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后感【优秀7篇】

2023-03-10 01:15:23

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这巨婴国里的巨婴,包括我自己,这些都是集体文化下的产物,因为巨婴的神性或魔性,产生了儒家文化,变态的孝道。并且我们也都在无意中制造着巨婴,并延续着巨婴的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巨婴国》读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巨婴国》读后感 篇一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起《巨婴国》这本书,因为很多朋友发现现在居然买不到该纸质书了。

一直还在纳闷这件事儿,今天朋友分享给我一篇文章,才知道该书出版商发出公告严明该书“因质量不合格”而下架了。从当前情况来看,“质量”应该不成问题,关键在于书中提出了不少挑战传统思维的观点,引来了很多争议和讨论。甚至还有评论说阅读该书感觉很不舒服,主要因为作者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行为、大众思维进行深度剖析理解,应该是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引来了争议。

书中不少观点对传统观念及儒家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关于“孝”的理解,作者扎扎实实地抨击了传统对“孝”的定义,甚至因此而在言辞上完全否定了“孝”道。然而,真正把书认真读下去的人,才会知道作者抨击的是虚伪的、不能以常理理解的、不能以法治管理的“孝”,他真正倡导的是真诚的、讲道理的“孝”,且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相处。只不过,作者没有顾忌任何人的接受能力和感受,没有把“孝”定义清楚,直接将“孝”否定到底,这确实挑战了不少人的神经。

其实,一本书往往是代表作者的研究所得、自身的感悟及观点的表达,读者应该学会吸取书中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部分,这也是读者应该具备的辨别能力,尤其对某些刺激到自己的观点,更应该给予尊重,而不要因为读着使自己感到不适就抨击对方。我还是觉得《巨婴国》剖析很深刻很到位,确实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症结。而且无论如何,无论内容多不合理,我们也应当尊重对方发声的权利。

《巨婴国》读后感 篇二

今天用很快的时间阅读了《巨婴国》,讲了一个人对于中国社会人性的看法,不能说是对或是错,只是一种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上还算清晰流畅。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观察社会及人性,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西方思想的延续,但是有自己观点并且勇敢去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从人性角度上去理解的话,中国社会是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社会,小到家庭,大到团体,几千年的集体主义不能说没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益处,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集体主义使得人类这个物种顺利存活下来,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资源极大的丰富,个体似乎脱离集体也能很好的生存,尤为明显的就是依据互联网生存的群体。

集体主义,这个曾经的宠儿,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桎梏个人的一把枷锁了,作者是从家庭成长、个人心灵健康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资源极度丰富,但是心灵日渐贫瘠的时代,自由、个性、自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是要走向一个自我实现的时代的,虽然会受到出身或是形势的局限。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是,人性的力量本身无对错,只要社会家庭给予包容、理解、爱,至少就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人本身也能活的很快乐。而这也和我之前的感悟相一致,以前以为人的价值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要成为像树一样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人,但是后来渐渐发现,这种想法抹杀了人性本身的自由、个性的成分,人活着,是为了自我更好的体验,不管是人性体验、社会体验、性体验、事业体验等,所以不论好与坏,都是一种其中的一部分,而胸怀这样的态度,人生便是充满乐趣的。活着很短暂,好好度过。

《巨婴国》读后感 篇三

提醒一下还暂未购买此书,或像我一样刚买完就后悔的朋友:如果你在看这本书时,对作者和此书有一个更合理的定位,会感觉好很多:此书不是专业心理学著作,只是谈谈他个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许多是偏激的)——从他做心理咨询接触案例的观点和角度。

它更像是一本微信公众号文章集锦,作者把之前写过、想过的,分类归集,然后在开头的第一章给这个“集锦”戴了个理论的帽子。但这个理论帽子戴的水平比较差,以偏概全时有发生,总认为几个极端或神叨叨的例子就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另外总拿电影、动画片的事儿做举例说明自己观点,实在不像是一个专业心理学家所为。作者的信条是“大胆的假设”,但没有“小心的求证”,另外再加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绝态度,总让我觉得他讲的太言过其实,有种想揪其衣领的冲动赶脚。

也因为是这样类似“集锦”的构成,各章节之间只有相关度,但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同样的观点和论据反复地多次出现,我认为如果从提出观点,并通过实例论证的方式展开讲述的话,此书厚度可以减少三分之二。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叫做《我身边的世界:巨婴国》。这样,读者的容忍度会高很多,毕竟每个人所认为的世界,都主要是他自己看到的世界,人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大家也可以谅解。

期中也确有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角度,有时间也可以看看。不过,总体上来说,如果你个人心智正常,身边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亲人朋友,那么你读起来可能比较难找到什么共鸣。

惊喜之处是:你会常常被作者所举的例子或作者自己观点的“神逻辑”逗乐,也着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权作一笑吧。

巨婴国读后感 篇四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习。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 要么你听我的, 要么我灭了你。 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 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 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 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 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被老板批评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 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 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 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 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 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 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 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 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 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 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 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 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为周围都是巨婴, 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残害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 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于面对一切。 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 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 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 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 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 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成人。 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 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 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 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 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 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 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 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篇五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选择去看心理学类的书,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但更多的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获得正能量。武志红的《巨婴国》读的特别“拧巴”,因为书中很多观点我都不同意,读着就想把作者拉过来争辩一番。

全书共有六个篇章,包括“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巨婴心理:共生”、“中国式好人”、“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孝就是顺”、“无回应即绝境”。我认为这些篇章展开的维度单一。共生、全能自恋、巨婴、失控、自我、能量这些词是这些篇章的核心词语。书中的社会公共事件在武志红笔下都可以用母婴关系来找到根源,认为这都是源于糟糕的母婴关系,然后导致共生、全能自恋等巨婴现象,巨婴的打击面如此之广:国人基本都是巨婴。而巨婴有几个特点: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共生就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巨婴和妈妈经常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一个共同体,之间构成的各种冲突,武志红称之为“共生绞杀”。全能自恋即巨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拥有偏执的自恋,按照武志红的说法这是巨婴最核心的理念,全能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整个世界围着他转;偏执分裂是全能自恋的延伸,一旦没有被满足便陷入绝望无助或者攻击别人,希望任何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武志红认为国人的心理平均发展水平没有超过六个月。

书中的种种负能量现象的确存在,武志红从巨婴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又该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些问题呢。看过一个TED演讲,积极正面的。思维是需要刻意训练的。因为根据人脑的构架,人需要努力才能看到正面效果。但相比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影响则更持久。一个胜利只会带给人们一时的兴奋,而失败则会带给人长时间的沮丧。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由好变坏很容易,由坏变好却难得多。所以我们更需要努力的去看事情积极的一面,刻意的训练思想更积极正面的思考。

最后摘录一段我喜欢的话:把诗和蓝莓酱抹在荞麦面包上,用树荫里的阳光做件毛坎肩,跟猫狗以及啄窗的小麻雀说说话,往深夜的咖啡杯里倒进碎星星,在心里装一个小女孩儿。你如果爱着生活,生活一定比谁都清楚。

巨婴国读后感 篇六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平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后感 篇七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巨婴国》读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巨婴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巨婴国读后感【精彩7篇】10-09

2022年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精选6篇)10-0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9篇】11-16

对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5篇)09-30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优秀10-14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优秀509-27

大一思政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10-14

新兵入伍心得体会(最新5篇)10-10

强军兴军心得体会(4篇)10-09

个人自我检视剖析材料5篇10-20

158 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