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优秀3篇)

2023-02-25 06:33:19

教学工作一般包括五个基本环节一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测评。备课是起始环节,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3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观察一种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通晓矫健催促无拘无束疏忽预报应验呆楞楞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 www.huzhidao.com 交流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

2、分组交流。

3、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

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二、精读指导

1、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填空:我从小就爱鸟,爱看(),爱听()。

(2)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讲公治长的故事。理解“通晓”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治长’啊!”这句话怎样读?

(要把“我”那种向往的心情读出来。)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读后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

从哪些词看出“我”对布谷鸟的喜爱?(亲切、分明)

指导朗读

②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与布谷鸟对话的有趣。

指导朗读

③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二)读第10-11自然段,体会鸟语的“丰富”及鸟语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

①引读第10自然段。

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人们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我”的爱鸟之情?

②指名读第1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与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读后朗读,指导朗读。

(三)小结:“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学习第三段。

“我”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

2、讨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3、总结。

四、作业

1、造句:

疏忽……

顽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背诵。

2、重点指导背诵其他部分。

(1)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按语言的叙述顺序进行记忆。

①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练习背诵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①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

②练习背诵。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写法,说说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

四、作业

1、钢笔描红。

2、抄写词语。

3、比一比,再组词。

治()催()碌()预()

冶()摧()绿()硕()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从()的燕子那里,我()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的大雁那里,我();从()的苍鹰那里,我()……

5、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板书:接近交谈

鸟语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

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2、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同榻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3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8篇)10-16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09-0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07-25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8篇)06-12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01-18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教案【优秀309-03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10篇10-12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09-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原文11-10

小数大小的比较(精选8篇)09-30

42 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