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6篇

2023-04-04 09:16:49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6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小蝌蚪不想找妈妈了】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氛围,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1、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1)、【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鲤鱼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画;     c、鲤鱼在前方,小蝌蚪游过去的动画。    (2)、【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妈妈?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妈妈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     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暗示——小蝌蚪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借助鲤鱼、乌龟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点,从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描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模样。结合课件,看图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蛙状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     引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妈妈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1、【课件演示】结合动画,选词填空。     蹦、跳、蹬     他们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叶上。     2、【课件演示】播放青蛙鸣叫的声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妈妈都说了些 什么?     3、夸夸想想。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爱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对话,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表扬是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去表扬小蝌蚪,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听听小博士的介绍:    【课件演示】播放介绍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设计意图: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七〉、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妈妈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二

情境教学片段——小蝌蚪找妈妈

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生:(兴奋地)好:

师:那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吗?

生:知道,老师你看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长长的尾巴。

生:我把脚尖踮起来轻轻地移动。

师:让我们一起游吧。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池塘里快活地游着。)

师出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别处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鲤鱼妈妈的情境,你们边表演边思考一个问题——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师扮演鲤鱼妈妈,生扮演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蚌。)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模仿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

生:小蝌蚪虽然长出两条后腿,但我看到图片上的小蝌蚪还甩着尾巴在游,所以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的尾巴。

生:我看到图片上小蝌蚪的两条后腿有的伸、有的缩,我认为那是小蝌蚪在学蹬腿,所以我边蹬边甩尾巴。

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扮演鲤鱼阿姨和长出了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六人小组进行表演。)

师出示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伯伯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 “妈妈,妈妈:”乌龟伯伯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乌龟伯伯的情境,小朋友们边表演边思考——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生:好!(投入地表演着。)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模仿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

生:我把双手举在头上当成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

生:因为刚长出的腿比较短,我把手放在身体旁边当小蝌蚪的两条前腿,边蹬边游。

生;我看图片上小蝌蚪的动作很像我学蛙泳的动作,边蹬腿边划手。

师:小朋友们的想像力都很丰富,模仿的动作都各不相同。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演乌龟和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蛆进行表演。)

师出示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图片井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跟睛。小蝌蚪游过去叫:“妈妈,妈妈尸青蛙妈妈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知道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生用自己的方式跳着。)

师: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好吗?

生:太好了。

师:(边表演边念口诀)一前上摆,二后摆屈膝,三两脚蹬地跳出,四双脚轻落地。

师:老师把这动作取名叫“立定跳远”,小朋友觉得怎样?想学吗?

生:太好了,想!

老师把立定跳远再示范一遭,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一看完成动作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师:轮到你们练习时看谁把动作做得最好,最早跳到青蛙妈妈旁边。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练习。(在《小青蛙找家》的音乐声中练习。)

师巡视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讨论

1.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讨?

2.本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效,

简析

1.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创设情境并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获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把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课把教材内容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通过游戏贯穿课堂。在课堂中紧紧扣住故事发展的情与景,使情景交融,学生的练习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这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体验得到了加强,交往得到了提高。

在课堂中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是新课程下低年级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本课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扮演鲤鱼阿姨、乌龟伯伯与不同时期的小蝌蚪,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交往能力进一步提高;让学生思考井模仿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又长出两条前腿及长成青蛙的动作到引入立定跳远的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三

一、同学们,这是一篇没有注上拼音的课文,请你认真地把课文读三遍,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并做好生字卡片。

二、通过朗读,你认识了多少个生字?把你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灰(    )  阿(   )  顶(   )  披(   )  裳(   ) 蹲(   )

迎(   ) 追(   )  姨(   )  鼓(   )  鲤(   ) 游(   )

三、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通过留心观察,认识不少字了吧?把他们写下来,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多又正确。

四、课文一共有6幅插图,请你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图文对照,再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的。

五、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请用“——”划下来,小青蛙又是什么样子的?用“~”划下来。

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请写下来。

七、读了课文,下面这些词相信你能选对。

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

1.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        )。

2.老师来到我家家访,我连忙(         )。

3.那个阿姨把钱包丢了,我捡起来(         )还给她。

八、读一读,猜一猜,背一背。

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捉害虫,顶呱呱。

谜底:(      )

九、我知道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我还会把这个过程画下来呢!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四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师:让我们帮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二、播放课件,引入课文。

师:(播放课件,显示课文内容)。

师:这是谁呀?(贴小蝌蚪图片)

生:小蝌蚪。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

生: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师: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请大家注意看图观察(电脑出示课件),这天,小蝌蚪碰见了谁,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小蝌蚪碰见了鲤鱼妈妈,它在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呢。

师: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会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他们的妈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也想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了!

师:你说得真好!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师: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

生:(读蝌蚪的话)

师:(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

生:我!我!(抢着答)

师:不急,一个一个来!

生:(一次又一次地练习)

师:交换一下,你们念鲤鱼妈妈,我念小蝌蚪。

(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师: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生:(表演)

师:来,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

生:“迎”还没有做出来。

师:怎么样是“迎”?看看图,图上是怎么画的?谁来试试?

生: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

师: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生演)

师:他们这回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

生:四条腿,宽嘴巴。

师:(电脑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生:它已经长出两条后腿,后来长出两条前腿,所以称为“又”长出两条腿。

师:(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你真会学习。我们一起来看图,(电脑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思考一下这回它们向谁打听妈妈,怎么打听的。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细地念。

生:(学习) 。

师: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经在表演了,老师念,你们表演,边读边演,行吗? (生演)

师:为什么课文用了“追上去”这样一个词?

生:从图上看,小蝌蚪和乌龟的游动方向相同,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

师:让我们带着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一段。

师: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

生: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三、总结课文,深入引导。

师: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而乌龟妈妈却说,蝌蚪妈妈是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虫还顶呱呱呢?到底蝌蚪妈妈长得什么样啊,请你们讨论一下,看看鲤鱼妈妈和乌龟谁说的对?

生:都对!把它们俩的话合起来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说说,蝌蚪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生:四条腿,宽嘴巴,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起虫来顶呱呱。

师:其实,蝌蚪妈妈就是谁啊?

生:青蛙。

师: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课件),仔细观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妈妈没有?

师:小蝌蚪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小蝌蚪尾巴变短了。

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

师: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师: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的样子,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那课文上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师:(师贴出青蛙的图片)你们对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人模仿青蛙的动作。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它们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四、朗读全文。

五、简要复述,拓展思维。

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做。

师:(出示课件)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生:说并填空。

师: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

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两条后腿      碧绿的

两条前腿      雪白的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点评]

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带表情读、带动作读等),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

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实践的舞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至关重要。本节课就力求做到“寓教于乐”,课堂上没有威严的老师,也没有恐惧的学生,随处可见的是教师与学生和谐、亲密地相处,正是这种和谐与亲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焦作市解放区幸福街小学卢玲

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出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不断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布鲁巴克曾经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网络时代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巧妙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课件出示《寻人启事》:“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学生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又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一上课我就说:“以前我们上课时,总是一个老师教六十八个学生,今天我们换一下,让你们在座的六十八个老师来教我这一个学生。”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不解地望着我,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我接着说:“因为同学们都喜欢‘奥特曼’,你们对宇宙中的知识都了解的很多,所以在今天的《宇宙生命之谜》中,我要请教大家一些问题。”小老师们便都想跃跃欲试,想第一个教我这个学生,结果这一节大家都非常认真,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表演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越来越敢于说敢于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课前我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查找相关资料,教学时再让学生拿出笔动手画一画,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很快跃于纸上,不需要教师重复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在做课后的填空时更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难题。又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我事先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蝴蝶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教学时,我同时播放课件“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追逐飞舞”,通过同学之间查找资料的互相交流,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不用教师多讲,“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学生已经轻而易举地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记得某位名人说过“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所以争议也就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在不断涌现,只有通过争议才能泾渭分明。所以语文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也是毋庸质疑的。

如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当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后,我又提出这样一道思考题:如果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会出现什么景象呢?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我做了相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思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思考依据。又如学习《太阳》一课时,学生通过网络已经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学生就会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从而引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学了《小猴子下山》,学生们也能争论:“小猴子选择大的好的东西,到底对不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这种质疑和争论,有助于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 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勇于创新。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还能让学生到享受争论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应“先放后扶”,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学法。既要大胆地“放”,又要精巧地“扶”。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也只有精巧地“扶”,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做到学会、会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在突破中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这样,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成了自主的乐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明说。”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五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文学作品。全文围绕“找”这个中心展开的。班级的植物角刚好有活体,为这节课的展开带来了更好的效果,小朋友的兴趣很大。

“这么可爱的小蝌蚪,他却找不到妈妈了,我们一起帮帮这个可爱而可怜的小蝌蚪好吗?引入主题,幼儿颇有兴趣的开始听我讲故事。由于小蝌蚪遇到的“妈妈”比较多,故事情节较长,我采取了分段教学。当小蝌蚪每次遇到一位“妈妈”,我就开展情节教学,让2位小朋友分角色表演,用这样的节教学方式,不仅让幼儿完整的说完一句话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积极参加活动的愿望。通过幼儿喜形于色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很喜欢这节课,当小蝌蚪再次遇到其他的“妈妈”的时候,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的“开演”了。

整个活动的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不紧凑,当我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时候,幼儿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个阶段。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六

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初步尝试用点画的方法绘画小蝌蚪,体验水墨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毛笔、墨、宣纸、范例。

活动过程:

一、 观察讨论:

师:大家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小蝌蚪经过重重艰难,最终找到了妈妈。(出示范例)

你们觉得这些小蝌蚪可爱吗?看看这些小蝌蚪和我们以前画过的小蝌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画的纸张不一样)今天的小蝌蚪画在什么纸张上呢?(宣纸上)旁边还有谁?(青蛙妈妈)青蛙妈妈就是上次我们手工活动的时候折的。

二、 示范讲解

1、 先请上小蝌蚪,今天我们用什么笔来画呢?(毛笔)

2、 小毛笔,竖竖直,喝饱墨水舔一舔,重重按下轻轻提,变出身体真可爱。(教师示范画身体)

3、 画小尾巴:用刚才画的毛笔在身体的后面添上一条小尾巴。

4、 请幼儿用同样的方法画上小蝌蚪。(幼儿示范)

5、 画水波:用刚才用过的毛笔放在水里洗一洗,指导笔里的墨很淡很淡后再画水波。(教师示范)

6、 把上次折的青蛙妈妈黏贴在画面上就行了。

三、 幼儿操作

1、 引导幼儿正确地握笔。

2、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毛笔一定要喝足水。

3、 毛笔留在纸上不要很长时间,否则宣纸要烂掉。

4、 用淡墨时一定要在水里洗很长时间,毛笔上的墨要很淡,才能画水波。

5、 黏贴青蛙时尽量找干的地方。

四、 展示讲评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看看你的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创设情境、快乐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案(优秀10篇)09-19

一年级上册语文《大还是小》教案(精选1010-07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8篇)09-20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02-1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09-19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9篇10-26

一年级语文实用教案范例精选10篇09-20

一年级《秋天》教案精选8篇09-20

小学一年级英语教案最新5篇10-01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09-27

39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