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3-08-01 10:08:07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虎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历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历史的教学反思 篇一

今天在高一(12)班上课时,气氛比较沉闷,提到分封制、宗法制这些历史概念时,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及内涵很陌生。比如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联系的纽带是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反应迟钝,表情木然。及至后来用PPT展示秦统一的过程时,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对照着屏幕作一些记录。

课后,我仔细分析了原因,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课堂的沉闷以及师生互动的减少呢?这堂课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也是我新课的第一节课;课堂设计中也许是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计的问题理解要求高,给学生的铺垫性知识太少,造成学生思维难以跟上课堂节奏;这几天,翻了几本教学理论书籍,书中提到课堂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不是发展了是判断教学成败的关键,看来,我更多的是关注了我如何去上课,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包括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成为装饰门面的做法,课件中堆砌了过多的知识点体系和大量的史料及图片,上课时更多地是在展示课件,学生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接受和消化了,则关注得太少。其实我还是充分地准备这节课的,但课堂瞬息万变,看来预先设计好教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课堂是生成性的,根据学生和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课堂设计应是我下面着重要做的一件事。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上课也是这样的,讲的知识点,引用的材料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听得懂,并且因为你上课有生成性知识出现,有启发,这课就是成功的,你的教学就是有效性教学。

今天在高一(7)班上课时,这种体会颇深。课的题目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首先分析题目,让学生对本课结构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师:课文各子目与课题存在怎样内在的联系?

生:法令出一叙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及逐步完备。

(我补充了古代官僚体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维护皇权,皇权至高无上。自我感觉这样设计还是有必要的。)

师:君权与相权这一目与课文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君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是皇权越来越大,君主专制政体欲来欲强化。

可是对于选官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和主题的关系,叫起来的几个学生都不能阐述,呆站在那里。

思考后,才明白高一学生毕竟是从初中才上来的,并且初中历史边缘化已是普遍化现象,因此,提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可以试着把明显的联系让学生回答,而理解难度较大的则通过教师通俗讲解让学生明白。

历史的教学反思 篇二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处于和平时代的孩子简直等同与卡通故事中的虚拟情节,过目就忘,与自己的生活并无关系。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从对伊拉克战争等新闻报道入手,展开了对战争话题的讨论。如通过了解新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实况,你对战争有什么认识?你怎样看待“萨拉热窝事件”? 针对那些地区性的冲突和矛盾,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学生发言很踊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从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的新闻报道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就是身边的`历史知识,体现了历史学科与人类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因为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是仅把课本知识作为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形象的生活世界。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当然就会有不错的学习效果。我以后要尽力把这种方法坚持下去。

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在教学中如果能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过去历史课教学中“以教代学,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将会成为历史。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比较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当然,在“探索”式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只不过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权威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建议者、指导者,在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少一份指责,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特别是当学生表述的内容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观点不一致时,千万不能较易否定学生的话,否则,他“探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我们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环境、机会,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5篇《历史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5篇】04-17

历史教学反思(精选8篇)02-27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10篇】02-11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8篇】11-19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10篇】08-18

历史老师教学反思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2008-16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8篇】08-15

历史教学反思精选3篇08-08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10篇】07-29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10篇07-11

157 2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