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总结最新8篇

2024-03-02 10:44:4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经济责任审计总结最新8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责任审计总结 篇一

科学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和审计机关承受能力,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好各项统筹。一是加强项目计划管理。以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不足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处理好项目数量与质量关系,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足,化解离任审计相对集中给审计部门带来的压力。二是加强审计对象安排。根据被审计单位资金运行状况及资产规模情况,制定分类别分级别管理办法,突出三个重点,即资金掌控大的单位且领导任职时间较长的,群众反映较大或有举报等线索的,工作成绩突出、拟选拔任用的领导干部。三是加强审计信息管理。积极研发具有信息存取、数据查询、统计浅析浅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系统,将以往审计发现不足、倡议采纳情况及其他审计成果纳入其中,便于审前调查开展及审计成果浅析浅析运用。

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和方式策略。一是在审计思路上,应逐步完成从就账论账、查错纠弊到审查决策、规范管理、检查政策执行等方面的转变,充分体现被审计单位行业特色和对象特点。二是在审计方式上,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积极推行审计公示,在审计进点会议上公开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公开审计组成员和联络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接受舆论的监督。三是在审计策略上,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相结合,审计查账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核查与个别谈话相结合,本级审计与延伸审计、后续审计相结合,缓解人少事多的矛盾,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困难、评价难度大、随意性较大的不足,应探索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和策略,划清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界限,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客观公正、规范统一、稳妥谨慎、全面衡量的原则,可以尝试从以下指标入手:任期内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能力,任期内完成经济指标的效果,财政财务收支中违规违纪不足应承担的责任,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其保值增值情况,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

注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一是审计成果应服务于内部规范管理,力求做到查出一个不足,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方漏洞。二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反腐倡廉工作,对审计发现的违法乱纪典型不足和线索,一查到底,追究责任。

三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干部培训和选拔。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纳入干部档案,作为考察评价的依据,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党校培训内容,提高领导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的水平。

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范本。

一是规范审计工作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成册,便于查找和学习。二是规范审计操作程序,对审前调查、实施方案、审前公告、入户审计、汇总取证、底稿编制、撰写报告、征求意见、出具报告、整改落实等流程作出明细规定。三是规范审计范围和内容,按乡镇、街道、委办局、事业、企业,分类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四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策略,对领导干部任期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实施程序做出“规范、较规范、不规范”的评价;对财务报表真实性按真实程度做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评价,对财务合法性按“合法、基本合法、有违法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的评价等。五是规范责任界定,对存在的不足、引用的法律法规和界定的经济责任进行汇总归类,编印成参考对照表,使经济责任的界定得到了基本统一。六是规范相关文书格式,按乡镇、街道、委办局、事业、企业分类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文书写作格式,对不足分类和定性明确衡量标准,使审计报告、结果报告、审计专报等文书格式达到规范和统一。

经济责任审计总结 篇二

一、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全县已对122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34380.29万元,其中,主管责任32039.36万元,直接责任234093万元。根据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先后对7名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晋升,有100名调离转任,有15人被免职撤职,有3人移交纪检、监察机构追究责任,有2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我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我们在严格执行《中国审计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创新审计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单位实现了电子网络化,为提高审计效率,加大监督力度,一方面加大投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购置了23台计算机,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同时积极开展了运用内控评审制度为基础的审计,对了解到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分期分批组织人员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创新审计方式。针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比较集中、量大、面广的特点,采取辐射式工作方法,全方位多渠道搞好审计调查,确定审计重点。主要做法是:通过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广泛搜集有关情况,了解社会各阶层人员对被审计人的评价,以确定审计重点;采取抽查有关大型会议纪录,以及领导班子会议纪录,寻找审计突破口,确定审计重点;延伸调查,通过向被审计人的主管单位或财政税务、纪检、等部门调查,确定审计重点。在审计中,坚持以资金为主线,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债权、债务、决策有无失误为着力点,以廉政建设为突破口,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手段、方法和机制的创新,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查处了一系列违法违规案件。2001年6月,我们在对华闻纸业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实施审计,先对该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从县纪委、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上了解到,该公司部分职工上访,主要反映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养老保险金、职工集资等问题,根据这一线索与公司部分中层干部和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进一步证明了上访所反映的问题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同时索取该公司的有关资料,并认真进行分析。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以职工反映的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为重点审计内容,审计范围限定于该公司原法人代表的任职期间。通过审计,主要发现该公司存在偷漏税金、决策失误、财务管理混乱、经营成果不实等违法违纪方面的严重问题。偷漏税金问题。通过审计发现,该公司存货中的成品资金占压较大。通过实地盘点查实,有的成品已经销售并办理出库手续,按规定应作为产品销售收入,计提增值税。但该公司未减少帐面成品数额,采取收入不入帐手段偷漏税金,将应交国家的税款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审计查明,该公司未入帐收入达3000多万元,偷漏税款500多万元,既违反了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又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及时入库。决策失误问题。1998年,该公司原法人代表去国外市场考察兰湿革项目,支付考察费用26万余元,由于对该项目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导致项目失败,给企业造成损失。经营成果不实问题。该公司少计成本费用、虚报利润3900多万元,造成经营成果不实。其中:(1)少计提职工养老金、职工工资、集资利息等1680万元;(2)应摊未摊的费用110万元;(3)应列未列的产品降价损失、贷款利息、排污费等1910万元;(4)所属分公司虚报利润200多万元。财务管理混乱问题。该公司由于部分科室的收支不纳入财务管理,逃避财务监督,所管资金未建财务帐簿,未设立银行帐户,存放的原始单据杂乱无章,科室购置的固定资产未纳入财务管理,形成帐外资产。有的外欠贷款已经收回,但迟迟不交财务,致使资金形成体外循环。在支付麦草提成、供应部费用时以假名出帐,巧立名目乱支乱用,致使费用过高,支出失控。依据审计的有关资料,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以该公司存在偷税行为、原法人代表犯有渎职行为,依法将其隔离审查,在此基础上,审查发现该公司原法人代表存在经济犯罪行为,现已被法院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其他涉案人员也分别受到应有处罚。

又如,去年在对某商场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发现,该企业置上级三令五申于不顾,在长期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养老保险、银行贷款、企业经营状况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大肆吃喝招待、挥霍浪费,三年间,共支出招待费用23.6万元,吃喝招待的场所涉及县城的大小饭店,除未注明地点的外,仍有62家之多,有的饭店吃喝次数达135次,招待费支出每月达6000多元,数额之大非常惊人,严重损害了职工的切身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县纪委、监察局及时召开了全县流通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会议。在会上对该企业吃喝招待费支出违纪问题进行了通报,为教育本人和广大党员干部,商业局党委给予商场负责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撤消其经理职务。

这些案件的查处,揭露了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和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是:虚列财政收支;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企业盈亏不实;违规收费、不合理摊派;坐支预算外收入;招待费超支;票据使用不规范、支出手续不合规;纳税意识不强,出现偷逃税款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核算失真;帐外债权债务不及时入帐,帐内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审计方法相对单一,技术手段缺乏刚性,影响监督深度和审计效率;由于审计部门没有司法职能,审计执法手段较为软弱,削弱了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效果与质量;审计成果运用相对滞后,先离后审、先升后审和对审查成果的整改不力使审计行为也往往滞后。此外,改革与政策不同步、财经审计法规不配套,以及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不相适应等问题,也影响和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

经济责任审计总结 篇三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收支结余 审定原则 方法

一、任期收支结余的审计原则与责任界定办法

1、正确界定前任与本任和本任与后任的责任

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特定人特定时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本任领导的决策、效果都或多或少反映在后任期间。因此,审计时必须划清前任、本任和后任责任,前任的功过是非不能计算到接任者身上,本任的经济责任也不能推给前任或后任者身上。但由于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所任职的单位均为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或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这些单位实行的会计制度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记账基础主要是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所以,收付实现制无法准确界定政府及其部门机构的财务权利与责任,故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债权债务状况,任期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结余数据和债权债务数据也就不能满足权责一致、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要求,归属本届任期权责的应收应付经济事项有可能并未在任期会计报表中反映,不应归属任期权责而提前收付的经济事项有可能已在会计报表中反映,诸如此类,单凭任期会计报表汇总收入支出结余来界定前后任财务上的权利与义务和经济责任,界定被审计对象任期财政财务收支结余就会难免出现错误和遗漏。

怎样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的这一难题,目前国家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并未作出规定,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对重大的收入、支出事项可以暂时放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的收付实现制原则,而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兼顾客观性和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来界定前后任在财务上的权利与义务,实现权责一致,界定被审计对象任期财政财务收支结余。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处理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违反了合法性的审计目标,且存在人为调整任期收支结余的可能。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只要站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立场,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权责一致的原则,将任期收支结余的调增调减事项详细列举出来,力求真实反映被审计对象任期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结余状况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就能被前后任被审计对象所接受,可以被委托部门和本级党委政府所认可。

2、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

经济活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因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意识淡薄、、放任管理等主观因素导致的国家、集体财产流失,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属主观责任;而因自然灾害、上级指令、通货膨胀或进行探索性改革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和失误,应属客观责任。被审计对象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积极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只要后续财力可以得到增长保障,可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实现,即使暂时出现收支赤字,也值得予以肯定。

二、任期收支结余的审计方法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expounded from aspects, such as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economy, eas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analyzed.

关键词: 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培养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raining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30-02

0 引言

伴随全球“双创”(创新与创业)教育快速发展,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思想,地方高校开展系统的“双创”教育,培育经管专业方向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成为高教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地方创新型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地方高校经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成为缓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必然要求。

1 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建设创新型经济的需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区域创新型经济①已经成为改变地区经济增长逻辑、扩大区域就业、促进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地方高校商学院以“创新创业”新姿态与地方其它创新机构进行更为多元的互动,将教学、科研与知识市场化相结合,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这对于地方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1.2 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突出。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趋势与全国总体情况大致相仿,也显现出较为严峻态势。发达国家经管“双创”教育的实践表明,商学院有效实施“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和造就大量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小型企业家。

1.3 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需要 对于地方高等教育的经费而言,政府除可以增加投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建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外,目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是引导地方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事实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表明,越来越多地大学开始学习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的“双创”教育经验,选择大学——产业——政府新型关系的“双创”发展路径。因此,为了缓解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经费投入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商学院选择“双创”经管人才培养路径已经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教育重要性的真正认识尚不够充分 现阶段“双创”教育尚未变成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的共同行动。其原因是主要是管、教、学三方面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①在学校管理上,专业扩招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学校仅仅能维持其正常运转;“双创”教育计划缺乏组织机构提供招募支持活动,也缺乏风险资本向大学生投放资金,而与商学院会计学、金融学、国贸等传统专业相比,“双创”教育计划项目在组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②在教学上,部分教师也还未能认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何谈“双创”?③在学生层面,大多数经管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应付各类考试上,认为能否创新创业是工作之后的事。

2.2 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确立 事实上,实施“双创”教育不只是局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组织方式的调整,而且是涉及到总体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等诸多深层次变革的系统工程。一些地方高校商学院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经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地方高校将经管学生的“双创”教育纳入到系统学习和课程体系中。而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只是在传统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补充。

2.3 地方高校经管人才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目标导向 首先,经管人才的“双创”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双创”教育挂钩;其次,在经管学生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依然惯性存在,成为地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经管人才的“瓶颈”,阻碍着地方高校经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2.4 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 现阶段,虽然地方高校经管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得到很大提升,但在新教师中,没有经历过实际创新创业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研发改进和销售等工作,因而在“双创”教育方面没有自身的心得体会,指导能力强,从而难以适应经管“双创”教育工作。

2.5 “双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局限于知识传授,以讲授为主。联系实际也只限于举例、分析、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运用。计算机模拟教学较少,多数课程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参与和操作,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

3 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3.1 完善课程环节 根据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可以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学科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形式传授“双创”基础理论知识,其设置方式可采用学科渗透、必修和选修课形式。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和创业教育结合,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双创”教育。必修课以提高经管学生“双创”综合素质为目的,可设置核心课程,如《创业学》、《小企业管理》、《新企业创立》等。选修课是为以满足不同经管学生“双创”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有选择地选修如《生命科学导论》、《工程概论》等课程;②实践课程可包括科研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人文素质提升以及创业训练等。

3.2 加强教育师资环节 地方高校加强经管“双创”教育师资环节可采取:①提升内部存量师资队伍素质,促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通过加大存量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等相关制度;鼓励实务类课程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鼓励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合作;加强对“双创”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②加大外部优秀师资引进力度。采取特殊政策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双创”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大引进具备丰富“双创”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③积极开展对外部兼职导师聘请。聘请“双创”教育专家、成功创业者、政府经济部门专业人员、技术创新专家等担任兼职“双创导师”,兼职从事“双创”方面的教材撰写和合作研究工作,以“创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组合师资模式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3.3 强化教育评价环节 地方高校经管“双创”的教育评价是对其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情况所作的价值判断,对“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起到反馈调节作用。①在考评方式上,可采取制作创业计划书、案例答辩、角色模拟表演等形式。并积极推行核心课程的职业面试导向考核制度;②在考评主体上,可采取任课教师评、校内外导师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方式;③在考评内容上,将理论知识和“双创”能力评估分开进行,同时作必要的融合渗透,更加注重“能力”,设计出高素质学生所应该获得的“能力分”,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在德育记实测评中补充“双创”意识和精神测评,智育记实测评补充“双创”能力测评。

3.4 完善教育保障环节

3.4.1 优化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政治环境 ①在管理体制上,建立新型的具有良好市场适应能力和前瞻性的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政策和评估制度,制定完善长期化、机制化帮扶措施,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为大学生创办企业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和人事档案托管②。地方政府可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考虑“双创”教育特点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将地方政府和社会指导、扶持和保护贯穿于高校“双创”教育全过程,即创始前、创始及创立后阶段,从而解决激励、机会和技能问题,鼓励更多地方高校毕业生考虑将创新创业作为选择;②在运行机制上,由于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关系,仅政府而言,就涉及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因此,地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可设立一个总体协调机构,推进高校“双创”教育,优化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政治环境。

3.4.2 提高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经济环境 ①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双创”活动非常重要。地方高校大学生是弱势群体,更易受经济环境影响。因此,要保障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先规范地方市场经济行为,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②经济投入是决定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可以牵头联合银行和企业设立“双创”教育专项资金,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等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扩大企业市场准入范围,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

3.4.3 提高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文化环境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营造一个尊重个性、自由、创新、勇于开拓、乐于进取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得每个经管学生天生爱好和特殊才能在教育中得到尊重;②中国传统文化中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中国人缺乏批判意识。出于尊敬、礼貌、惧怕、敬畏,学生对权威(老师)很少提出质疑,更勿论挑战和批判。然而,由于没有科学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基于创新优势的创业。因此,批判意识的培育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③宽容失败。缺乏包容的文化环境对地方高校经管“双创”人才培养有较大负面影响作用。创新创业本身存在冒险性,既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要使失败不成为“双创”教育中的思想障碍,形成一种宽容失败的观念,最大程度发挥经管学生创造潜能。

注释:

①所谓创新型经济,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参见文献[1]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②2011年我国首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填补了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空白。但这些政策主要是对高校创办实业的毕业生提供的优惠政策,对在校生“双创”教育关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五

关键词: 双创教育 酒店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实现路径

一、双创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分析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该“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5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调动高校深化改革的积极性,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教育部与谷歌、百度、微软、英特尔、西T子、IBM、元计算、北京触控科技等企业共同启动了“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得到了众多高校的响应,很多项目经过论证后获得立项,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了“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体现在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

二、双创教育理念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要求

(一)重视创意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开发。双创教育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创意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潜能开发。创意性思维是以感知、联想、思考、理解、记忆等为基础,以求新性、探索性、综合性等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创造性潜能是指个体具备的开创性的先天特质和潜在能力,在《辞海》中将创造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行为创造学》认为创造的本质具有“新颖性”,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将“创造”和“创新”等同对待。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加强创意性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善于“奇思妙想”。不能因循守旧,不要僵化死板,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充分发挥年轻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较强、探索精神突出等诸多优点,将智力智能开发、知识吸收转化、创新素质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自主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因此,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中另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通过自主创业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二是提高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拓宽个人成长空间,增强后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型就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把“自主创业”与“就业择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其视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强调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就业择业能力的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培养主要指通过创业教育,在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等方面加以引导,将创业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就业择业能力提高就是通过就业择业指导,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正确理解“先就业再择业”的基本道理,从而在就业择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注重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双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重视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综合职业技能一般指针对特定职业的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和复合技能。操作技能指对工作岗位上各种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心智技能指对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的理解领悟能力,复合技能指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质既指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又指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意志品质,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责任担当等。酒店管理是由前厅、客房、餐饮、酒吧、茶艺、康乐、商务、会展等多种工作组成的岗位群,因而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胜任酒店工作岗位群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在酒店管理服务过程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只有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给予客人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因此,注重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从而通过“问题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拓展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大量进驻中国,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世界各地客人的风俗习惯和消费特点,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酒店消费服务,为酒店赢得更多消费者,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拓展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品牌酒店集团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在酒店产品设计、酒店市场开拓、酒店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实现与国际化全面接轨。从创新创业角度看,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同时对创业有极大帮助。试想一下,如果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肯定能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如果打算创业,就要充分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客户资源,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市场价值,获取商业利益。

三、基于双创教育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关键。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推广初期,如何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启迪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选择性开设《创造力开发》、《创意思维训练》、《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投资企划》、《市场策划》等创新创业课程。另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可以考虑成立“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帮助。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一座酒店,一方面利用饭店平台对外营业,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加强校企校政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校政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实习场所、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u价体系,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酒店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二是积极寻求校政合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有效利用各类资金,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指导。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着力拓宽成长上升空间,不断提高后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够成功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项内容。人文素质既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又是不断完善、提升自我的基本内容,因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提高双创教育水平。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国外许多高校已经非常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高校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与国外其他高校的有效合作,深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充分参考国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不同高校的各自特点,将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对酒店管理人才而言,必须特别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继。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8):7-11.

[2]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1-23.

[3]张军扩,张永伟。双创如何成为发展新动能[J].新经济导刊,2016(4):81-85.

[4]徐雁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3):168-169.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探索与实践

1 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固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范型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个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大课题,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校企同频共振、合作双赢是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主动的、有成效的服务,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2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现代的校企合作创新性地探索实施了“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所谓“四共享”,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在“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通过构筑“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五融合”,即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的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融合。

3 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有没有建立一套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机制体制建设,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范合作双方的行为;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使校企双方加强交流,合作共赢,推进深度合作。

3.1 强化引导,建立校企合作政府主导机制

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过程看,校企合作起步于单体学校与单体企业的自发合作,其发展过程是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单项到全方位的逐步进展历程。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在认识与利益上难于达到完全的统一。因此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强化政府在此项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我国政府应加强校企合作工作中的引导职能,建立相关的制定和规定,明确行业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等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对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依托行业企业建立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企业解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劳动保障问题,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通过政府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作配合,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工作网络,制定深入推动校企合作的新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撑环境。

3.2 资源共享,建立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四共享”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模式,是校企资源共享,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机制成功范例,通过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使学校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依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多层次的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积极推动知识型优秀企业家和技术领军人才进校园、上讲台、入科研创新团队,以企业专家、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身份参与人才培养,达到人才资源的共享;通过共用生产设备、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共同享有研究成果,达到设备、技术、成果共享的目的。通过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交流,对于企业来说,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改进技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使企业得到产能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加强了专业服务产业的基础。对于学校来说,把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兼职教师提供了稳定的来源,提高了兼职教师队伍的针对性和稳定性。

3.3 合作共赢,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互惠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校企双方要寻找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和相互需求,企业需要学校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帮助或者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培训、咨询、指导,挖掘宣传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文化。学校需要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提供兼职师资,提供学生实训设施、场所,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明确校企合作基础、目的和原则,通过校企 “互惠、互利、互动”的合作原则,共筑校企“技术共创、人才共享、设施共用”的坚实基础,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存在很高的依存度和契合度,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需求,制定合作规划,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利益分享机制,促使校企深度合作。

3.4 制度规范,建立校企合作约束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推进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采取三方联动的方式,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作为政府来说应尽快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以法律形式约束企业承担起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校企合作。如《校企合作教育协议》、《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双师型”教师培养协议》、《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

3.5 加强交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高职教育的改革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充分研究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其先进的理念,继而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需要,改革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德山。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22).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七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三元”。 文化育人 运行体制

构建“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文化育人运行机制,通过文化育人的意义、文化育人的理念、文化育人的平台,即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方面互动,形成“政校企、“行校企”两圆驱动,实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的体制;以实现文化育人的个性化教育的功能、德育功能、实践功能;并进行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达到文化立校、文化强校、文化育人的目的。

一、构建“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合理结构;

(一) 构建“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

国家兴衰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关系,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强校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它是办好一所学校必然的选择。它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是我们文明发展历程中,人民团结、自强不息,精神力量,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二) 构建“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理念;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培养什么人的价值取向。高职办学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理念,这反映高职教育的本质。

在“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文化育人,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校的职教理念:“素质立身,技能立业,求实创新,特色鲜明”,秉持“明德,敬业,乐学,善技”校训,按“求精求强求特色,做实做优做品牌”的工作理念,整合“政校企”,“行校企”的资源,齐抓共管育人的渠道、使文化育人发挥个性化教育的功能、德育功能、实践功能,并使其相互关连,构建有效的高职“双三元”办学模式文化育人的运行机制。

(三) 构建“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平台,突显出;

“四方相连”:产生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方面的合力与育人成效的利益最大化;工学结合,育人为本,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下,产生了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及育人过程,形成文化育人生态链。

“双轮驱动”:产生“政校企”与“行校企”两个动力源,发挥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学校主体的作用;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而是多因素的组合。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生的成长成才光靠学校及学生的个人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是政府的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学生努力,共同完成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政校企”、“行校企”双驱动。

“一个中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二、强化“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文化功能;

(一)强化“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个性化教育的功能;

文化育人的功能,它需要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没有个体化,就没有社会化。大学生来到大学学习,是每一个个体融入到社会的过程,是个体进行社会的化的过程;社会的行为规范、传统习惯、各种文化等,每一个个体都得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体验、适应、选择、判断,形成自己的个体行为。

在“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在学生进校后,对学生个体就是一种直接的影响、渗透,逐步形成学生个体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双三元”办学模式下,形成个人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与自觉控制能力。同时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强化“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德育功能;

文化育人的德育功能,就是社会功能;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 “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德育功能,直接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直接感受到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直接感受学校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立身,技能立业。在“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文化育人,是党和国家对学生要求的社会化功能的具体化。

(三)强化“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实践功能;

文化育人的实践功能,就是强调实践的观点,学生从个体化的进程中,到

社会化的人;从个体化的认知,到接受社会化的教育。 “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文化育人的实践功能: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方面互相联动,实施文化育人的机制,“四个方面”是生命共同体,政府是主导,行业是指导,企业是基地,学校是主体,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文化育人机制。使学生的主体行为更能有效地把握客体世界,以至于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

三、运用“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恰当形式;

(一) 进行“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理论教育;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

代替武器的批判,.科学理论是行动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文化育人一是要有社会氛围,二是要对理论有认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文化育人,要有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

(二) 进行“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实践教育;

高职教育,文化育人是重要环节:实践的观点,实践出真知,理论的指导作用,不能代替实践的作用。

在“双三元”办学模式下文化育人的实践功能,学校在行业的引领下,学校办学根据行业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动地适应行业的需要,解决学校办学的引领不足。以珠海城职院电子工程学院的专业群对接珠海市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校主动按照行、企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群平台课、拓展课和培训课五个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为文化育人的实践,提供行业实践的载体、实践的平台[3] 。

综上所述,构建“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文化育人运行机制,形成“政校企、“行校企”两圆驱动,实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达到文化立校、文化强校、文化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8:02.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4-21.

[3] 刘华强。“三元对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战略性思考[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网络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己形成普遍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教学技术使用率低、信息共享机制缺少等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目前正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根据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开发双师型教师信息资源、构建职业资源信息网络,应用职业教学网络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是当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从观念转化、人员结构、培养方法、培养步骤、培养内容、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一、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推动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日益成为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教育资源信息化的探索,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资源。另一层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就不可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调查结果显示(图表1),2004年已有部分高校开始着手网络建设,从2004年到今,各大院校的网络普及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开展。有数据显示,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数量为7280台,其中平均每所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

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只有少数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还未建立;从高校类型来看,综合类、理工类、文体艺术类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情况总体较好,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也已经达到较高普及率,但与综合类高校相比还略有差距,还需继续投资。

2.网络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网络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教师实现跨校学习成长提供了保障。教学资源库不仅在校内使用,同时也给兄弟院校和同行业、同区域企业使用,教育资源信息化为职校老师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师的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3.网络信息化建设促进职业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职业高校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来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专研活动,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网络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是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信息机器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必将对职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定会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07年部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资格认定参照目录表(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评估中,都与网络相联系,这也使得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双师型老师内部得以开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资源与共享的关系,要把握好观念转化、人员结构、培养方法、培养步骤、培养内容、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的环节。

1.做好双师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双师型老师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高端人才,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他们对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形成了较固定和系统的观念。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进程中,双师型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理念被众多院校所推崇。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做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高端人才。

要做好双师型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改掉自身的缺点,多接触新鲜事物,有益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很多双师型教师观念过于传统,对新新事物的接受意识不强。可以适当地去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等;还可以给自己做一个自我规划,如今天学习信息化到哪个阶段,有哪些观念得到了转变,随时随地都记录下来,以便于日后进行检索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做到与网络信息化时代同步发展。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配备专业管理和服务队伍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硬件设施是进行网络工作的前提。配备专业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是有必要的。职业院校要在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

首先,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网络硬件设施,配备专业的维护团队,除此之外,构建适合大众阅读的网站,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填充。如,加入不同院校之间的网站链接,进行在线互动;开设专业课程互相学习的活动。

其次,在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上,建立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包含各类资源管理与共享,如在阅读或下载功能;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如举办一些评比、出游、竞赛等活动;设置教学管理、展示与评价等功能,如开设一些专家点评专栏,与学员产生互动。

3.加强双师型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养是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大力普及信息化培训。

首先,众高职院校管理出发。高职院校组织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全员培训,如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课程和道德修养等。并定其进行培训考核,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进行先进评比活动,如“最佳进步教师”或“先进老师团队”,来激励学员对培训的兴趣。

其次,提高自我学习意识。转化高职院校又师型教师的观念,多接触些新近事物,如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网络术知识,如flash、html语言、dream weaver等一些软件的使用;同事之间互相交流,如一些教师互动、共同研究网络课程进展。

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修养。众所周知,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精英。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修养,也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了变化。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修养也良莠不齐。

在专业知识方面,高职院校除了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供教师进修外,还应加大对其实践工作的力度,如进行模拟课堂评估、课堂测评等,评选优秀先进个人;鼓励教师将课件、讲稿、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等进行互相参阅和点评。

在文化知识方面,双师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学习和自我调节工作,如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健身俱乐部、棋社等。

4.建立完善的保障评价体系

利用信息网络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完备、公正、公平、相对稳定的保障评价体系。

一、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双师型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学习。开展一些制作课件、讲稿、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的评比活动,评选出“最佳进步奖”或“最佳表现奖”;各大院校进行互动,将活动扩展到兄弟院校或是其它高校,进行各院校教师团队之间的课件、教材、学术文献的评比,评选出“优秀团队”或“先进集体”,并推选出“精品课程”或“优秀教材”。

二、要在对双师型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要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工作予以认可和奖励,如类似于小礼品之类的物质奖励或评选“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定期对信息化工作的程度进行评议与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信息化进程,设立季度考核、月度考核、年度评审,对优秀人员和团队进行奖励,对工作态度懒散、不积极上进的教师给予处罚,必要情况下,包括但不限于停止录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老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改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如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学会自我调节;高职院校还要拿出一些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开设评比、竞选的活动,循序渐进地让又师型教师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J].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四+期

[2]王晖等。适应知识经济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5月

[3]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J];高教探索;2006年04期

[4]高文书。终身学习视角下的中国继续教育现实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5]靖晓英。高职教师“双向循环流动”职业技能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黄雪琼。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7]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2010年04期

[8]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J].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经济责任审计总结】相关文章

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主题班会总结优秀6篇10-20

网页设计实训总结心得优秀5篇01-04

2022党员民主评议个人总结(优秀6篇)02-05

match的意思用法总结【4篇】10-04

信息技术2.0研修总结(最新6篇)10-19

民主评议党员个人总结【优秀8篇】03-12

生产质量月报总结精彩3篇09-19

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自我总结(通用403-15

安全制度总结通用10篇09-27

sit的用法总结大全【优秀3篇】09-19

106 5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