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读后感(精彩3篇)

2023-11-04 01:23:18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3篇《三重门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重门读后感 篇一

重读了韩寒的《三重门》,感受到的和当年完全不一样。当年是当作神作来拜读的,而且一直是笑声不断。现在读起来,没有感觉以前那么好笑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长,对文章和书的要求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我看到的不再只是当年的那些东西。虽然现在说这些话可能有失公允,但也只是自己的感悟和总结而已。况且,一个人只有不停地总结和思考,才能让自己成长和成熟。所以看完这遍书,总是有点东西要说的。

经过这么多年网络的浸淫,比他会讲笑话的人、比他笑话好笑的见的多了去了。现在我感觉他书中这么多插科打诨看似好笑,其实是在卖弄,发自骨子里面的卖弄。当年韩寒不过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能有那么大的阅读量,而且还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信手拈来,实属难得。我们不能对一个孩子苛求太多,对吧?即使他是韩寒!但是正如刚才所说,当时的韩寒毕竟只是个大孩子,很多东西虽然用得起来,但只是从书里面看来的,缺乏自己的实践和对生活的理解,缺乏自己的感悟,用起来总是稍显生硬,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一股稚嫩,就像小孩穿着大人的衣服跳舞,这东西肯定是掩饰不了的。

但是我觉得这种卖弄和显摆只是人生成长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过,都经历过,只不过有的人长点儿,有的人短点儿,有的人时间长点儿,有的人时间短点儿,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韩寒成长了,在有了更多的生活经历之后,他不再只是漠然地接受着看到听到的东西,他开始思考了,而且思考的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深刻,更到位,所以他能写出“我们的Guanyuan觉得,一切可能引起的麻烦,都是可以就地掩埋的”这样的句子。这就是韩寒,一个写三句话就开始吊书袋的大男孩,一个想凭一己之力挑战整个社会的退学高中生,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赛车手、歌手、导演和作家,一个不断呼吁公平正义的八零后意见领袖。这就是韩寒。

另外,就书中批这个批那个的事再扯两句。韩寒批当时的应试教育,并在书的末尾写了长长一段关于这个的看法,俨然一个标准愤青(也许他就一直都是,甚至现在也是?)。虽然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并得到了大量关注,但现如今已经十五年过去了,应试好像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改观,而且更有越演越烈的势头。各种学区房、学位房这样的新概念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便是最好的明证。在当今中国,读书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而是唯一的出路!要不是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一路披荆斩棘,也没有今天坐在电脑面前写下这段话的我。所以我们都陷入一个怪圈,一面都大批特批应试教育的不好,一方面制造出了更多的书呆子,更多的高分低能的接班人!教育关乎下一代,关乎祖国的未来,理应被重视,但却成了今天的样子,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愿见到的。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试想再过一个十五年,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真的不敢去想,因为那个时候,我自己的儿子也要上中学了……

《三重门》读后感 篇二

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但我认为,同他那精彩万分,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相比,《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韩寒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只是,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写,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用了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双方如何互丢"生煎",写得索然无味且毫无真实感。或许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写得无趣,于是赶紧把笔锋一转,让主人公逃离现场——呵,什么都解决了。韩寒在《三重门》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识来代替生活阅历的不足。但我认为,阅历方面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在韩寒的小说中凡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情节,多是零星几笔,不敢多作停留。韩寒的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引人深思。可惜这种风格没能坚持到最后,当小说过半后,写到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起,也许是作者的智慧已经用尽了,也许是这段故事与他当时的处境太相近了,以致他无法如上帝般远距离地看着书中的人生。没有了距离,太贴近的故事似乎使韩寒写的时候施展不开,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几个人物,如和主人公同为体育生的几个同学,都无力再深入写下去了——隆重的出场,却无力的退出。

韩寒的小说中还有相当重的模仿痕迹,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上,韩寒似乎是边看着《围城》边琢磨着如何下笔的——韩寒写林雨翔,说他的获奖作文是从旅游手册中翻过来的,说他评论着那首卧梅诗时候的尴尬,说他想争夺文学社社长时的处心积虑……一点情面也不给,把主人公一点一点地剥了皮,揭出他内心的软弱,无能和虚伪来——明明白白的钱氏风格。即使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满了方鸿渐的影子,没有了自己独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韩寒终于不忍心再对小说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让女主人公Susan爱上了他,结尾的那几个电话,真是坏了他的风格。即使是差的小说,里面有一个人物形象鲜明一些,也会让这部小说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写着"轻舞飞扬"的小说。

《三重门》读后感 篇三

我记得我以前曾说过:韩寒写的《长安乱》没什么意义,我要去读读他写的其他小说后,在来讨论韩寒的文笔到底怎么样。在我休息的三天的里,我完完整整地读完了韩寒的代表作之一《三重门》。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另一位80年的作者,孙睿。他以《草样年华》而出名,这本书我也曾看过。他们有着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要以此作对比来表达我看完《三重门》后的感想。

先来说说相同点:第一,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是个平凡的男生。二人的相似之处是,平凡但很走运,聪明但不努力,且都能吸引漂亮的女生,并最终证明是自己的愚蠢葬送了爱情,结局都以女朋友的离去结束。这不仅是这两部小说的相同点,现在很多市面上的青春爱情小说都是如此。可这好像并不会使那些处于青春期的读者乏味,就像我看三重门时也感觉很有趣。

第二,书中人物的环境均在校园或其周边。这与作者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80后的作者几年前大部分都还在校园中,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校园中的人和事,最多就是校园旁边的一些小吃店。他们对此了如指掌,写起书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这自然还会让尚处校园中的读者产生很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他们正是这写青春小说的主要读者。这也是为什么像韩寒,郭敬明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第三,书中很多的搞笑场面。这些搞笑场面通常是以一些很不恰当的比喻或是很不合当时场合的人物语言组成。例如:林雨翔也是眼红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学社,临时忘了《父与子》是谁写的,惨遭淘汰。第二次交了两篇文章,走错一条路,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忘了唱颂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学乖了,大唱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再次落选。从此后对文学彻底失望。这次得以进了文学社,高兴得愁都省略掉了。(《三重门》),或是:周舟起初称呼我“老公”,可我觉得这个称呼有碍于我的男子汉形象的树立,总给人一种类似于李莲英的感觉。周舟又改口称我“掌柜的”,但是我既不开茶馆、卖大碗茶又不给人家钉马掌、打洋铁壶,我只是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大学生,这个称呼与我的身份极不相符,所以周舟又改口叫我“爷们儿”……《草样年华》这些语言很出乎人们对平常事物的看法,自然能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

当然,不同的人写的书肯定也存在不同点。第一,情节和故事发展是不同的。《三重门》的主人公的生活时期是在初三到高一,而《草样年华》的主人公则是一名大学生。同样是校园,可是大学与初,高中的生活毕竟还是有许多不同的。但这却与作者的生活是相似的。韩寒当时是刚离开上高中,而孙睿写《草样年华》是也正值大学气间。作者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情节和故事发展。

第二,二者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面貌是截然不同的。说实话,我看完《三重门》后,与我看《长安乱》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韩寒的这两本书毫无意义。虽然《三重门》写得确定精彩,也有人说是跨世纪之作。可韩寒除了在书中发表了一些对现在教育体制的不满外,就没什么积极因素或更深的思想内涵,《长安乱》更是胡说八道,我没看出什么意义。对于孙睿则不同,我很欣赏孙睿的文笔,更为欣赏的是,在他的书中总会告诉你一些道理。虽然书中有时还会有些少儿不宜的描写,但他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是劝人奋进的。读过他后来又写的《草样年华2》和《活不明白》后,更能感受他书中带给人的积极影响。他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面貌是完全超越韩寒的。这是最大的不同。

以上是我读完《三重门》后所发表的感想,不一定正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刃,智者见智吧。

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3篇《三重门读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三重门读后感】相关文章

2022年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精选6篇)10-0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9篇】11-16

对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5篇)09-30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优秀10-14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优秀509-27

大一思政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10-14

新兵入伍心得体会(最新5篇)10-10

强军兴军心得体会(4篇)10-09

个人自我检视剖析材料5篇10-20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心得体会202210-01

158 3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