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12-18 21:49:28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壶知道为您带来了5篇《《跳水》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跳水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最终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景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资料。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样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境?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景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到达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明白什么?板书:怎样办?结果?

8、怎样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明白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境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明白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之后教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教师的板书,大家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经过自我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经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能够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经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此刻,教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述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境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能够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述仅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此刻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述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到达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我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学习,基本到达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到达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到达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进取性,教师教得简便,学生学得愉快,到达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教案 篇二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本组课文主要描述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我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资料,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本事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本事;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一样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构成,并且已经具备了必须的阅读本事。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主角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资料,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1、 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并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当时有的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明白吗?请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我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资料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经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述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经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境(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述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述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到达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经过“三读”使学生明白: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资料。板书要点:跳水得救《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经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资料;“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明白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我的智慧与本事,进取、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比较,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经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本事。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终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4、层次作业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本事。(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当被认为是创新,应当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本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我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资料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附板书设计:

8、跳水

横木遇险 跳

孩子追猴(高潮) 水

猴子逗孩(发展) 得

水手戏猴(起因) 救(结果)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贴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能帮忙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本事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第四段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言,之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比较,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孩子们讨论激烈,敢于争论,实际上这样的讨论,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当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立刻就有同学站起来进行反驳,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使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本事。

可是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比较多,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尽量想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有些环节处理地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并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还有就是在学生的朗读上,教师的指导还不够,没有促使★WWW.HUZHIDAO.COM★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后我要抓好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跳水》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建立宽松、平等的'活动氛围,使幼儿喜欢活动,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发展幼儿大肌肉能力,培养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身体平衡。

难 点:分别从正面、侧面、后面往下跳

活动准备

体育器材若干 平衡木 海豚头饰

录音机 磁带(运动员进行曲)

活动过程

《运动员进行曲》引出宝宝们这首曲子好听吗?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当运动员吧!

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热身运动。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然后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幼儿站在平衡木上向下正跳。在水池里学小动物动作。

幼儿站在平衡木上向下侧跳。在水池中学海豚。钻圈运动。

幼儿站在平衡木上向后跳。去海洋馆活动。

4、平地学习跳水的方法

正跳、侧跳、后跳

1)站在跳台上向跳

跳到水池中,学习正小动物行走,小鱼游、青蛙跳、鸭子走、乌龟走等。

2)小乌龟说你们敢不敢从侧面往水里跳呢?让我们从这条小路走过去吧!

站在跳台上侧跳

小朋友们看过海豚表演吗?

在池内钻圈游戏

3)从高处走向跳台,进行后跳

活动延伸:

海豚要请我们去海洋馆。

《跳水》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三、指导学生用列题纲或小标题的方法及图示法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朗读课文,画下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五、思考讨论:

你认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六、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题。

2、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孩子为什么会到那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结合回答板书板图:

猴子

孩子

船长

水手

3、朗读课文,填写完成“跳水图”。

①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中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②学生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④师生交流:

猴子

孩子

跳水

船长

水手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趣、险、智……)

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1趣

猴子、孩子的淘气、顽皮

2险

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

船长的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讲?(追猴子时的心情怎样,事后想到些什么?……)

2、如果你是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得到的教训,对船长的佩服……)

3、如果你是船长,你重点讲些什么?(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4、那只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你想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角色分组练习讲故事,然后分别指名四名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到前面讲。

四、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跳水》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写好“肆”等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2、能结合课文内容推理出猴子与孩子当时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提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7课。这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好字词

出示第一组:

【设计意图:(平舌音)】

出示第二组:

【设计意图:(船的各部分名称)】

(3)结合图片弄清船的各部分的位置,和楼房的图片比较,感受桅杆的高。

3、学写“肆”字,理解“放肆”。

(1)读好句子: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2)学习“肆”,观察字形特点,说说写法,怎样写美观,指导关注横画多的字写时横画之间要等距,每横长短有变化。看笔顺,范写。

(3)理解“肆”的意思,结合字典解释理解意思。

生活中你见过放肆的现象吗?用上放肆说一说。

4、再读这句话。猴子为什么会更加放肆呢?

三、合作探究,初感思维

1、 自主学习,探究“放肆”。

2、合作交流,理清因果。

分享猴子放肆的词句,说说感受。

(1)猴子为什么敢更加放肆?说说猴子是怎么想的?

相机板书:拿猴取乐

(2)关注水手的三次笑,圈出相关词语: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想一想:水手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3)引起的后果,说说孩子的表现,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关注人物思维。】

(4)出示表格: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填写表格。

吓呆了、大叫

逗、挂、龇牙咧嘴

气极了、放、张、取

笑得更欢

转身又往上爬

气得脸都红了、追

大笑起来

撕、咬、逗

哭笑不得、吓唬

哈哈大笑

放肆、摘、爬

笑得很开心

水手

猴子

孩子

观察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体会在水手越来越放肆的笑声中,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越来越生气,最终使自己落入危险的境地。感受作者是通过水手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3、出示插图,体会危险。

看图想象,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文中没用“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这些表示危险的词,作者是怎么把这种危险写出来的?

(1)关注文中水手和孩子的表现。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2)关注表达,体会孩子身陷绝境。

重点感受作者使用关联词的方法,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读好这两句话。

相机板书:追猴遇险 只要……就……

即使……也……

4、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脱险呢?故事的结果如何?

相机板书:跳水获救

5、回顾全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起因和发展部分,故事的高潮和结果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文续航,体会思维

课后继续研读课文,思考:

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把他的思维过程写下来。

板书设计:

跳水

拿猴取乐

只要……就……

追猴遇险

即使……也……

跳水获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5篇《《跳水》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跳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优秀11篇05-3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精选04-04

《跳水》教案(优秀6篇)03-28

《跳水》教案优秀3篇02-02

《跳水》教案【优秀3篇】12-24

跳水教案【优秀5篇】07-09

《跳水》优秀教案【最新5篇】05-06

《跳水》教案优秀7篇03-01

跳水教案优秀3篇02-13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教案【优秀309-03

42 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