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上18课《莫高窟》小练习优秀3篇

2023-10-11 08:14:04

《语文五上18课《莫高窟》小练习优秀3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强壮的球员们捏着我的句号】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语文五上18课《莫高窟》小练习 篇一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祖国版图、甘肃省区图和莫高窟外景图)这就是伟大祖国的版图,在祖国的西北有一个省份叫甘肃省,(出示甘肃省版图)在甘肃省敦煌市的东南有两座山,一座是三危山,一座是鸣沙山,在两座山谷底的绝壁上,蜜蜂似的排列着492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谁知道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人都知道。

师:许多人都知道不能准确表达这个词的意思。(教师板书:举世闻名)

师:“举”是什么意思?

生:全世界。

师:全世界应该包括了“世”的意思,“举”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举”就是“整个”的意思。

师:“整个”就是“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要理解重点字,理解重点字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你会这种方法了吗?

生:会了。(脸上露出喜悦。)

师:莫高窟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有名呢?(教师在“举世闻名”的后面半数一个“?”。)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师:下边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莫高窟的?

生:(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莫高窟的,第一个方面是彩塑,第二个方面是壁画,第三个方面是藏经洞。(教师随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师:课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三个方面,是那句话?

生: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师:这是一句话吗?

生:在这悬岩峭壁上,492个洞窟蜂窝式的排列着,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师:这是概括地介绍,然后作者又分别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你说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师:谁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一段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呢?

生:这段又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作者在开头用总起,然后分别来叙述,最后作者总结全文,作者是按照——

生:“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师:这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希望同学们学着应用。这样看来,课文分几段呢?

生:分三段。

师:请同学们用分段符号画出起止。

(学生画出起止,汇报。)

师:同学们学会这种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去分段,这是一种分段的好方法。

师:下边我请同学们来读词。

(课件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指名读。)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里出现的?把它画出来。

生:是在第二自然段出现的,是描写彩塑的。

师:能读读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吗?

生读。

师: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彩塑这几方面的特点?我请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有关的语句。

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谁来读一读?有怎样的菩萨?

(学生读的不够理想。)

师:想象一下,眉宇间透着慈祥,目光中满是善良多慈爱的菩萨呀!再来读读。

生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读出了菩萨的慈善。)

师:有怎样的天王?想象一下:《西游记》电视剧中四大天王出现,多威风啊!谁能读出来。

生读:“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读出了天王的威风。)

师:有怎样的力士?见过力士吗?蔡老师是力士吗?身体强壮,非常勇猛!能读出来吗?

生读:“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读出了力士的勇猛。)

师:同学们,每一个塑像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形象各不相同,所以作者说——生: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评: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巧妙,同时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

师: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作者还写了卧佛。生读描写卧佛的句子。

师: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卧佛?

生:我读出了一个慈祥的卧佛。

师:你通过哪两个词读出来的?

生: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读出来的。

师:同学们看看文中的插图,看见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的卧佛了吗?再读读,你还能读出怎样的卧佛?

生:我还知道这是很长的卧佛。我是通过16米这个数字知道的。

师:我们这个黑板大概是3米,16米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相当于四五个黑板那么长。他的一个头大概就有我们黑板这么大。你说它长不长?

生:惊讶。并说太长了。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长的?

生:列数字。

师:列数字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卧佛到底有多长。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种列数字描写事物的方法。

师:谁能通过读,把这一卧佛的特点读出来。(生读,齐读。)

师:这样的彩塑有3000多个,如果你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彩塑,你想说点什么?

生:制作彩塑的工人们很辛苦。

生:我想在峭壁上的人很可能会有危险,因为他们是在断崖峭壁上雕刻。我说,彩塑来的真这不容易。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这是体会课文的好方法。

生: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古代劳动人们竟能制造出这样的彩塑。他们真了不起,真聪明。

生:他们造了492个洞窟,可以看出他们有智慧。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

生:齐读——这里的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所以他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师: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彩塑?

生:有天王、力士、菩萨、卧佛

师:在这四种彩塑中哪一种彩塑写得具体?

生:卧佛

师:在众多彩塑中,作者重点突出了“卧佛”,老师告诉大家作者突出了一个点,这叫“点”的描写,对“天王、力士、菩萨”作者做了概括的介绍,这叫“面”的描写,(板书:点面结合)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点”代表“面”,“面”衬托“点”,详略得当。

(老师又就地取材:现场描写学生听课的情景,突出“点面结合”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到课文中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同学们读读描写壁画一段,这一段也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点”与“面”句子。

生汇报“面”和“点”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先来读读描写“面”的句子。

(一名学生读)

语文五上18课《莫高窟》小练习 篇二

智慧小木屋

◎南山一望晓烟收,石洞岭岈景色幽。

古佛庄严千变相,残碑剥蚀几经秋。

摩挲铜狄空追忆,阅历沧桑任去留。

玉塞原通天竺国,不须帆海觅瀛州。

开心一练

一、我能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神态各( ) 精妙绝( ) 惟( )惟( ) 举世( )名

引人( )目 ( )眉善目 断( )绝( ) 宏伟( )丽

( )风凛凛 漫天( )游 ( )( )无能   ( )( )赞叹

二、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壁画    一( )明珠    一( )沙丘    一( )洞窟

一( )力士    一( )神佛    一( )彩塑    一( )小溪

三、按要求改句子我能行。

1.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改为反问句)

反问句: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无人不晓的艺术宝库。(修改病句)

3.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缩句)

4.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用加点的词造句)

四、我能按课文填空。

1.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     、

和曾藏有万件珍贵文物的         ,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              。

2.敦煌莫高窟,也叫“        ”,坐落在甘肃省       和        的

怀抱中。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共有492个洞窟,它与

、             被誉为中国三大石窟。

开心阅读

五、课文片断我会读。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

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纪 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应 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引人注目的,

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 有的

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 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漂 飘)拂 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 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世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第一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

二是                              。这一段写的是第   方面的内容。

3.给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请你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具体地写一写其他的飞天。

5.欣赏了莫高窟壁画上那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飞天,你想说些什么?

六、课外的短文,我也很有兴趣。

九龙壁

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有一座全国闻名的九龙壁,它建于明朝,距今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

九龙壁,高5米,长27米,厚1.2米,在影壁的正反两面,用七色琉璃砖瓦镶嵌成九条巨龙。它们色泽鲜艳,形态逼真,好似腾云驾雾,要伸出影壁,飞向天空。

你看( )一条黄龙和一条紫龙正在争夺一个火球(  )它们瞪圆双眼,怒目而视。黄龙叉开四爪,伸出了锋利的尖钩;那条紫龙也不示弱,傲慢地摆动着尾巴,轻蔑地瞟着对方,仿佛说:“你有什么了不起( )敢和我较量吗( )”

这对巨龙正在挑战,那对巨龙已经开战了。只见蓝、白两条龙,翻滚在汹涌澎湃的碧涛之上,穿梭于险峻的山峰之间,这一场恶斗,真是惊心动魄啊!再看其他几条龙,也是形态各异。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 ;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有的回首遥望,呼唤同伴……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面对这精致的九龙壁,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祖先心灵手巧,是多么聪明啊!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用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3.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短文通过                     ,赞扬了                   。

日积月累

连一连

a.克孜尔千佛洞    a.位于四川广元县5千米处,现存佛像7000余尊。

b.千佛岩石窟     b.位于南京城东北20千米。有佛像500尊。

c.栖霞山石窟     c.位于洛阳市南部。现有石窟1352个,佛像10万多尊。

d.龙门石窟      d.位于新疆境内。现有石窟236个,壁画计1万多平方米。

e.敦煌莫高窟     e.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至今保存492个石窟。

语文五上18课《莫高窟》小练习 篇三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已越来越来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从电教常规媒体的运用到多媒体课,到当今热门的网络课,无不渗透着信息技术对我们教育、对我们学习的影响。

网络,这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可以满足每个人开阔视野的需要,同时与传统的语文课结合,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迄今为止,我校也有不少教师尝试着上了网络课,本人也上了两节,个中滋味不一而足,可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首先值得欣喜的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段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拓展阅读与赏析。比如说,在学习“飞天”这一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感受飞天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浏览专题学习网站中“飞天” 的相关资料。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飞天”的来历,它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可以欣赏到“飞天”在蓝天里自由翱翔的美丽姿态,欣赏到关于飞天的生动描绘。一段段生动的描绘,一幕幕动人的图景,激起了学习的趣,唤发了学生的情,让学生感受到“飞天”的无穷魅力,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灿烂辉煌,从内心深处涌起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之情。

其次值得肯定的是,网络切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不容置疑,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是绝然不同的。正如古语所说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学生坐在网络教室里,可以跨跃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文本以外的文字、图片、音像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面对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承载者,学生除了倾听、思考外,更多的是基于主动思考下的主动探索研究。譬如,在学习“彩塑”时,有的同学对菩萨感兴趣,他便可以搜索与“菩萨”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比较、思考与知识重建。而对“卧佛”感兴趣的同学则可深入了解、体会与之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画资料、音像文件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成了学习的主角,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则成为前期的探路者和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指导者。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一个更好、更新的平台,这样,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心胸更为宽广,思路更为流畅,学习更有情趣。

当然,网络还存在着其它明显的优势,比如,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可利用网络的试题提供及检查、交流手段;在研究性学习上,能提供丰富的素材及相关的角度。在作文的训练上,利用网络的多方角度去拓宽思路;语文课外,语文素养上, 能拓宽眼界,培养研究能力等等。

在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现实中的网络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

首先,网络教学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地处农村乡镇的家庭中拥有电脑的为数还不多,仅靠学校里每个星期一两节信息课也解决不了这方面的问题。走进网络教室,面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学生无不眼花缭乱,有的兴奋异常,却苦于接触太少,不知从何入手;有的忙于浏览,完全被精彩的图像资料吸引,忘记了此行的目的意义;有的查找到相关材料,却不知道如何编辑概括,整理保存……种种表现,往往使设想很好的教学陷入冷场;同时,可能由于学生对电脑兴趣较大,有时对老师、同伴的交流等置若罔闻,使学习效果打了折扣。因此,要使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容忽视。

其次,由于网络资源的阅读、搜集、整理、交流等占据了大量的课内时间,对语文文本的阅读、感悟时间相对减少,所以语文的文本性呈弱化趋势,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深感头疼的一个问题。比如说,牟在教学《莫高窟》时,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自主收集、浏览的时间相对较少,我们觉得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不足,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没能充分展开。而我在吸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减少了学习的内容,而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浏览、搜集信息的时间,但学生在交流时,读得还是不够到味,在课外资料的交流上,也大多满足于对原有资料的粘贴复制,不能有效地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而且相对说,由于网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像资料,学生想象的空间似乎更为狭隘了,好像仅限于现有资料的再现与交流,学习效果反而不如平时反复阅读、深入感悟来得好了。因此,如何处理文本阅读、网上浏览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当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思考还远不止这些,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能力?如何丰富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提高互动效果?如何进一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何缩短网络教学准备时间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实践、思考、探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3篇《语文五上18课《莫高窟》小练习》,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语文五上18课《莫高窟》小练习】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优秀4篇)10-12

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4篇02-12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优秀5篇)03-13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02-2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11-30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09-2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09-27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优秀4篇)10-0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9篇09-29

五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优03-30

43 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