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 王亚平太空授课写心得体会(大全优秀8篇

2024-03-14 07:46:05

天宫课堂”将于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次太空授课。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2024年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 王亚平太空授课写心得体会(大全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一

20__年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神十飞船中举行,我们全班同学都在学校的演播大厅里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在太空世界就已经和地面上大不同了,那么,在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中还会有多少颠覆我们在地面上的既有思想观点呢?或许是整个颠覆也未可知。 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点,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可顽固不化,不知变化。 切不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思进取,顽冥不化。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二

今天,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天宫课堂”航天授课活动。

在课堂中,亚平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空间站中的工作生活场景,之后又演示了微重力下细胞的生长实验成果、漂浮活动与液体表面张力为原理的实验,进一步让我了解了在太空环境下的种种科学原理。

在老师向水膜中放入纸花时,纸花在水膜中绽放开来,美丽而奇妙。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的水张力实验。先向水球中注入蓝色色素,使水球变得晶莹透亮,就像我们蔚蓝色的家园——地球。再将黄色泡腾片放入水球,使它溶解在其中,而产生的气泡却不会离开水球,看到这一现象,我既是赞叹又是吃惊,这是因为太空的失重环境而发生的现象。渐渐地,泡腾片溶解在水泡中了,变成了深绿色,就像地球上的绿水青山。

这就是航天太空的奥秘,空间站的发射,标志着我国科学研究的进步,天宫课堂的开设,引领着我对科学的探索与研究,这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经历。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三

3月23日下午4点左右,“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3次进行太空授课。

此次太空授课将中国科技馆设为地面主课堂,同时在新疆、西藏设置地面分课堂。太空教师王亚平率先演示的是“冰雪”实验,她从过饱和醋酸钠溶液的水袋里挤出一颗水球,在失重状态下,水球悬浮于空中,王亚平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轻轻一碰,水球慢慢的变身一颗冰球。而其实这只是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造成了假象。

王亚平介绍:“现在我摸着它竟然还有发热的感觉,原来是一颗热球呢。”

在液桥演示实验和水油分离实验之后,太空抛物实验开始了。她演示的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这次的主角是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墩墩先来了个空翻,然后被王亚平抛了出去。

在天地互动环节,神舟十三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还就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么样的?空间站里持续是如何设置的?太空中水能烧开吗?以及如何成为在空间里做实验的科学家等问题与青少年对话并解答。

授课的最后王亚平寄语所有的同学们:“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妙,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四

凝聚“意志力量”,抓稳筑梦“接力棒”。

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王亚平心中的梦想,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凝聚成奋斗的力量。训练的难度高、强度大,不仅考验着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精神意志,从水下训练到离心机训练场,王亚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推开梦想之“门”,汗水浇灌出梦想的花朵,实干铸实成功的基石,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付出锻造出青春梦想。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向着梦想出发,要做披甲执剑的勇士,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在斗争中砥砺品格,在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能够把握当下的一分一秒,迈出脚踏实地的步伐,奋力追逐青春梦想,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激荡“爱国情怀”,砥砺报国“奋斗心”。

巾帼不让须眉,“她力量”在浩瀚苍穹熠熠生辉。王亚平为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娱乐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心无旁骛地进行训练,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www.huzhidao.com]她这样说:“能够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为国奉献是最大的幸福,至诚报国是我们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责任。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以爱国志士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上抒报国之情、立强国之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提升“学习本领”,夯实成长“基本功”。

在承担航天员这项工作时,王亚平付出了许多高于普通人的努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累出了成长的“高度”,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环境,出色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王亚平在学习中成长进步,让梦想从“萌芽”到“绽放”,在学习成长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调节压力,成为出色的航天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党员干部掌握工作技能、实践方法、发展经验的途径,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自觉学习、努力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把握新问题、新特点,在学习中增强创造力,能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依靠学习实现个人的成长进步,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五

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

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走进航天行列的。

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六

在星期四的那一天,老师在第二节眼保健操的时候说:“大家赶快出去上一趟厕所,之后马上回来!快!”这可把我们给吓坏了以为又要来一场风水轮流转的三科考试。结果一回来,老师开了个新闻频道。

过了不久,我们明白了!原来是航天员在天宫10号上授课。授课的老师就是王亚平。

一开始有许多同学在那问问题。最让我难忘的事一个小朋友说的:“请问,你们在太空会看到UFO吗?看到的星星会闪烁吗?”我看见了当王老听见了这一句话哭笑不得。也许,对于那个小女孩来说这个UFO是随时可以见到的了。

接着,老师给我们挤出一个在太空中的水珠,我们砍价的那个水珠晶莹透亮,时而仿佛涓涓细流的一条直线,时而想一个玻璃珠子一般。当我们正看得入神时,老师用一钟特别的方法来收集这水珠,直接吃掉。接着,老师拿一个金属框架伸进水袋里一拉一个很有质感的一个水膜就出来了,若是不懂的真以为这是个镜子呢!老师再往里面加水,过不了多久,一个“果冻”的水球成型了。那水球,在空气中轻轻摇动着,仿佛是一个一个女子穿着水袖在那轻轻舞蹈,但是只见水袖不见人。那水球让人“口水之下三千尺”啊!让人垂涎欲滴,让人想咬一口尝尝他的口感。啊…

既然是太空那么肯定是有失重现象,宇航员就给我们示范了失重现象。老师让另一个人“打坐”然后把它推起来,再往前推。轰了过去,宇航员撞了过去可没听到声音啊?难道在太空中撞击是没事的了?那岂不是无敌?

接着老师还给我们看了凌空翻跟斗,弹簧测力器,如何测体重,摆的现象……

长大后,我一定要自己上太空……当然,我一定要尝尝“果冻”的口感。啊……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七

12月9日下午3点40分,这真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因为《天宫课堂》开讲啦!为了让大家能第一时间学习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学校组织了全校同学集体观看。在这个神奇的《天宫课堂》中,不仅有可以正反成像、被泡腾片气体撑大的神奇水球,还有能沉在水中的乒乓球,更有可爱的航天员叔叔展示如何在太空“向后转”……真是太有趣了!

看到这些奇妙的太空景象,我不禁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正因有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有我们今天坐在教室里,就可以了解到浩瀚宇宙的神奇。作为力学园的小米粒,我们在一次次儿童研究中积蓄力量。相信未来的我们,一定能发扬中国航天人的精神,用无穷力量去探索世界的无限奥秘!

做勇敢的追梦人!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000字精选 篇八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一朝太空梦梦千年,在古代书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太空的向往,但由于科技的原因,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简陋的条件来进行太空监测,离脱离地球、飞向太空距离遥远。然而,随着1999年神舟一号我国第一支无人实验飞船的发射升空,到如今神舟十号,我们走过漫长的十余载,终于向更广、更深、更神秘的宇宙探索了。

在今天,2013年6月20日,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将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你玩过陀螺吗?在动画《全职猎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厉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却有些笨笨的。因为,若刚开始陀螺静止,再给其干扰力,它就会傻兮兮地做翻滚运动。但若是刚开始让陀螺动起来,再给其干扰力,这时的它就会晃悠悠地向前运动了,憨得令人发笑。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某些问题兴趣盎然,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

很多人要问,为什么在前几次太空飞行时也进行太空授课呢?这主要是从宇航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此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其实主要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技术,是实验性飞行,直到我们确定神舟九号发射后,我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这样才使得太空飞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得空间站具备了提供人员、物资运输保障的能力。因此,神十的成功发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在此次神十太空授课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依靠目前技术和设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太空用水的循环利用。这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努力学习,也需要更多国人的支持。让我们努力成长吧,为今后的“太空移民”而不断奋进!

【2024年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 王亚平太空授课写心得体会(大全】相关文章

2022年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精选6篇)10-0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9篇】11-16

对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5篇)09-30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优秀10-14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优秀509-27

大一思政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10-14

新兵入伍心得体会(最新5篇)10-10

强军兴军心得体会(4篇)10-09

个人自我检视剖析材料5篇10-20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心得体会202210-01

158 4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