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2023-06-11 05:25:00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如何写。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8篇《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解下列方程。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例4.有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是白虎的七倍,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

1.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3.教师板书:

东北虎 白虎 总数

7x16

4.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7x 表示7个,x 表示1个,7x+x 一共是8个x ,也就是8x 。

教师提示:1个

6.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计算出结果。

7.练习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内容:

角的画法P4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大屏出示)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教学内容:画角

(二)探索发现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0°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3,例3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总结画角步骤: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练习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这两个角的名称。

学生自己进行画角,同桌用量角器互相订正。

(三)巩固发散

1、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150°165°的角。

(指名汇报方法)

3、P43做一做2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角的`画法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作业纸、数学书;

教师准备:

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卷尺、第三张表格图及下面的算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借助时间体验一亿有多大。

师:这是作业本,老师数一数1、2、3、4、5、6、7、8……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作业本,你估计要多长时间?(学生估计3小时、5小时、24小时……,师板书)

师:同学们估计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议一议:怎样能够得到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呢?

小组讨论。(数100本、50本、20本……作业本的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

实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数本子,数50本,老师记时。

数50本作业本大概是40~50秒,学生得出数100本作业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时间,从中取一个中间值大概90秒。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推算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所需要的时间。

(课件出示下表)本数时间(秒)90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上表。

师:通过推算我们知道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是90000000秒,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换算成分,再换算成时,最后换算成年)出示书上的算式: ( )÷60=( )分 ( )÷60=( )时 ( )÷24≈( )天 ( )÷365≈( )年(学计算,并保留整数。)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

小结:

数一亿本作业本,有的同学估计要……,而实际结果却将近要3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我们有没有去掉吃饭时间,有没有去掉睡觉时间,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数下去要3年哪,同学们,看了这个漫长的时间,你有什么感受?(一亿实在是太大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太长了……)

三、再次经历估计

验证的过程,借助长度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课间老师经常发现同学们喜欢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必回答)

师:凭空想象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头道羊岔吧,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不长,老师告诉你,这条公路全长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有没有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那么长呢?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这样的长度?(学生估计2个、4个、3000个……师板书)

小组讨论:怎样能得到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呢?(测量5个、10个、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推算出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测量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各组组长上来,每三个人一组负责测量,注意方法正确。

其他同学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静。

(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时注意,从第一个同学的手指尖量到第10个同学的手指尖,并推算出十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12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师生一起推算)

人数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长度(米)12120再算一算,这个长度有几个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

出示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20000000÷1000=120000 (个)回过头来比较学生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

四、总结方法,指导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计再推算,最后比较,了解了一亿有多大。)

师:你们会用这样的方法再次体验一亿的大小吗?五、拓展研究大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借助重量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观察一下你们的桌面,看一看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来了解、感受一亿的大小?(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学生说说怎样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组合作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并用千克作单位,与刚才的估计进行比较,进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一、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8篇《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408-04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优秀10篇07-2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07-23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总复习教案优07-1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07-1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07-0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06-2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06-2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06-20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优秀6篇)06-20

42 1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