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10篇】

2023-07-17 18:45:28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10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的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在默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对话中得到启示。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课时按排: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课后的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齐读课题,提问:如果真的让小树苗与大树对话,那么你认为他们会说什么呢?

3.课文中的小树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

4.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人。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5.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6.师: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   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准字音

水浒传 起码 闲书 滚瓜烂熟 能文能理 古文观止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2)   意思: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3)   近反义词:

近:贯通(沟通) 喜欢(喜爱) 赶紧(赶快) 起码(至少) 鼓励(鼓舞)

反:喜欢(讨厌) 困难(容易) 鼓励(打击) 滚瓜烂熟(吞吞吐吐)

2.同桌分角色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话题,读完后同桌互相简单地说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默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对话中得到启示。

2.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话题。(板书)

二。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不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常识渊博,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三 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够学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1.揣摩人物的特点

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季老很有涵养且待人谦和,说话语气温和显得循循善诱;苗苗是一个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季老充满敬意,说话时活泼天真。)

2.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4.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5.全班对于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6.师生表演“现场采访”,再进行采访。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请你评价。

四。课外延伸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调查人   被调查人

阅  读  书  目

2.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好是围绕读书方面的),采访学校的一位老师。更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话题一:讨论看闲书-----多读课外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话题二:谈学习偏科-----提倡三贯通

(苗苗) (季羡林)      话题三:请教学好外语----鼓励早学习

话题四:背诵古诗文-----加大积累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篇二

一、熟读课文5遍,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并查字典。

二、给黑体字词语注音。

(  )   (  )       (  )       (  )     (  )

水浒传   绿林好汉    彭公案     三侠五义        嗯

二、多音字组词。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预习学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预习学案         lǜ(     )              jiāng (     )

绿                        将

lù(     )              jiàng  (     )

三、词语积累,并造句。

绿林好汉:

滚瓜烂熟:

四、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困难—       主张—        鼓励—       滚瓜烂熟—

反义词:  困难—       主张—        随便—       鼓励—

六、课文理解

1、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体裁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3、自己准备采访资料(想采访的问题;采访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方法与能力】(1)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我们学习了散文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则是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对话,其中也谈到了读书的问题?你们想知道课文具体讲了一些什么吗?好,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思考

1、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提示:“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2、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提示:

(1)理解词语 “闲书”指课外书。“正课”课堂上学习的课程。

(2)重点学习“谈读书”这部分的内容。

(3)拓展延伸读书除了季老先生说的可以写好文章之外,还有什么益处?  此题为全面体会读书的益处,深入领悟读书的真谛所设。应该从“学习知识、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学会做事做人”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并且让学生明确地懂得最后两点才是读书的“真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谈话内容来领悟。

提示: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5、你从课文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到季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体会。

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板书设计

阅读主张看“闲书”(能写好文章)

偏科要“三贯通”(全面发展)        亲切幽默  平易近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殷切希望  深深关爱

学外语早学,注意发音

积累古诗文诗两百,文五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四

1.五年级语文 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2.班级情况:

本班同学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大多数同学活泼好动,上课能与老师积极配合。  每四人为一个小组,上课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

3.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从对话中得到启示。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4.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的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在默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对话中得到启示。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1).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6.课时按排:2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齐读课题)

2.提问:如果真的让小树苗与大树对话,那么你认为他们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课文中的小树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大家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准字音

水浒传 起码 闲书 滚瓜烂熟 能文能理 古文观止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2)理解意思: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全班分角色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话题,读完后同桌互相简单地说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话题。(板书)

二。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不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常识渊博,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三 指导有感情朗读

1.揣摩人物的特点

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季老很有涵养且待人谦和,说话语气温和显得循循善诱;苗苗是一个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季老充满敬意,说话时活泼天真。)

2.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4.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5.全班对于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6.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8.课堂练习

小组内扮演小记者练习采访。

9.作业

课外阅读好书,积累摘抄好词佳句。

10.借助资料:远程教育网络。

11.自问自答:学生配合较好,但是朗读和课堂练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五

【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⑵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⑶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六

课题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型略读课第几

课时1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与

难点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方法与

手段本文作为阅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使用教材的构思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课时教学流程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

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⑵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⑶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引读:

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

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齐读课题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讨论、交流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生读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2007年中国十大杰出人物

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书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补充设计☆

作业设计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xìngxīng)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hǔ)传(chuánzhuàn)》里绿(lü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扩展练习:

2、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对阅读的感受。

3、向大家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

4、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教学后记

1、【词】

绿林好汉滚瓜烂熟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段】

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后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2、多音字

单:dān(单位)传:chuán(传说)绿:lǜ(绿色)曾:zēng(曾孙)

chán(单于)zhuàn(传记)lù(绿林)céng(末曾)

shàn(单县)

盛:chéng(盛不下)正:zhèng(正路)

shèng(盛况)zhēng(正月)

2、反义词

随便──拘束通顺──别扭喜欢──讨厌困难──容易重要──次要鼓励──压制

3、近义词

随便──任性滚瓜烂熟──倒背如流重要──主要首要紧要

鼓励──鼓舞鼓动鞭策激励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七

时间:2007.09.09

地点:姐姐家

我:姐姐我们进行一次采访好吗?一起谈谈对读书的体会,行吗?

姐姐:行!你问吧!

我:姐姐你爱读什么书?

姐姐:我最爱读名著类的小说和随笔。其中包括《梵高传》,《巴黎圣母院》和《我的地坛》等等。

我:那好,姐姐,爸爸一直让我多看书,多看书有什么好处呢?

姐姐: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丰富语言辞藻,对了,还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姐姐,既然你读过那么多书,你一定知道看书应该分几个步骤?

姐姐:如果看小说应该一边看一边摘记,提炼精华和主旨,看完以后写读书笔记。如果是随笔要多读几次,对于重要的词句,加以反复揣摩,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我:那姐姐你小学的时候是读什么书的?

姐姐:小学读书面比较窄,一般看的都是作文书、童话书。也曾看过国内外名著,但无法了解其内涵,所以我觉得当时我应该多接触一些适合我们小学生读的随笔、散文,比如《读者》,那妹妹你是读哪些书的?

我:姐姐,我是读小说、童话、散文等一些适合我读的书,其中有《绿野仙踪》、《月亮宝石》、《海底两万里》、《格林童话》等,姐姐,既然我们都爱看书,但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应该怎么办?

姐姐:可以反复诵读,和同学讨论,向老师询问。

我:姐姐,打断一下,如果这个人比较胆小,不敢向老师询问,该怎么办?

姐姐: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同样读过这本书的网友所写的心得与体会。当然,最好还是向老师询问,这样子不但可以得到帮助,而且可以提高胆量,一举两得!

我:我爸爸不让我看作文书,姐姐,我听我爸爸说,你以前读过很多作为书,姐姐你觉得看作文书有什么好处?

姐姐:你爸爸为什么不让你看作文书?

我:因为爸爸发现大多数学生看作文书后只能写作文书的内容了,写不出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了。

姐姐:这样啊!其实看作文书就是同同龄人交流写作方法,对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要在看作文书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搬照抄。

我:姐姐,我的采访结束了,谢谢你的合作,拜拜!

姐姐:拜拜!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八

小苗何人?就是照片上这个天真无邪、满面笑容的小丫头,今年12岁,东城师范附小六年级(3)班的学生,大名,张苗。何为大树?指的是冰心、巴金、胡洁清、季羡林、史铁生、李国文、丁聪、黄宗江、靳尚谊、曹文轩、臧克家、魏明伦、马季、邓友梅、王蒙等这些几乎涵盖中国文化名流各个层面的“参天大树”。对话开始的时候,小苗才10岁,起因也简单:一天小苗上语文课,学的是《我们的军长》,作者邓友梅。回家后小苗问爸爸,这个邓友梅是常来咱家的邓伯伯吗?爸爸大笑,只有一个邓友梅呀!于是小苗就把老师和同学们要问的问题一股脑儿地倒给了邓伯伯,从而也就拉开了一个10岁女孩与15位名家真情对话的帷幕。今年“六一”,即将小学毕业的小苗收到了给自己的最好的童年礼物——一本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个不满12岁的孩子就有一本作品在握,换了别的小孩,必得骄傲非常。然而小苗却不,她不在乎出书呀、成名什么的,她的快乐是原始的质朴的。每当采访过后,举着刚刚打印好的原稿雀跃着来到教室,看着同学们唧唧喳喳相互传阅的瞬间,那才是她陶醉的时候。说实话,张苗与这批文化名人的交流得益于她的家庭背景,别的孩子是难有这样的机遇的,然而这种机遇也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况且爸爸妈妈的“帮忙”还是挺有原则的。一直请求见见臧克家爷爷,爸爸总是以“老人高龄、不宜打扰”挡了回来,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世纪老人——臧克家卷》后,把一份采访提纲悄没声儿地放在爸爸书桌上。于是苗苗就站在了老人的客厅里,激动得连声好都忘了问就傻呵呵地背诵起了爷爷的诗《有的人》。

童言无忌、童心无邪,无忌和无邪的张苗那一个个“厉害的”的问题像一面小镜子一样,逼视着这些长者的心灵,同样回归到无忌无邪中的“参天大树”们就这样毫无保留地捋起了他们的“年轮”。小苗会这样问季羡林:“爷爷,您6岁就离开妈妈到济南读书了,可是,您在书里写了很多很多想妈妈的事,我也和您一样,妈妈出差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她,爷爷,人到多大就不想妈妈了呢?”小苗会这样问靳尚谊:“您画的那个塔吉克新娘、那个小提琴手都特别好看,我照着镜子学她们,可怎么学也学不像,后来才发现,原来呀,她们都是大眼睛,都会用眼睛笑,我是个小眼睛孩儿,而且喜欢咧开嘴笑,叔叔,您是不是觉得大眼睛比小眼睛好看呀?您为什么不画一个小眼睛阿姨呢?”小苗会这样问王蒙:“我觉得您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人,您当‘右派’的时候全家都迁到了新疆,少数民族爱唱爱跳的非常开朗,您在他们中间生活的时间一长,是不是性格也少数民族了呢?”

就是这样的令人忍俊不禁,有谁能拒绝这样的采访,又有谁能在这样的妙趣横生中不感到快乐!  工作起来,小张苗是个绝对细心的小记者;日常生活中,她可是个大大咧咧的孩子。在同学中,人缘极好,功课嘛,中等偏上,数不清当过多少次干部,又因种种缺点被免了职,目前的“官衔”是宣传委员,因为个儿高,班里关窗户、擦黑板的活儿也顺手包了。小苗的班是个异常活跃的集体,平常玩的游戏是故事接龙、脑筋急转弯和演木偶戏,内容是自创的,剧本由张苗写,《牛顿的椅子与苹果》、《神州号》等写了一堆,末了,小苗净演些椅子、狗熊、歪脖树之类,好角色都被同学抢去了。据说最多的一句台词是一声“好”。小苗还有很多优点:极富同情心,吃冰棍挑最便宜的,衣服穿妈妈剩的,这种“有钱难买少年贫”的本色在如今家境优裕的独生子女中几乎是罕见的。问小苗上中学后的打算,小家伙说,到时候再想吧。“我现在所有的感觉就是舍不得,我们班同学拿来好多盆花,我们要跟花儿在一块儿度过我们小学时代的最后几天。”在张苗小小的快乐的心灵中,世界是色彩斑斓的,是培育像她这样小苗儿小花儿的温床。我想我们所有的成人都应该为这种彩色的梦想去努力作点什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九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方法与能力】(1)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则是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对话,其中也谈到了读书的问题?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好,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教学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教学参考:“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2、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与自己的读书实践说一说应该怎样读书。

教学提示与参考:

(1)理解词语 “闲书”指课外书。“正课”课堂上学习的课程。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2)重点学习“谈读书”这部分的内容。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

(3)拓展延伸:读书除了季老先生说的可以写好文章之外,还有什么益处?

教学提示:此题为全面体会读书的益处,深入领悟读书的真谛所设,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与相关语句并结合自身的读书实际进行回答。应该从“学习知识、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学会做事做人”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并且让学生明确地懂得最后两点才是读书的“真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学提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根据谈话内容来领悟,让学生进行补充性回答,力争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教学参考: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5、你从课文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到季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来体会。

教学参考: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三、作业:

运用本课所学习的读书方法,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阅读主张看“闲书”(能写好文章)

偏科要“三贯通”(全面发展)          亲切幽默  平易近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殷切希望  深深关爱

学外语早学,注意发音

积累古诗文诗两百,文五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篇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 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 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2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安排了学生对爱好读书的同学或新来的实习老师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写了访谈录。学生对访谈录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采访的问题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有的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交流的话题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 思考: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 “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 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

课后,我又翻阅了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得很生动,比如从《艺术人生》《小崔说事》等一些访谈节目入手,让学生了解访谈录的特点,在 “主张看闲书”这个观点教学时,通过“闲书不闲”的讨论,让在交流中,自己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分角色朗读,体现季老先生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对下一代的关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10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5篇)02-27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精选8篇】02-15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8篇】04-04

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优秀4篇)10-12

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4篇02-12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02-24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优秀5篇)03-13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11-30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09-2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09-27

43 1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