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0篇】

2024-03-31 20:34:10

这一学期我担任高二(三、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实践水平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编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0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上学期教学工作给我留下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教学必须要动脑筋

高二上学期主要教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专项。我备课比较认真,注意多方查找资料,注意研究教学方法,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驾驭课堂。除了必须教授的篇目,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选择的教给学生。如《春江花月夜》,这是一篇极其优美,艺术性极强的作品,除了查找资料,我自己也反复诵读思索,寻求最好的方法,为了避免学生阅读时不求甚解,我课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本子上写出鉴赏提纲,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阅读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于我课堂上引领学生做较深层次的鉴赏。我注意问题的设置,尽量让它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对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尽量注意用恰当的语言,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比如谈到人和景的关系问题,我便举婚纱照为例,西式礼服的一对新人必要配上欧式风情的背景,休闲装的后面就要配上自然风光,这是景和人的协调,如果一对漂亮的新人,后面只有一片纯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这是景对人的烘托。古诗词鉴赏题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请作简要分析”这样的要求,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区别,答案很难符合要求。我就告诉他们,如同桌上摆着钢笔,铅笔,格尺,橡皮,圆规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这些东西是什么,我们要回答,是“文具”,这叫概括,反过来,问你具体有哪几样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这叫分析。学生学会了一些答题的套话,这其实是好事情,是答题规范的前提,但问题是他们随便乱套,针对性很差,那一首诗上来,都说是“热爱祖国”“壮志难酬”……我便告诉他们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袜子要穿在脚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话,就要一项项对准,五个手指头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这才是准确的分析。有了这些比方,学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题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认识到,一个成熟的教师不应该太多依赖参考资料,对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个性的解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能力来。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复读上几遍,自己理解的透彻了,设计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就特别强,课堂效率也就更高。课外习题多半都有明确答案,但任何专家学者也会有出错的可能,所以对于习题答案我一样要反复考证,理解透彻了再讲授给学生,遇到错误的答案,我会把它纠正过来,不会拿专家的头衔压人强加给学生,我想一个老师不只是要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一种求知的态度,所以自己怕麻烦是不可取的。书后习题也要有选择的使用,有的题目比较空泛,我们的学生回答较为吃力,我们要动脑筋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或者干脆自己设计。比如,书后习题“请说说杜甫思想转变的过程。”这个问题,固然能够领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学生望而却步,就不如来个假设,“如果杜甫做个顺风顺水的太平宰相,他会写出怎样的作品?”而“杜甫有没有能力成为一位出色的宰相?”“为杜甫设计一条别样的生活道路能否成为事实”这些问题的讨论倒是学生更感兴趣的,我们一样可以最后把问题引申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来。

二、教师要多读书

我们应该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就要切切实实为这一桶水下足功夫,语文教师多读书是必须的。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备课的过程,有了丰富的储备,你的课堂讲授才能真正成为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它决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不是显摆,就像喜马拉雅不须显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须显示它的宽广,学生便自然领会到小溪与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讲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他做过八品的左拾遗,谏官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设为八品。杜甫为什么直言进谏却不被皇帝喜欢,如果就文本谈文本,你会理解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没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济世只是一厢情愿,这种理解也未尝不可,但应该说不够深透。我读过《唐太宗传》《忽必烈传》,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结果与自己有关,更与君主有关,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恐怕就会是另一番结局了,所以贤臣必须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马必须伯乐的慧眼。如果你不了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样纳谏的事情,你怎会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们学习《项羽之死》,学生会对项羽的“才华”由衷钦佩。但文章里有的环节让人生疑,如果你止步于文章本身,疑点永远成为疑点,你会被项羽个性的闪光之处深深吸引而忘却了考究。但如果你读过《史记》,加上进一步的思考,知道项羽实际上是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的弃军而逃,司马迁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的突出一点,忽略了全面,这样,你会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读书要动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这些东西不是你课前一下子可以准备出来的,必须靠平时的大量积累。所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读书。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课堂的确是需要设计的

这一点,我在前面一个环节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再强调一下罢了。我听过两位同学科教师的同一节课,明白了课堂上有无设计的区别,同样的知识点,我们都能讲对,讲明白,这是做好老师工作的基础,但学生是否有兴趣听,学习的效果怎样则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密切相关。同样是提问,一个老师分别向三个同学提问了三个大问答题,学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学却都把心放到肚子里,像没事人了一样,等待着老师纠正。老师差不多等于把上面一节课重讲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师,把大问题分解为十几个条理清晰的小问题,提问了十几个同学,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敢溜号,也同时用较短的时间回顾了一下上节的内容,效率显得高多了。其它环节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在大考中后一位老师的教学成绩总要高出前面老师一大块,这事情绝非虚构。

2、重视答题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偷懒,只教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方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语文科目,我们只能押题型,而不能准确的押到原题,所以学生把答案背得烂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时习题答案并不告诉我们思路和方法,或者编者所写的并不是很切合学生实际,多数时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归纳整理的,有的老师可能习惯于省略这个过程,等着学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视了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我们的学生绝没有那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那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必须我们去提供帮助,阅读鉴赏题,表达运用题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平时比较注意,今后要做更多的努力。

3、课下辅导跟得上

前面说过,我们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特别强,所以不要指望我们布置了,他们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们的督促检查工作必须到位。对于基础知识积累着一块尤其如此,该听写就听写,该提问得提问,该批改的试卷就得批改,否则学生就不重视。没完成好的就得反复督促,比如课文的背诵,有些老师也认为花那么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个人都舍不得时间,都少拿一两分,班级成绩自然要低那么一点儿,事实就是如此呀,学校这样考核,我们就得这样计较。

四、个人问题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坚持始终。比如作文训练,一上高中,就要求学生写随笔,记读书笔记,开始每周都查,后来改为两周一查,很多学生重视不够,收的时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务也很多,批阅起来的确花费不少时间,看着学生写的不认真又生气,后来改成了自愿交,结果,就成了没有人上交。我们的学生也是人呀,谁不得偷懒就偷懒,所以,我们老师首先不能带头偷懒。

2、对学生不够耐心

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始终让我头疼。原来做班主任的时候学生较给面子,故而体会不深。后来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学生,尤其是重点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状貌。常常是你讲得眉飞色舞,他们仍然在理化题集上运笔如飞,于是眉飞色舞就变成了横眉怒目,老师横眉怒目也难受,于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学生不看老师,我讲课也就不愿意在看他们,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气,再到文科班找点平衡,不知学生的感受,自己过得很痛苦。比如,布置了课文背诵,理科班学生就是不背,认可罚写也不背,课堂上没有时间死抠这个,于是我说,好吧,这些需要背诵的篇目我告诉你们了,背诵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我没法替代,你们看着办吧。私下里交代课代表找时间考,课代表也有点懒惰,征求了学生的意见,结果仍然变成了自己看着办,结果期末考试这个背诵题考了九分,我们的学生有的只得了一两分。这让我认识到,我们老师的工作有点像车夫,听话的喊“驾喔吁”就可以了,不听话的也不能等着他们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堑也未必就长一智,因为他们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时候往往就来不及了,但我们又不能拿鞭子赶着,我们教育的是学生不是骡马,但在电影《大笑江湖》中有个可笑的镜头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沈阳骑着驴子,驴头前边吊着一只胡萝卜,驴子就撵着胡萝卜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这个道理我现在想通了,但落实到行动上,我还没有想清楚,把什么东西变成胡萝卜,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学生前行。于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

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很有见地。

这篇散文,文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和复杂的情感,成了这一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强了朗读的分量。在分析语言时,我着重围绕一个“恨”字设疑,较好地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讨时,我不但组织、参与,而且结合文本描写的历史事实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

实践经验一再证明:要想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重要,选材更重要。语文课本里面的文本,文学性应该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学性不强,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别说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爱教。看来,喜欢是硬道理;要喜欢,就得有魅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也。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高二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高三,尽管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投入十分积极的,毕竟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关键选择。而这届高二学生是从高一升到高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也许下学期教师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热情。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一、“咬文嚼字”赏小说

必修(五)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篇目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以往教小说,我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出发设计三个方面问题。如,概述故事情节,归纳人物形象,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等,基本上属于粗线条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不足在于学生对文本语言得解读品味不深入,浮光掠影,而且是被动式的回答问题,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的了解,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就难以体会出来。而“咬文嚼字”教小说,同样是设计这些问题,但我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找答案,从语言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与作者的描写目的。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第一课时教学,我基本上是处理与本节选有关的人物故事。但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说开头插入交代李小二与林冲的关系时,用了哪些词语来体现林冲有恩于李小二?学生带着这一个问题读文本,他们就能很快找到几个词语:“看顾”、“陪话”等,明白了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目的在于突出林冲曾有恩于李小二,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讲到李小二店来了两个不速之客时,我从动词妙用角度设题:一前一后的两个人进入酒店,作者都用了一个动词,请找出来并说一说运用这个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从文中找到“闪”字。我要学生起来评析这个自得妙处:学生说,这“闪”字不仅写出人物动作之敏捷,也让人看出他们的鬼鬼祟祟与神秘的表现,也就自然地引起了李小二的格外关注与怀疑,促使李小二一面做出应承,一面悄悄要老婆密切注意这两个来得“不尴尬”的人,于是有阁楼偷听密语的情节发展。第二课时教学,我的重点在于处理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作用。如果只单纯要学生找出语句,仍无法深入体会小说语言的魅力与人物内心情感。因此,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应得句子的同时,再找出最有“形象感”的词语。比如,描写雪景的句子:“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中“卷”字的赏析;“那雪正下得紧”中的“紧”字的妙处。一卷一紧,把学生的思路就引导到故事情节上来:正是雪大,衬出天气的寒冷,寒冷让林冲冒雪去几里外的酒店沽酒御寒;正是雪大,把草屋压倒,林冲只好到山神庙暂宿,正好偷听到庙外人的密语。学生联想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艺术的高超:雪,不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雪还救了林冲一条命。更重要的是,雪,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草屋被烧是人为的,林冲果然是被逼上梁山的,小说的主题到此也就明朗了。

因此,“咬文嚼字”教小说,尤其是名著的教学,无形中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名著语言的魅力,感受到汉语言得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主动阅读名著的热情,提高他们欣赏名著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文、言并重”品文言

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大多只注重文言知识点的疏理与积累,这种教学其实是一种功利性的教学行为,也是对“文言”资源的一种浪费。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许多优秀的作品几乎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古往今来,多少优秀的文化名人无不是从吟咏文言中汲取深厚的文化营养。鉴于这样的认识,本学期,我在文言教学上就有意识注意“文言”并举的教学,引导学生多品“言”,在品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文言的“质美”。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多角度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辞与法。”像李密的《陈情表》,就是在反复多样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抒发的“亲情”、“苦情”、“忠情”,更体会到作者的“隐情”。

(2)从语言描写入手把握形象,在形象欣赏中理解人物情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如《项羽之死》的教学,我以三个场面描写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从语言中找形象:当四面楚歌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在慷慨悲歌中,再现一个多情善感、有血有肉的失败英雄形象;在东城“快战”中,引导学生抓住“快战”、“瞋目叱之”、“何如”等语言,把一个勇猛威风而又自负的项羽形象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的情节,我引导学生品味一个“笑”字,在“笑”中看到一个知耻重义的项羽。

所以,文言文教学不能太功利性,从上课情况看,学生更愿意听老师从品味语言中来领略文言的质美,这一点会成为我今后教学的一个努力的方向。

三、“浅入深出”讲《论语》

作为儒家经典文化的《论语》,在教学上,如果“以深解深”,那么势必让学生感觉高深难懂,甚至会认为那只是“孔子的思想”而与我关系不大,这样,我认为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的思路是,一定要让学生学完《论语》后感觉到《论语》的智慧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在自己的身上。因为,《论语》归根结底,就是讲“做人”的道理。这样,我在上每一节的内容时,都要“浅入”,即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日常表现,要求学生对照生活,对照自己,然后,再抛出《论语》的思想核心或者问题的实质,让学生在“能近取譬”中,领悟到《论语》的人生智慧,进一步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例如,讲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节,我就先讲现在社会上一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人害己害国的例子,再对照孔子的富贵观念,就明白了作为君子,对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从而看到孔子在物质利益面前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总之,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做到“常教常新”,“常教常悟”,“常教常得”。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民,在海上三天两夜捕鱼的经历”,它的故事的寓言性具有震撼性人心的力量。那苍茫的大海、孤独的老人、艰辛的搏斗、不屈的灵魂会激发也激励着学生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学生会从一部伟大的作品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他们会用老人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在遇到挫折时战胜自己。

从单元安排来看,这是一篇小说自读课文,在前面三篇小说的教学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抓住老人的心理活动,分析老人的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旨。因此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是圆满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二是自读文章,筛选出老人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和句子;三学生讨论并概括出老人的形象;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体味老人形象后的人生寓意。

这节课我基本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老人与海》电影情节导入到了解故事内容,从分析故事情节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从深入感受人物真实而强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终探究小说的象征意义,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节奏紧凑顺畅。但学生对老人的形象的总结,语言不够凝练和准确。

通过这节课,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也通过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了小说的主旨桑地亚哥不止是一个勇敢面对失败的硬汉,更是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在战斗的残酷中展现生命的价值的真实而强悍的胜利英雄。同时学生也领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励了自我要如桑地亚哥一样,在人生长河中坚守生命尊严,为了理想永不言败而且永不停息地奋斗。

在课堂的层层推进下引导学生从模糊到清醒、从理解到深受感染。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这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激励着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长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不停息坚持人生的方向,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然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对于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都还有很多不足,我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弥补、加强、完善。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一、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艺术。

(1)欣赏人生格言。翻开文化经典,我们的确会发现,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庄子》《荀子》,都能找到许多既精炼而又富含人生哲理与文采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欣赏修辞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文化经典又一语言特色:孔子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等。

(3)欣赏描写语言。作为散文,先秦诸家十分注重细致逼真的细节刻画与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欣赏人物对话。先秦散文中,用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神态、形象,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5)欣赏积累熟语。现代汉语许多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熟语也是来自经典论著,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积累并运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经典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说理艺术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的体例,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观点,其说理方法与艺术都是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从中加以提炼、归纳、运用。

(1)逻辑推理与思辨色彩的说理艺术。

(2)寄寓深刻而又形象的寓言譬喻的说理艺术。

(3)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又论据典型的说理艺术。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诸子百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在其“说明”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语文选修课程,教师眼里看到的首先应是一篇篇充满魅力富有个性的“大师级散文”,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阅读、品赏,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文学涵养中去领悟大师们卓越的智慧。

当然,本学期在教学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论语》《孟子》的解读还不够全面与渗透,还处在边学边教的层面,还无法有独立的见解等,这些都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自学、领悟、提升,才能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东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今天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两段,在了解了组要战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事迹的基础上,对联纵的失败也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过鄙人在这并不想多费一点周折,我大概概括几点:用人失当、战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刘老师问我们目前有什么想法,我有所思却不知何以言明,周围的同学被一个个叫起,道着大同小异的看法。我不问自答:“要做到绝对信任这是不可能的事,当他们在联合攻打秦国时一定会量着打败秦国以后自己怎样才能吃掉这个大肥肉。”

当时心里还有别的话,不过不善言语,所以作罢了。

先说说看灭秦失败的见解吧,以鄙人对战国时期各国的恩怨模糊的记忆,和个别诸侯国主上的失策,可以断定“合纵缔交”的战略是终归失败的。若不是齐人私下撤军,亦不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失败退场;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函谷关)”;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于“从散约败”!说到底,“从散约败”的原因仅说是私心作怪导致的也不足为过。

我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六国灭秦以胜利而告终,结果又会如何?在那时候,秦国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谓地大物博。这块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来者会怎样对待它,我们可想而知!必定是强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丝毫不拥丝毫。战国时弱小者如中山国、卫国和楚国等,这些小国命中注定被欺负,不论孰胜孰败。如齐国和赵国,这类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无疑是获利最多的。当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自己以后,固然走秦国的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假设齐、赵中一国举兵天下,而各诸侯国又恐惧,又“会盟而谋弱‘齐(或赵)’”,我想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国那样是哪里了。毕竟两家都在亡秦的时候占据了肥饶之地。因此,统一天下者要么是齐国,要么是赵国了。

回到史实中来,在“从散约败”以后,各国居然“争割地而赂秦”,简直可笑之极!难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慢性自杀的行为吗?我想并非如此。毕竟缔虽败,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这是不行的,我想问题出在诸侯国的君王身上。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国土和人民考虑在内。

不论是谁统一天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和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循环法则。

以上就是《过秦论》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任教现在的两个理科班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我想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

2、 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3、 合理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作业要求更加灵活,只要能达到巩固目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11篇04-28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1篇)04-10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6篇04-07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03-23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学反思【精选703-11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4篇】02-11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4篇01-30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4篇】12-03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0篇)09-14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0篇09-08

157 4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