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07-25 07:53:53

《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只为心疼灯盏里的两根灯草,刻画一个活灵活现的吝啬鬼形象。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死前的严监生 篇一

1.初读:读准字音

师:刚才学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一点,一篇文章反复读,我们就可能有新的发现。《临死前的严监生》我们要反复读,有的文章是值得反复读的。我做一个调查统计,课前这篇文章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注意我的用词,这篇文章课前至少读了一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那位女同学你读了几遍?

生:3遍。

师:3遍肯定得举手啊,我说至少读了一遍的就得举手。非常好,蒋老师伸出一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因为严监生喜欢伸手指头嘛。(生笑)你们猜猜蒋老师伸出哪一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

生:大拇指。

师:都说是大拇指,为什么?

生:我觉得大拇指是对人的一种赞扬。

师:是啊,约定俗成了,大拇指表示赞赏。很好,至少都读了一遍了,有的读了三四遍了。这篇文章应该能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只要他读错了,字音读错了,其他同学马上举手示意,帮他点出来。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

(一女生读课文)

师:表扬她预习还比较充分,字基本上念对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把这篇课文如果要读流畅,还要反复地读。

师:下面再做统计。这篇课文至少已经读了2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蒋老师当然要伸出2个手指。猜猜看哪两个手指?有人如果要猜2个大拇指趁早把手放下。(生笑)

生:应该是大拇指和食指。

师:象形的吧,一个钩是吧?还不是的,道理是有的。谁再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中指和食指。是yeah的意思。

师:一般一二三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声yeah,是吧?一二三

生:yeah。

2.再读:感受“人物形象”

师:既然至少已经读了2遍了,蒋老师请你做一个判断题:严监生是个穷光蛋。(生示意错)那严监生不是穷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因为屏幕上说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师: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他不是穷人。那么从课文里面能不能看出来?

生:在这篇文章的课题下面,它有一个蓝色的方框,后面一句说,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师:显而易见这是对整本书的介绍,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除了背景介绍之外,文章的一些细节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有钱人。

生:奶妈称呼他为老爷。

生:他的二侄儿问他,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说明他已经吩咐了好几笔银子了。

生:他把管庄的家人都从家里叫过来,说明这一个庄都是他的。

生:医家就说明把医术很高明的人都请来了。

师:所以种种蛛丝马迹,我们都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指幻灯片)有钱到这个地步,这个时候可以看资料。我帮你们来读一遍: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换到现在,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千万富翁。所以他是个有钱人。

3.三读:梳理文章“情节”

师:再统计,这篇课文至少读了3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好,大部分读了3遍以上。这时候蒋老师要伸手指头,哪3个手指?很多人在比划这个手指,什么意思啊?ok

师:蒋老师这样跟大家比划,无非想要跟大家证明,严监生的这个手指很重要。这是一个经典的细节。他没有像我们这么变换,他伸出了几个手指啊?

生齐:2个。

(师板书:两个指头。)

师:我请一个同学迅速地跟我一起来梳理课文的情节,这2个指头很多人纷纷猜测,前面猜到了吗?请个同学跟我一起来完成这个情节,哪位同学愿意?

师:首先谁来猜?

生:首先是大侄子。

师:猜成什么了?

生:两个亲人。

(师随即板书。)

师:猜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摇头。

师:后来,二侄子猜成什么了?

生:两笔银子。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还是摇头。

师:奶妈猜成什么了?

生:两位舅爷。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

师:最后。

生:两茎灯草。

师:是谁猜的啊?

生:赵氏。

师:猜到了吗?

生:猜到了。

师:课文的大致情节是不是这样的?这是我的板书,很简洁,但是有时候简洁会出问题。你最不满意的是蒋老师哪个地方的记录,写得不够准确?

生:严监生的动作。

师:你为什么不满意?

生:他每次都是不一样的。

师:怎么个不一样呢,有谁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第一次的时候,他把头摇了两三摇,第二次的时候,把两个眼睛瞪得提溜圆,第三次的时候,他是把眼睛闭着摇头。

师:有这样一个变化。为什么强调这个变化的动作这么重要呢?

生:因为一开始,他伸了2个指头之后,他以为别人能知道他的用意。但是大侄子没有猜到,他有点失望。

师:我注意到了你的用词是有点失望,请你抓住这个特点继续往下说。

生:后来他发现他的二侄子也猜错了,所以他的感觉就很失望,这样两个人都没有猜到了。

师:有点儿失落,继续往下讲。

生:后来奶妈说是不是两位舅爷,他就失望至极了。

师:失望之极,还要往下说吗?

生:然后他就认为已经没有人会猜到了。所以他就闭上眼睛摇头,结果他的夫人出来说是两茎灯草,然后就挑掉了一根,他就满意了,因为他节省了最后一点油。发现他是一个守财奴。

师:他刚才是有点儿失望,有点儿失落,失望至极。你们听明白了没有,哪位同学再说一遍,更简洁一点。把变化过程说清楚。

生:我觉得严监生的心情就是从有点儿失望变得很绝望,从很绝望到了他妻子说了他想要的之后,他就很放心地走了。

4.感受“情节”设计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所起作用

(1)方法一:复述

师:也就是说他的动作里面可以看出他心情、心理的变化。(师边说边板书)所以这个地方要强调要了两三摇,这个地方要强调狠狠地、眼睛争得提溜圆,这个地方要强调眼睛闭上了。下面给大家个艰巨的任务,根据这个板书,把这篇课文的大致情节说下来。就从这严监生伸出2个指头,大侄子走上来问。不一定要一模一样,大致把这个情节说下来,开始准备。

(生练习复述。师板书:情节)

师:好,不是背课文,谁先来试试看。所以你要说上蒋老师的课很轻松,未必哦。大家听一听。

生:严监生伸出了2个手指头,大侄子上来问,是不是有2个亲人没有来?严监生摇了两三下头;二侄子来问是不是有2比银子没有吩咐,严监生眼睛睁得提溜圆,狠狠地摇了几下头;奶妈走过来,问是不是有两位舅爷没有来,严监生闭上眼睛摇了几下头;最后赵氏走过来问他是不是灯盏里面点着2茎灯草,唯恐费油,严监生点了点头,然后就走了。

师:大致情节对不对的。课外再去练,这个对我们五年级来说很重要,再去练。

(2)方法二:还原“说书”场景

师:古代的说书人是很喜欢说《儒林外史》的,更喜欢说《临死前的严监生》,而且蒋老师明确地告诉你,古代的说书人当说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有一个地方都会停下来,停下来的地方都会说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们认为,那些说书人会在哪一个地方停下来?

生:我觉得会在两位舅爷之后停下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是最精彩的部分。

生:我觉得因为前面三个人怎么猜都猜不对,所以把那些听的人都很想知道伸出2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师:听的人很想知道啊,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停下来,就是留了一个?

生齐:悬念

(师板书:悬念)

师:那些从来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这个地方停下来,第二次想不想去听啊?想去听的当然得买票。

生:吊人的胃口。

师:说的好,有悬念,悬念的作用就是吊人的胃口。那我就吊一吊大家的胃口,我来说一说。话说,那严监生伸出2个指头,大家纷纷猜测,这2个指头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未见面?”只见那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也走上前来问:“二叔,你莫不是有两笔银子未吩咐明白?”再看那严监生时,只见他把眼睛睁得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摇。奶妈忍不住了,抱了哥子插嘴道:“想是两位舅爷未在跟前,故此纪念。”那严监生闭着眼摇头,那手指头指得更加紧了。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对严监生说:“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那么这赵氏有没有猜中这严监生的心思呢?她到底说了什么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看,想不想继续往下听呢?我做了个实验,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看过这本书的人,我问了好几个人,没有一个人能猜得到答案。为什么这个答案这么难猜?

生:一定是有钱人,他不会想到严监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生:以前的灯草也是很便宜,所以那么一个大富翁肯定不会为了2茎灯草,在临死前不顾自己的姓名伸出2个手指头。

师:是啊,怎么猜得到一个大富翁临死前竟然惦念着2茎便宜的灯草。

生:他一个富有的人,都有十多万银子的人。他在临死前竟然不肯安心地去世,还一定要别人省下这么一点点油来。

师:这么一个强烈的反差,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太吝啬了。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爱财爱过生命的人。

生:前面二侄子说是2笔银子,但是他摇了摇头,所以大家猜测跟钱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师:是啊,按照常理来推测,前面的铺垫觉得跟钱没关系了,因为已经有人问过,可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结果为的还是钱。也就是说这个答案太出人意料了。

生:他可能是一个很寒酸的人。因为他有钱,那么便宜的灯草,他还不肯拿出来。为他处理后事那么多钱也应该够了。

师:是啊,按照这个情节要担心2茎灯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应该是很寒酸的。所以一个强烈的反差,就像那位女同学所说的,真是太吝啬了。因为这个结局太意外了。(师板书:意外)

(3)方法三:同类材料阅读

师:有悬念,有意外,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严监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古今中外,写吝啬鬼的文章多了,很多人也都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位国外的作家的描写。

师:契科夫的《醋栗》里面的两个片段。我读给大家听: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端来这碟蜜是为了干什么呢?悬念出来了,而且这个答案很意外。而且这个意外的答案体现出他是一个吝啬的人。再看第二个片段:有一回我正在一个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汨汨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干嘛要找回他的腿呢,悬念产生了,答案是很意外的,而这个意外的答案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吝啬鬼。考虑一分钟,请大家猜测。

(生思考)

师:好,我请同学来猜一猜。第一个,端来一碟蜜是为了为什么呢?

生:在临死前尝一尝蜜的味道是怎么样的。他守财得连蜜都没有尝过。

师:比较常规,虽然合情合理。

生:把蜜卖掉,再赚一点钱。

师:第二个,已经伤成这个样子了,还要找回她的腿,为什么?

生:腿里面有个袋子,可能里面还有很多钱。

生:他是个吝啬鬼的话,可能装在袋子里的钱并不多,他也想拿过来。

生:我估计他惦记着可能是腿上的鞋子或者裤子。

生:他是个马贩子,他摔断腿,把腿当马腿卖了。

师:有些艺术不能模仿,是来欣赏的。因为有些东西是学也学不会的。我们来欣赏契科夫的这两个情节的设置,看看他怎么留悬念,怎么给我们个意外的结局。(师出示完整片段)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把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就着蜜一股脑儿吃到肚子里,让谁也得不着。再看第二个:他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那点钱丢了。哪位同学也猜对了,给她点掌声。

(生鼓掌)

师:你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和这两个片段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跟我读: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师:但是,这是表现吝啬鬼的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细节,就像凤辣子里面的语音、动作、神态。下面请大家欣赏另外一段描写吝啬鬼的,他是用语言来描写的。

师读: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是不是吝啬鬼?这段话不是白听的。请大家拿起笔,当这个情节发生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严监生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请你将心比心,把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你甚至可以像这位作家一样,稍微夸张一点。联系上下文,以严监生的口气、心理活动来写。

(生写,师巡回。)

师:我们来欣赏几位,严监生在这样的关节点,心里会想什么?

生1:完了,完蛋了。我的钱啊,我的钱。我的一文钱啊,还可以买个包子呢。你们的家人干什么吃的。还不是我供你们吃穿啊!你们帮我拿走那根灯芯啊!一群败家子,没用,太没用了。我对你们无话可说了。一群笨蛋,这点思维都没有啊。我养你们干嘛的啊?我死了,哇太好了。可以摆脱你们这群笨蛋了。太好了啊!

师:有点夸张,言语中反复出现那群败家子。

生2:你们怎么那么笨啊!什么人啊,钱啊,我也管不了了。竟然点了2茎灯草,你们还想不想活了。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了你们的。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这可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们这群败家子,赶快把那灯草挑一根下来,我还有一口气,就是一块石头也不允许你们搬走。

师: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啊,我最喜欢这句话。

生3:每个人都不明白我的意思,一问三不知。求求你们,来个聪明点的,各个都不中用。这两个都白活了,你们都不知道,这个灯芯啊。要是再不弄,挑掉一根灯草,我真想把你们打死。你们各个都不聪明,我干嘛要在这里跟你们废话,大不了我直接上吊了。就算我上吊也要把灯草吹灭。

生4:我就要走了,留2茎灯草做什么。我的钱都是一分分赚来的。灯草就是钱,我的一生的陪伴。啊,费了油,那都是我的辛苦钱啊。你们谁赶快去挑掉一茎,枉费你们都日日夜夜在我身边,却不知我心里想着什么。

师:枉费你们日日夜夜陪在我身边,却不知道我心里是想法啊。

生5:又费了油,又费了油,我又多了一笔开销。我都要死了,还在花钱。啊,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啊,你就要离我而去了。我宝贵的钱啊,我重要的钱,比我的生命还珍贵的钱,要是没有人猜中我的心思我就死不瞑目,你们怎么都这么笨呢。看,又掉了一滴油,我的财富又少了一笔。这都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啊。

师:同学们,以你们这个年纪写成这样很不简单了。如果我来写,我可能不这么写。但是你们已经写得很好了。从这个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但是我们这么多精彩的心理描写是不是要把他加进去呢?

生:不要加进去,因为如果加进去,我们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就没有悬念了。

师:悬念还是有,但只不过情节已经读出他的心理了。所以这篇小说胜在情节。最后跟我读这3个词,我们下课。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下课。

死前的严监生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片断中的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子”、“监生”、“郎中”等词语,理解其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揣摸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课前预习。

1、你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老师板题:临死前的严临生。(老师故意把“监”写成“临”,让学生区别易混淆的字“临”和“监”) 监生是人名吗?(出示注释)同学们读读题,再轻轻读一遍。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文?说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说,教师板)

2、请同学们翻开书p133页,昨天的课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对字词的理解,多音字、作者资料等)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吴敬梓和《儒林外史》资料)

3、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读的情况(选几个学生分层读)。(根据学情适当板书生词、多音字)

二、初读,了解片段主要内容。

1、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这个片断有点难读,请大家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结合注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想这个片段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交流片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范读,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听同学们读得如此投入,你能找出文段中最能表现严监生这个人物性格的句子吗?(学生说完,画好)下面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句子,生想象画面)

2、请把眼睛睁开,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是怎样的?(让学生轮流说)

3、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

四、精读,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幻灯片(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手指头。)齐读。

2、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严监生有事要说,又讲不出话来)从哪几个字中体会出来的?(总、伸)请个别学生读。

3、同学们读书很用心的。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形的?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板:伸两个指头)

4、此时的严监生不会说话,只能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猜测都不对,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有哪些变化。教师引读,男生读大侄子、二侄子的话,女生读奶妈的话。出示句子。(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话:大侄子走上前……指着不动。)从这一段描写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呢?(着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边说,老师边点红字)让我们来再读课文中描写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他伸出的两个指头是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位舅爷?

5、此时的严监生会怎么想?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6、最后赵氏明白了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怎样?(断气了)。这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赵氏明白他的什么意思?(两根手指就是两茎灯草)(演示灯草,板书两茎灯草)

7、根据板书我们来回顾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不得断气,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后,他……(老师引,学生答)

8、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上黑板写)

9、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10、有人说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也有人说他很节约,你认为如何?

(学生理解后老师小结)

11、大家明白了吗?但是,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学生找,教师适当点拨、肯定。如果学生说到病情严重,让学生说具体句子,再用一个词来形容,特别从“总”字体会。

1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个急呀!那个气呀!那个担心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把那个急啊,那个气啊,那个担心啦用表情表现出来。(小组分角色读,选表演好的上台)

13、严监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吝啬鬼。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但在他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还舍不得多烧一根灯草。

五、发散,学习作家人物描写之法。

1、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老师想问大家,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而只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呢?

2、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六、拓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严监生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在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还有著名的三大吝啬鬼,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请看大屏幕(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那些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阅读比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作业。(幻灯片)

(1)、读老师推荐的名著,感受人物形象。

(2)、预习下一组人物描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附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师)      两个指头——两茎灯草

(学生)         爱财如命     吝啬

临死前的严监生 篇三

《临死前的严监生》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

1、《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儒林外史》。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解释,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想这个片段主要讲了谁?(严监生)他怎么样了?(将死了)临死前的他做了什么?(伸出了两个指头)

1、交流反馈。

2、谁能连起来讲一讲。

三、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刚才同学们讲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严监生其人。老师找到了他的档案,一起来看看。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他的家境如何呢?

《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2、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 ,严监生非常的                         。

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过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简介《儒林外史》

1、出示古诗:示儿

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临终前他最牵挂的是什么?

(反思:由于学生对首古诗不是很熟悉,一部分学生只会背,对诗意不是很理解。设计此环节的意图原本考虑到了既可以导入,又可以与严监生的吝啬做对比。然而事实上,作用并不是很大,而且也影响了本堂课任务的完成。)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讲临死前的情形的。

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4、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阅读提示。

5、从阅读提示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6、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

出示: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严监生是个……(大富翁)

(从严监生的家境入手,了解他的富裕,为学习下文的极其吝啬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1、交流反馈。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  郎中  哥子  医家

两茎灯草  揩揩  挑掉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指名读,正音。

* 文中称男孩子为     ,称中医的医生为         ,又叫         ,所有的亲戚,叫        。

* 再不回头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

2、课文主要讲了谁?怎么样了?临死前的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3、连起来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哪些地方在写严监生的病情十分严重?

*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 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2、然而,气息奄奄的严监生去总不得断气,这又是为哪般呢?

(是为了两茎灯草)

你怎么知道的?(两个指头)

就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气若游丝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硬是不断气。而一茎灯草对于万贯家财的他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然而在严监生的眼里,他觉得这一茎灯草烧掉的就是他的银子,他的生命。

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看了这一段资料,严监生这人怎样?(吝啬,连猪肉也舍不得吃……)像这种爱财胜过性命的我们就叫他“吝啬鬼”。

(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更加可以体会到严监生的吝啬。)

四、回读课文,学习写法

1、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2、引读交流:

1)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 ,他的反应如何?

此时的严监生心里非常的                         。

2)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

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严监生的心里是一次比一次焦急。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此处环节过于繁琐,造成了繁复的一问一答)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在我的主观意识中,感受最深的还是两个指头,因此,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我把过多的环节都放在了吝啬之上,导致了一个重要环节——学习作者的写法环节任务未完成。这也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其次,设计中我原本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思路:简介《儒林外史》导入——初读感知,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品味语言,然而预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课堂教学比较零碎,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本堂课中带着学生走进去,却没有走出来。第三,课堂中一问一答形式占的份量比较大。

由此,我想到了备课时对学生备的不够足。第一,原先《示儿》这首诗老教材中有,新教材中学生还未学过。也就是本来想拿来为课文学习服务的,没有起到作用。第二,教师在预设的时候,更应该想到的是在学生的眼中,他(她)可能会怎样理解?第三,林林总总的资料,这个也觉得重要,那个也觉得精彩,不懂得舍弃,也是一大毛病。第四,对于提问的方法,这绝对是个艺术。同样一个问题,提问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例如第四板块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严监生的吝啬表现在哪里?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头脑之中。那么吴敬梓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作者是抓出什么来写的?(动作)哪几个部位的动作?(头、眼睛、手)严监生内心的感受和变化都是通过他的动作来反应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能让我们的脑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的吝啬鬼形象。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尚漫长而又坎坷,如欲前行,还需更加努力。

死前的严监生 篇四

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表达方法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个片段选自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本片段虽然只有短短412个文字,但是作者吴敬梓却通过他的一支生花妙笔,巧妙运用一连串的表达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吝啬鬼严监生,是我们学习刻画人物的绝佳范本。

二、说理念

本课设计基于这样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摒弃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将全课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尽量“隐藏”到“幕后”,只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点必要的帮助或点拨;二是突出语文课的本体,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表达方法的探究上,并通过表达方法的探究,丰满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指导学生今后的习作,初步掌握阅读类似文章的方法。

三、说学生

1.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2.五年级学生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3.学生爱读书,但是读中外古典名著相对比较少。

四、说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记念、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五、说流程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让学生完成表格,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五年级语文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中,一定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那么你知道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万多的银子,他在临死前是怎样一种情景吗?

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在临死前与众不同的情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监”字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严监生的原名叫严致和。齐读课题。

二、介绍背景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本文选自吴敬梓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三、熟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要求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同时思考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

四、品评课文,感悟形象

(一)

1、浏览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严监生的病情很严重?结合资料谈谈他的病为什么会一日重似一日?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2、严监生在病重时临死前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病重时临死前样子的句子。反复读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4、指导朗读,要用嘲笑,讥讽的语气来读。

(二)

1、师:这诸亲六眷都知道这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代表着严监生临终前的遗愿,那大家是怎么猜测的,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又有几次的变化呢?请大家默读剩下的内容,思考这一问题。

2、学生汇报后,请各小组同学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次变化,可以通过读、说、演等形式汇报,同时猜想一下,每一次的变化,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3、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感受他内心的变化。

4、原来让他一直让他惦心的就是这两茎灯草,如果你此时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5、小组内分角色读这四次的不同变化。

6、师生合作共同分角色读全篇。

五、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作家是抓住严监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吝啬的呢?是动作神态。我们平时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这个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而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可以与这四大吝啬鬼相媲美。课后希望同学们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读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死前的严监生(优秀3篇)04-08

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优秀4篇)10-12

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4篇02-12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02-2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11-30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优秀5篇)03-13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09-2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09-27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优秀4篇)10-0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9篇09-29

43 1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