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新6篇)

2024-03-30 15:20:19

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新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篇一

论文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基层电大,农民大学生

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新举措。广播电视大学是落实“一村一”的主阵地,基层电大是推进“一村一”的重要基石。电大缙云分校2008年开始试点“一村一”,现有在校生280人,在省、市电大各级领导的关心之下,在缙云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村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推进“一村一”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一村一”的具体实践

1.深入调研 明确农民的需求

市场经济迫使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缙云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占11.43%,小学占50.52%,初中占34.55%,高中占3.26%远程教育论文,大专及以上占0.24%。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业层次的提高。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一方面,低素质的“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改革开放以来,缙云县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有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免费论文下载。面向农民,以提高农民学历层次的 “一村一”,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积极争取 赢得政府大力支持

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国民特别是农民文化素质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在电大同仁的努力争取下,2008年秋季,分管文教副县长亲自出马,落实“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相关政策,80%经费由县政府财政支出,电大让利10%,农民个人只需负担学费的10%。今年4月,县长吴筱琳在缙云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培育农村大学生列入2010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就业促进工程,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此远程教育论文,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一村一”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3.广泛宣传 确保丰富生源

在取得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下,确保丰富生源是做好“一村一”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做法是通过行政手段组织生源,即:由县政府亲自发文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落实推荐名额,有效保证了生源的质量。此外,通过新闻媒体、招生简章等形式,加强“一村一”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一村一”,明确“一村一”,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政府埋单,更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连续三年的招生报名中,报名人数均超过招生指标的30%以上,招生指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现象。

4.创新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对农民大学生实行“双管齐下”。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副县长亲自挂帅,组织部门确定专人负责,主要工作是落实经费、选拔学员、参与始业教育以及一些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管理,实行校长室、教务处、班主任、班干部的四级管理。校长室为指导机构,总揽全局;教务处为职能机构,重点做好教学、教务、考务等工作;班主任重点指导班级开展活动以及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班干部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等。其次,优化教学安排。根据农民大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面授时间和面授学时,根据课程的实用性、难易度,实行弹性学时,并加强考勤制度。最后远程教育论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能力强,工作负责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聘请校内外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授课的专家、学者担任任课老师。此外,还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让农民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二、“一村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在推进“一村一”的实践中,关键是培养一大批“留得住”和“用得上”的农村人才,发展民营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在缙云,“一村一”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许多农民通过学习培训,实现由勤劳型向勤劳加知识型转变,成为各类种植和养殖大户,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免费论文下载。丁敏军是2008秋“一村一”学员,这几年,他通过电大相关资源的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种植方式,掌握了大棚蔬菜等许多实用技术,尝到知识变成效益的甜头。他还带领所在的新建镇大筠村村民,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大棚蔬菜、蚕桑、杨梅等特色产业,成立了缙云县惠民果蔬专业合作社,短短两三年就将该村打造成“丽水市农业局绿色农产品基地”、“丽水市第二批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示范村”。

2.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

推进“一村一”,就是以培养懂科学、有技能、会管理的一大批立足农村的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带动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为目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2008秋“一村一”学员朱龙明,是壶镇镇姓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门。从来没动过电脑的朱龙明远程教育论文,在电大老师的辅导下,学会上网。“农民信箱”、“浙江农网”他经常光顾,查信息,找资料,了解各地行情,掌握农村动态。另外,通过“一村一”让他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并建立QQ群,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经验,有的还成为了生意伙伴,相互之间把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大家,因本身有实践经验,再加上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3.加快了电大自身发展

实施“一村一”,是电大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 实施“一村一”,是电大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一个教改“特区”,实施“一村一”,抓住了电大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实施“一村一”,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争取政府和社会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契机”。 在“一村一”的影响下,带动了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开放教育年招生人数从2006学年的281人升到2009学年562人(见附表)。

缙云电大招生人数统计(2006-2009年) 单位:人

学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招生人数

281

432

552

532

562

“一村一”

113

67

100

在籍学员数

582

783

1280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篇二

计划在我市成功实施的背景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市农村,农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

当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得以持续开展有两大较为突出的背景,一是我市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平均年龄46岁,文化知识水平低,大专以上不足7%,观念落后,能主动带领村民致富的不足20%;二是我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预计我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将超过1000人。

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一、大学生村官反映压力大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调查中,大学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难压力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在彭州去年招募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25%。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对少数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们期待各级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在基层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二、极少大学生愿扎根农村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人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就业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大多是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们作出选择:就业是最重要的。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本计划实施的前景感到迷惘和不确定,而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本计划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工作他们都显得比较自信,他们认为所面对的是信息严重缺乏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优势在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宽阔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各级出台了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时优先考虑的政策是他们参加本计划最大的吸引力。但只有极少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还有少部分将选择考研。

三、与镇政府布置的工作难以协调成为首要困难

与镇政府布置的工作难以协调、村里矛盾复杂、收入低、是本次大学生座谈会提到的三项主要困难。而大多数大学生对镇政府布置的各种与村上工作无关的繁琐的机械性工作表示反感,如各种摸底、拆迁、实名制录入、水费名单录入以及拆院并院工作等,认为镇政府布置大量的琐碎工作极大的影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绝大多数村民和干部支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根据调查,大部分村民支持大学生做村干部,明确反对的几乎没有。这表明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开展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也有少数村民认为是走过场、形式主义,更多村民期望这个计划能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餮粽蚝偷ぞ吧秸颍?笱?甯刹慷嗍?丫?坏钡卮迕袷煜ず土私猓?鞑榈拇迕裰校?0%的村民找大学生村干部办过事情,有些村民虽然没找过,但都 听说大学生村干部的口碑不错。能为村民做事情的大学生干部,村民还是比较欢迎和感激的。

五、大学生村官期待角色转变

我市村民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支持和抱有期望。农民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状况,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对先进技术有了了解,盼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农村是受欢迎、被尊重的。但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目前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与配合存在一定困难,村上较大的事务基本插不上手,而仅仅作为村长助理和村团支部书记的身份让他们在和老百姓打交道时也感到力不从心、角色尴尬。

六、镇政府对大学生用法是:重要的事务型人才

近半年来,镇政府对大学生布置的基本上是如各种摸底、拆迁、实名制录入、水费名单录入以及拆院并院工作等较为繁琐而机械的工作,大学生成为镇上重要的事务型人才。但作为知识型人才还没有引起乡镇的足够重视,镇上认为:他们还是太年轻了。除了做思想工作以外,从来没有开过征求工作建议类的座谈会。

下一步工作方向及思考

一、选拔

1、招募一定数量本乡本土的回乡创业的大中专学生,他们熟悉村情,和村民联系紧密,生活方便。

2、以事业选人,选拔回乡创业初有成效,能力强、作风正的青年大学生作为村干部候选人,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3、将现有三职干部中35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的人员直接纳入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二、培养

1、编撰《大学生村干部实用手册》,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农业、科技、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相关培训。

2、是正式党员的可任村党支部委员,具备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条件的可以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其他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依法选举为村委会相应职务。村委会主任助理享受村委会副主任待遇,在工作上按照村委会副主任分配工作,参加村“两委”研究工作的会议。

3、经考察特别优秀,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且所在村没有合适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人选的,可由上级党组织指派为党支部书记或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并享受相应待遇。

4、两年后考核优秀者,且在基层带领村民致富有实效、为群众服务有突出事迹或创业成功典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可直接进入我市事业单位担任工作人员。

5、在村上但任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一年以上,经组织部门考核为优秀者,且带领村民致富有突出贡献的,可直接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6、在公务员录用时,享受最大条件优惠政策(相关部门正在研讨之中)。

三、扶持

1、建立市委组织部帮教、市财政帮扶、镇、村干部帮带和团市委联系的“三帮一联”制度,为大学生在基层成长与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2、设立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成才基金,对有创业激情、创业项目合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资金扶持;

3、由组织部、农牧局、财政局、人劳局、团市委等部门联合成立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成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和锻炼成长创造平台。

四、管理

1、各镇成立相应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由镇党政办、镇团委共同管理,接受市项目办的领导。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篇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我们站在淇水之滨,阅读着这条流淌着历史和文化的千古河流,就像诵读着厚重的典籍,就像沐浴着文明的洗礼,就像感悟着峥嵘的故事。

哺育了两岸风物的淇水就在我们身边缓缓走过,没有谁能够阻挡她前进的步伐。

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的鹤壁,正与汤汤淇水比邻而居。如今,鹤壁这两个字,和这条文化河一样,已成了豫北大地上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因为,从2002年开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仅仅是声名鹊起,还有,朝朝暮暮流淌在鹤壁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新鲜“血液”。

2008年6月的一天,中共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桂玉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我们触摸到了鹤壁市“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足迹。

记者:今天,“大学生村官”是鹤壁市的一大亮点,这个亮点正毋庸置疑地提升着鹤壁的地域品位及影响力。鹤壁市的政策引导让一些大学生寻找到了一方历练自己的土壤,这些大学生的积极探索,也给鹤壁市披上了一层鲜亮的色彩。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鹤壁市的“大学生村官”现象,在某种含义上,给鹤壁市带来了“实惠”?比如,乡风乡容的改变、乡村经济的破题、城市知名度及地域发展力的提高等。

桂玉强:鹤壁市从2002年开始对这项工作进行探索的。6年来共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1300名“大学生村官”,每个行政村都达到1名以上,49%的行政村有2名以上,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了一条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渠道的路子,优化了结构,增强了活力;二是探索了一条培养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的路子,提高了素质,增强了本领。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鹤壁市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了一批优秀干部;三是探索了一条促进全民创业的路子,拓宽了门路,致富了农民。“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开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渠道,许多大学毕业生改变了过去进城市、吃财政的传统观念,树立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观念,自觉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组织者、领跑者。“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成功实例,调动了广大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走上了创业之路、致富之路,形成了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四是引入了新的竞争机制,改变了原来很多村干部所固有的“惰性”,做“太平官”的陈腐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村干部主动让贤的好现象;五是由于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的提升,促进了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和进步。

由于“大学生村官”本身素质高、思想活、观念新,能够自觉克服宗派家族利益和本位主义的影响,工作讲程序,办事讲民意,公平公正地处理农村各种矛盾,既在农村稳定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又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带动了其他村干部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的提高,为农村带来了文明新风,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鹤壁市6年来的探索,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了鹤壁的一个品牌,一个闪亮的名片。“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践也给我们鹤壁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变化。因为,现阶段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最多是体现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但是农村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优秀人才和优秀劳动力;“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要注重可持续性。我们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是从这些方面着手并强化,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学生村官”计划实实在在推动了鹤壁市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知名度及地域发展力的提高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记者:是什么理念领引了“大学生村官”这个新概念在鹤壁市的最初实践?“大学生村官”在鹤壁市的萌芽与起步,经历了哪些困惑和阵痛?追溯鹤壁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影像,还有多少留在乡村?有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是专业的错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背景有无警示意义?

桂玉强:长期以来,农村干部来源结构单一,有知识、有学历的农民子弟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本事、有能力的农民纷纷外出就业、创业,留在农村素质最好的群体就是退伍军人,农村干部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干得久的干部往往是年龄老化、思想僵化,乡村面貌长期没有大的变化;农村干部中有的是家族代表,有的是大姓兄弟,这类人往往私心较重、能力不强,对此群众反映强烈。我们在深入调研、搞好试点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连续6年坚持不懈地在农村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将部分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当中,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组成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

“大学生村官”离开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比如,有的考入公务员队伍,有的找到新的职业,我们严把“大学生村官”进口的同时,也畅通出口,建立了严格的淘汰机制。事实上,整个干部队伍都存在淘汰机制,公务员队伍也有。我们规定,正式任命的“大学生村官”,在年度考核中确定为不称职的;工作已满6年未能进入村“两委”的;任村“两委”干部在换届中未能当选的;任职期间有严重违法违纪的,予以淘汰。

记者:据悉,鹤壁的“大学生村官”实践发端于2002年,4年以后,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这种具有前瞻意义的目光,在鹤壁市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辅助功能?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看,我们获得了哪些辩证性的思考?

桂玉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切实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投资不足造成的,实质上也与我们长期以来实行“二元社会管理结构”、大量农村人才以“进城”为价值取向、立足农村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少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导致现在城市人才高度聚集,部分大学生隐性失业;而农村人才“失血”严重,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扶持发展,但很难从根本上激活农村经济。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鹤壁市着手探索“大学生村官”计划,这既是立足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之策,又是着眼长远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在全国不少地方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拉大的情况下,鹤壁市这一比例却由2002年的3.20 ∶ 1降至2007年2.14 ∶ 1,这一变化,应该说与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直接关系。

对于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我们有三点体会。一是坚持围绕村官成长、成才建平台、搭舞台。对“大学生村官”切实做到重使用、重帮扶、重激励,使他们留得下、稳得住;二是坚持围绕村官致富带富铺路子、造氛围。搞好分类培养,参照“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标准,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行政管理型、致富带富型、科技服务型人才;三是坚持围绕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提高抓教育、建机制。举办政策、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管理能力;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致富能力;举办群众工作方法培训班,提高工作能力。深入开展“双推双提”活动,即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提高农村干部整体活力;推进广大农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整个农村干部队伍素质。

记者:“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鹤壁市这片土地上已经行走了数年,目前的成长态势如何?他们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知识结构能否适应新的一轮乡村经济的发展?他们走上舞台之后,给乡村带来了哪些良性和负面冲击?

桂玉强:目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整体工作健康发展。这些“大学生村官”同基层干部一道默默无闻地工作战斗在农村第一线,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为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使基层干部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谈到对农村的冲击,最直接的是村干部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2007年底,鹤壁市村级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为43.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占67.2%,其中大专以上占44.4%。从更深层次看,大学生的到来,搅动了村干部的“一池春水”,他们不仅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者、新文明的倡导者和影响带动群众的致富人,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清风,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村干部因有压力而产生了危机感,激发了动力。几年来,鹤壁市就有8名村支部书记、129名村“两委”干部主动让贤于“大学生村官”。

记者:无疑,“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鹤壁的实践有着积极的、成功的意义,如果一分为二地进行思考,“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专业方面有无制约?这项计划在发展的路程中,有否政策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大学生村官”计划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桂玉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见的出台,全国已有不少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面对“大学生村官”由点到面的快速辐射,如何确保这一正确的抉择,不至于出现“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篇四

2005年有7名北林学子主动到平谷区担任“村官”,成为首都第一批大学生“村官”;2006年作为北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村官”试点单位,北林毕业生踊跃报名,共有488名优秀毕业生报名参加,占毕业生总数的15%,经过严格公正的选拔,最终共选聘65名毕业生分两批赴延庆县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对口支援延庆县新农村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推进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创造了地方受益、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多赢局面。一是大学生“村官”服务地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学校提供的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全方位的智力资源支持;二是学校以大学生“村官”为纽带,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层科技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开发与推广等方面促进校地双方开展合作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学生找到了“与祖国共成长”的广阔舞台,在校大学生也在支援、服务“村官”的过程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为顺利推进面向基层就业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工作,北京林业大学先后成立了基层就业计划领导小组和大学生"村官"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中共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等3个文件,校院两级都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分工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咨询、报名、选拔、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构建面向基层就业、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领导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为发挥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学校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村支书、村主任助理团”,选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村官”作为负责人,负责“村支书、村主任助理团”的召集与联络等工作。

建立新农村建设"智囊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依托老教授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建了“新农村建设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团”的专家们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对子,两到三位老教授负责联系指导一名“村官”,作大学生“村官”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智囊团”,竭诚为“村官”的成长成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新农村建设专家顾问团”已多次为农村送去了科学技术、优质苗木,并积极参与部分村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和产业开发。目前,已正式立项的规划项目有4个。

目前,学校正筹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院”,为大学生“村官”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将集合全校智力资源,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专题研究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技术。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农业、繁荣农村、加强基层、富裕农民为目标,通过选拔优秀青年和农村基层干部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发展潜力的农村基层干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运用农业技术、实现科技致富和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促进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丹江口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要实现有一名大学生的计划任务(含当年在校在读)。据统计,全市201个建制村中,目前已有大学生的村31个,还有170个建制村需要培养大学生。从20*年到2010年,全市计划每年选拔60名左右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参加大专学历教育。

二、培养对象和方式

1、培养对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招收具有高中(含职高、中专同等学历)文化程度,年龄在40岁以下(参加脱产学习的,年龄在35岁以下),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和农村优秀青年。培养对象坚持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产生,由乡镇办(处、区)、村根据实际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学习培养。推荐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与所在乡镇办(处、区)签订毕业回村服务合同,原则上在村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

2、培养方式。按照*市的要求,我市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将主要采取远程教育不脱产学习形式进行,同时参加*市统一举办的全日制脱产班。其中,以不脱产形式培养150人左右,每年组织推荐50人左右,学制为2—3年,学员修完规定课程或学分,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教育大专文凭;以脱产形式培养30人左右,每年组织推荐10人左右参加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大专班统一考试,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学员具体参加何种形式的学习,在本人申请的基础上,由市委人才办统一安排确定。同时,学员在学习期间参加相应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考试合格的,颁发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

3、培养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远程教育不脱产班由*广播电视大学承办,全日制脱产班由*市确定的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具体专业和课程设置由省教育厅、农业厅与承办院校确定。

三、落实保障措施

1、落实培养经费。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所需学费由省、市、县财政分级负担,其中,省财政负责40%,*市财政负责30%,县级财政负责30%。市财政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专款专用。学员住宿费由各乡镇办(处、区)政府承担,生活费、书本费、交通费原则上由个人负担。市驻村小康工作队要积极支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对参加学习的学员在生活费、书本费、交通费上给予资助。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被脱产班录取的学员,其学习期间的工资由所在村按80%的标准发放。

2、做好生源的组织推荐工作。各乡镇办(处、区)要对所辖村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根据实际工作进展情况,按照总体目标分年度制定具体培养计划,搞好任务分解,保证培养计划落实。要做好生源的组织推荐工作,保证招生学员的质量。要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或后备干部参加学习,并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工作和有关待遇问题。

3、保证培养质量。组织、教育、农业等部门要加强与承办院校的沟通和联系,配合学校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定期到学校进行走访,随时掌握培养信息,以便合理使用、发挥特长。

4、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属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村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除享受省财政有关补助外,省扶贫开发资金“雨露计划”为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参加脱产大专班学习学员的住宿费由有关部门和所在学校予以减免。市扶贫办、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对贫困生提供重点支持。

5、充分发挥毕业学员的作用。各乡镇办(处、区)要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学员充实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村级班子换届和出现职位空缺时,鼓励推荐优秀毕业学员参与“两委”班子选举,暂时进不了村级班子的,根据工作情况,可安排担任村主任助理。要鼓励和支持毕业学员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类专业协会、技术学会,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优势,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优质服务。要把毕业学员作为开办农民业(夜)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吸纳进来,让他们学有所用。要积极帮助本地毕业学员研究确定致富项目,制定创业计划,培育和支持毕业学员开发创业;要积极协调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对毕业学员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协调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将农业开发资金向毕业学员创业项目倾斜;要协调有关部门降低创业门槛,制定扶持政策,支持毕业学员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拉动农村产业发展。组织部门要建立“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信息库,了解掌握毕业学员的相关信息;要加强对毕业学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根据返乡学员的现实表现和综合素质分类排队,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促其尽快成长进步;要定期对毕业学员进行考核,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素质好、能力强的要重点培养,委以重任;要定期开展“创业先锋”竞赛活动,对成绩突出的,适时给予表彰奖励。

四、组织领导

1、成立协调小组。参照省、*市做法,我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郭清文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涛,副市长周德随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分管负责同志及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人才办),负责整个计划的组织协调。各乡镇办(处、区)也要成立工作专班,相关部门要确定工作联络员,负责统筹推进这项工作。所需工作经费由市财政列入预算。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篇六

(1)心理适应问题。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生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基层。学生年龄跨度大,而且文化基础偏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要达到教学规定的任务难度较大。大部分一村一大学生从离开学校到再次学习的间隔比普通高考入学生长很多,再次进入课堂后,其学习主动性较低,而且在心理上不能够把自己等同于其他的同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阶段。(2)学习观念的转变问题。在入学前无论做多少工作,一些学生平时仍然不能主动看书学习,使其能够主动学习的难度很大。课堂上等待老师讲授,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提不起学习兴趣,完全寄希望于老师讲授一些和生产实践相关的内容,或者讲解具体题目帮助其通过课程考试。(3)自律性问题。自律学习,也称为自我调控学习,是学习者在认知、情意与行为等不同层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其焦点在于个人如何建立、改变及持续学习,以及学习迁移。一村一大学生在自律性学习方面明显不如其他学生,其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自我约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教育中最突出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过程中尤为显得重要。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在对于兴趣越来越广泛、思维方式越来越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学生选择的空间显得有些狭小,内容也不够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讲解与示范法等常规方法上,课程教学时数较普通学生相当,但其基础较弱,学时数难于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2)教学形式变化而相应措施滞后。一村一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课时数相比理论教学课时数大幅度提升,教学形式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发生较大变化。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只能根据学校安排,甚至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进行理论上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生在自己专业上的提高,而且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无法培养。(3)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到位。一村一大学生教学,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尽管在制订目标时考虑了能力培养,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通过毕业生反馈信息发现,由于在教学中没有完全落实教学目标的内容,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项目,专业水平也下降的很快,不利于学生在自己专业上的提高,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违背。

三、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现状的建议

(1)开展心理疏导课程。学生在入学后,学校应当针对其对重新学习的不适应性开展学前动员大会,在学期中不定期开展心理座谈会,使其能够迅速的调整心态,转变学习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自己的心里认同感,调整自身学习能动性,充分提高自身学习兴趣。(2)转变观念。我们强调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学生还难以适应学习模式的改变。一些学生还是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教师的课堂面授上,总希望教师多讲一些,觉得这样才有收获,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部分学生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框框里。学习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能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可能是什么,才能去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3)突破传统理论框架。传统的理论是经历岁月的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交叉,仅仅依靠传统理论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课程,处理好传统理论和其他交叉学科的精华内容的比重,才能真正丰富课堂,使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4)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束缚。根据教学内容而采用电脑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钻研学导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改变现今“赶鸭子上架”的教学现状,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一村一名大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世纪的今天,教育将表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等趋势,鉴于此,“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应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来指导和规范各环节的改革。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一村一名大学生”学习意识,从各方面引导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和农业致富的带头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金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与实践探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相关文章

大学能力自我提升计划(优秀9篇)10-03

大学规划心得体会【最新4篇】10-01

大学生个人计划(精彩5篇)09-23

大学学习规划范文优秀5篇11-15

有效大学生活的日常规划【精选5篇】11-21

新生大学计划范文优秀7篇09-29

大学班级活动计划书优秀8篇10-18

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好项目汇总(精选3篇)11-24

大学个人计划通用9篇09-21

我的大学规划 范文英语精选3篇10-24

128 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