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1篇】

2024-04-06 12:05:02

高中语文诗歌《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教师如何写该篇课文的教案?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小编小鱼儿帮家人们找到的11篇迢迢牵牛星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

六年级下册语文《迢迢牵牛星》精品教案 篇一

一、改变了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学习方式

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赵老师从本地实际出发,精选例题,例题来源教材又活于教材,以学生极其熟悉的列车提速问题入手,既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内容,又自然的引入了新的学习内容,通过条件和问题的互换导入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新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教学过程由扶到放结合,引导有法

1、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围绕着学生的思路,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去调控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指导学生用“画线段”的方法完成了本节课的新课学习任务。

2、从教学环节看,既灵活而又开放,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

3、在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赵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题中的关键信息,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子,而后深入分析解题过程,最后通过一系列有趣实用的练一练习题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突破,极大的建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巩固了知识,这也又一次说明了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被动的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在教师有意创设给予学生展示矛盾的认知冲突中,在学生争辩中掌握了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还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只源于自我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2、课件教学只能成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特别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板书于黑板,主要是课件出示的方法一、和方法二的4个要点。重要的例题最好还是领学生作,将过程充分的展示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能用课件放一下就了事,这样水过地皮湿,起不到任何作用。

3、教师要学会运用激励性评语,及时启发、鼓励学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4、课件中的一个小失误就是“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1+50%”,应该是原来的(1+50%)或150%,给以改正。

六年级下册语文《迢迢牵牛星》精品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年级下册语文《迢迢牵牛星》精品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和全文,掌握汤姆这一人物形象。

4.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作为起始年级的名著阅读教学,教学时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全书,采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同时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把握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性格,能正确流利地复述故事,理解汤姆是一个调皮、勇敢、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教学设想:

《汤姆?索亚历险记》,很多学生十分熟悉,所以教学时,设想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交流已知问题,讨论探究深层次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文学常识。

2.阅读全书,能对每个人物说三句评价的话。

3.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交流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一、导入:谈谈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学生交流)

让我们与汤姆?索亚一起踏上探险之旅,感受那惊险、紧张的场面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

1.交流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来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183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并渐渐地着手写作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三十五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二十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小哈克历险记》等不朽名著。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2. 学生交流这本小说的情节。

(1)全书围绕着汤姆,记叙了哪些事情?(提示:在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事?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2)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事件是怎样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个孩子从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长故事。

一、汤姆和蓓姬的故事

二、汤姆和穆夫?波特的故事

三、杰克逊岛的故事

四、汤姆和乔?印江的故事

(3)给你印象深刻地情节有哪些?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如: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无辜的穆夫?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

三、欣赏《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精彩视频。

四、作业设计

1.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和所看的视频,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评论。

2.预习课文中精彩片段,概括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结合文章精彩片段,分析汤姆这一形象,并且对人物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评价。

一、导入

童年像一首歌,童年像一张美丽的七彩图,当我们的记忆驻足在那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不禁会为之激动,为之兴奋。前不久我们认识了一个小伙伴——汤姆索亚,同学们,想想童年的自己是否也像他那样顽皮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书本,再次走进汤姆索亚。

二、生字词检测

烦躁 噤了声 冥思苦想 胳膊肘 膝盖 下颌 功勋赫赫

灰烬 驰骋 黝黑 绶带 翎子 一缕 心花怒放

揉着眼 气概非凡 自鸣得意 密密匝匝 游移不定

三、问题展示与解决

1.学生解决预习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每一段的后记,掌握阅读线索,讲述三段故事的梗概。

2.教师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A.就课文中节选的前两个片段分析:

(1)汤姆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实现了吗?

(2)说说汤姆?索亚为什么向往“海盗”生活?

(3)汤姆的海盗生活与我们心中的海盗生活是一样的吗?

B.分析课文中的第三个片段:

(1)汤姆与蓓姬在山洞里面临怎样的困境?能看出同处困境的汤姆、蓓姬在语言、行动与心理上的异同吗?

(2)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如,他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蓓姬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他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3.以四人为一组,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问题,你可以看出汤姆索亚是怎样的性格?

要点:a.生性顽皮、有点叛逆,喜恶作剧、喜出风头。

b.天真活泼、有勇有谋、乐观自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c.有正义感、有侠义精神、有男子气概。

d.向往自由,喜欢冒险。

具体:①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体现了他的机智、顽皮。

②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乔奇。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

③去郊游,在阴森又幽静的山洞迷宫里迷路时,汤姆一点儿也不慌张,他用风筝线七通八拐地找到了出口,同时把和他一起身处在困境的蓓姬也救了出来。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蓓姬,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体现出汤姆的自信、机智、坚强和勇往直前

4.比较讨论

看了小说以后,你觉得汤姆与贾里有些什么异同?你还能从看过的书籍中找到与汤姆类似的人物么?

四、总结课文

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梦幻天地。

五、作业设计:

汤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烦恼,想到了“当海盗”,想到了到大自然中去,你在成长中有烦恼吗?请将你的烦恼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

《迢迢牵牛星》教案-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古诗表达思念的常用意象

教学过程:

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泪别小姑时有这样一句话:“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注释说古代女子在农历七月七日晚向织女乞巧。何谓乞巧?

生: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

师:讲到牛郎织女,我们就会想起在奶奶怀里听过的他们的爱情故事。

请一生讲述故事(略)。另一生找出课文和故事相应的诗句。疏通字句(略)。

师:本文除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句外,其余的诗句都能从故事中得到验证。但这首诗并不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复述。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它就当不起“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美誉。那么这首诗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代文艺理论家钟惺《古诗归》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面对这首古诗,你能思到什么?(学生讨论)

师:提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应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这两句诗和《诗经。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下文:“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生:原来是“怀人”。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原因也是怀人,思念远方的人儿。

师:再看: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

生: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师: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思妇诗,比如《青青河畔草》也是。这首诗影响了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课外大家可以分析这两首诗的关系。

和思妇诗相对的是游子诗,这也是古诗一个主题,比如《涉江采芙蓉》,表达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师:所以《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

我们再引申出去,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生:常用的还有:红豆,枫叶,鸿雁,青丝,青草等等(例句略)。还有最常用的就是月亮。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布置作业:

1、古人常用月圆月缺表达人间的悲欢离合,但很少有人用到月亮里的嫦娥,为什么?结合课文思考。

2、然而李商隐的《嫦娥》(略)却用月亮里的嫦娥表达思念,写出新意,思考这首诗为什么成功了?

3、背诵课文。诵读课堂上所举的诗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迢迢牵牛星》精品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 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 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同学们知道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呢? 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__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爱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 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爱情的忠贞,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 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 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 基本内容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 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 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诗歌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无论谁,其实一直都需要美好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己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美好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可以看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可以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可以看出,“迢迢”,遥远的样子。牛郎织女相隔天涯,这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达到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 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 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这里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爱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同学们怎么认为呢?

(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要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有人说,牛郎织女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次漫长而痛苦的等待过程。他们这样心心念念,最终还是等来一个比等待过程痛一千倍的相逢,这样的爱情太苦,爱情不该如此。那么,你认为牛郎织女式的爱情值得吗?

梁祝双双化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孟姜女哭长城,这些痴情男女用生命与所有的信念捍卫着忠贞的爱情,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成全了自己也成全着后人。这种心心相印的爱情是温暖、是希望、是人们永久的信仰。每当我们拾卷重读,闭目遐想,千年前的荡气回肠就会遥遥走来,久久击打着贫瘠的情感荒漠的灵魂。

六、 课后作业

背诵《迢迢牵牛星》,预习《短歌行》,完成习题

补充资料:从前有一个牛郎,他有一头老牛,一天,老牛跟他说,仙女会下到凡间,到小河里洗澡,让牛郎悄悄拿走一个织女的衣服,这样她就会留下了给他做媳妇。于是,那天牛郎便跑到小河边,照着老牛的话做了。也可能是一见钟情吧,他们相爱了。后来,经历了一些小故事,他们两个人终于生活在了一起,还生了两个小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人仙不能结合,王母娘娘发现后将织女抓回天庭,织女被抓走后,老牛就告诉牛郎,自己死后用自己的牛皮做成筐,挑在肩上,就可以飞到天上找织女。牛郎照办,他挑着两个孩子,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却从头上拔下一根金簪,划了一道长长的天河,这样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他们苦苦的相思感动了喜鹊,喜鹊就飞上天搭成鹊桥让他们相见,这样王母才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相见。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迢迢牵牛星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明白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呢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感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感情传说之一。(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感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资料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感情的忠贞,期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基本资料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述环境,中间四句描述织女,最终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诗歌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无论谁,其实一向都需要完美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我追求完美感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完美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能够看出,这两句诗不仅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能够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能够看出,“迢迢”,遥远的样貌。牛郎织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到达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那里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感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同学们怎样认为呢?

(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明白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明白我爱你

而是明明明白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明白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齐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要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我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有人说,牛郎织女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次漫长而痛苦的等待过程。他们这样心心念念,最终还是等来一个比等待过程痛一千倍的相逢,这样的感情太苦,感情不该如此。那么,你认为牛郎织女式的感情值得吗?

梁祝双双化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孟姜女哭长城,这些痴情男女用生命与所有的信念捍卫着忠贞的感情,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成全了自我也成全着后人。这种心心相印的感情是温暖、是期望、是人们永久的信仰。每当我们拾卷重读,闭目遐想,千年前的荡气回肠就会遥遥走来,久久击打着贫瘠的情感荒漠的灵魂。

六、课后作业

背诵《迢迢牵牛星》,预习《短歌行》,完成习题

迢迢牵牛星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十九首》有关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叠音词的作用,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完成“训练学生朗诵的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2)经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感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2)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重点

(1)理解诗歌主旨和情感,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2)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本课难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并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2、诵读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春潮涌》。

师:大家刚才欣赏了一段戏曲,这是关于谁的

那么,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叙述故事,师进行补充。

师:好,故事很精彩,我们来看看牛郎织女星的所在位置(PPT展示星座图)。看,咱们中国人多浪漫啊!(指屏幕上银河星空图)就这样一条明亮的银河,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咱们的祖先就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那人们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美文。(板书课题)

2、古诗简介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选自《古诗十九首》,那你们了解《古诗十九首》吗它是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作者多为无名氏。(出示课件)

时间:东汉末年。(战乱年代)

思想资料:一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二是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特点:语言朴素自然,描述生动真切。

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关键性的地位。

类别:游子诗和思妇诗。

艺术风格:融情入景和运用比兴。

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

3、朗读感知

先请同学们自读全诗(出示全诗),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出示字音)。再请学生自读诗歌,请一生朗读,学生评点。再请一生读,师多鼓励。

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PPT展示)

PPT展示: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纤擢素手。

再次朗读全文,看看能否品出美感。

4、诗歌赏析

再读诗歌,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从诗中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感的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上做记号。

品析字词句,说说叠词的效果。

师:此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何以看出

生:“相思”。(学生异口同声)(板书:相思)

师: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观点。

师:提问和分享的时间到了。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大家可要抓紧啊。哪个小组先来回答

生: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能够看出,这两句诗不仅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师:织女的动作娴熟“擢”什么意思“弄”又是什么意思

生:“擢”举起,“弄”是摆弄。

师:那她有没有全身心地织布呢

生:没有,正是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

师:是啊,也能够说她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啊!

生: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能够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

师:读最终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我的语言加以想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

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凝眸深情地远视牛郎,却不能与他对话。

师:说得很好,异常是最终一句,一水之隔,不能共语,多痛苦啊!还有吗,除了这几句

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

师:“河汉清且浅”,是啊,让人有咫尺天涯之感!

师:噢!全文共十句,八句都已写到了相思了,那么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包含相思吗

生:也有啊!“迢迢”,遥远的样貌。牛郎织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

师:“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师:看,这首诗,能够说用“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这些手法到达了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

生:句句写相思!(板书:环境渲染,动作描摹,情感刻画)

师:要到达这种“不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在语言上定有它的独到之处,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叠词的运用,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师:很好!(多媒体展示,这几组叠词)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

生:叠词使得诗歌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增强了节奏感。

师:很好,从总体上说的。还有吗

生:叠词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显得感情凄美,婉转缠绵。

师:这位同学也是提纲挈领地从总体上说出了叠词的作用,那么谁能分别具体说出叠词的作用

生:比如“脉脉”,让人联想到织女脉脉哀婉的眼神,咫尺天涯不能共诉衷肠。

师:再如

生:还有“迢迢、皎皎”让人想起星空浩瀚,相思之人远隔天涯。

师:很好!当然,还有“纤纤”让人联想到织女的柔弱,“札札”写出声音,环境单调,气氛凄凉,突出了织女内心的凄苦。

师:咫尺天涯,深情难诉。人人都说——

生:相思苦啊!

师:是,相思苦啊!

5、朗读升华:赛读(展示幻灯片)

同学们,刚才已入情入境地研读了诗篇,接下来请你们根据所学的方法和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读得更好。

6、拓展训练

牛郎和织女的相思是如此之苦,他们最盼望的莫过于一见啊。假设我们此刻就是牛郎或织女,七夕前夜,牛郎、织女感慨万千。用第一人称描述牛郎或织女的心理活动。

推荐写得最好的,我们共同分享!(巡视,询问哪位同学写得好,同学推荐)

7、作业

(1)背诵全诗。

(2)想象牛郎织女相见时的场景,写一段描述当时场景的文字。

8、教师寄语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期望大家在欣赏诗歌精练含蓄的语言的同时,运用你们新奇美妙的想象,冥想诗歌图画般美丽的意境,感悟诗人真挚动人的情感。在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同时,收获美丽的诗意,收获精彩的语言,收获或浅或深的感动,从而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迢迢牵牛星》精品教案 篇八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让学生在音乐中学有所获,并能够掌握音乐课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情趣,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音乐教学,并能够在听赏乐曲中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够正确地表述音乐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有自己更深入的认识和见解,能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乐曲所包含的思想,树立基本的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识连音符,知道一些音乐家的故事,能够演唱简单的旋律,并且保证基本音准。

(2)能够熟练地用有弹性的声音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如齐唱、领唱和合唱等形式熟练地表现歌曲。能够背唱部分歌曲。

(3)能够对歌曲进行编创动作和表演,并能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编创伴奏节奏。

(4)能够在音乐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能够对音乐的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分析简单的器乐曲式形式。能够通过想象描述音乐的形象和意境。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建立学生的音乐认知感受,让学生对音乐有感性的认识,模仿的范围从歌曲扩展到器乐旋律。

(2)通过听赏、动作、律动等不同形式体验音乐,在体验中感受愉悦的审美享受。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完成音乐作品的表演、演奏等等,创造合作的氛围和意识。

(4)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5)注重音乐教学方法的实践,特别是对音乐欣赏中对比欣赏的使用,引导学生对比欣赏,从对比中感受音乐的不同特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音乐上有了比较高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水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己理解音乐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节奏方面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简单的各种节奏,在音乐知识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歌唱的技巧不够熟练,变声期开始,一些学生演唱高音比较困难,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表现不够准确,在欣赏乐曲的时候有些乐曲的兴趣不够,对通俗乐曲的兴趣增强。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其中有唱歌11课,欣赏8课,但是欣赏曲目数量庞大,音乐家故事2课,活动4课,音乐知识1课。欣赏与歌唱课的比例虽然不同,但是欣赏的曲目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同时对音乐家的认识有了要求,活动课的内容比较大。与旧版的实验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换掉了一些较为老的歌曲,增加了一些新的歌曲,难度也有之下降。外国音乐作品较多。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增强学生对基本音乐技能如节奏练习、旋律跟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提高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能够有意识运用弹性的声音轻声演唱歌曲。在歌曲演唱的形式上要有所突破,能够掌握集中基本的演唱形式。

3、能够认识一些乐器并了解其基本的演奏方式,能够辨别其中的音色,能够对一些音乐家有所了解。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编创和表现,在编创和表现中积极合作。

(二)难点:

1、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特别是对一些特别的节奏的练习是难点。

2、歌唱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在优美的音色训练方面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但也是有着较难地方。

3、欣赏的数量很大,如何在众多曲目中选择重难点进行教学是重点工作。在欣赏中如何掌握欣赏的方法,以及对乐器的音色的听辨是极为困难的。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1 感恩的心、欢乐颂、音乐家贝多芬

2 爱的人间、爱之梦

3 爱的罗曼斯、爱星满天

4 单簧管波尔卡、拨弦波尔卡

5 蓝色的雅特朗、快乐的农夫、喷泉

6 霍拉舞曲、康沃尔的早晨

7 卡普里岛、羊肠小道、圣托里尼

8 拉库卡拉查、环球之旅

9 举杯祝福、嘎达梅林

10 一对白鸽子、连音符、爱我中华

11 爱我中华

12 长江我的家、塔里木河

13 长江之歌、保卫黄河、冼星海

14 黄河与长江

15 毕业歌、放心去飞

16 离别、回忆

六年级下册语文《迢迢牵牛星》精品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

教学重点:

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歌,比如说《静女》,它描述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氓》叙述了女主公不幸的婚姻。而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好,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开101页,结合注释自读《汉魏晋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题目)

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 古诗十九首》 (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 在艺术上继承了《 诗经》 、《 楚辞》 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 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 诗品》 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 请学生起来朗读,正音

他读得怎么样?好不好?

点拨字音:

纤:xiān 纤维素 qiàn 纤夫(板书) 札zhá

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

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

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 “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2、集体朗读

来,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集体朗读)

3、录音播放

来,我们听一下录音,看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大家要认真听。

4、好,大家听了这么多遍,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明学生回答)

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 抒发了男女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一)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译文:牵牛星位于遥远之处,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提问一:诗歌第一句就点明了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牵牛、织女,引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引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引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请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因此,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降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而织女则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后来,织女私自偷下凡间,重遇牵牛(牛郎),两人遂结为夫妇,生一男一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天兵天将把织女拘回天上。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箩筐里,奋力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织女之间一划,变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色河川(银河),于是,牛郎在银河以南,织女在银河以北,遥遥相对,无法相见。

探究: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里用到了“互文”的手法。“迢迢”既修饰牛郎,也修饰织女;而“皎皎”同样也是这种情况。

知识点回顾: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译文: 织女摆动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形象。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译文:(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

提问二:前一句写织女忙绿地织布,她整天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

(之前我们学过《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十三能织素”,而织女是仙女,肯定比刘兰芝厉害得多,为什么还是会“不成章”呢?)

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提问三: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什么情感?

明确: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至极。 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背)

相去复几许?

译文: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

且:并且,表并列关系。

去:距离 (一词多义:离开;除掉;丢弃;到去。)

复:副词,又(一词多义。回来;恢复;回答;报复;免除赋税徭役;通“覆”覆盖;繁复)

提问四:既然河水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有何目的呢?

明确: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是因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遭遇挫折。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那么,这里就给我们交代了什么?(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二)艺术特色

提问五: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都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在《 迢迢牵牛星》中,运用了叠词和拟声词,

“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后人。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 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四、课外拓展

1、牛郎织女鹊桥会 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下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鹊桥仙·七夕》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特别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人大多慨叹牛郎织女相见太难时,它却反其意认为坚贞的爱情不在于耳鬓厮磨。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 篇十

课题《迢迢牵牛星》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 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重点: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歌,比如说《静女》,它描述了热恋中的

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氓》叙述了女主公不幸的婚姻。而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好,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开101页,结合注释自读《汉魏晋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题目)

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

选自萧统《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类别:游子诗和思妇诗

时间:东汉末年(战乱年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 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内容:一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 二是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特点: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作者多为无名氏。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评价: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

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艺术风格:融情入景和运用比兴

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指明学生朗读 他读得怎么样?好不好? A:点拨字音:

纤:xi ān 纤维素 qiàn 纤夫(板书)札zha 擢:zh úo 脉脉(Mò)脉搏(Mài)B: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

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C:该诗句押韵(ü 韵)。女 雨 许 语

D: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 “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2、集体朗读

来,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集体朗读)

3、录音播放

来,我们听一下录音,看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大家要认真听。

4、好,大家听了这么多遍,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明学生回答)

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男女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四,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一)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仰望星空,远远地看到了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迢迢: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银河。提问一:诗歌第一句就点明了什么?

描写对象——牵牛、织女,引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织女。“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引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引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 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因此,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降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而织女则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后来,织女私自偷下凡间,重遇牵牛(牛郎), 两人遂结为夫妇,生一男一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天兵天将把织女拘回天上。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箩筐里,奋力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织女之间一划,变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色河川(银河),于是,牛郎在银河以南,织女在银河以北,遥遥相对,无法相见。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译文: 织女摆动纤纤素手,织机“札札”作响。擢,举起、摆动。札札:织机声;素,白皙 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形象。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一整天不见她织成一匹布,却见她愁容满面,泪落如雨。章,经纬交织的布幅。涕,眼泪。零,数词作动词,落下。提问二:前一句写织女忙绿地织布,她整天织布,为什么还是

“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 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提问三: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什么情感?

讨论明确: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至极。

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背), 相去复几许?

译文: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 且:并且,表并列关系。

去:距离(一词多义:离开;除掉;丢弃;到„„去。)复:副词,又(一词多义。回来;恢复;回答;报复;免除

赋税徭役;通“覆”覆盖;繁复)

既然河水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有何目的呢? 讨论明确: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是因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遭遇挫折。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清清的一水相隔,却只能含情相望,不能互诉衷肠。盈盈,清清。间,隔。语,名词作动词,诉说。

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 得互诉衷肠。那么,这里就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那么,这里就给我们交代了什么?(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 什么 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第一、二句 人 情 景 相 融 第九、十句 : 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阅读全诗,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阅读全诗,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写作背景: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 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 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 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 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 的闺怨。用两个字概括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感情: 悲恨 主题思想: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 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第七、八句 :河汉相隔(由景及情)第三~六句 :织女悲苦(由景及人):天上情景(景)

五,艺术特色 提问: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都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 的效果。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在《 迢迢牵牛星》中,运用了叠词和拟声词,小结出鉴赏诗歌方法:抓住字眼,体味语言 小结出鉴赏诗歌方法:抓住字眼,体味语言。(板书)叠词 迢迢 作用 写星空的距离(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 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 写星辰的光辉(亮)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 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写双手的形状(美)(状素手之修美,状形 形声生情 札札 盈盈 写织机的声音(忙)(状织布之繁忙,摹声 写水流的形态(清)(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 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 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脉脉 写人物的神态(情)写人之情

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 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 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 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景情 并生,哀怨动人。小结:这些叠字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由远而近,由物及人,小结 纤纤

由神态及感情,确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深婉细致地写出 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别离之愁。学生朗诵,体会叠词的作用。叠音用得确切不移、形象生动,且增添了音乐美,使诗篇更具浓 郁的抒情性。

六、课外拓展 牛郎织女鹊桥会 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 传诵。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其 中最著名的应该说是 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七夕》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 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特别是最后一句“两情 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人大多慨叹牛郎织女相见太 难时,它却反其意认为坚贞的爱情不在于耳鬓厮磨。

七、朗诵 好,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看谁能够在最短的 时间里把这首诗背下来。(学生自由朗读)(两分钟后)指明两个学生背诵,一个默写(视情况而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迢迢牵牛星》

语文高中《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简练之美、形象之美。

2.熟读成诵。

教学构想:

整体把握——研读探究。研读内容:形象塑造;叠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导入。(《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强调民间传说对后人的滋养。

二、整体把握。

1.初读:指名读。订正字音后齐读。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织女思念牛郎。)

她的思念深吗?有何为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二读:指名读,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把握诗作情感。

三、研读探究。

1.形象塑造。

(1)读完全诗,你觉得自己心目中的河汉女是什么形象?

[提示]美丽、楚楚可怜。如“皎皎、纤纤、素手”等词语表现出的形象。

专情,深情。如“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句表现出的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诗人是怎样刻画出这样的形象的?

[提示]正面的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正面描写:皎皎,洁白明亮之意,言星之皎皎亦言人之洁白。纤纤,细弱的样子。素手,洁白的手。

侧面描写:

◎拓展:

细节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 卫风 硕人》)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钗头凤》)

侧面描写: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小结:塑造人物形象其实很简单——抓细节,用映衬。

2.叠字。

你有没有发现本诗写作上的其他特色?尤其是形式上?——叠字。

请背出你所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古诗词名句。(学生背诵)

给出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个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学生仿写。挑选一句比较有感觉的诗句仿写一句话,表达出叠字在诗词句中的作用。 评价时注意:原句对作者的称谓;自己表述的简洁性、形象性。

请学生为本诗的叠字运用作小结。

(形式上:念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内容上:反复渲染,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3.三读:齐读1~2遍。尝试背诵。

四、小结。

【迢迢牵牛星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最新迢迢牵牛星教案一等奖精选7篇12-10

迢迢牵牛星教案优秀7篇08-27

六年级下册语文《迢迢牵牛星》精品教案03-04

迢迢牵牛星教案(推荐)(优秀9篇)10-14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54 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