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优秀6篇

2023-02-10 03:55:56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虎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孝故事读后感 篇一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爱我们的长辈,用亲情,用温暖感动他们就能真正做到孝顺,并且做好孝。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二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二十四孝故事》。这根数讲述了二十四个有关孝顺的故事。其中《扇枕温衾》这个故事令我深有感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扇枕温衾》主要讲的是: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死了母亲,他从小就懂得孝敬父亲。酷夏时,常常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常常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读了这个故事,再想想自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去和父母发脾气,争吵,真是不应该。爸爸妈妈为了我,每天辛勤的工作,而回到家,不但没有得到我的安慰,反而是扑面而来的争吵。因为没有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而争吵,因为父母的一句关心的责骂而争吵,因为父母每给我准备好需要的东西而争吵……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一起去逛街。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开心啊。记得那时,我还扬言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小的时候你们照顾我,等我长大了,换我来照顾你们!”现在,我也算是半个大人了,可是小时候的话语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现在的许多人都一样,特别是那些所谓已经懂得感恩的年轻人。很多人长大了,长成大人了,就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了。嫌弃他们老,嫌弃他们脏,嫌弃他们穿衣服难看,走在自己身旁就感觉在拉低自己那所谓高贵的身份……

人,要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许多获得很大成就的人都嫌弃自己的父母。要知道,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的成就都归根于自己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养育与培养何来自己今天的成就?也有许多学生,包括我在内,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去和父母争吵。父母提醒自己不要总是去玩手机和电脑,自己就认为父母自己拿手机玩,而不让我玩;父母担心自己的安全,不让自己去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就认为父母在囚禁自己,不给自己自由……

其实,父母是很容易满足的。一句安慰的话语能够让他们满足,一个关心的动作能够让他们满足……我们是学生,不会象大人那样,给他们买衣服,给他们买大房子住,因为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可以好好学习,用好成绩回报他们。父母下班回来时,送上一杯水;疲惫时,给他们按摩;吃饭时为她们盛饭……这些小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欣慰,让他们满足。

以后,我不会再去和父母争吵,不会和他们发脾气。而是多为父母着想,多帮父母做家务,好好学习,以好成绩回报他们。希望大家也一样,多想想父母,多为她们着想,多为他们分担。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篇三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题记

孝,是什么?怎么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么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终于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该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永恒的,不会被磨灭的,因此流传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学习,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孝子。

孝故事读后感 篇四

我从来不曾对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准确地说,我讨厌她。

不知为何,我可以对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独她不行。

我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看过不少书,“扇枕温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读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为孝。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讨厌我的外祖母。为此我和母亲发生过不少的争执。爱在父亲和母亲中间,或许过多地,我会选择母亲。因为儿时,或许母亲陪伴我的时间更多。

我曾在母亲面前大诉我对外祖母的痛恨之处,母亲并非不为所动,但也无可奈何。我也并非不知道,让她在外祖母和我中间做选择,是很难的。虽然母亲一次次地选择了外祖母。

又一次,我和外祖母闹翻了。又一次,我让母亲伤心了。

那一天,我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不知为何,从哪儿听来了我曾在她背后如何如何讨厌她的话。她又摆出了她那副仁义无辜的样子。我怒火中烧,破门而出,拿起电话,大声对母亲吼道:“妈妈,你快回来,我们马上返回城里!”外祖母也听到了,她默默地走了。

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母亲并没有生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外祖母,我是你的母亲,她,同时也是我的母亲,你爱你的母亲,我也爱我的母亲。”

我顿悟,“母亲”一词并非我的母亲一个人的责任,同样,我的外祖母也有。我孝顺母亲,那便要先孝顺母亲的母亲。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和外祖母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孝”的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里提起的,孝不仅仅是对于父母,而我们最先考虑的应是他们的父母。

因为,像我一样,母亲也曾在外祖母的怀抱里牙牙学语。

像我一样,母亲也曾依偎着外祖母。

像我一样,母亲也爱着外祖母。

我顿悟,我明白了,孝是尊重,孝是行动。母亲,我一定会把孝运用到外祖母身上,我会好好爱她,像爱你一样。

时间悄然煮成一壶沸腾似你的清茶,芬芳依旧,爱依旧,孝依旧。

孝读后感 篇五

在这一本书中有许多不同的孝行,二十四孝只是冰山一角,它唯一啟示是教人们即时行孝,提醒世人孝顺自己的父母要从小的地方开始做起。从古代到现在,都有不同的孝行被发扬光大,而作者写这一本书是希望现代人能体会如何孝敬父母和改善良好的亲子关係,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俗语说:「百善孝為先」,这是自古以来不会改变的一种亲情,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出於天性,无怨无海的為子女付出一切,孩子的'成长和成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而子女爱自己父母也是天性,发自内心的爱,也自然而然关怀与设想,希望父母开心,无形中这就是做到了孝顺。

古代有狠多感动的孝子故事,而至今也有不為人知之孝子,让我最深刻的是「刻木事亲丁兰」。丁兰是一位懂得珍惜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时光,虽然他的父母早逝,让他无法尽孝道,但是他长大后,他对父母的思念,竟然刻了父母的雕像来侍奉跪拜,怀念父母的伟大,这一份爱真是让世人难忘。而让我最感动的故事是「以身喂蚊吴猛」,吴猛年仅八岁,就会灵机一动,设法让家人不受到蚊子的叮咬,竞然脱上衣让蚊子吸他的血,这种坚定毅力和勇敢的精神真是值得让人学习。

所以孝顺父母就要从小开始,孝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大道,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只要从「爱」做起,会发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孝顺的行為,而不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绝不是盲目的仿效,而真是能体会「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要以古代的孝子精神為榜样,把孝顺落实在现代生活中,让亲子关係更亲密、更美好。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六

今天我读了《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记忆最深刻的是《亲尝汤药》这个故事。

《亲尝汤药》讲述的是:汉文帝刘恒,当了皇帝之后,天下百姓都很敬重他,因为他治理国家很有方法,也很孝敬他的父母。他的母亲生病了,躺在床上三年,他每夜不脱衣服,伺候母亲,端汤熬药,整夜不眠。更让人感动的是,每次给母亲熬药,都要亲口尝一尝,直到没有问题时,才让母亲喝。汉文帝当了二十四年皇帝,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得到后人赞扬。

读完这个故事,我要向刘恒学习。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很多孝敬父母的典范,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父母生养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劳。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父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圈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成了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索取,不知奉献。

二十四孝故事,每一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热爱父母,孝敬长辈;学习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习他们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多为父母着想,为父母洗脚,做好自己的事情,让父母开心。

努力吧!让我们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优秀8篇)08-07

二十四孝故事读书感悟优秀5篇06-17

2022年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精选6篇)10-0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9篇】11-16

对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5篇)09-30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优秀10-14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优秀509-27

大一思政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10-14

新兵入伍心得体会(最新5篇)10-10

强军兴军心得体会(4篇)10-09

158 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