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精彩4篇

2024-03-04 01:30:03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精彩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一

在这个寒意朦胧的假期里,我读了德国大作家歌德的一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运用日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听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少年维特反对旧社会的习俗,却屡遭碰壁。他来到这座孤寂小城①是为了处理母亲的遗产,②是为了摆脱一场爱情带来的苦恼。他喜欢上了朋友的未婚妻!维特异常痛苦和郁闷,在他认为爱情无望之时,他选择了自杀。在他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连牧师也没有一个。他就这样冷清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读完之后我哭得唏哩哗啦。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崇尚自然。自由向上的好男孩为爱情而死,值吗?我认为不值,维特不值得为爱情而死。他完全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另觅他人。可是他太过于执着,哎。.。.。.

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想开些,不要向维特一样想不开哦!而且做人,做事何必那么固执呢?

书,它会让我们懂得更多道理;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代优秀的书人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二

有很多人对于维特自杀的这种行为很不赞同。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种不负责任。就比如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会使他的朋友,比如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我们应该知道,永不言弃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轻易就放弃的人,等待他的后果只会是绝望。永不言弃的人,心中总会是一个乐观安适的心态;而轻易放弃的人,心绪烦恼万分,终日生活在困恼与悲观之中。永不言弃的人,往往会享受到胜利与成功给他带来的喜悦;而轻易就放弃的人,失败永远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阴影。

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至少努力过、奋斗过了!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顽强,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勇气吗?他们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

当然,在抱怨、无助、哀伤、气愤等种种悲观情绪中挣扎了良久之后,维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后只好用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消极解脱,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而在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要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时代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弃,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们必须牢记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决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

同时,我们也要记得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允许我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来。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对原则与正义,我们必须与邪恶反抗到底。

《少年维特的烦恼》真是一本好书,我认为歌德把维特的心理活动,感情描写的非常细腻,似乎经历这一切的不是维特,而是自己。维特的一些感觉也能也读者产生共鸣,手法很细腻,扣人心弦。我个人认为是一本很好的书。读完此书,我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三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书信展开整个故事。作者歌德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整个小说类似人物的自白。

小说的第一部分:维特来到瓦尔海姆,他称这个地方是“天堂般的地方”。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唱出对自然风光的赞颂。他说“我不知道,这地方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游荡,还是我心里温馨、美妙的奇思异想把我周围的一切变得如伊甸园般地美好。”除了瓦尔海姆的明媚春光温暖了维特的心,当地的下层老百姓,水井边的青年女仆,酒店的女老板,菩提树下的孩子,挂着提篮的年轻妇人,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都成了维特观察和赞颂的对象。他说“这样的人在他们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过的快快活活,泰然自若”,“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一看到他们,我紊乱的心境就会平静下来。”可以说,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们是治疗维特心灵的一剂良药。

小说得第二部分:维特去参加乡村舞会,认识了绿蒂。维特去庄园接绿蒂时,对绿蒂一见钟情,他说“我整个灵魂全都稽留在她的容貌、声调、举止上了,等她到房里去取手套和扇子时,我才有时间从诧异中恢复过来。”在马车上的交谈中,绿蒂独特的见解让维特大为吃惊,他说“她生动的双唇和活泼的鲜艳的面颊把我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在舞会上,维特和绿蒂跳起了华尔兹,他说“臂中拥着个最可爱的造物,带着她像清风一样四处飞舞,周围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舞会尚未结束,由于天气恶劣雷鸣闪电,留住了舞会的客人。绿蒂建议大家玩“数数”的游戏,谁要是数得慢或者数错了就要挨耳光。维特挨了两记耳光,他说“我发现,她给我的两记耳光比给别人的重,我好暗自欣喜!”至此,维特的心完完全全给绿蒂俘获了。“从这时起,日月星辰任其悄悄地又升又落,我却不知白天和黑夜,我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

舞会过后,维特常常去探望绿蒂。他陷入了热烈的爱恋之中。他说“她纯洁无邪,她的灵魂毫不拘谨,全然感觉不到这些细小的亲密举动使我受到多大的折磨。”这里细小的亲密举动,只指谈话时无意间碰到手指,或者为了谈话方便绿蒂和他挨得很近,绿蒂嘴里的`气息可以直接送到他的唇上。某一天,维特不能去见绿蒂,他便派了一个仆人去见绿蒂,他说“好使我身边有个今天到过她眼前的人。”

小说的第三部分:不久,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曾经使维特幸福的爱情,此时反过来又成为了他的痛苦之源。当局外人劝维特放弃对绿蒂的爱恋,他说“这些草人,快给我走开!”,当他的朋友威廉劝他放弃对绿蒂的希望,他说“假如一个不幸的人正被日益恶化的疾病慢慢耗去生命而无法阻挡,你能要求他自己捅上一刀,一劳永逸地结束其痛苦吗?病魔消耗他的精力,不同时也摧毁了他自我解脱的勇气吗?”

在这一部分不得不谈到维特和阿尔贝特关于自杀的一段对话,这一段对话为维特最后的自杀做了一个铺垫。阿尔贝特认为自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罪恶的,自杀是软弱的表现,他说“我想象不出,人怎么会这样傻,竟会开枪自杀,单是这种念头就让我恶心。”在此之前,我看待自杀也是持这样的一种非对既错的观念,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待自杀有了另外一种看法,少了一份自以为是,多了一份包容。让我们来看看维特怎么说,“人的天性都有其局限:它可以经受欢乐、悲伤、痛苦到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他就将毁灭。”“我认为,把一个自杀者说成懦夫,正如把一个死于恶性热病的人称为胆小鬼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沉着而有理智的人虽然对这位不幸者的处境一目了然,虽然也劝说他,但都是徒劳的!这正如一个健康人站在病人窗前,却一点儿也不能把自己的精力输送给病人一样。”

小说的第四部分:维特离开瓦尔海姆,离开绿蒂去担任公职,去寻找人生新的希望。维特无法忍受拘泥刻板,虚文浮礼的公职生涯,尤其在公爵的舞会上受辱之后感到很压抑和憋屈。他说“据说有一种宝马,要是被激怒了,赶急了,它就会本能地咬破自己的血管,好透透气。我常常也是这种情形。我也要割断一根血管,是自己获得永恒的自由。”

维特找不到真正能与他产生共鸣的朋友,“他也很器重我的智慧和才能,但不太重视我的心,可是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唯有我的心才是我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知音难觅也是少年维特的痛苦之一,因此,维特把感情全部寄托在绿蒂身上,造成了最后悲剧的根源。

小说的第五部分:维特辞去公职,顺从了心的意愿,又回到了瓦尔海姆绿蒂的身边。此时,瓦尔海姆在维特的心中变了,成了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方。妇人的儿子汉斯死了,两颗美丽的胡桃树被砍倒了,尤其是暗恋绿蒂的那个文书的儿子疯了,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因杀人被捕了(“爱情和忠诚,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现在变成了暴力和凶杀”),这两件事对维特的震动很大。这一切的一切,让维特感到人生如朝露,他说“我失去了生命中的唯一欢乐,失去了我用以创造周围世界的神圣而生气勃勃的力量;这个力量现在已经消逝!”维特一次又一次想到了死亡,离开世界的心越来越坚定。

他最后一次与绿蒂见面,为绿蒂念了几首莪相的诗,这几首哀怨悱恻的诗放在结尾,更渲染了小说悲剧的色彩。念诗念到动情处,两人心灵交融,冲破理智相拥在一起。最后,维特差遣仆人去向绿蒂的丈夫阿尔贝特借枪。“当维特得知枪是绿蒂亲手交给仆人的,心里喜不自胜,便把枪拿了过去。”他将枪吻了千百遍,给绿蒂写完最后一封信,夜里十二点,维特开枪自杀。

读书过程中,很多地方和书中的人物维特产生了强烈共鸣。比如:维特所感受到的纯朴乡村生活的快乐,“我好高兴呀,我的心能感受到一个人将他自己培植的卷心菜端上餐桌时的那份朴素无邪的欢乐,而且不仅仅是卷心菜,得以品味的还有那些美好的日子:他栽种秧苗的那个美丽的清晨,他洒水浇灌的那些可爱的黄昏——所有这些,他再一瞬间又重新得到享受,因为他曾为其不断生长而感到快乐。”

比如,维特对孩子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同我的心挨得最近的便是孩子。我从旁观察,在小事情上看到了他们将来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们的执拗中看出他们未来性格的坚定和刚毅,在他们的任性中看出足以化解世道险阻的良好的心态和洒脱的态度,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纯洁,点污未沾!”

又比如,维特反对一味抱怨,强调要享受当下的幸福。“我们人啊,常常抱怨好日子这么少,坏日子这么多,我觉得,这种抱怨多半是没有道理的。倘若我们豁达大度,尽情享受上帝每天赐给我们的幸福,那么,如果遭到什么不幸,我们也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 “恶劣情绪既害自己,又害亲人,所以称它为罪恶是恰当的。我们不能使彼此幸福,难道这还不够,还非得互相抢夺各自心里间或所得到的那点快乐不成?请您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人,他情绪恶劣,却能将它藏于心中独自承受,而不破坏周围的欢乐气氛?”

还有,维特对人生的看法,“世上的事归根到底还不统统都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

小说命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书中并没有交代维特的年龄。由于此小说融进了歌德自己的部分经历,据推测维特的年龄应该是在22、23岁左右。因为歌德出生于1749年,而1772年歌德遇到夏绿蒂。歌德在完成“维特”之后,了却了一段情缘,把自己从痛苦的心境中解救出来。此后,歌德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起了重大变化,不再一味听凭感情的宣泄,而是主张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人生中青年时代的狂风暴雨式的激烈的情感,非常可爱和可敬。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 篇四

初读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时,我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只觉得少年维特的人生走得太匆忙,太短暂了,感到非常的惋惜。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九零后诗人王尧在中国人民大学跳楼身亡的消息,我很震撼。他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他的纵身一跃,老师、家人和所有关心他的人会有多么的伤心啊。

后来我了解到,像少年维特一样因心结没有打开或是承受不了现实的身心压力和痛苦走向极端的人还不在少数,不仅有少年,还有中年和老年前辈。在中国屈原是跳汨罗江而去的先驱,他的爱国情怀众所皆知。在近现代,中国的有王国维、老舍、邓拓、远千里、傅雷夫妇、杨朔、徐迟等前辈大家,也有像海子、顾城、戈麦、张纯如、殷谦、卧夫这样的后辈新人。戈麦是一位东北的小伙子,是一位向往江南的细腻诗人,在一个安静的夜晚,自沉在当年王国维大师溺亡的万泉河中,时年二十四岁;卧夫是一位喜爱海子的诗人,在海子卧轨山海关附近二十五年后也追随他的脚步而去,但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的灵魂已经与北京怀柔的大山融为一体了。

在外国的名人中,大作家川端康成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欣喜若狂,四年后的一天嘴中含上了煤气管。除了川端康成,还有梵高、莫泊桑、海明威、杰克?伦敦等大家名人,都没有走出人生的烦恼,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让人不愿意看到的方式摆脱了他们的烦恼。歌德曾经对他一个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说:“你要想成为一个强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向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的内心将会永远保持强大。”歌德不愧是歌德,当年法国皇帝拿破仑都是一边看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一边行军打仗的。他的学生听了老师的忠告,心理也开始变得很健康。

当我们读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谁会想到:“从明天起要做个幸福的人”是他的人生绝唱,他的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也戛然而止;当我们读到顾城的作品《一代人》的时候,谁会想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是他自己的人生找不到了光明,他的天才也在新西兰怀希基岛的山上随同那把斧子和绳子,就像是当年的崇祯皇帝一样挂在了异国他乡,失去了光明。海子,你若有灵,你还记得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吗?“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背后有一个维特的影子。

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有奋斗、有希望、有追求,也难免会有迷茫和困惑,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相关文章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优秀3篇】02-23

2022年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精选6篇)10-0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9篇】11-16

对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5篇)09-30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优秀10-14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优秀509-27

大一思政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10-14

新兵入伍心得体会(最新5篇)10-10

强军兴军心得体会(4篇)10-09

个人自我检视剖析材料5篇10-20

158 4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