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名言句子5篇

2024-01-12 10:43:17

古人说,不读书便成愚人,那自然也不错的。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编辑给大家找到的鲁迅的名言句子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的名言句子 篇一

对原配朱安,鲁迅可谓厌恶至极

1906年,鲁迅在日本接到母亲三番五次发来的电报后,以为母亲病危,匆匆赶回绍兴老家。没想到等着他的是一场已经被安排好的婚礼。

新娘名叫朱安,是个旧式的缠足女子,长有“一张狭长的脸,脸色萎黄,颧骨突出,前额高而近秃,发育未足,似有病容”。新婚之夜,鲁迅和朱安各自默默想着自己的心事,丝毫没有任何新婚之夜的兴奋。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鲁迅的脸,因为他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一夜。

鲁迅之所以这么难过,除了被母亲欺骗和对朱安容貌的不满外,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性格保守的朱安婚前没有放脚、上学堂,让他对这段旧式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婚后第三天,鲁迅径直回了日本。3年后,鲁迅从日本回国,但没有回绍兴。也就是说,鲁迅一点儿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对家庭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

辛亥革命后,鲁迅只身来到北京工作。独自生活了7年后,他接母亲和朱安来到北京生活。在居住安排上,鲁迅自己住前院,朱安陪婆婆住在中院,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住在后院。这样安排就是为了避免与朱安朝夕相对。

有一次,鲁迅为母亲做寿,邀请了一众好友来参加。朱安忽然穿戴整齐地从房里走出来,跪在地上说:“我来周家已经许多年,大先生(鲁迅)不大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着是周家的人,死了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侍奉我的婆婆!”说完,磕头,离去。

鲁迅无奈地对朋友们说:“你们看看,这就是中国妇女的厉害,从此所有的同情,都被她争了去,大家都会批评我不好。”鲁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对朱安,可谓是厌恶至极,却又无可奈何。

朱安的自我催眠,误了自己一生

鲁迅一生讨厌朱安,可朱安却一生感谢鲁迅。无论丈夫怎样无视她的存在,朱安都会默默地忍受。

朱安之所以这么能忍,是因为她有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只要她一直对丈夫好,早晚有一天他会回心转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在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自我暗示,或者叫做自我催眠。就是人将某种超乎现实的想法或信念植入潜意识,期望以此来左右事情的发展。这样做是对现状的否认和不接纳,是不成熟防御机制的表现。这种自我催眠确实缓解了朱安当下的焦虑,却导致她一生都生活在自欺欺人当中,无法自拔。因为不肯面对现实,她就没有足够改变自己的动力,比如读书认字,和丈夫培养共同语言和兴趣,走进丈夫的世界,改变鲁迅对她的第一印象。她对鲁迅很好,但是这些好都不是鲁迅想要的。

朱安20年的等待,非但没有等来丈夫的回心转意,还等来了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直到听说许广平有了身孕,她才彻底绝望了。

朱安的自我催眠还在于努力去讨好鲁迅周围的人,幻想侍奉好周老太太和周围的人,丈夫就能回头。婆婆去世后,朱安写信给许广平报丧,其中还言不由衷地说:“大先生待我是很好的,我们没有吵过架。”她还曾经对别人说:“许先生(许广平)也待我极好,她是一个好人……她懂得我。”鲁迅都不搭理她,如何吵架?许广平和朱安很少通信,算“极好”吗?显然又是朱安的自欺欺人。可以说,朱安的自我催眠导致了她无原则的顺从与忍让,她一直幻想鲁迅仍把她当夫人看,给她钱支配,负责她的生活。

鲁迅的名言句子 篇二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12分)

1.

(6分)看拼音,写词语。

āi

fén

lún

kuó

shà

hòng

wěi

ché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10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二十

________

爸爸________

妈妈________

大马

________

土地________

不好________

画画________

打球________

下棋

________

小鸡

________

3.

(8分)形近字组词

纪________

躺________

逝________

轮________

记________

淌________

浙________

伦________

4.

(5分)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________空见惯

见________知著

________而不舍

无独有________

追根求________

5.

(5分)看拼音写词语。

wǎn

lián

sòu

lún

huǎng

rán

shìsh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12分)填空。

________

________大悟

________

________风霜

一________十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吞枣

一知________

________

张________李________

7.

(5分)修改病句。

①昨天傍晚下了一夜大雨。

②因为他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老师表扬了他。

8.

(3分)请根据情境,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情景:你正在向明明分享一种你喜欢的有趣的小动物。)

我:“________”

明明:“我也非常喜欢小猫。那你觉得它有趣在哪儿呢?”

我:“________”

明明:“你说得对,小猫确实是这么有趣的。谢谢你的分享。”

我:“________”

9.

(3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是指________

“碰壁”是指________。从这句谈笑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________。

10.

(5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①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②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成陈述句)

11.

(5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两句话连接成一句话。

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②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还活着。

12.

(5分)写出近义词

详细—________

微弱—________

痛苦—________

清楚—________

匆匆忙忙—________

13.

(5分)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

改为:我现在记不清伯父的回答了。

①周先生写的东西我看不清楚。

②自己的病情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14.

(9分)照样子,写一写。

①咳嗽(带有口字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谚语(带有言字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胖驴和瘦马(有趣的故事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分)根据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________

16.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将这一阅读段分为四个部分,请用概括的语言为一,二,三,四部分的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17.

(5分)读句子,联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内容,把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写下来。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8.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理解句子的含义:

①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②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19.

(2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1)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20.

(5分)缩句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②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吹着光秃秃的小树。

21.

(3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从表面看是伯父________

实际上是在________。这简短的语言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题

(共4题;共40分)

22.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在救护、资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脸上“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请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说说当时鲁迅先生的心里在想什么?

23.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思想品质,文中哪些内容能与这两句诗相印证?各自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24.

(5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都是什么吗?作者是谁?

25.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老鼠刚钻(zuàn

zuān)出洞口,两只猫同时逮(dǎi

dài)住了它。

白猫抓住鼠尾说_____是我先捉住了这只老鼠_____应(yīng

yìng)该归我享用_____黑猫抓住鼠头说_____你没看见吗_____是我先击中(zhòng

zhōng)了它的要(yào

yāo)害部位_____两只猫争执不下_____谁也不让谁_____

老鼠见(壮

状),忙对两只猫说:“反正我(已

以)经被你们俩抓住了,谁吃都一样,但为了使你们俩不伤和(hé

huó)气,可否先放我回洞里,让我重新钻出来,你俩(在

再)抓,就能比出谁先抓到了。”

两只猫同(意

义)了。他俩一左一右守在洞口,几个时(晨

辰)过去了,结果它俩连老鼠的影子也没见到。

(1)我能给短文拟个合适的标题。

(2)我能给划线的字的选择正确的读音。

钻________(zuàn

zuān)出

逮________(dǎi

dài)住

应________(yīng

yìng)该

击中________(zhòng

zhōng)

要________(yào

yāo)害

和________(hé

huó)气

(3)我能选出短文括号中用得恰当的字。

见________(壮

状)

(已

以)________经

(在

再)________抓

同________(意

义)

时________(晨

辰)

(4)我能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白猫抓住鼠尾说________是我先捉住了这只老鼠________应(yīng

yìng)该归我享用________黑猫抓住鼠头说________你没看见吗________是我先击中(zhóng

zhōng)了它的要(yào

yāo)害部位________两只猫争执不下________谁也不让谁________

(5)读了这则寓言,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1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19-2、

20-1、

21-1、

二、阅读题

(共4题;共40分)

22-1、

23-1、

24-1、

25-1、

25-2、

25-3、

鲁迅的名言句子 篇三

对于本课,我有这样的两点思考:其一,我得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进而产生敬佩之情;其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开头提出疑惑,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表现人物的形象,最后得出伯父是怎样的人,解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很纠结的就是: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文中的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抓句子“他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体会伯父的亲切和蔼,他话的弦外之音,没有批评却让我感动羞愧。还做了进一步的升华,他对所有的少年儿童的关注,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通过读来呼应开头我失去伯父时伤心难过的句子,感受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是多么让人心痛。第二件事情,抓住难点句子“四周围黑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伯父的风趣与幽默,结合资料理解难句。在社会背景下,升华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他的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精神,斗争精神,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革命家。再次用读呼应了作者开头失去伯父时的伤心难过,升华为那难过是全国人民的难过。第三件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在救车夫这件事里,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浓墨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体会鲁迅先生那一动作――“半跪”,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同时,在这部分内容里,我还设了练笔,从他的严肃的表情里,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继续升华鲁迅的人物形象。第四件一带而过,最后得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总结全文,渗透写法,把握文章结构,最后以本单元最后一课《有的人》结课,体会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结束了教学后,老师们反响特别好,都觉得上得太好了,听课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这个人,而且有好几个老师居然都掉泪了,都觉得这是一堂情意浓浓的语文课,他们的心一次又一次温暖了,震撼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听了丛老师以下三方面的点评,我豁然开朗,原来我所谓的升华都有败笔之嫌,我所谓的浓情也有淡化“文”之根本的嫌疑。总体来讲还算凑合,尽管不太好,也不能算作是失败,现找出不足,以思之,改之。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鲁迅先生”

丛老师说:“你把作者给读没了!课题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不是《鲁迅先生》!”听了丛老师的话后,当时并不甚理解,我课后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我的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整堂课的教学,想着丛老师的这句话。我对学生做了一个测试:用几句话来谈谈你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认识?学生们写上来了,我一张一张的读着,孩子们写得太好了,太全面了,就和我们成人所认识到的鲁迅一个样。可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回答都是:鲁迅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而没有一人说伯父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

这回我懂了,我明白了丛老师的话,学生们眼里只有鲁迅,只有我们成人认识的鲁迅,而没有作者,真的把作者给读没了!这可是周晔在写自己的伯父,是周晔记忆中的伯父,记忆中的事情,而回顾整堂课,我却忽略了作者的立场。如:第一件事,就是伯父对我的关爱,我却升华到了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关爱,把我心中的鲁迅强加给了学生;第二件事,就是笑谈碰壁,作者感受伯父的风趣幽默是那时她的心情与感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伯父依旧那样亲切。我把伯父拔到了革命家的高度,的确忽略了作者的存在,倒像是我在写鲁迅;第三件事就更是了,透过这件事,把鲁迅的形象升华到了孩子们的心中,而作者就站在图的旁边看着呢?是周晔亲眼所见的事,怎么感觉成了我在讲这件事给学生呢?完全忽略了周晔目睹此事时,她的心情,她的疑惑,她的冷,她的感受都没了。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天呀,我到底是怎么解读教材的呢?怎么居然把作者给解读没了呢?我这算是侵权吗?罪过罪过!善哉善哉!

二、“走近”鲁迅先生与“走进”鲁迅先生

在重新解读教材之后,也解读了单元主题,“走近”鲁迅先生而并不是“走进”鲁迅先生,一字之差,大有不同,“走近”是接近,慢慢地走近,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去认识,而不是成人一股脑的把自己心中的鲁迅全塞给孩子。不用学生一下“走进”,走进去是不现实的。这得给孩子们一个认识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去认识。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一个成人的立场拔高了本课的教学,丛老师认为我把教材解读得偏,而且高,正确的解读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我站在孩子的立场,那么作者就不至于丢了。

三、“感性的语文教学”与“理性的语文教学”

丛老师讲:“一课一得,得点啥呢?得点写作方法,得点感情朗读。”这也是课前所纠结的问题,对于写作方法,一直在心里想着,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渗透着,如:写人物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几件事来体现他的形象,还有文章的结构,只是没有做实,做细。

丛老师还讲:“老师为学生做得事太多了!”情感的弦荡起来,是学生通过读文荡起来,而不应是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后才荡起来。总之就是,这堂课的情感氛围太浓了,情浓而文弱了。语文是感性的东西,语文老师更容易是感性的人,而在课上,我们必须得跳出感性理性地看待语文。

鲁迅的名言句子 篇四

所谓变异修辞,就是突破常规、变通使用的特异表达方式。

如:

( 1 )默默无“蚊”的奉献。(蚊香广告)

( 2 )做女人“挺”好。(丰乳霜广告)

( 3 )纯粹一个“十三点”。(北京方言)

( 4 ),你在哪里在哪里呀在哪里!(初中课文)

( 5 ) ada 我的蟋蟀们, ada 我的覆盆子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6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某校园广告)

( 7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某镇宣传广告)

( 8 )怎么了,你?(《荷花淀》)

( 9 )“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

以上九个句子(当然生活中更多),如果从修辞格的角度,有的可以指出采用了什么修辞格,而有的从常规修辞的角度则无法分析,如果从变异修辞的角度就比较容易分析了。下面我们就从语音、字形、词语、语法等方面做一下简单分析。

一、谐音双解

如( 3 )中的“蚊”与默默无闻中的“闻”谐音,一方面使我们想到这种蚊香的效力大,另一方面自然联想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利用谐音双关、词语双解的现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字形变异

利用汉字表意特点,由字形直接构成修辞,如以下这副对联:

鹤经霜田留竹叶,虎过雪地落梅花。

单纯从比喻的角度不好分析,而从鹤、虎的脚印分别像竹叶、梅花的形状分析就轻松得多了。对联中用鹤和虎的脚印这两个最基本的字形把意境形象的表达出来 , 雅俗共赏,这属于字形的变异修辞。

再如:

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鲁迅《药》)

“八”字把小栓由于“唠病”瘦的形象浮雕般地表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运用字形的变异修辞可以使我们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有更形象的理解。

三.词语的变异

在变异修辞中运用最多的是词语的变异,因为词语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有时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特殊需要,往往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种变异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词形变异

如:有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鲁迅《阿 q 正传》)

将肃然起敬这个成语拆开运用,充分表现了对阿 q 的嘲弄。汉语中这样的用法很多,成语中还有如“沾沾而自喜”、“高高且在上”“虽然英勇但不善战”等等都是在原有固定用法的基础上,为了特殊的需要临时拆分运用的。

2 .抽换语素

根据表达的需要抽换现成语素中的某些语素,仿拟构成一个临时性的“新词”。如:“默默无蚊”的奉献(某蚊香广告)将“默默无闻”抽换语素构成“默默无蚊”突出强调蚊香的作用,体现出幽默诙谐的语言基调。

3 .曲解词义

如:我国举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一举夺冠”。

将成语“一举夺冠”中的“举”,曲解为“举重”之意,出人意料的意义获得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4 .色彩变异

这类修辞和常规修辞中的讽刺,反语有点相似。

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屠戮妇婴变成伟绩,惩创学生成为武功,将褒义词贬用,达到了语意深刻的目的。这也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点。

• 语域的变异

这种变异,有很多种,古语用于今语,方言用于普通话,外语词用于汉语,适用于甲事物的用于乙事物,语域发生变化,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如:全叵罗千杯未醉呵……

ada ,我的蟋蟀吗?……(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把幼童在读书时把古今中外不懂的东西而又必须读、老先生却又读得津津有味等多方面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读书的厌烦以及教育的枯燥无味,进而表达对百草园的深深依恋之情。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这种中西合壁现象也在加剧。像

咱们明天见, bye-bye 。

有事,给我发一个伊妹儿。

四.利用语法因素的常规变异

利用语法因素的常规变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词性变异

例: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永远国下去一样。(鲁迅《友邦惊诧论》)

“国将不国”中把“国”活用作动词,即含有如此国家之意,又含有如此下去之意,两层语义相互结合、渗透,深刻有力地揭露了政府腐败无能的实质。

2 .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除了在句法结构上要符合组合原则外,还要受到词义内容的限制,即指称范围要满足于搭配的环境,在语义上共有某种一致关系,还要遵从约定俗成的某种习惯,这类似于常规修辞中的通感。

如:寺院

金黄色的钟声

将夕阳击落

野草丛中(王润华《春》)

“金黄色”和“钟声”本不相涉 , 但从感觉上讲是有联系的。诗人把黄昏中视觉形象的夕阳和听觉形象的钟声联系在一起,把黄昏给人的一瞬间感觉立体化、流动化,凝练含蓄,新颖别致。

3 .结构成分的位序变化

如:本文开头的⑥、⑦两例。

位序变了,一个名子或一个结构的意思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有时为了特殊需要而故意颠倒,达到强调的效果。

再如:江泰,我们只会叹气做梦,苦恼,活着只是没用的人糟蹋粮食,我们是活死人,死活人,活人死。(曹禺《北京人》)

这个句子既利用了汉语回环往复的特点,又同时巧妙地表现了新的意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像名人录、录人名,请吃、吃请,这种用法近几年来在成语中运用也很广泛,像

绳之以法,法之以绳等举不胜举。

4 .语法成分配置的变异

这里所说语法成分配置的变异是指某个语法成分在句子里出现在异常的位置上。

如:“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怎么死的?还不是老死的?”(鲁迅《祝福》)

这些句子不仅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而且也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出来了,从而达到异常醒目的目的。

5 .符号的变异

标点符号本来是一种表达的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本来是帮助作者表达语意明确清晰,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但在变异修辞中,标点符号却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如: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的名言句子 篇五

我们一走进这古镇,街边的商铺热闹非凡,有买绍兴特产——老酒的,有买木扇与其它木制商品的,更有许多的店铺摆着二三十年代的华丽服装。街边的小湖中停泊着许多乌篷船,这些乌篷船,船头向上翘起紧紧地浮在静静的水面上,有几条则轻轻开过坐落于小镇前头的一座拱型桥,疾驰于湖中……这些景象都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的几道亮丽的风景。

我与表哥先来到了鲁迅祖居,这里挂有鲁迅家的家谱,在这我知道了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他的父亲兄弟也都都姓周,而“鲁迅”只是周树人的一个笔名,他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感激在家道中落时精心培养他的伟大母亲鲁瑞,才用“鲁”这姓创作了这个笔名。

听导游说,鲁迅的父亲是当过清朝的官吏,家中也一直比较富裕,直到一次科举时祖父因科场舞弊而被罢官入狱,导致家道中落被迫卖掉祖居来还债,鲁迅的父亲不久也病逝了。我们听了都不仅感到有点惋惜。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鲁迅故居。这儿有著名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还有鲁迅的房间,里面放有鲁迅曾用过的被褥、脸盆和鞋子,供游人参观。

鲁迅的纪念馆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经历介绍,它们被印成了画报挂在墙上让游客们瞻仰,这里还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生一生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写照。我深深地敬仰鲁迅先生,也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鲁迅的名言句子】相关文章

鲁迅名言句子【精彩6篇】01-21

鲁迅名句语录(优秀6篇)01-21

鲁迅的名言(6篇)01-12

鲁迅先生说过的经典名言名句(8篇)10-12

鲁迅名人格言句子(经典3篇)05-23

鲁迅名人格言语录经典3篇05-06

鲁迅先生最经典的语录【精彩3篇】04-11

明天要远足仿写句子(精彩5篇)09-30

四季仿写句子一年级5篇09-30

青蛙写诗仿写句子6篇11-17

118 8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