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课教案【优秀7篇】

2024-02-28 07:51:07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如下是壶知道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最新历史课教案【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课教案 篇一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说课教案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探究课《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本课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课程内容包括“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两个部分。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进一步认识地球,把以前自己头脑中对地球的平面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继而通过“使用地球仪”,熟悉并能运用地球仪的基本功能,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征,锻炼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本单元的前三课已有学习,对于地球仪,学生也不陌生。致于对地球仪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而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尤其是对地球仪的功能及使用基本没有实践过。因此课程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的课标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就是一句话:知道地球仪的特点,要知道地球仪的特点,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基本常识,因此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设计为: 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比如:地轴、经线、纬线、经纬网、南北极、时差、地球上的五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

2、能力目标:

课标中对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句话:一是知道地球仪的功能。二是学会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功能也就是作用,其实就是让学生知道怎能样使用地球仪,因此我确定了两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常识,并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2)通过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能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纬线概念、特点、经纬度划分。(因为这是关于地球仪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能力的关键性知识。)

教学难点为:东西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点。

(因为这是地球仪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五、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课程设计和内容特点,我采用的 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习作业法。

学生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相结合。

【为了让课堂既轻松又高效,师生都需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1)整合地球仪和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文字及数字资料,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制作课件。(2)设计两个表格:一是“经线与纬线比较表”,一个是“经度和纬度比较表”。(3)选编一道有关“使用地球仪”的作业题。

学生的准备:

(1)每人准备一个小型地球仪。

(2)根据课本上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

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过程

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思路: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依据本课的课程特点来设计的。本课是综合探究课,主题是,通过了解地球仪来进一步认识世界。教材以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明确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而且教材资料详实,以问题的解决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在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三点:一是紧紧依托教材,二是把握好“学生主体参与”这个关键,三是充分发挥好老师在问题解决中的启发指导作用和

总结

评价中的把关作用。基于这一情况我将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看自己桌上的地球仪。(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集中在自己的地球仪上了。)直接把学生引进第一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课本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地图册为依托;以教材中设计的问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基本常识,理解其特点为主要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是:落实知识目标,突出重点,为后面“使用地球仪”作好铺垫。

具体操作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个别学习,粗看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第二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进而理解地球仪的特点。

第三步:疏理知识,强化重点。让学生填老师设计的关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对比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经纬线规律和特点的总结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要加强启发指导;另外,每个步骤中老师都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结果并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第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地球仪的特点,为下一步使用地球仪作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使用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为基本形式;以课本上的两个案例和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功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熟悉并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为主要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是:落实能力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具体操作也分三个步骤进行:让学生有步骤地完成三个案例。

每个案例的操作方法是: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共同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习,知识和能力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下面我要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环节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三环节: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首先,老师展示一组环境污染及其严重危害的图片、文字、数字资料,让学生在获得地球污染的触目惊心的直观体验基础上,反思自己平时在爱护环境中行为。

最后老师以几组环境保护的宣传语和动情的总结,来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动员。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紧迫性,增强个人责任意识。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最后是课后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上习题。

总结起来,在这堂课中,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上获得了对地球仪和地球的深入了解;在能力上获得了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情感方面体会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生活的伟大意义,认识到了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历史课教案 篇二

1、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城邦境内罗马公民的法律,主要由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以及被公民大会认定具有法律效率的习惯法组成。2、万民法,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疆域内公民以及外邦自由民的法令,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体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高中历史罗马法教案

历史课教案 篇三

讲画蛇添足、揠苗助长

(一)

教学

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

成语内容: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 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第二节课

讲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内容: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式。有人趁机跑到范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会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咣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桌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想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有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铃铛?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听不见铃铛的响声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久的幸运。

成语内容: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兔子?见过的次数多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第三节课 讲惊弓之鸟、鹬蚌相争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成语内容: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大雁?你们玩过弓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3:给学生讲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这个成语。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内容: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鹬和蚌”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简单地介绍一下鹬和蚌。

3:故事讲完后,先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故事的寓意。

第四节课

讲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能移动山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WWW.HUZHIDAO.COM★后,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

(二)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铁杵磨针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内容: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见过针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讲老妇人与愚公对比一下,分析出两人的共同点。

第五节课

讲亡羊补牢、望梅止渴

(一)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在灾祸面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成语内容: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一天早层,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一只羊。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羊啊”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牧羊人的行为来讨论。

(一)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用积极的暗示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成语内容: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吃过梅子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分析曹操的智慧。

历史课教案 篇四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2、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3、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什么是“启蒙”(enlighten)?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一、启蒙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分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第一、二等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

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历史课教案 篇五

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文化的底蕴在影片情节、人物情感和关系、事件发生背景中

呈现,进而被留学生感知、同时有助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多元化的理解。

二、课型: 文化展示类课程

三、课时:两个课时,90分钟。

四、教学方法:以视频形式让学生感受体会中国电影

五、教学重点:讲解影片内容与背景、事件、人物与历史文化的关联和影响,六、教学难点:让留学生领悟影视作品的文化,在本国文化的参照下理解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七、教学过程:

生尝试介绍影片情节,或讲讲印象较深的中国电影。

(二)分类介绍

《匹夫》 《杀生》 《宋家皇朝》 《让子弹飞》 《上海正午》

《叶问1》《叶问2》 《大魔术师》 《长恨歌》 《桃姐》 《唐伯虎点秋香》

其他显示文化影片

少数民族宗教类: 《冈拉梅朵》 《香巴拉信使》 《红河谷》 《小**》

饮食文化类: 《食神》 《饮食男女》 《喜宴》

《魔幻厨房》 《美味情缘》

人文情感类: 《山楂树》 《庐山恋》 《云水谣》 《钢的琴》

神话传说类:

《青蛇》 《白蛇传说》 《画皮》 《倩女幽魂》(张国荣版)

喜剧: 《功夫》 《隋朝来客》 五福星系列 《天下第二》

(三)重点介绍

(1)时代背景类: 《十月围城》

辛亥革命 孙中山

爱国人士

派遣将军阎孝国(胡军 饰)前来剿杀。他收买赌徒沈重阳(甄子丹 饰)作密探。适逢商

幼女已成他人家眷,黯然离去。为护孙,《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梁家辉 饰)邀戏班

密夫(曾志伟 饰)查封报馆。其间,李玉堂帮车夫阿四(谢霆锋 饰)与恋人阿纯(周韵 饰)

订婚。月茹夜会沈重阳,要他弃暗投明。打女方红、小贩王复明(巴特尔 饰)、乞丐刘郁

白(黎明 饰)等人也先后加入护孙行列。最终孙中山成功进行会议,在众人的掩护下离开

香港,这一群爱国成就了英雄的悲歌。

文化内涵:

1、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官僚、封建以及外来侵略的三重压力,形势严峻,辛亥革

命象征着中国近代文明的曙光,其意义重大。

2、香港各界人士、商人、学者、青年学生一起社会底层各界人士,不仅为确保秘密会议的正常进行、孙中山按时乘船离港作出巨大贡献,爱国的精神甚至令他们不惜付出生命。

(2)人物类: 《梅兰芳》 京剧文化

兰芳将他临死留下的一封书信随身携带,开始跟随与梅家有世交的京剧老生名角十三燕

(王学圻)学唱戏、做人。十年后,梅兰芳(余少群)在梨园崭露头角,想着能一辈子清

清白白唱戏、做人。对戏剧艺术有颇深研究的留洋司法局长邱如白(孙红雷)满腹牢骚于

传统京剧,却在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后难抑激动,提笔给他写下鼓励、建议书信。梅兰芳也

十三燕生出分歧。两人在好事者的怂恿下决定对打擂台,梅大获全胜,迎来自己的时代。

文化内涵:

于20世纪

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

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

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

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

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

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3)饮食类 《满汉全席》

杰出山相助,而廖之前妻也返回相劝。廖发奋振作,终在厨艺比赛中战胜黄荣。

文化内涵:满汉全席: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菜为主 一共有108道菜式。

满汉全席显示了中国古代宫廷官宴奢华与讲究,菜色分身份等级,还显示着宴会的目的,比如“廷臣宴”“蒙古亲藩宴”“万寿宴”“节令宴”等等。

备: 还可以就留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电影,在课堂上现场播放与同学分享。

八、作业:

结等等。

历史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2005年访问大陆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海战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再次割地,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悲愤无比地写下这首传世名篇。作者满含忧天之泪却无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天。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清朝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三、

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战争的爆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 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一: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二: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五、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甲午战争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历史课教案 篇七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最新历史课教案】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设计9篇03-01

历史教学优秀教案【最新4篇】10-20

历史教案(优秀5篇)05-27

古代历史教案(4篇)05-27

历史教案精选8篇04-21

《历史》教案优秀4篇04-14

历史教案优秀6篇01-12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54 3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