堂练习(见课件)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知道了日常生活现象中哪些是由于折射现象引起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____而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2.4—3中______位置(填甲或乙)。

3.潜水员在水中看到岸边树上站着一只鸟,他看到的是鸟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像的位置比鸟实际位置要偏_______。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

4.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水中尺子的刻度变化,正确的是()

A。刻度变稀了B.刻度变密了C。刻度无变化D.无法判断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海市蜃楼B.池水看起来变浅C.水中的倒影D。小孔成像

五、板书设计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⑤屏显: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5: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折射规律的应用

1.体验“叉鱼”

制作鱼模型并固定于方型水槽中,用直铁丝作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下叉,看谁能叉准,并让该同学说出叉准鱼的“奥妙”是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

2.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

3.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

4.分组实验:观察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让学生再次体验折射使眼睛产生的错觉)

5.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播放“海市蜃楼”、2001年北京天空出现的“三日同辉”的影像资料)

四、交流评估

1.通过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能力、研究方法、对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

2.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

★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光的折射》的小论文。

2.阅读课本30页的“全反射”了解它在光纤中的作用。

光的折射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并了解折射的初步规律。

3。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因光的折射原因所发生的现象。

重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一些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

一。课前预习,完成下列习题

1、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一种介质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折射时,光速变化。

3、光的反射规律是:

光的折射规律是:

二.学习新知识

1、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1)光在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如果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是否还沿直线传播?光如果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是否还沿直线传播?

(2)在物理学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

(3)请指出法线,界面,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反射光线,入射角,

折射角,反射角。

【动手实验】把铅笔插入桌上盛有水的玻璃杯中

(1)只从水面上方的不同角度观察,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水中的铅笔向______方向弯折?

(2)从烧杯的不同角度观察插入水中的铅笔,你又观察到哪些现象?为什么呢?

【总结】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⑵折射角是与的夹角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⑴实验演示,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实验次数123

入射角

折射角

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

⑴实验演示,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实验次数123

入射角

折射角

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⑷将光具盘的右半部分沿法线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右半部分的光具盘上还有折射光线吗?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从以上实验现象中,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三.收获平台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当堂达标题

1、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会发生折射现象B.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反射和折射不会同时发生D.只要进入另一种介质,光速就会改变

2、下列事实或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的现象的是()

A、人在湖边看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B、人在河边看到水底的石头

C、司机从后视镜看到汽车后面的景物D、小孔成像

3、一束光线跟水平面成45°角从空气斜射至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夹角是()

A。等于90°B。小于90°C。大于90°D。无法确定

4、一束光线射入容器中,在容器底部形成一个光斑,这时往容器中加水,光斑的位置不变,则入射光线的入射方向是()

A。自左上向右下入射B。自上而下垂直容器底部入射

C。自右上向左下入射D。哪个方向入射均可

5、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则光可能是()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6、我国山东蓬莱海面2001年7月5日曾出现“海市蜃楼”,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一把插在水中的汤勺,看上去像被折断了,这是由于光发生了的缘故。

7、如图表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在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的情况。试从图中判断A、B、C三束光线中,入射光线是____,反射光线是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__。

8、如下图所示,为什么池塘底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若要用竹竿去击中它,应瞄准哪一点?若要用一束光线去击中它,又应瞄准哪一点?

光的折射 篇三

教案之一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习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规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一段。

3.举例应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实例。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1.本课主要内容是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习第1、2、3题。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演示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光的折射 篇四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折射现象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4.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5.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呈现形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知识结构】

一、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河水变“浅”,游泳者看岸边的灯“变高”等。

二、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应用

1.凸透镜:(1)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2.光学仪器:(1)照相机;(2)幻灯机;(3)放大镜。

3.凹透镜:(1)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凹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3)近视眼的矫正。

【方法提示】

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异同点:(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2)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3)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例题1】一束光线在水与空气的界面发生了折射,四位同学画出了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

应将每幅光路图与光的折射规律进行逐条对照,符合折射规律即为正确。必须注意以法线为基准确定好入射角和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a不正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分居法线两侧,故b不正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故c不正确,答案:d

2.三条特殊光线

(1)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通过焦点。

(2)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3)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

【例题2】完成如图2所示的光路图。

【解析】

在完成光路图的练习或考试中。重点要看是什么光学元件,然后再看缺少什么光线。a、b两图凸透镜,缺少折射光线;c、d两图是凹透镜,缺少入射光线。a图中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b图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的焦点上;c图中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且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上,所以入射光线是平行于主光轴射入的;d图中折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可知入射光线是会聚射入凹透镜的,且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交于主光轴的焦点上。

本题作图如图3所示,解答该题时要牢记三条特殊光线的性质,是作图的关键。

3.如何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可由大于2倍焦距之外开始,逐渐向凸透镜靠拢,逐一完成各项实验步骤。

【例题3】有a、b、c三只凸透镜,将这三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镜到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时,得到的实验记录如表:

由此可知a、b、c三只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

a.fa>fb>fc   b. fc >fa>fb,

c. fa<fb<fc  d. fb>fc>fa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采用两种方法求解:一种是几何作图法方法,比较形象直观地求解;另一种采用数字推理的方法求解。

根据a、b、c成像情况,以及已知三种情况下物距相同这个条件,用作图法确定出三种情况下,一倍焦距及两倍焦距的位置,可直观判断出:fc >fa>fb

【例题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两侧,如果它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有几种原因?

【解析】在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不会成实像;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在1倍焦距处时,成像在无穷远处;当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在1倍焦距外,但接近1倍焦距时,虽然成像,但像的位置离凸透镜很远,光具座的长度可能达不到,另外,因为光具座为一直线状,且光屏不可能太大,所以若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将会或上或下离开光屏的位置,综上所述,主要原因有三个:(1)由于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凸透镜不能成实像。(2)凸透镜成实像,但由于物距太小,光屏调不到烛焰的像所在的位置。(3)凸透镜成实像,但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凸透镜成像规律

(1)列表法

(2)图像法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缩小或放大 实像或虚像 同侧或异侧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u<2f   实像 异侧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例题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中,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该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透镜可作放大镜

c.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40cm时,光屏上可得到缩小的像

d.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10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像

【解析】本题是考查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凸透镜成像中,若要分析物体经过透镜后的成像性质,必须知道凸透镜的焦距和物距,按凸透镜成像规律“抓两点,观两变”,本题的关键是算出焦距f的大小及物体在镜前不同位置与焦点的相对位置,再判断像的性质,根据题意,当u=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可以知道此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则f<u<2f,即f<20<2f,所以10cm<f<20cm,当物距u´=40cm时,由于10cm<f<20cm,物的位置u´>2f,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缩小的像,当物距u"=10cm时,物体的位置u"<f,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但通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这种成像规律的应用就是放大镜。答案应选a。

【对应训练】

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已知入射光线跟界面成37o,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

2.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       形成的虚像(选填“折射”或“反射”)

3. 请你对下列光学仪器归类:a近视眼镜;b老花眼镜  c防盗门上的“猫眼”;d照相机镜头。(1)类:                          (2)类                        。

4. 照相机照相时,如果被照的景物由远变近,应将镜头往      ,使胶片离镜片     些。完成这一动作是调节照相机上的          。

5.放大镜的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焦距时,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

个                  像。

6.投影仪是利用        透镜来成像的,它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             ,使

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7.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当物体放置在主光轴上距透镜16cm 处时,光屏上可以得

到一个清晰像的特点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倒立、放大的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倒立缩小的像

8.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厚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则她在光屏上得

到的像与未遮住前相比

a.所成的像只是上部一半    b.所成像只是下部一半

c.所成像没有发生变化   d.像的大小、正倒、位置无没化,但像更暗些

9.当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会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那么物体在凸透镜中成虚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去探究。

10.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中。

透镜的焦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正倒 透镜的焦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正倒

14 20 47 倒立 16 20 80 倒立

14 30 26 倒立 16 30 34 倒立

14 40 22 倒立 16 40 27 倒立

14 60 18 倒立 16 60 22 倒立

11.(1)手持凸透镜站在离窗户2米远,通过透镜观察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2)使凸透镜离你眼睛远一些,再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3)现在把凸透镜旋转到窗户和一页纸之间,使其离纸近一些。看着纸,慢慢地向窗户方向移动透镜。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当你移动凸透镜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12.小明想替爷爷买一副老花镜,约了几位同学到眼镜店去选购。他看中一副样式新颖的眼镜,但不知道是老花镜还是近视眼镜,请你为小明提出一个既不伤害眼镜镜片,又能最简便最快的正确判断的方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53度  37度   2. 折射    反射   3. 凸透镜:b d  凹透镜:a c  4. 前伸 远 调焦环 5.小于 正立、放大的虚像6.凸,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7..b   8.d  9.提示:u<f,物距越大,像越大;实验时,改变物距,虚像可以用眼睛观察其大小变化并得到结论10.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时,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11.略  12.可将眼镜稍靠近物体(如报纸上的字),看物体的像如果是正立的、放大的,则该镜为老花镜,因老花镜是凸透镜,当物体(或字)放在它的焦距以内时会出现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凹透镜对物体只能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线上教学开展情况总结(最新7篇)10-17

教育教学成果及效果总结【优秀4篇】11-22

师风师德情况总结(10篇)10-04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10-01

树真好教学反思【优秀5篇】10-0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11-03

教师基本功的竞赛总结优秀10篇01-17

教师党员民主评议表自我总结优秀6篇09-22

个人师德总结【优秀9篇】09-18

四年级数学教学总结优秀10篇09-20

105 3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