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政府新政的出台,各地茶商茶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从春茶茶市的淡,到现在节假日的冷,也许还有部分商家在期待新政之风赶紧吹过,但是从各地的动态中能看出,大部分的地方政府、茶企都在积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谋求新的发展之路。
在分析到中国茶业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中国缺乏真正的大品牌,茶企都在各自为政,不仅竞争激烈,生存也是步履维艰。但是最近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地方好像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团队的重要,很多地方都在采取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抱团发展。
“依托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的发展思路,集中茶叶优势资源,与时俱进,抱团发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强强联合模式,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地域品牌。川茶集团的成立、永德县茶叶企业集团成立、中国品牌普洱茶消费联盟的成立以及各地茶叶商会的成立等等。显然大家都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福建永利汇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雪
茶企“抱团”发展势在必行。各中小茶企抱团发展,集中茶叶优势资源,与时俱进,可以衔接大市场承接大订单,既系统又节约宣传成本,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强强联合模式,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地域品牌。然而,在如此明显优势下的抱团发展目前还仅只是一个趋势。每个品牌都有区域性限制,要找到一个共同点很难,并且要有领头的企业,还要分配好各方的利益。
因此,各县市在茶企抱团发展问题上应寻求一下两点建议: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寻求政府支持,把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二是加强自身企业的管理,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
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闽茶虽可抱团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闽茶企业众多,但良莠不齐,抱团会形成较大的反差,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云南大昌号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
最近,媒体也在热议这个话题,政府新政的出台,是好事情!是以引导产业转型为出发点的,是为了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今年政府新政的出台,极大的抑制了礼品市场,茶叶行业发展至今,一直依附在礼品市场这个大树上,尤其是各地的名优绿茶,春茶上市,地方政府主动参与虚炒新茶价格,媒体竞相报道,于是,大批绿茶就堂而皇之穿上华丽的外衣,以“极端奢侈品”的身份被送到高官权贵的办公室里。
近年来,茶叶包装越来越奢华,包装成本超过茶叶成本,这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大量浪费社会资源,追求浮躁,会使我们快速的消耗地球不多的资源,低碳环保,简约包装,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很多名茶,特点非常突出,市场很好销,但还每每要以赠送给某高官、某国际名人为荣,殊不知,那些名人,可能根本就不喝茶。
不是新政要“革”茶界的“命”,是茶界落后的营销手段在“慢慢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面临新政,茶界,还是好好练内功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正为实实在在的顾客创造更多价值,这才是根本。
任何“联盟”、“商会”、“集团”的所谓抱团发展,往往走形式化,成功的案例极少,不解决问题,好好练内功,少些“忽悠”,实实在在用茶道精神来营销茶,方为正道。
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继凡
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以及外来资金涌入到相关茶产业,导致茶业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可以说,未来不久,茶行业将面临着一次洗牌,那么如何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顺利的生存下来,显然,抱团发展相比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的竞争实力要大的多。通过政府的职能引导,以龙头企业来带动,成立茶叶协会、茶叶联盟,把各个茶企联合起来,抱团出击,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目前,像黄山市这边茶业企业抱团参展、到各大媒体宣传就是这种方式的体现。另外,因为各个茶企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所以,组织抱团的同时,也要做好前期的标准化工作,认真筛选,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在团队当中,而毁掉了整个茶产业链。
湖南省香木海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开智
我个人认为妄图用简单的抱团来解决中国茶业没有大品牌和竞争激烈问题的想法是对市场经济和马克思理论缺乏认识的表现。商业活动的本质是残酷的,完全适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国各个茶企的掌门人大多先为茶人,后为企业家,这是许多中国茶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原因。
一家企业的成败,取决于自身条件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如果你能满足市场需求,你就有存活、做大的可能,你不能满足,那么不管你跟多少企业抱团,最后还是以失败破产告终。所谓“依托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其实是理想化、理论化的口号,实践中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目前的中国企业环境中还存在很多障碍。
当然不可否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大势所趋。比如欧盟的成立,就是欧洲各国为了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与曾经解体的苏联不同,欧盟是经济利益诉求而结合,苏联则是政治利益诉求的结合。马克思理论指出,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水平。欧盟之所以产生,苏联之所以解体,其核心问题都在于生产力水平。
所以我认为,茶企抱团和地区性品牌的建立是大势所趋,是地方资源最优配置在未来企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但如果现在单纯地想要凭借这种模式来躲避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则是一种幼稚的思维。终将面对的是苏联解体式的局面。
湖南易道茶业有限公司大区经理贺启文
未来中国的商业可能是连锁化、品牌化、集团化,所以抱团就成为趋势,抱团可能在商业的寒冬,经济的趋缓的环境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实抱团的优势不言而喻,抱团后的资金优势、广告影响、规模化、资源集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成本控制,这些都可能是抱团后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抱团后的管理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大家心往一出想,力往一处使,如何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何更好的规划资源,合理的安排人员安排,也许这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同时抱团后是否会导致创新性的不足,大家的思想是不是会出现僵化,这同样值得深思。所以百家齐放和一家独唱究竟孰优孰劣,还是交给未来的市场和我们亲爱的消费者吧!
安宁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东
一昧求大的年代。茶,你的明天在哪里?
大龙头!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抱团发展应运而生。期望总是好的,但是否真的能实质性的改变些什么?就只有拭目以待了!
记得一句谚语说过“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却是一条虫”。话难听,却道出了一些事实存在的问题,为何?
“抱团发展”、诸多的大,是什么促生这样一种形式的出现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外来的狼多了,如果本地的狼再不成群,那么将很难于应对日趋改变的颓势。成了群,守住了山,接下来呢,又当如何?还不是各安各心,各逃各命!
依我之愚见,倒不如借市场催生出的紧迫感将以上那些诸多形式上的“大”转而化之为“大自觉,大自律,大规范,大标准。”真真正正的从根本上去改变市场纷乱的现状,严以律己、良心制茶,还消费者以信心。拨乱反正,彻底的改变无序竞争的茶市乱象。
通过行业的自觉、自律,促成新的茶行业规范生产标准,催生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产就是产,销就是销。进而将行业内浑水摸鱼、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之辈罗列于市场之外,还茶行业一个井然有序的晴天。
大,形也;强,势也。
大而必强?还是强而必大?
宁德市晨兴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邦凤
所谓“依托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的发展思路,集中茶叶优势资源,与时俱进,抱团发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强强联合模式,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地域品牌的思路不是新模式,这个思路在福建的宁德和福建的闽南早就形成,并发展了一段时间,对于这个模式有利有弊,重要是抱团之后如何操作,产品的质量如何把关,福建宁德有福鼎的白茶抱团,福建福安有坦洋工夫红茶,闽南有铁观音的抱团,他们参展多由茶叶协会统筹安排,发展的也确实不错,对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强强联合模式,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地域品牌,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政府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推动,川茶要走这条别人已经走在前面的路子就要学其优势模式,避其不足的地方,这个模式根据目前的闽茶的抱团发展状态,本人认为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与协会的引导与推动必不可少,比如政府的扶持力度。
2、抱团内的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包括项目的补助平衡问题等问题。
3、抱团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把控问题,是否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与依据。
4、企业的抱团准入标准等等问题。
5、产品的定位问题。
只有在理清以上问题后才能更好的推动抱团发展
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斌
抱团发展,在于合力。首先是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拉后腿。只有把市场做大、做好,把消费者吸引过来,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共同发展才能带动行业进步,百花齐放才能繁荣市场。
云南大元昌茶业有限公司
茶企抱团发展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打破当前小而散的局面,既系统又节约宣传成本,统一行业标准,同时把品牌做大做强。弊在于每个茶类都有区域性限制,其品牌和实力良莠不齐,抱团会形成较大反差,要找到一个共同点很难,并且要有领头的企业,还要分配好各方的利益。
目前的中小型茶企分散化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偏低,规模化企业数量较少,资金、人才、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匮乏。因此,若要做大做强品牌,则必须将零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抱团中起带头作用,增强企业联合体综合实力,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全面提升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产业整体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抱团发展是一种趋势性模式,川企、黔企和闽企都有在尝试这种新型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此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茶品牌,让广大中国茶人亲身体验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茶的文化魅力。
大元昌以阳光和人文为本,以茶为媒,坚持原生态产品,坚持高品质,在传统中精进创新,引领绿色尚品生活。
Copyright © 小壶泡茶 苏ICP备190633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