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教学计划【最新5篇】

2023-05-28 01:13:2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5篇《北师大版语文教学计划》,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两篇阅读课文。《拾穗》一课是对世界名画《拾穗》的欣赏。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法国农妇的辛劳的理解和同情。《落花生》一文,叙述了作者一家人自己种花生,又自家享用劳动成果的过程,感悟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收获”的愉悦,同时也体味到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生活哲理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落花生》

(见教学设计)

2、《拾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4534535aaa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孔乙己》拓展练习

一、 (20xx?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9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3分)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孔乙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 www.haozuowen.net 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安排了形近字组词、抄一抄、填写词语、积累词语、读句子、背诵古诗、课外阅读、等练习。

日积月累:

“比一比,组成词语”是对四组形近字进行比较以后再进行组词的练习。

“抄一抄”是对本单元学过的词语进行巩固性练习。

“填一填,说一说这是什么声音”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象声词。

“找一找描写声音的词语,填一填”是让学生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了解并使用这些词语。这一练习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来进行。

“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是让学生通过理解带点字的意思体会句子的意思。

“背诵古诗”,这是一首与声音有关的古诗。

开卷有益:

《世界上最响的声音》写的是王子想在自己生日那天听世界上最响的声音,结果没有听到,但是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大自然优美的声音,从而教育人们要懂得尊重自然,避免噪音。

畅所欲言:

为学生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谈自己对噪音的切身感受,体会噪音的坏处,引导学生探讨消除噪音的措施。

笔下生花:

让学生通过选题,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并进行拓展延伸。

金钥匙:

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脱离田字格写字,使其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比一比,组成词语”,先正确区别三组形近字,再进行组词,扩词。前两组形近字可从偏旁区别,“继”和“断”是学生易混淆的一组,应经常练习扩词。

2、“抄一抄”,抄写要随课文的学习相应进行,要指导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些词语抄下来。例如:熟悉、丰富等,同时可组织学生开展积词竞赛,看谁积累的词语多,进行评比。

3、“填一填,说一说这是什么声音”是为了积累象声词,体会象声词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填写时要注意联想,想象这是什么声音。

4、“找一找描写声音的词语,填一填”写近义词、反义词,先了解区别,并学会运用。学生所选的。词语如果字面形式不工整,也能允许。

5、“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应在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时完成,要注意带点的词语的意思和读法,体会这些带点词语表现的状态。在进行训练时,不要单独出现,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会。

6、“背诵古诗”,两首古诗均描述了声音,有美妙的丝管音乐,有自然界的鸟鸣声。学生大致了解诗意即可,整体感知诗的意境,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自然中声音的美妙。

7、开卷有益: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懂得尊重自然,避免噪音。在阅读中,教师避免分析讲解,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8、畅所欲言:可组织学生预先收集有关噪音危害的资料,在讨论时交流;也可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起探讨消除噪音的措施。

9、笔下生花: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其选一项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10、金钥匙:丁丁和冬冬的谈话反映了三年级学生刚脱离田字格写字的困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体会,并在今后书写时注意。要注意指导学生,培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四

一、老师和你一起知目标

这次作文训练,是记一处景物,目的是训练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先选定一处景物进行有顺序地、仔细地观察,然后把观察得最细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写下来。

二、老师和你一起议思路

(一)、明确要求,选择材料

这次习作,要求写一处自然景观,我们可以写什么呢?

可以写一处旅游的景点:西湖、庐山、黄山等,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美丽的田野、果园、竹林、公园、大海等,还可以写一写看到的自然现象,如彩霞、日出日落、日食、月食、狂风暴雨等。

(二)、确定内容,拟好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领会文章的内容,因此给文章拟好题目很重要。

本次习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拟题:

1、以天体及自然现象名称为题,如《太阳》、《火烧云》、《海上日出》等。

2、以名胜古迹名称为题,如《颐和园》、《趵突泉》、《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等。

3、用修辞手法拟题,如《鸟的天堂》把大榕树比喻为“鸟的天堂”;《林海》将森林比作大海。这样拟题,更加贴切、形象、新颖。又如《蟋蟀的住宅》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显得形象生动。

(三)、选好了写作内容,我们该怎么写呢?

如果写的是游览文章,可以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如果写身边的景物,可以按观察的顺序写。可以先以总起句开头,再具体介绍其形状、大小、动态、静态、色彩、以及组成景物画面的各事物间的互相关系,最后写出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三、老师和你一起学方法

(一)、读《观潮》,学会按顺序、抓特点

1、抓住景物在短时间内变化的特点。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作者这样介绍大潮的特点:潮来之前,江面是平静的;潮来之时———隆隆声、一条白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潮去时,余波漫天卷地,依旧风号浪吼,好久才恢复平静。

作者进行了细致观察,抓住了景物(大潮)随着逐渐移来,给人印象的变化。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变化,变化前后给人印象的`不同点”,这就是抓住了特点。

观察事物要抓特点,需要认真、全神贯注,发现并抓住景物变化前后给人印象得不同点,这就抓住了特点。

2、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清楚事物的特点。

抓住了特点如何表达清楚?在本文,作者主要是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从眼前景物的特点、结合景物特点给自己的感受去联想:景物的特征跟自己过去熟悉的哪些景象相类似?跟给自己相同感受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找到特征与给自己感受相似的景物,用打比方的方式,来介绍眼前景物,从而把事物特点和给人的感受写清楚,写具体。

本文中的比喻,主要是要表达景观的壮观特征。作者要表达自己惊叹的感受。因此,作者选取喻体的时候,注意了上面的两个因素——声音如雷,山崩地裂;白线移来,横贯江面,犹如两丈多高的水墙,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等等。

3、准确用词。文中的“卧”、“移”“贯”等词语,恰当写出了其他词语所不能写出的景物状态。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

(二)、读《火烧云》,学会观察动态的变化的景物

观察景物要注意景物的动态和变化。《火烧云》一文主要写的是“火烧云”的动态和变化。在这里,我重点和同学们谈一谈“如何观察动态的变化的景物”。

《火烧云》这篇文章,是按照火烧云上来到下去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之后,地面景物的颜色变化;接着,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的变化: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知道,观察景物的变化要“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里颜色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把“时间和颜色的变化情况——由什么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观察清楚。

作者接下来又写了在不同的时间里,火烧云的“形态”发生了那些变化: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过了两三秒,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面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作者认真观察了火烧云的形态,并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像什么,它在做什么,怎么做,有哪些动作。从这段描写中,观察景物的变化,要“抓住景物在不同的时间里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把“形态由什么变成了什么和变化的过程”观察清楚,要通过“展开想象”来记忆变化的形态。

观察动态的变化的景物,要把握景物变化的时间,抓住颜色由此及彼的变化、形态由此及彼的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三)、要注意景物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日之内,不同时间,景色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景色也不同,我们在观察、描写景物时,就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特征。

(四)、要注意发挥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感情写出来,借景抒情,使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编排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写月亮,介绍月亮。《古诗二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童真童趣。《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xx年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月亮有好奇感,在学文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多种形式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自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的神秘面纱,激发对月球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1、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是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1、《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古诗《暮江吟》)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北师大版语文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语文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2022年意识形态工作计划【通用5篇】09-19

2022年党小组活动计划【优秀9篇】10-13

三会一课工作计划【优秀5篇】10-10

党支部2023工作计划(最新4篇)01-12

2023工作计划工作思路(优秀8篇)12-28

团支部的工作计划优秀6篇02-21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计划【5篇】10-10

党支部工作计划要点(最新5篇)10-10

一周体育锻炼计划精彩9篇01-10

憋尿计划最新5篇08-15

122 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