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描写菊花的句子精选句子【精选6篇】

2024-03-28 19:48:57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外貌描写菊花的句子精选句子【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 篇一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 篇二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村即事

[元]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解答时要对所描写的“山翁”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理解其形象意义;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感情。

答案:通过描写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概括诗歌所塑造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外貌、行动描写,首句刻画出人物的英姿勃发、信心百倍;第二句突出人物勇往直前、斗志昂扬的形象;第三句的“卷旗夜劫”又表现出戍边将士有勇有谋;末句“乱斫”“缺宝刀”又刻画出他们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答案: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邹明府的形象要抓住诗中的相关叙述和描写。“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通过写马的瘦弱来表现邹明府为官的清廉;“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是说邹明府为偿还欠债,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期满了伴着他的还是那些书;“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注】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这首诗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景物描写来赏析,所以回答时要从景入手,先回答写了哪些景,具有什么特点;而“人”是在这种景中活动的,所以这种景就自然烘托出具有相应特点的“人”。

答案: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形容冷辉,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胸怀澄明、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沙子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

苏轼描写沈郎的形象有何深意?试简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分析词人塑造沈郎形象的深意,首先须分析沈郎的形象特点:“多病不胜衣”见其身世浮沉,境遇落魄;“不闻鸿雁信”“时听鹧鸪啼”表现其思念亲友,忧伤、寂寞的情怀。另外,借助注释又可知词人是想借沈郎自比。

答案:“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自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寂寞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注】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 然:通“燃”。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 篇三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等,而李清照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般鉴赏家都评价为“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相比,形象地刻画出思妇憔悴清瘦的特点”,但学生总觉得情味不足,无法透彻理解个中滋味。那么,该如何还原词人的当时体验呢?

我让学生尝试用假设替换法,还真品出别样滋味。现将“替换”的过程叙述如下,以供同行斧正。

一、将“黄花”替换成“海棠”“芙蓉”等好吗?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以浪漫笔触刻画秋海棠芳华灿烂却又郁郁寡欢;袁牧《秋海棠》“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着意突出秋海棠的娇艳妩媚却高洁淡泊。而唐寅《妒花歌》中“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雨;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装”更是逼真地摹写出海棠的轻盈娇媚。骚人笔下,海棠大多是窈窕慵懒、娇媚多情的。

白居易《木芙蓉》有“晚函秋雾谁相似,如玉佳人带酒容”,以花比人,心随花醉;王安石《木芙蓉》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赞美木芙蓉盛开的旖旎景色;徐铉 《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描绘木芙蓉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文人极写木芙蓉之姿容,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之美。

当然,秋雨芭蕉、霜中芙蕖,也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唐多令》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寄托离别的孤寂凄凉之感;葛胜冲《点绛唇》有“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梦魂逐雨,更令人觉得凄恻;霜中芙蕖,枯干败叶,“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李Z《浣溪沙》),往往只用于描写景物的衰败寂寥,难以描摹人物情态。

黄花即,文本中的至少有以下特点:一是时令:“佳节又重阳”,点明已是深秋,“玉枕纱厨”说明秋夜已“凉”入肌肤,是“透”入骨髓的寒冷;二是物态:词人不着意的形态,却突出“暗香盈袖”的东篱菊丛,站立着日渐枯萎;三为人情:佳节依旧,赏菊依旧,而人事已非。

“雾云”的一薄一浓,也是情感的延宕之变,真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之状;永昼之长,也是愁情之长,寒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佳节又重阳”,“又”是不止一次,透露出与丈夫分离已不止一个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又”字,不知含有多少思念的孤寂悲凉的情愫。试想,在秋凉难耐、黄花憔悴的重九,女词人或伫立院中,或徘徊菊丛,孤枕难眠,举杯独酌,是多么孤寂凄凉啊!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用极富表现力的辞藻赋予菊超凡的意韵。选择,是精心挑选的对象物,或是妙手偶得之。选择,一为照应重阳的时令特点和上文把酒东篱的无聊行动;二为黄菊雅淡、清秀,也酷似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三为秋寒中的,人花相映,倍添凄凉意味。这里选择黄花是恰到好处的,黄花是衣带已宽、形销骨立的。

二、将“比”换成“如”“若”“似”“宛”等行吗?

古典诗歌中,秦观《踏莎行》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等诗句的比喻已是新颖别致了,但夸张式的比喻实属不多。夸张式的比喻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李白《赠汪伦》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程度不等的比喻”,往往突出喻体的特征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诗人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的高标逸韵。黄色的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品格的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人比黄花瘦”中,取喻黄花已是新奇传神,将深闺怨妇喻为,能较准确地描摹出深闺怨妇宛如西风凋残的“纤长清瘦”的黄菊。再用夸张式比喻,更能描摹别离中的憔悴和期待,描摹比萧瑟的秋风摇曳着的瘦菊更羸弱的形销骨立、弱不禁风的思妇。

三、将“瘦”换成“枯”“弱”妥否?

虽然古代美人有“环肥燕瘦”之说,但词人的“瘦”不是“以瘦为美”。而同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样,是夫妇睽离之感。

再品全词,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三点:一是时令之“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孤枕难眠的凄苦之情。将感觉与触觉的关节打通,“金兽”“玉枕纱厨”虽显豪华气派,却是冰冷难触,玉枕孤眠,纱帐独寝。“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二是心境之“愁”。“薄雾浓云”是愁景,“瑞脑烟缕”是愁丝,“把酒黄昏”是浇愁愁更愁,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盈袖”的呢?三是愁情之“浓”、持续之“久”。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都似“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度日如年之感。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人何以堪?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枯”“弱”等虽也可表现词人身枯气弱的特点,如果用“枯”“弱”等字,突出形同槁木、毫无灵性的人的真实形态,过于写实,且欠缺美感。一个“瘦”字,既形似又神似,是佳人因思念而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神韵。

古诗词中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屡见不鲜。“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欲借春光盛衰交替表达伤春念远之情;“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纳兰性德《浣溪沙》),似写梅花的清瘦韵致,实写比江梅清瘦、孤傲的离去的侍妾沈宛。他们以男性作者的身份去揣摩依红偎翠的生活,虚拟女性的憔悴的情状,当有造作之嫌。

“诗缘情”,尤贵内在之情味,李清照词作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倍感亲切。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人比黄花瘦”中,怎一个“瘦”字了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瘦”字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是绝无仅有的神来之笔。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 篇四

关键词: 《千只鹤》 象征手法 艺术风格

运用象征手法,是川端康成文学的主要特质之一。文字作为事物与精神之间的载体,间接表现出某种感情状态或精神意识,这样就将小说从写实主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川端康成的象征手法往往重在表现内心感受到的幻境声色、意象等,带有神秘性的暗示美。《千只鹤》的象征手法纯熟而细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巧妙地呈现出了人物矛盾的内在心理与感情纠葛,令人回味无穷。

一、事物的象征

事物:千只鹤

千只鹤象征的是菊治的相亲对象——稻村雪子。雪子这一艺术形象是通过菊治的视角展现的,菊治对雪子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那位小姐手拿一个粉红色绉绸包袱包里的小包,上面绘有洁白的千只鹤,美极了。”[1]这洁白的千只鹤图案给菊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子点茶时,周围好像有千百只白色的小鹤在不停地飞舞。在菊治和太田夫人发生肉体关系的那一天黄昏,坐在回家的电车上,望着落日,菊治闭上眼睛看到的却是雪子包袱上的千只鹤,在眼前的霞空里翩翩起舞。在菊治眼里,那翩翩起舞洁白的千只鹤是雪子的化身。它象征了纯洁、清纯、美丽、无道德上瑕疵的雪子。

二、人物的象征

人物一:雪子

雪子在文中的出现的次数和对雪子描写的次数都非常少,在作品里,她只有两次出现在菊治面前。一次是应栗本千加子之邀赴她的茶会,这次赴约也含有相亲的意思。菊治第一次见她就对她包上的千只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雪子又应千加子之邀为菊治点茶,在菊治眼中,与千加子和太田夫人过去所经历的紊乱纠葛相比,雪子是不寻常的,文章这样写道:“菊治感到这位点茶的小姐的纯洁实在美。”[2]后来具体地写了雪子点茶时的神态:“她那纯朴的点茶做派,没有丝毫毛病。从胸部到膝部的姿态都非常正确,可以领略到她的高雅气度。嫩叶的影子投在小姐身后的糊纸拉门上,使人感到她那艳丽的长袖和服的肩部和袖兜隐约反射出柔光,那头秀发也非常亮丽。作为茶室来说,这房间当然太亮了些,然而它却能映衬出小姐的青春光彩。少女般的小红绸中也不使人感到平庸,反倒给人有一种水灵灵的感觉。小姐的手恍若朵朵绽开的红花。小姐的周边,仿佛有又白又小的千只鹤在翩翩飞舞。”[3]这一大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个有高雅气度、非常亮丽、水灵灵的脱俗的美少女。还有一次又是千加子擅作主张,把雪子请到菊治家。这次川端没有具体地写雪子的外貌,只写道:“客厅的拉门敞开着,小姐坐着靠近门口处。小姐的光彩仿佛朦胧地照到宽敞客厅的昏暗的深处”,“小姐系的也是缀有菖兰花样的腰带”[4]。寥寥几十个字,就把雪子这次外貌和衣着介绍完了。其后,再没有正面描写过雪子的形象。这次造访,只是通过菊治的回忆将昨天见雪子的感受描写出来。菊治收拾着昨天用过的茶具,“他觉得茶室里仿佛还飘忽着小姐的芳香”,“也是为了眷恋稻村小姐的余香”[5]。稻村小姐的来访,使菊治彻夜难眠。然而,此后,稻村小姐再也没有出现在菊治面前。只有那千只鹤的图案和雪子留下的余香让菊治一直难以忘怀。对于菊治来说,稻村小姐是纯洁的、美好的,菊治感到自己不再纯洁,是与她处于不同世界的人。虽然菊治内心里也是倾慕雪子的,但稻村小姐纯洁的美对他来说是光,是梦幻。纵观之,《千只鹤》的重要人物,无论是菊治的父亲、栗本千加子、太田夫人、太田文子还是菊治本身,皆于道德有亏,相比之下,唯有雪子纯洁、美丽、无道德上的瑕疵,她所象征的正是另一种崇高的无法企及的虚幻美。

人物二:栗本千加子

栗本千加子可以说是贯穿整部《千只鹤》的一个人物,正因为她举办茶会邀请菊治与稻村小姐相见,并在她的茶会上,小说的主要人物聚集在一起。虽然栗本千加子为菊治家帮了很多忙、做了很多事,可是在菊治眼中,她总像她胸上的那颗大黑痣那样丑陋。菊治是在八九岁时随父亲到千加子家偶然看到她上的黑痣。当时菊治的年龄还小,可从那以后这颗黑痣在菊治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那么的清晰、实在。栗本千加子算是一个很精明能干的女人,在菊治父亲移情于太田夫人后,她以中性的处事态度频繁地出入菊治家。她用这种方式消除菊治母亲的顾虑,并假装替菊治母亲的不幸打抱不平去教训太田夫人。其实,她是出于自己的妒忌心,才去指责太田夫人的。她的这种举动未得到菊治母亲的认可。菊治也觉得她着实可恶。菊治虽对栗本千加子介绍的稻村小姐有倾慕之情,可他因为丑陋的千加子的关系觉得这对纯洁的雪子太不公平了。他不想玷辱了圣洁的稻村小姐,因而拒绝了这门亲事。这个是在左乳上长着巴掌大的黑痣并生有黑毛的女人,这是像符咒一样紧箍菊治的象征。照理说,这种生理上的不足,充其量是类似其他病残的表象,其责任并不在千加子本人。然而川端康成所追求的是某种情绪的表现,为此“黑痣,对于菊治来说是千加子的象征……千加子的出现必然要给菊治的心里罩上阴影,黑痣是命运的象征。”[6]千加子从日文也可以写成“近子”,即现实、实在之意。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如影随形地缠在菊治身边,她身上的黑痣已成为菊治心上的隐患。因为这是父亲与千加子有染的证据。这是现实中背德的行为,而且千加子的行为一贯地强势主导,她做与菊治有关的事从来都是自作主张,也不考虑菊治的感受。每次千加子未经菊治的同意,擅作主张,菊治的眼前就会出现她那颗大黑痣。文章这样写道:“但是,一想到这两个女人如今还活着,并且在谈论父亲,而母亲却已辞世,菊治不免感到一股怒火涌上心头。近子胸脯上的那块丑陋的痣也浮现在眼前。”[7]菊治感到千加子的丑陋就如同她那颗长着黑毛的大黑痣那样真实、那样难以从他的脑海中磨灭。菊治对千加子的某些行为不由地产生一种嫌恶感。文章通过菊治的视角,表达了对中性化的栗本千加子的厌恶。他感到千加子那丑陋的黑痣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实在。文章的结局是只有千加子仍按原来的生活方式生存下去。川端康成将千加子塑造成真实的丑的化身,说明丑陋是具体的、无比鲜明的、不可抹杀的。这使千加子这个形象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人物三:文子

在这篇小说里最突出的也是最难理解的人物是文子。作为太田夫人的女儿,她从小就知道母亲与菊治父亲有染,不可思议的是在千加子的数落下,她和母亲双双跪在千加子的面前求饶。因此,她开始时对三谷自然会有一种恨。“起初,三谷再怎么亲近文子,她却一点也不亲近他。”“可是,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空袭越发猛烈,她似乎悟到了什么,态度整个改变了。”她开始想对三谷尽自己的一份心。甚至,在十分危险的时刻,她主动承担起了为菊治家购买紧缺食品的事,并且拼命地做。她还在空袭警报频繁的时候舍身送菊治父亲回家,有一次害得她自己在防空壕里过了一夜。我想文子是不忍心看到母亲一个人痛苦地生活,才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确保三谷先生的安全。文子对母亲的爱意深厚,才促使她不顾道德而只为母亲的幸福着想。当时如此幼小的文子就懂得包容母亲的一切,理解和宽恕别人,可见她的品德是高尚的。等到文子长大成人,她的母亲在三谷死后偶遇与三谷相貌非常相似的菊治后又将浓厚的感情移向菊治,并和菊治在情人旅馆里度过了浪漫而销魂的一夜。文子对此是清清楚楚的。她先是阻止她的母亲和菊治继续来往,但是当看到母亲十分痛苦,她心里也局促不安。特别是在她母亲自杀后,她意识到菊治也陷入极为自责和愧疚的境地。菊治苦思冥想:“让夫人寻短见的究竟是爱还是罪?”[8]这时,又是文子以她的执著的爱拯救了菊治,她先是向菊治赠送了“白釉里隐约透出红色,显得冷峻而温馨,罐身润泽”的志野彩陶。它是太田夫人的遗物,是太田夫人的象征。最后,她不仅是作为母亲的分身,而且合二为一,她委身于菊治,向他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整个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子是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甘愿奉献的女性形象。

川端康成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他的文章更赋有韵味。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 篇五

一、分析意象法

读一首诗,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是否有一般的联想和某些特殊的含义,再进行分析,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画面鲜活、明丽的,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画面阴暗、色调低沉的,其内在形象情感色彩则是伤感的。例如:

琅?摇琊?摇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写了“空山”“雪(消)”“溪(涨)”“游客”“古槎”“山花”等意象。描绘出冬去春来,雪融水涨,游客渡溪过桥的情景,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画面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找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行初步感知,才能够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概括特点法

鉴赏诗歌要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等。注意要能恰当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晚?摇秋?摇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解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的意象。其次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思,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露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的特征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寒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三、体悟感情法

即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悟诗中的感情,除了依靠分析诗句外,还应联系注释以及小序中的写作背景,甚至诗中运用的典故等。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摇②〔“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了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解析】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的场景,由注释和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菊花的外形特点描写 篇六

一、通过诗题展开联想,确定思考方向。

诗歌的题目被称为“诗眼”,所以抓住标题十分关键。看到题目展开联想,就可以确定鉴赏这首诗的思维方向,可以联想到诗歌的题材内容,可以联想到诗歌的体裁,进而联想到诗歌的思想感情,以至诗歌的写作方法。这样,我们在阅读思考的时候就不至于偏离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逻辑。而且,这种联想是呈递进而不断深入的。如下面这首诗: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看到题目后,我们就应该想到,这是一首咏物诗,题材一旦确定,我们就能迅速确定这首诗的思考方向,进而联想到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应是托物言志。明确了这一点,下一步我们就可以按照咏物诗的常见写作手法分析所托之物的特点及作者所言的“志”了。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由涛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歌,因此我们的思考方向就可以沿着咏古诗的鉴赏内容展开联想。可以确定诗歌的内容是写金陵凤凰台的古今变化,继而联想到古今的盛衰兴替,又可进一步联想到诗人登台之后的感叹,最后联想到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抒发的情感。

二、抓住诗句展开联想,把握诗歌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常考题型之一。要求我们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概括作品中的形象。要想尽快并准确概括形象特点,还得借助于联想这种思维方式。写景类诗歌形象概括,需要通过诗句中的景物或者意象展开联想,联想到我们熟悉的事物,再现景物画面,把握景物特点;人物或叙事类诗歌形象概括,需要根据诗句描写联想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而组织答案。如: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回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关注“在野”“幽色”,这两个词语可引发我们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联想,自然就能由此联想到菊的生长环境和色泽气质。“花应冷笑东篱族”则能使我们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句。再由“肯为无人减妙香”和尾联的“陶翁”,联想到诗人借赞颂野菊来表达像陶渊明那样不同流俗的志趣。层层联想,步步深入,最终归结出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又如: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问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看到这一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针对“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林风透卧衣”这几句的细节描写进行联想,可以看出邹明府官满之后的贫寒和困顿,继而根据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联想到一个封建官员难能可贵的清正廉洁。

三、把握意象展开联想,揣摩诗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和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因此,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抓住意象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展开联想,通过联想,把诗中的意象组成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而揣摩画面中作者融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并概括出意境的特点。如:

厦破讷沙(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这一题难度较大,因为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考查学生的特殊思维能力。即联想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懂得赏析意境营造的一般思考规律,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特点的意象,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构筑了具有什么特征的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首诗的意象有“破讷沙头、雁飞、鹏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满碛、寒光、铁衣”等。一看到这些意象,我们头脑中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边塞的生活图景——前两句的意象使人联想到大漠的辽远、大雁高飞,后两句则让人联想到壮阔的背景中战士军容的整肃。然后揣摩这些带有明显色彩的词语,联想我们平时所掌握的知识,就可以概括出这首诗营造的雄健壮美的意境,也能够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相思,还有军旅生活的艰辛。

四、通过诗句联想艺术手法,明确语言表达技巧。

近年来,高考中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题目渐多,不少同学看到这类题目,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实际上,试题中经常出现的无外乎修辞方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品析重点字词等。按说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手法并非一无所知,为什么我们在考卷中还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呢?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所谓的写作特点,却不知如何去运用。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学会联想。这里的联想不再只是联想作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联想各种艺术手法的判断、特点及作用。只有这样,才会在答题时少出甚至不出错误。

例如上文提到的《送邹明府游灵武》一诗,要求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进行赏析。我们联系第三联诗句内容,可知道“藏”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再联想拟人手法的作用,便可知该字运用的妙处是写出了边塞雪大、行人稀少之景;通过对“透”字含义的联想,便可看出此处用“透”字展现了林间朔风砭入肌骨的穿透力。

【外貌描写菊花的句子精选句子】相关文章

描写菊花外形的句子【经典3篇】03-19

描写菊花外形的优美句子【经典3篇】03-15

描写菊花外形的语句(经典3篇)12-23

明天要远足仿写句子(精彩5篇)09-30

四季仿写句子一年级5篇09-30

青蛙写诗仿写句子6篇11-17

二年级找春天仿写句子【经典8篇】10-04

仿写神州谣的句子(优秀6篇)10-20

现在进行时的句子【经典8篇】10-12

大班幼儿爸爸妈妈寄语6篇09-24

118 10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