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园不值》教案优秀6篇

2024-02-27 08:29:15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 游园不值》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游园不值》教案 篇一

【设计理念】

教师创设情境,以同学为主体,重视同学的情感培养。把同学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同学在阅读活动中充沛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学会欣赏美,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本诗中的意思。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为同学加油、鼓劲,使同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引旧入新。

1、谈话激发同学背诵已经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春天的

2、过渡引入:今天,俺们再一次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看看这首诗与其它描写春天的诗有什么不同,这节课,俺们一起来学习宋朝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读课题。学习生字“屐“扣”“扉”

4、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⑴同学回忆讨论。

⑵教师协助梳理归纳,板书“读、想、悟、背”。

三、读读诗。

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

1、同学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

2、教师范读。

3、指导朗读,师生同读。

四、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释疑。

⑴独自在诗中找出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⑵借助注释、字典和相关资料自主释疑。

2、合作探究。

⑴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

①说说哪些词句你读懂了。

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解决。

③感受诗的意境,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质疑问难。提出在小组内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大家来协助解决。

②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同学结合诗文画面说。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背诵诗。

1、指导感情背诵。

2、自由试背。

3、师生齐背诵这首诗。(回味诗意,整体感悟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

4、同学可以为这首诗谱曲,自演自唱。

六、延伸拓展。

激发同学的创作欲望。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作者所见到的美吧!

七、小结

作者游赏花园进不了门,本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探出墙来的一枝红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转为欣慰,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柴扉不开 扫兴

红杏出墙 欣慰

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二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首诗中的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体悟心灵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寻觅春迹,导入古诗

春天来了,报春花悄悄地绽放了,让我们跟随着叶绍翁踏上游园的路,一起欣赏他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齐读课题,理解:不值,出示字典里的意思,选一选。)“游园不值”的意思是去游园却没有遇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寻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的生长点激活,为本课的古诗教学铺垫。

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相机评价字音朗读情况)正音:屐齿 苍苔 柴扉

释义:“屐齿”,出示图片“屐”,木底鞋;齿,痕迹;屐齿,木底鞋踩过留下的痕迹。“苍苔”(结合苍松、苍天理解“苍”。)苍苔,一般来说都是长在一些石缝里面潮湿的地方。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到的结果。“柴扉”(出示书本,理解“扉页”“心扉”)柴扉就是柴门。

3、一首诗,大家把它读正确了还不够,还应该读岀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吧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全班齐读。

5、大家读得真不错,现在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自由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6、指名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感悟诗情

1、当我们趁着美好的春光,跟着叶绍翁一起——“游园”,可是却吃了“闭门羹”,快速默读全诗,你从哪里看出诗人没有进园游览?(不值,不开,关)

不值:没有遇到园主人;不开:门紧闭着;关:一扇柴门把满园的春色紧紧地掩藏了起来。

2、自由读读诗句,你发现诗人看到了什么?

3、品读“怜”。

(1)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目光去看!这幅图片,石子中隐隐约约透出一点绿来;再看这幅,沿阶而上,因为春雨,绿了一地。给你怎样的感觉?(宁静、幽深、春天来了)

这是一处人迹罕至之地,谁来轻轻地读?(指名读)

(2)“怜”是什么意思?(出示选择义项:可怜;怜爱,怜惜)“怜”的是什么?(木屐鞋)木屐鞋有硬度,大概不要太多的怜惜。再读读(范读:应怜 屐齿印苍苔)怜的应该是什么?(“苍苔”)

带着怜惜,谁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

(3)不起眼的苍苔,一入了诗人的诗眼,就带上了浪漫的诗情。同学们,诗人“怜爱”的,仅仅是苍苔吗?(是苍苔,更是园子内人迹罕至的宁静)

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体会对苍苔的特别的爱吧!(齐读这句诗)

4、品读“小扣”

(1)还有哪一处也倾注着诗人深深的怜爱?(小扣柴扉久不开)这样的柴门给你怎样的感觉?(简朴自然。)

谁来读这一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门?(指名读)

(2)“扣”的意思是——(敲)换成“敲”好不好?(敲太重)讨论,指名答。“扣”体现了诗人对柴门的感情,“小扣”呢?(轻轻地扣),真是“小心——翼翼”。“小扣”是指轻轻地敲打。(做“小扣”的动作)

想象着诗人这样的轻柔与不忍,请女同学来读。(3)诗人被挡在了“柴扉”之外,“久扣不开”,是不是要重扣一下呢?(讨论,交流:没有。诗人不但细心,而且很有耐心,很“怜”柴扉,“怜”苍苔,更“怜”这园子的宁静。)

于是,诗人——引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一个“扣”字,扣出了对园主人的——尊重,扣出了对园子的——喜爱。【设计意图】此处的品读主要抓的是“怜”,以这个“怜”字为线索,串起一枚枚闪亮的珍珠:“怜”苍苔,“怜”柴扉,“怜”红杏,这只是蓄势,最要“怜”的是园子的一园宁静。

5、品读:“一枝红杏”

(1)过渡:尽管热爱宁静,但柴门久扣不开,是不是有些扫兴?但是扫兴就在一瞬间烟消云散,是因为(引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2)久扣的沉闷就这样被“一枝红杏”的惊喜所取代。同学们,看到红杏,你想到了什么?(指答)

(3)“一枝红杏”是最早的报春使者。你们看,春天已经来了!让我们聆听春天的声音——指名读

(4)杏花在春天二月开放,二月就有了“杏月”之称。抬头仰望,这一枝红杏让我们看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一句诗中,一起读一读。

(5)春天来了,这么美,这么突然。它“最早”和诗人不期而遇,刹那间,发现的惊喜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于是他激动万分地吟诵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6、品读:“出”

(1)你们看,你们看,“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一下,这支红杏是怎样出来的?(探出,伸出,挤出,挤出,静中有动。)

⑴探出。你看到一支调皮的红杏!(指生读)

⑵伸出。你读到的是一枝自然而然的红杏!(指生读)⑶挤出。你感受到一支可爱的红杏!(指生读)⑶冲出。这是一只充满了生命力的红杏!(指生读)

(2)不管是哪一种“出墙”,流露出来的是对春天急迫期待的情感,怪不得有诗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它们闹嚷嚷的,如果你们静心聆听,就会听到这“一枝红杏”在向大家将春天的消息播报呢,让我们来问一问红杏:红杏,你冲出墙头,想要向大家传递什么信息?(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7、品读“满”(1)红杏真的会说话吗?(不会。)那我们是怎样感受到的呢?(想象出来的。)想象是读诗的好方法。

(2)其实,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久不开”,我们压根儿都没有踏进园子。我们有的,只是对美丽春天的想象。这一刹那的惊喜,没有预约的欢欣,不仅仅是对大自然变化的发现,更是对自我的心灵的发现。至此,我们还有必要非进园子不可吗?

(3)游园不值,但不值中却是有值的。诗人去游园,虽然没有遇到园主人,但“遇到”了什么?(指名回答:苍苔 柴扉 红杏 春色满园,评价:你们和诗人一样有一颗轻灵敏感的心!)

(4)其实冲出墙头的岂止是“一枝红杏”!俗话说“水满则溢”,想想这满园的春色,还有谁也挤破了脑袋往外钻?(写话训练:我仿佛看到园子里的……)

(5)就这样,苍苔,染绿我们的眼睛;红杏,沁着我们的心脾。“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捧起书,再来美美地体会苍苔、柴扉、红杏以及春色满园带给我们的愉悦。(师生齐读这首诗)

8、小结

景色的美好固然动人,然而,人的惊异,对美的顿悟却更加动人。一枝红杏,在普通人的眼里只是毫不起眼的一抹红,但是在诗人眼里,却是春天的惊艳!今天这节课,我们“游园不值”,但却巧遇了许多!这节课,我们有遇!值!

【评析】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因为“怜”红杏,红杏就带上了感性,静中有动,园子里的一切都“喧闹”了起来。引领着孩子在这样的“园子”中驰骋,任他们的想象在这“一枝红杏”的“出”现。在诵读中,悄悄探出的“一枝红杏”充满了娇羞;自然伸出的“一枝红杏”古朴自然、落落大方;挤出来的“一枝红杏”顽皮、可爱;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命力。这样入情入境的想象,心灵开放,情绪热烈,思维活跃。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想象的翅膀才会张开,与诗人内心的诗情相遇,诗意也就这样漫溢了出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收集、自学有关春天的古诗,体会诗人独特的发现。

《 游园不值》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游园不值》教案 篇四

引读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续。我运用引读法教学《游园不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的词义)

师: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满地长着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可我穿着一双水底鞋。哦,主人大概——

生:(读)应怜唇齿印苍苔。

(引导理解“应”、“展齿”的词义)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怎么关得住呢——

生:(读)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是关不住的呀,你看——

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读法特别适合于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写作方法,指导朗读、背诵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宜经常运用。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春江花月夜》词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拍)

2、复习古诗学法

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3、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现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师生互动)

4、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合作完成)(师生互动结合课件)(抓字眼,晓诗意)

①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

②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③读全诗。

④完整地说说诗意。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并能当堂成诵。

2、了解诗人游园所见所感,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并学习古人做诗的反复推敲。

3、揣摩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诗歌包含的哲理与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感悟诗歌包蕴的哲理与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背诵古诗。

2、师:同学们积累了许多的诗歌。古诗可以读、吟、唱、咏,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和《寻隐者不遇》,体会在他身上发生的推敲的故事。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注意五言诗的节奏。

3、师:贾岛的两首诗是都是写不遇的。老师补充(课件出示)一些写不遇的诗文题目。为什么他们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二、导入新课,通读全诗,指导朗读

1、师:雨过天晴,让我们跟着宋朝的诗人叶绍翁一起来——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个——不值。师板书课题,生解释“不值”即“不遇”。

2、师指导朗读,生自己试读,谈朗读心得,教师及时指导。

3、指生再读,齐读。

三、整体感知,了解“相遇”内容

1、自读基础上,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人游园所遇的事物:苍苔、柴扉、红杏。

2、师指导学生分别谈对于“柴扉”“苍苔”和“红杏”的认识。

(1)生谈柴扉:穷困,简陋,简单。读出这扇门的特别。

(2)生谈苍苔:绿色的小植物,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读出苍苔的绿。

(3)生谈红杏:美丽,早春开花。师补充部分古人描写赞美红杏的诗句。

(生齐读最后一句。)

3、师小结,配乐,生齐读。

四、细读品味,体会用词和情感

1、师:我们对这些普通的景物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生:“怜”字。师板书。

2、引导学生体会“印”字体现得对苍苔的怜爱

3、引导体会“扣”字,对比“敲”字,体会对柴扉的怜爱。

4、学生谈“出”和“关”、“一枝”和“满园”的用词,对比“出”和“遮”字的用法,体会对“一枝红杏”的怜爱之情。

5、指一个学生扮红杏,其他学生扮关在园内的花草,和红杏对话。

6、师扮园主人,生扮诗人,和园主人对话,谈游园的见闻感受。

7、师总结提升:我们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我们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全凭我们的心啊!(老师和生齐读整首诗。)

五、拓展阅读,品悟哲理

1、师: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所以我还有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我还有必要非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

生:诗人已经知道园子里春意盎然,所以没有必要见园主人了。

师: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已经获得了最美的精神享受。师:所以不遇中有——

生:遇。不遇中有遇。师板书

师: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

生:游园不值。师:游园虽不值,但不值就是——生:值。

2、师:那就让我们荡起欢快的双桨,唱起来吧。

(师生把《游园不值》填进《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中齐唱。)

【教材分析】

这首久享盛名的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和怜春惜春的情怀,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使人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 游园不值》教案】相关文章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优秀7篇)02-27

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优秀4篇)10-12

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4篇02-12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02-2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11-30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优秀5篇)03-13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09-2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09-27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优秀4篇)10-0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9篇09-29

43 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