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 透 镜(优秀4篇)

2024-02-04 12:18:38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08-03本文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凸 透 镜(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凸 透 镜 篇一

讲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 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 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www.huzhidao.com),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凸透镜 篇二

【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复习提问(有关生活中的透镜)→引导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验评估→交流合作→实际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动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

的简述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提问,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答问题,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

激发探究的兴趣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和成像差异表格

同样是凸透镜,成的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学生讨论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出示:

合理猜测与假设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帮助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1.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小有关等等

培养根据图表分析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引导要验证猜想最好实验。

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火柴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

让实验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说出仪器所起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案,指导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同时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观察屏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

有的组像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怎样的像才是清晰的像?

提问在光屏得不到像时,怎样观察像?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

点蜡烛、移光屏,观察,读出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结合猜想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分析

论证

实物投影:学生较标准的数据

选出学生较标准的数据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是否证实了猜想,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根据数据实物投影开始讨论,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启发学生分析数据,找出规律,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实物投影:学生有代表性的数据

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

举手发言,做出评估

培养评估,表达能力,

演示动画,出示文字:

能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虚像

指导学生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指导学生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并补充到前面总结出的规律中。

学生领悟,思考得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学生讨论总结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并补充到前面的规律中。

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演示图片,动画:

1.照相机的原理

2.投影仪的原理

3.放大镜的原理

指导学生认识构造,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步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原理。

培养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原理的意识

课堂

小结

出示文字:谈谈你的收获?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课里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交流,简单汇报

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凸透镜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作用(聚光、成倒像、放大物体的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他人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制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保鲜膜、玻璃器皿、激光灯。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用手摸一摸家里的放大镜或者是爷爷奶奶的老花镜,你会发现这些镜片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

2.猜想一下我们家里的爷爷奶奶的老花镜有什么作用呢?

二)【实验(观察)探究】

1.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我们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选择一个猜想,进行设计一个方案进行研究。

活动要求: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小组共同商讨选定验证一个放大镜的猜想。

参考课本提示独立思考p14-p15.

小组内讨论交流,做好方案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的具有                       作用

组内的实验计划

①实验材料:

②实验过程与结论:

实验项目

项目一:

项目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课题5:凸透镜

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方案汇报:我们比一比哪一组的实验计划最详细,效果最好。

(过程要求:认真听,可以提问。最后根据交流所得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

3.实验探究(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按照方案多做其它组的实验)

按照实验计划中的过程进行实验: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猜想及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①组长分配任务:一名记录员,两名操作员,其余观察。

②组长领取实验材料

③按计划实验:要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三)【实验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向全班讲解展示实验结果,并说明实验过程及现象。同学可以再黑板上进行展示,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四)【检测】(5分钟)

a.我会填

1.像放大镜这样、的透明镜片,称为“凸透镜”。

2.凸透镜有、的作用。

3.老年人使用的老花镜其实就是。

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

b.我会解释

4.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了凸透镜,请举例说明它们的用途。

5.有一支探险队,在南极遇到了特大暴风雪。等到风停雪止队员们才发现,存放火柴、望远镜等物品的袋子被暴风雪刮走了。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所有的食品都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正当大家万分着急的时候,一位知识渊博的队员想办法取到了火。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猜想一下,他是怎样取火的?其中运用了什么科学道理?

五)【小制作】我喜欢做:做个小凸透镜。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制作一个小凸透镜。(除了课本上p15的提示,还有什么办法)

六【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凸透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怎样科学用脑。请查阅相关资料,粘贴或者书写在下面。

七【板书设计】

5.放大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作用:放大,聚光,成像

凸 透 镜 篇四

第三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光具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为什么同是凸透镜却成的像不同?大家再观察它们的物距有什么不同?谁的物距大?成像的特点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10cm) 方案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册习题

【凸 透 镜】相关文章

凸 透 镜(优秀10篇)03-09

凸透镜【优秀8篇】03-04

小学语文微型课教案万能模板优秀6篇10-09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优秀10篇12-10

小学体育教案【优秀9篇】09-2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精选9篇09-20

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案优秀9篇10-02

小学英语教案最新7篇09-23

小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案(精选10篇)04-08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教案优秀7篇04-18

38 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