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4篇】

2024-01-12 04:16:43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壶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两个会认的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并加以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的发现及其过程。

3、体会文中最后的一句话的含义,从中获得启示。

4、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我”的'发现及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我”童年时强烈的求

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二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胚、胎、盈、悯、赋、蛮、殖、岂、履、绞、汁、塌”1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之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鄂教版

教学过程

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2、出示课题。

3、师质疑: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字词。

胚胎、轻盈、怜悯、天赋、繁殖、草履虫、绞尽脑汁、塌了。

(2)组内批改,交流反馈,师指导书写。

B生组织批改,A生指导观察,C、D生练习发言。

①“胚”读第一声,“岂”读第三声。

②“草履虫”的“履”和“覆盖”的“覆”区分开。

③“盈”字中间的“又”不要忘记写,“赋”字的钩上面不要多写一撇。

(3)生练字本上练习书写“盈”“履”。

(4)齐读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CAI: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相机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

3、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吗?

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4、关于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其实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专门进行过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观点,你能在文中找到这句话吗?

CAI: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我”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相似,真了不起!再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九岁完全独立体会我的这个发现不同凡响,我高兴,自豪的心情。

6、带着这份高兴和自豪一起读读我的发现。齐读第一自然段。

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随机板书:梦中飞行老师想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看着板书把这个过程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课后习题

1、形近字组词。(考察对生字的掌握)

2、写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1)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2)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3)人还曾经是草履虫,是鱼,是青蛙,是兔子,还曾经是猴子。()

3、读课文,完成填空。(理解课文内容。)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同学说,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同学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么?

2、是呀!我们的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他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析赏课文

1、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的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出示课件)

2、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第一段(1—2):讲“我”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第二段(3-13)介绍“我”发现这一规律的具体经过。

第三段(14-19)讲述“我”因此受到的惩罚,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A“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B“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C“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4、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三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总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丽,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那么的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四

教材浅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

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壶知道的价值所在。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相关文章

《童年的发现》教案学案设计(优秀4篇)03-30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7篇)03-30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7篇)02-22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3篇01-17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9篇08-18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3篇)07-26

《童年的发现》教案4篇06-27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4篇)05-20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7篇)03-26

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3篇03-23

38 2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