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输》教案优秀9篇

2024-01-20 01:10:41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语文《公输》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输》教案 篇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他的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

难点: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分角色朗渎课文,仔细体味,揣摩语气。

2.在不改变原作的基础上,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

3.以最贵是和平为题进行小型演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著书和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 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墨子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出),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3.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翟(dí)盘(bān) 侮(wǔ) 郢(yǐng) 见(xiàn) 舆(yú)

褐(hè)犀(xī)兕(sì) 鼋(yuán) 鼍(tuó) 鲋(fù)

姬(pián) 诎(qū)圉(yù) 滑(gǔ)

4.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5.学习第一部分,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为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6.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答案:

(1)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五)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墨子

《公输》教案 篇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墨子见到公输盘的第一句话是绕了一个大圈子,用假设法请求他帮助自己杀人,从反面刺激公输盘,使他陷入自相矛盾中,公输盘表示不悦时墨子又愿献十金来激他,进一步让他迅速进入自己埋伏好的包围圈。当公输盘对墨子表现了最大的愤怒和不满,并表示他义不杀人时墨子便再拜,对公输盘的正义表示敬佩和赞许,使他陷入墨子的重围,再也不能自拔,然后墨子突然一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正面发动进攻,义正辞严地一一指斥了公输盘制造云梯助楚攻宋的不智不仁不能和不知类,使公输盘不知所措,理亏心虚,只有低头认输。但是墨子深知,在当时情况下要彻底止楚攻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公输盘而是楚王。因此,他当机立断,抓住公输盘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应诺,从而带领墨子去见楚王,那么墨子是如何说服楚王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力求完成素质教育目标2和3,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即第二回合的斗争。

(二)整体感知

(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指名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2.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语文《公输》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等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4、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品味赏析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句式用法,背诵积累文中精彩的句段。

2、把握文章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鉴赏并学习墨子在说理中运用排句式加强语势,增强说服力的劝说技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精选的古今中外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影像资料)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多媒体显示,强化文言知识)

(1)生字。

(2)多音字。

请说(shuō)之长(zhàng)木公输盘(bān)见(xiàn)我于王

禽滑(gǔ)厘

(3)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解说。

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用多媒体展示准备好的下列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义,并加以明确。再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3、理清思路,感知大意。(课件展示问题)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

①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②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公输盘“服”楚王曰“善”公输盘诎楚王曰“善”

4、研读分析,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5—12段。

问题: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2)读第13~16段。

问题: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5、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善”。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宋”,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公输》学习要点

《公输》是记述墨子劝止楚国攻宋的事。文章宣扬了墨家“非攻”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战国时代,反对大国侵略小国,是有正义性的。文章还进一步表明墨子之所能够止楚攻宋,并不是仅仅由于他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同时也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

关于作者:

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脱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大约在公元前444年,楚用公输盘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的思想。

学习课文。高声朗读课文,做到速度适当,停顿合理,不丢字、不错字。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划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正音、注释。

1、文章开头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这说明什么?

说明墨子为了阻止这一行径,不辞辛劳。这充分表现了墨子热爱和平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2、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墨子依据公输盘怎样的性格特点,采取什么方法从道理上取胜公输盘的?

第一段主要写:墨子听到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日夜兼程赶到郢都去见公输,要用道理说服他。

第一段第一句就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第二句介绍了矛盾的双方,两个主要人物都出场了,而且通过一个“闻”字和“行十日十夜”,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不辞劳苦的品质。这样写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创造了气氛,设下了伏笔。

3、文中写墨子日夜兼程到楚国去劝阻攻宋。请找出相应的词,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墨子为天下排危解难的迫切心情。

“闻之”、“起”、“行十日十夜”、“见”

4、墨子见到公输盘,故意先说了什么?公输盘不知其意,是怎么回答?他不知不觉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抓住这句话向公输盘发起进攻,一口气数落了公输盘?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

5、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却仍然不能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墨子到了楚国以后第二回合的战斗——初斗楚王,使楚王深深陷于矛盾之中,狼狈不堪。但贪楚狡猾的楚王并不因为初斗失败而放弃攻宋的野心。他表面上承认墨子的分析批判有理,但却采取以退为守的手法,轻轻地把话题一转,以公输盘已“为云梯”,说明他攻宋的借口。这一转,作者别具匠心,把楚王虚伪,狡猾,贪婪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为下一场更激烈的斗争,揭示了新的矛盾冲突。这就使墨子进入更加艰苦曲折的第三个回合的战斗。

6、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的三个回合的斗争,表现了什么思想?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深入探求:

1、你对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以攻宋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请作简要说明。

〔言之有理即可〕

2、墨子的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止楚攻宋,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正义立场上批判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取得实在的战果。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是有禽滑厘等三百人为后盾。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这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但是,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公输》初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章所寓含的道理。

3、能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同学先整体掌握课文,然后启发同学去研习课文。先设疑(考查同学的应变能力,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让同学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教师点拨总结,同学理解记忆并背诵重点,最后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析──背诵。

2、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玩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身手)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的开创人。他的政治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谈到墨家学,你还想到那一家?(儒家,开创人孔子,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分别著有《论语》《孟子》《荀子》一书;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掌握,理清思路:

⑴ 教师背诵课文,同学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⑵ 同学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⑶ 重点词句释疑:

① 实词、虚词。

② 通假字。

③ 句子翻译。

⑷ 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① 从文中找出答案 ,了解战争的性质(不义)

标明事情起因的句子: 。

结果的句子: 。

② 考虑:楚王是怎样放弃攻宋的呢?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经过和内容。

明确: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2、品析文章:

⑴ 考虑讨论:

假如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假如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置?)

⑵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考虑: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⑶ 各抒己见 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① 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 (批驳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② 写作特点: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抵触来说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③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④ 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干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身的想法。

⑷ 问题:

① 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② 文章着力刻画公输有什么作用?

③ 墨子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讲究战略、实力强)

4、理解记忆:

文章先诱使对方说出正确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使之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劝阻公输、楚王的段落)

《公输》教案 篇五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公输》教学设计 篇六

【重点、难点】

1、重点:

积累部分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难点:

⑴ 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⑵ 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墨子及《墨子》

⑵ 了解部分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⑶ 了解孟子的反侵略主张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能力

⑵ 学习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3、情感目标:

⑴ 揣摩人物语气,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⑵ 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

2、积累文言知识。

3、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气,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了解的有关墨子的生平,思想。(完成目标一)

(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课堂交流,教师归纳。)

3、初读课文,整知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⑵ 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⑶ 学生再自由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此环节,初步完成目标2和3,可采用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来理解词语,解决文意,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细读课文,揣摩人物讨论的语气、语意。

⑴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⑵ 教师指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意;

课件展示:文中有关墨子、公输盘的对话

(此环节完成目标3,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自行默读课文,结合课件演示的内容,揣摩,交流对话的语气,语意,教师巡视释疑解惑;)

⑶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读准人物对话的语气,教师予以纠正;

⑷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课件展示:出示内容“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通假字”“疑问、反问句式的翻译”“特殊句式”

(此环节完成目标2、3,采用的方法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最多的小组给予表扬;也可印发资料,课堂测试。)

5、研读课文,理清结构:

课件展示:

⑴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⑵ 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点拔。)

6、品读课文,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⑴ 研读课文,探究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的原因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2段。

⑵ 课件展示:a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态度。

⑶ 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⑷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词,怎样批驳了他的“义”?

⑸ “公输盘服”试推想公输盘此时真的服了吗?他取消攻的计划了吗?

⑹ 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方法:分小组交流、探究,组长做好探究记录,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发言。

7、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课件展示:结合上面几个问题的思考,请你谈谈墨子在第一回合中是怎样让公输盘理屈词穷的?

(此环节完成目标3,采用的方法是学生结合对以上五个问题的思考,品味,交流墨子劝说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8、课时小结。

9、反馈训练。

《公输》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

德育点: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其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知识点: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能力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

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①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②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课前活动】

分角色朗渎课文,仔细体味,揣摩语气。

【教学方法】

导学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导言:有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其中的“班”指的是鲁班。我们知道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概说文意。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放映幻灯片)

翟(dí) 盘(bān) 侮(wǔ) 郢(yǐng) 见(xiàn) 舆(yú) 褐(hè) 犀(xī)兕(sì) 鼋(yuán)鼍(tuó) 鲋(fù) 姬(pián) 诎(qū) 圉(yù) 滑(gǔ)

2、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 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胡不已乎?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四、自主学习

1、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群策群力,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

2、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3、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

第二部分(“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必取宋”),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

第三部分(“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五、课文导读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①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②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③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④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⑤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⑥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⑦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2、互动解决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公输盘的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②夫子何命焉为?

③胡不见我于王?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学生默读第二部分,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①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②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③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④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2、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研读段落

1、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2、点拨: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3、推敲: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

――①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②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③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4、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四、课堂小结

文章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墨子以理折服楚王,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显出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 检查背诵

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二、导读课文

1、学生默读第三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 中的疑难词句。

①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②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假字,同“御”。

④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2、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3、点拨: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4、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宋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互动归纳

1、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2、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或课本剧(表演)。

2、以“最贵是和平”为题进行小型演讲。

《公输》教学设计 篇八

下面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输》教学设计,本篇是墨子表达“非攻”主张的代表篇目。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同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审美体验,并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把握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文化质素。

感悟内容

1、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写了墨子、公输般、楚王三个人,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故事)

2、师:文中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因为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了攻城的先进武器(云梯之械),使宋国形势危急,墨子不辞劳苦,行十日十夜至于郢,目的是制止战争,推行“非攻”主张,那么楚王、公输盘会听从墨子的吗?

快速默读全文,墨子是怎样制止公输盘,楚王攻宋的?

(生读文回答后,明确,墨子阻楚攻宋分为三个步骤)

品味人物

师:墨子要达到阻楚攻宋的目的,他要先见楚王,还是先见公输盘更好呢?

生讨论后明确:还是先见公输盘为好。因为楚王赖以攻宋的基础是公输盘为他制造了“云梯”,如果公输盘放弃制造云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公输盘会听墨子的吗?

1、分角色读1~12段(一生读公输盘,一生读墨子,一生读旁白),品味人物内心。

要求揣摩心理,读准语气,出示多媒体读文的提示。

师:墨子第一个回合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于是只好答应引墨子见楚王,结果又会怎样呢?

2、齐读:13~16段

回答:墨子是用什么办法劝阻楚王的?他达到目的了吗?

(明确:墨子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用楚宋两国物产比较,得出楚攻宋是“与此同类”的结论。)

3、师:楚王尽管无话可说,口说“善哉”,其实他内心未必肯放弃攻宋的打算。

品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句子,揣摩楚王内心世界,评价一下楚王。

出示多媒体,展示内容。

4、自读17~尾段

师:尽管公输盘和楚王把攻宋的责任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但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在实力的对抗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这条心。

总结:

制止侵略战争,不仅要从道义上揭露,还要在自身实力上做好准备,这个道理,不仅历史上行之有效,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公输》初二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2)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读第17~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

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可是)

(解说:训练(1)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会义。)

(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方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语文《公输》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公输》教案【优秀10篇】05-23

九年级语文《公输》教学设计【9篇】11-29

课文《公输》教学教案【精选9篇】11-19

《公输》教案【优秀9篇】10-06

《公输》教案设计(优秀9篇)10-06

《公输》教案最新3篇09-16

《公输》教案优秀4篇07-30

《公输》教案【优秀4篇】03-04

语文《公输》教案(最新5篇)01-13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54 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