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最新8篇

2023-08-21 08:22:54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虎知道将不胜荣幸。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一

共案部分

课题: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理念:

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重点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自主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收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提练主线: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在20世纪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

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已经成为现实。

二、合作探究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三、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 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

四、课后反思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五年级语文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二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2、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提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3、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⑴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①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②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⑵ 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4、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提示: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5、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提示:“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50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篇三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述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和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青藏铁路所经过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等,并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青藏铁路开通的重要意义,以及修建这条铁路实在不容易。同时还布置学生课前学唱两首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天路》,这一切都是为教学做铺垫。让学生在思想受到震动,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取得教学的成功。这样学生就能带着激情,带着对筑路工人,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来学习课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题目在文中一咏三叹,这个简单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前后出现了四次,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执著坚定的精神。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反复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段落,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来理解铁路建设者不畏困难、充满智慧、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老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西藏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圣土,它美丽、圣洁、纯净,尤其是它的雪域圣城——拉萨,更是无数人向往的圣地、佛地。让我们坐上火车去拉萨,亲身体验一下高原的美丽、布达拉宫的圣洁,天路的神奇。与此同时播放一段青藏铁路上火车行进的视频伴与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留给学生无限美好的想象与回味……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四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香溪小学 梅全喜】

〖浅谈“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操作策略·给学生以探究的话题,激活思维·紧扣课型,巧妙提问〗

有的课型全文的中心表达比较集中,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比较鲜明,新课前可以直接置疑。由疑问直扣中心和重点,来理解主要内容,明确写作目的,体悟文本情感。

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引导置疑“工人是怎样修路得?”“修这条路有什么作用?”“祖国修得铁路很多,为什么要写修这条路呢?”问题有了,学习内容就明确了,后面的教学就不言而喻。

【山东省威海市长征小学 宋笑然】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阅读教育生活化〗

过去阅读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了书本知识的教育,把书本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按照书本“人云亦云”,缺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发展,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每一篇课文都是用语言文字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课文中的生活信息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以致不能在头脑里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想象不到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画面,得不到主观感受,引不起兴趣,因而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中,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了拉萨的位置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情况,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那里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而课堂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便能够深刻理解了筑路工人修筑铁路环境是多么恶劣,在世界屋脊修筑了一条开创历史先河的铁路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筑路工人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充满了的赞美和景仰之情,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福建省福州市凤乐小学 杨 芬】

〖引导学生搜集利用资料 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搜集呈现资料,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资料用于激活文本内容〗

在学习《丝绸之路》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丝绸之路”地理路线、贸易情况、出使西域的历史名人故事等资料,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过路线,介绍这条商贸大道的历史作用和“丝绸之路”之名的由来。详实的资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篇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在贯通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从中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铁路与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完成的较好,为学习本课做好了铺垫。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做的较好的有如下几点:

上课时我先由《白杨》一课导入:通过《白杨》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老一辈建设者为了西部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出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他们的誓言和决心,引读课题,通过读题目让学生感受建设者的豪情壮志,激发了学生继续学文的兴趣。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自读阅读提示,画出学习本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默读课文。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学生能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词语,感受到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时采用小声读,这样可以了解自己对课文的朗读情况。抽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读的最好的段落读,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整体感知和思考问题采用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在解决难题时,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建设者在修筑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去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在教学中牵的太多,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2、虽然读的比较扎实,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师对读的指导不够,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方法单一,学生感悟不够深刻,感情朗读有所欠缺。

3、略读课文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本节课却忽视了小组合作的作用,没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

4、在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中,教师的衔接语还有所欠缺,失去了一次提升学生理解的机会。

总之,在教学中既有成功之处,也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每节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体会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风景美不美?歌曲好不好听?这首歌为《坐上火车去拉萨》,要想坐上火车去拉萨,我们首先得(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老师初读课题,脑子里充满了怀疑(板书:?)有这些同学收集的材料为据。(课件出示师读)

师: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却在中国建设者的手中建成了。天路——青藏铁路,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介绍它的(课件出示齐读)

师: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知道青藏铁路从哪里起步(格尔木),跨过(昆仑山),通过(风火山隧道),穿越(青藏高原),最后到达

雪域圣城(拉萨)

二、初读课文把握困难

师: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今世界海拨最高的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足以在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建设者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课文以风火山隧道的建设为缩影,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奇迹怎样诞生的。(出示课件师读要求)

生交流,师板书: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三、研读课文体会艰辛

(一)研读“困难1多年冻土区”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施工难度极大,难怪一些西方煤体预言(出示课件齐读)

(2)体验困难:师: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这样的预言,不,这不是预言,这是鄙视,难道我们就退缩了吗?不,绝不能让他人小瞧我们,我们要时刻记着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制服冻土的关键是(控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温度(课件出示)

(3)克服困难:师: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给隧洞增温,洞壁遇热塌滑,这风火山真是给筑路大军来了个下马威呀!这下马威让你害怕了吗?这下马威使你知难而退了吗?对,这一切难不倒我们

的筑路大军,因为他们心怀一个梦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于是他们怎么做(课件出示)

体验情感:师:请留意这两个词“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师相机采访、引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观测、分析、实验;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实验失败时在想什么。

2、小结师:对,我们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为的是找到喷射混背土的最佳温度,制服逞凶一时的冻土,现如今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已被攻克(擦去板书中的“多年冻土区”)。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筑路大军斗志高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念更坚定了。这“恶劣天气”又算得了什么,找出课文描写“恶劣天气”的语句。(课件出示)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2、小结师: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筑路大军的共同心愿,他们顽强地与天抗争(擦去板书中的“恶劣天气”)。

(三)研读“困难3极度缺氧”

1、研读

(1)了解困难体验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恶劣的天气轮番向筑路大军进攻的还有极度缺氧(课件出示)从哪些词体现“极度”

(2)克服困难:师:面对这严重威胁筑路大军生命的困难,用什么办法克服(建制氧站)。

(课件出示)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夜以继日;一次次的失败仍旧)实验、攻关,为的是什么?

2、小结师:氧气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四、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1、读课文第5至9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指导读

五、资料拓展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篇七

(一)导入新课

在祖国的西部,有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群峰层峦叠嶂,湖泊纯净明亮,还有皑皑雪山绵延不断,那里的人们虔心信佛……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同学们猜的很对,是美丽神秘的西藏。西藏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自然条件的限制,高原人民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落后封闭的生活。【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狰狞 废寝忘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的。

明确:青藏铁路工程从青海格尔木开始,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风火山隧道是青藏铁路中最难的一段。

3、有媒体预言:只要风火山在,铁路就修不到拉萨去。但是我们读完课文,同学们告诉我这样的预言实现了吗?

明确: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探究:自读课文4---9段,勾画出理解描写工程艰难和建设者如何克服困难的含义深刻的语句

(1)建设者们面临的难题有哪些?(多年冻土、极度缺氧、恶劣天气)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2、如果让你来评价他们,你会用什么样的评价词?

明确:勇敢、坚强、智慧,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有恒心毅力的建设英雄。

师总结:同学们,为了把铁路修到拉萨,10万筑路大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在雪域高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2001年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有力地还击了西方媒体的预言,让中国的筑路工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四)巩固提高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播放音乐《天路》,青藏铁路,不仅是一条天路,更是科技路、环保路、幸福路,民族团结路。

作业:搜集与青藏铁路相关的资料相互分享。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八

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感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六年级⑴班 林文瑜

我们一定都在赞颂建设者们的崇高的精神,伟大的理想吧。为了使我们的青藏得到更好的发展,经济有所提高,使青藏交通方便,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研究、辛辛苦苦地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默默地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建设者你们从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验;你们为了同一个理想,同一个口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们历经了多少风雨,却仍然坚持不懈、义无反顾,要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啊!这是民,一条终年积雪,含有土冰层、浅埋地层等复杂地质的路。你们知道这不容易,可你们却一心想着造福广大人民。这种坚忍的毅力,永不熄灭的信心,是你们勇往直前的支柱。

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辛苦撒播的种子终于结果了;你们终于有回报了。青藏铁路,这条伟大的路在2005年10月15日竣工。能提前了三年完工,这要感谢你们不畏艰难的精神!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线上教学开展情况总结(最新7篇)10-17

教育教学成果及效果总结【优秀4篇】11-22

师风师德情况总结(10篇)10-04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10-01

树真好教学反思【优秀5篇】10-02

教师基本功的竞赛总结优秀10篇01-17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11-03

教师党员民主评议表自我总结优秀6篇09-22

个人师德总结【优秀9篇】09-18

四年级数学教学总结优秀10篇09-20

105 3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