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优秀9篇)

2023-01-09 04:33:11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方便大家学习。虎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角的度量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角的度量

二.数学目标:

1、知道计量角大小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 0”

2、在观察和阅读中,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3、在合作操作实践中,了解和归纳测量角的正确方法,并会正确使用量

角器测量角,且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4、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5、会测量实际生活中一些角的测量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⑴ 媒体出现三组角,比较它们的大小。

⑵ 针对第三组角大小比较结果的不同意见,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较的

不同方法。如:用重叠的方法,用两小木片做的活动角作工具等,

隐约出现测量角的“尺”的雏形的概念)

⑶ 多媒体出示射线OA,围绕O点旋转,留下一组若干个角。

想象一下,测量角的大小的“尺”将会是怎么样的。

⑷ 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二)新授

1.现在让知识老爷爷介绍一下角的度量单位。(听录音,略)

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角度计量单位。

认识10的角

出示一个圆,分成两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弧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1度用10 表示。

板书:10 =1度

2.认识量角器

(课件) 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量角的尺竟然是半圆形的,你想到了吗?

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文具盒里的这把尺。它叫量角器。

(1)请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找到几座“城堡”。

(媒体出示)总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圆称为内刻度线, 外

圆称为外刻度线,左边和右边各有一条相对于内外刻度线的00 刻度线。

⑶ 操练:把“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指

到相应的部位。

3.学习量角

⑴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师出示90度的角,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测量一下,并说说量角方法,如不清楚可请书本帮忙P86例1。

操作并归纳:

A. 点对点

B. 线对边

⑵ 出示400、1400的角,请学生任选一个角进行测量,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测量角的第三步:

C. 0在外数外,0在内数。

⑶ 想一想,角的一条边指着内外刻度线,度数是400、1400,怎么读正确呢。(用零刻度线在内圈的看内圈,在外的看外圈,或者用它们与900比较确定锐角或钝角)

(三)巩固

1.测量(边说方法边量角)

先猜测,再测量量角注。(量角的时候如果边画得不够长,可以延长需读刻度的那条边)

师: (1)这里有二个角。同学们先不量。先猜一下角的度数

(2)量一量看看你们有没有猜对

2、应用

⑴有一个角,一部分被东西遮住了,想一想这个角多少度。

⑵这是浦东的金海路和杨高路相交的十字路口的示意图。现请同学测量两条相邻分隔线夹角的度数。

3、让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并标出这个角的度数。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你感到那些地方要值得注意的。

角的度量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明白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透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透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透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构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

(2)透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四、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明白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明白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明白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齐来玩儿一个打蚊子的游戏。(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问:(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白板上书写:边、顶点、边。并演示延长。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能够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直线笔延长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白板上画几个角。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角1角2角3

(2)教师继续追问:“你明白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能够解决了。你们想不想明白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在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明白角3比角1大多少吗?”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明白“角3比角1大多少,能够使用什么方法?”

(1)目测:用以个固定大小的角去比和量。白板演示。(链接到导入-置景导新)

(2)用量角器。板书“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链接到概念-量角器),补充并小结归纳:

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5)自学看书本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那里的“度”同温度的“度”不同,温度是“摄氏度”,也不同于用电的多少“度”,用电的“度”是“千瓦/时”。这两个地方的“度”是我们的习惯用语。

(7)、建立1度的观念。利用白板上的量角器画出1度。(画角要留意)

(8)认识几度。学生在白板量角器上找出20度、30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并请一学生在白板上指出。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明白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有效帮忙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量角。

(1)(窗口播放器)课件上出示书本上的∠1,提问:你能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该怎样办呢?

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37页的∠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

①错误类型一: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②〈WWW.HUZHIDAO.COM〉错误类型二: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③错误类型三:内外圈读数反了。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步骤:课件展示。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1,跟老师一齐用量角器度量。

(6)课件展示歌谣: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齐读)

(7)学生自主度量37页的∠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白板上画两个角(一个用小量角器画,一个用超多角器画):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师:我们一齐来验证一下,请看到书本P38页例1。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度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透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链接到测量-想一想)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能够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4、摆角。(每人带给两根牙签)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一人板演,在实物展台上摆相应角。

①摆一个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说说怎样摆的?

②摆一个直角。

③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

④教师在白板上运用量角器画角,注意与直角构成比较。

(2)在桌面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1度的角、90度的角,帮忙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学生正确决定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最后让学生脱离量角器,在桌子上摆角,培养学生对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

5.检测环节(白板出示)

(1)回应课前引入“角3比角1大多少”这一问题。透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3比角1大的度数。(漫游回到)(B、C组做)

(2)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画角在白板上)(B、C组做)

(3)书本38页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习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A组做)

(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能够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

七、全课总结

这天学习了什么资料?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度量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通过生活实际中对角的认识来掌握角的两种概念.

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学重点

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叫射线?由一点能画出几条射线?如何表示射线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并口答,画出两条射线就可以了.

二、引入新课

问学生图1是小学时学过的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角,教师板书课题.

1、4角

1.角的定义:提问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角,你们是怎么认识角的?在生活中你看到角的形象吗?

由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如桌面上的角,钟表表盘上长短针之间构成角,圆规两脚张开口后构成角等等.教师说明,角是研究平面几何时常用的一种图形,首先学会定义.

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要明确组成角的两个条件:

(1)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2)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这点叫角的顶点.

从我们想象圆规两脚张开形成角的过程得到另一个定义:

一条射线OA由原来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所成的图形.

教师用一教具演示,并画图2说明旋转的边OB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有时称为角内.两条射线为角的边,有时要在边上取一点,就是指射线上的点.其它平面部分叫角的外部,有时称为角外.

2.平角、周角的概念

由于小学已学过平角与周角,所以教师用教具演示到平角及周角时,提问学生答出两种角的名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3

平角定义: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

注意直线与平角的区别在于平角要有一个顶点O,还可以从起始位置向终止的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

在讲周角的定义后,说明画图时为了表明是一个周角,可以由起始位置向终止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并写A、B两个字母表示是两条射线,如图4

3.角的表示法:角的符号为“∠”后面加上表示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三个大写字母,且角的顶点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1)图2中的角记作∠AOB或∠BOA,读作角AOB或角BOA.

(2)图3中的平角记作∠AOB读作平角AOB.

(3)图4中的周角记作∠AOB读作周角AOB.

(4)问图5(1)中哪是∠AOB的内部?哪是它的外部?

学生可能会犹豫不定,或互相争论,不知道此图答哪一部分为内部和外部.

此时教师说明,今后所说的角,除非特别注明,都是指还没有旋转到成为平角时所成的角.此时,教师在角内画出弧线(图5(2)),说明∠AOB的内部是指有弧线的平面部分.教师随手在图上写出“内部”两字(如图5(3)),除两边和内部外的平面部分为角的外部,教师在图形上写出“外部”两字(如图5(4)),(教师讲课时,不必分四个图画,只在一个图上按讲课顺序写就行了).

(5)当我们的图中只有一个角时也可以用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图2和图5,中的角均可以表示为∠O,读作角O.

(6)问如图6中有几个角,把它们的名称写出来.

学生答出有三个角,分别是∠AOB、∠BOC、∠AOC.

教师再问,这三个角记作∠O可以吗?为什么?此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当一个顶点O处不是只有唯一的一个角,不能用顶点的一个字母表示,因为,这样就分不出∠O是指哪个角.大家都要记住这个规定.

(7)为了方便,也可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一个角,如图7,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希腊字母α(或其它希腊字母),记作∠α,读作角α.

(8)又可以用一个数字表示一个角,如图8,在角的内部靠近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数字1,记作∠1,读作角1.

(9)在图9中,将三个角分别用数字表示角的名称,注意为了分清哪个字母表示哪个角,要用弧线画分明了,再在弧旁写上数字,则记作∠1、∠2、∠3.

4.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1′=()°,1″=()′、

例1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为分,

0、32°=60′×0、32=19、2′、

再把0、2′化为秒,

0、2′=60″×0、2=12″、

所以57、32″=57°19′12″、

例2把10°6′36″用度表示、

解:先把36″化为分,

36″=()′×36=0、6′

6′+0、6′=6、6′、

再把6、6′化为度,

6、6′=()°×6、6=0、11°、

所以10°6′36″=10、11°、

三、小结

今天学习了以下知识

1.角的定义、角的顶点和边、角的内部、角的外部.

2.平角、周角的概念.

3.角的表示法,一定要注意角的各种表示法,必须正确地运用,尤其是3个字母表示时,必须把顶点的字母放在中间.

4.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四、练习

练习1指出图10中以E为顶点的平角的两条边.

练习2

(1)指出图11中有几个角,用三个字母分别表示每一个角.

(2)每个角分别表示为∠A、∠B、∠C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3

(1)图12中的角分别记作∠O、∠A、∠B、∠C可以吗?为什么?

由学生答出∠A、∠B可以,∠O、∠C不可以,因为A点和B点处有唯一角,其它不是.

(2)图12中有多少个角,用数字如何表示每一个角?

找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作,其它人作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一定要找全了.共7个角,且要求在写数字之前,要把弧线画分明了.

五、作业

1.阅读课文,复习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2)怎样表示一个角?用三个字母表示时要注意什么?

(3)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角或周角?

2.作以下各题:

(1)如图,D、E分别是BC、BA上的一点.

①∠ABC与∠DBE是不是同一个角?

②∠ABC与∠ACB是不是同一个角?

(2)分别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图中∠1、∠2、∠3、∠4、∠5、∠6、∠7、∠8.

(3)如图,AOD是直线,图中小于180°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

(4)①在∠AOB内任取两点C、D作射线OC和OD,写出共形成几个角,并用大写字母表示出来;②在∠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E和F,连EF,以E点或F点为角顶点的角有几个?分别表示出来.

(5)在∠DCE外部取一点F,使F点在CD的反向延长线上,用数字表示法,表示所有的小于平角的角.

3.阅读1、5节课文并与1、3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下节课带半圆仪.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 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2、教学难点: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线、电视天线、跳绳的绳子等)。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紧,线就是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为了表述方便,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2.认识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

直线除了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3.认识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可以用射线AB表示)

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

名称

区别 联系

直线

没有端点,无限长 都是直

直的线

线段 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都是直

直的线

射线 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都是直

直的线

5.认识角。

(1)我们认识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2)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点,两条射线。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3)怎样表示一个角呢?

角通常用符号“∠”表示。(注意与小于号“<”区别)

记作:∠1 记作:∠2

读作:角1 读作:角2

(4)运用上面的知识,画一个角,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字母,用角的符号表示出角,读一读。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39页上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独立辨一辨,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教材第39页下面的“做一做”。

数一数有几个角。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各种线会经常出现;通过画图、对比很快找到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真正理解角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 。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2、教学难点: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教具准备

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分别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观察,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

2.课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较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尽管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或重合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

(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数呢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1和∠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数)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

(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图中的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点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同学重新测量一次。

3.教材“练习七”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4.教材“练习七”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七”第4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1与∠3有什么关系?∠2与∠4呢?

(3)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动手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实质问题,培养认真、细致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也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角的度量》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2、教学难点: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线、电视天线、跳绳的绳子等)。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紧,线就是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为了表述方便,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2、认识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

直线除了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3、认识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可以用射线AB表示)

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

名称

区别联系

直线

没有端点,无限长都是直

直的线

线段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都是直

直的线

射线有两个端点,有限长都是直

直的线

5、认识角。

(1)我们认识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2)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点,两条射线。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3)怎样表示一个角呢?

角通常用符号“∠”表示。(注意与小于号“<”区别)

记作:∠1记作:∠2

读作:角1读作:角2

(4)运用上面的知识,画一个角,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字母,用角的符号表示出角,读一读。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39页上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独立辨一辨,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教材第39页下面的“做一做”。

数一数有几个角。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角的度量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 认识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2、 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教学量角器,三角板,大小相等小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那么你知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生: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师:嗯,说的真好,那么你会判断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 生:能。

师:那么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啊?

生:第二个,第四个和第六个是角。

师:同意吗?

生们:同意。

师:那么哪些不是角呢?

生:第一个,第三个和第五个。

师:哦,这些都不是角。所以我们在判断图形是不是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它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直直的边。好,那么,请同学们继续看,这也是一个? 生:角。

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小了。

师:那么这时候呢?

生:变大了。

师:那么,同学们,这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啊?

生:两条边岔开的角度有关系。

师:对,一个角的大小跟这个角两条边岔开的角度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角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呢,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角的知识好不好? 生:好。(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何能够精确的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角,请你告诉我,这两个角哪个大?

生:角1那个大(角2那个大;一样大)【也可能回答的一样,都是角2那个大,这时候问他,大多少呢?】

师:哦,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这两个角,觉得角1这个大一点,又好像角2那个大一点。到底哪一个大呢。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比较比较呢?

生:重合。(用量角器,师:哦,你知道用量角器来量,很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1) 引入第一种方法:活动角(能够比较出大小,但不精确)

师:老师这儿呢,有一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一下,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那个比较大的角,怎么找呢?请一位同学上来尝试一下。 生上台尝试。得出角2大。

2)引入第二种方法:小角拼凑法(能够较为精确的比较出大小,大多少)

师:恩,有了活动角的帮助,我们很容易就判断出了角2大,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工具,是一些小角,有没有哪个孩子想到办法用这些小角来量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呢?我请三个孩子共同上来完成这个过程。

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摆法吗?

生:同意。

师:那么,同学们在摆的过程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啊?

生:小角的顶点要对其大角的顶点。最下面的小角的边要对其大角的边。

师:恩,很好,通过这个方式我们也得出了哪个角大?

生:角2大。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角1用了三个小角,角2用了四个小角。

师:角2比角1?

生:多了一个角。

师:通过用小角我们不仅比出了大小,而且我们比的更精确了,知道了大多少。 生:对。

师:哦,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么我们再用这些小角来试一试好不好,谢老师随便画一个角。

3)给出任意角,发现小角的方式的局限,引入量角器

师在黑板上作图,随意画一个角。

师:好,现在我想知道这个角和角2哪个大?你们能不能用小角来尝试一下?

请三个同学上台演示一下。

师:好,结果出来了吗?

生:出来了。

师:哪个大啊?

生:角3

师:那么谢老师要问了,大多少呢?

生:大一点点。

师:大一个小角?

生:不是。

师:那怎么办啊?好像我们的小角太大了。怎么办呢?怎样我们才能精确的量出大多少呢? 生:那我们就把角做得再小一点。

4)介绍量角器(中心点,外圈刻度,外圈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内圈零刻度线)以及角的计量单位,角度的读法及写法。

师:为了要把角量得更精确,古人就发明了一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工具,那就是量角器。这个量角器,同学们看,这个量角器是个什么形状的啊?

生:半圆形的。

师:对,古人把这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份都是一个很小的角,所以量角器其实就是由一个一个很小的角组成的,每一个小角的度数是:1度。记作:1。计量角的单位叫做:度,用一个小圆圈表示。我们一起来用手比画一下1度。那么十个一度的小角组成的就是多少?

生:10度。10度应该怎么写呢?先写一个?

生:十。再在右上角上画一个小圈。

师:请同学们尝试比画一下,请注意小圆圈要画在右上角。那么60个这样一度的小角组成的就是?

生:60度。

师:在作业本上写一写。90个一度的小角组成的就是?

生:90度。

师:好,我们继续观察所有的小角的顶点都汇集在一点上,这儿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一下,还有什么特点?这个量角器有两圈?

生:数字。

师:是两圈刻度。这两圈刻度有什么特点呢?

生: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

师:外圈的零度在哪儿?

生:这儿。

师:很好,这个零度所在的这条线叫外圈零刻度线。那么根据这个外圈零刻度线,那么内圈零度所在的线叫什么呢?

生:内圈零刻度线。

师:内圈零刻度线在哪儿呢?你能在你的量角器上找到吗?

生:能。

师:好,请你找一找。然后指给我看一看。很好,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量角器的知识,你能不能指着自己的量角器告诉你的同桌量角器上的每一部分呢?

生与同桌交流。

4)引导学生看书并勾出重点。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翻到第37页,在37页的中间有一段话很重要,请同学们用笔把这段话勾起来,“角的计量单位是~~~~~~~~~~~”

5)量角器的使用

师:很好,我们认识了度量角的工具,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应用这个量角器来量角呢?首先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首先,将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角的一边对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仔细看,我们要数它的度数,应该从180度数起还是从0度数起?

生:0度。

师:好,这里的零度在外圈上还是在内圈上?

生:内圈上。

师:那么我们就要沿着内圈数。10度,20度,30度~~~~~~~~~~另一条边落在了哪一条刻度线上了呢?

生:60度。

师:所以这个角的度数就是?

生:60度。

师:很好,我们再来回忆并尝试一下这个过程,首先将~~~~~~~~~~~~~~~~~~~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步骤很重要?

生:中心点对顶点。一条边要对齐零刻度线。看准0度在哪儿。

3、生尝试应用量角器并总结

师:很好,那么孩子们想不想自己试试呢?

生:想。

师:好,就请同学们同桌一起尝试一下角2的度量,开始。

生同桌尝试。

师:好,量出来了吗?

生:量出来了。

师:你是怎么量的?老师想请一对同桌上讲台上来试一试,请一个同学做,一个同学说。 生:我们是这样量的~~~~~~~~~~~~~~~~~~~~~~~~~

师:同意他们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没有想上来尝试一下的呢?

生同桌2上台尝试。

生:我们是这样量的~~~~~~~~~~~~~~~~~

师:他们量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师:你们是这样量的吗?

生:是的。

师:很好。谢老师总结了一下这个步骤,其实呀,就六个字:两重合,一看准。什么两重合呢,就是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准就是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六个字。

生们:两重合,一看准。

师:请你告诉你的同桌,这两重合,一看准是什么意思。

生同桌互相解释。

4、生实践应用量角器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尝试量一量3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请你们量出,角1,角2,角3,角4,角5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生尝试。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如何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以及测量的步骤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对角的测量,同时总结出角的大小的规律,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岔开的大小,岔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会估测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确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滑梯中的三个角、360等分圆、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生活情境引入,体会角的作用

(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讨论:

(1)三个不一样的滑滑梯,你喜欢玩哪个?为什么?

(2)同样是滑滑梯,为什么会给人不用的感觉?

2、结论: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样,角度越小,滑下来的速度就会越慢;角度越大,滑下来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课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个角)

3、提问

问题:那这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个角,动手操作,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边——感知量边比角的局限

直尺测量法——在固定边的长度位置处,量张口的大小。

结论:能比较出这三个角的大小,但确无法准确知道这三个角具体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标准角”由大到小的变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对折1次,再去量;把∠1对折2次,再去量。

结论:测量的标准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会更小。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

(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微课解说度量单位1度是怎么来?并引出度量角的单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课件演示1°,并比划比划,

理解1度角的意义。

(3)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

课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过课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与度数。

深入实践,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页1中图1的360等分圆,来估计这三个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汇报:

第1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15°;

第2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41°;

第3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设疑:角的度量有没有专门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测量角的大小的呢?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2分钟出示简笔画:

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

∠1和∠2谁大,大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学生仔细观察后汇报:

①我发现图中两个人分别在跑和站立;

②我发现有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线段和角,还有圆形;

③我发现它的手和脚是由锐角、直角或钝角组成的。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0分钟那么量角用什么工具呢?(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

看着量角器,你想对发明量角器的人提些什么问题呢?

2、建立1°角的概念。

让学生看书,自学1°的概念,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度)(课件演示1°角)

3、认识几度角。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30°处,问: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课件闪烁)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150°处,问:这又是多少度的角?(课件出示)

六、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量角器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量角的大小时有些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试着用量角器量这两个角。

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学生仔细观看,合作研究量角器。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量角器中间有个空心点,边上有许多刻度线,还有许多数字……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适时启发)

学生看书学习:量角器把1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角。

学生可能回答30°角或150°角

学生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应得出:这个角是锐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教案(优秀11篇)05-24

《角的度量》教案优秀7篇03-03

《角的度量》教案(精选7篇)01-21

《角的度量》教案优秀4篇10-06

角的度量教案【最新10篇】09-01

角的度量教案【优秀9篇】06-1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度量》05-31

角的度量教案【6篇】04-22

《角的度量》教案(优秀7篇)03-29

角的度量教案(最新5篇)02-13

42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