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优秀5篇】

2024-01-17 15:23:19

1。拿来主义如下是壶知道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拿来主义》 篇二

●备课资料

一、课文析读

《拿来主义》:议论文的典范

《拿来主义》是杂文的典范,也是议论文的典范。

层次繁密,思路开阔。文章无论是批判错误主张还是阐述正确观点都涉及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处于同一思维层面,至少处于以下四个层面:“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相对立,“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与“送来”相区别,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对比。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各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以及“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是第二个层面的对比。对待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化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属于第三个层面的对比。对“鱼翅”不“抛在路上”,而是“吃掉”;对“鸦片”“不当众摔在毛厕里”,而是“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是第四个层面的对比。文章就是这样,通过一层深过一层的对比,将道理论述得极为透彻。

逻辑严密,说理辩证。鲁迅先生在论述“拿来主义”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易混淆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也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都加以辨析,真可谓滴水不漏。例如,在论述到“送去主义”会使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时,将“抛给”与“抛来”做了区分。其言下之意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在谈到“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时候,特别强调“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这就揭示了表面上看都是“来”的东西实质并不相同:一是帝国主义为了赚钱而不顾我国利益的倾销,一是我们为了发展自己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样严格的区分、严密地论证,就使文章具有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详略得当,针对性强。文章有的地方惜墨如金,如对于“闭关主义”只是一笔带过,对于“拿来”与“送来”的区别只是点到为止;有的地方用墨如泼,如对于“送去主义”的批判,关于对待外国文化的种种错误态度,“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等。详略的不同处理,体现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语文教学与研究》.9,有删节,原作者:阚兴礼、周厚英)

二、焦点争鸣

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叫屈

于发忻

《拿来主义》是鲁迅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有代表性的杂文,也是几十年来我国必选的中学传统语文课文。从总体来理解鲁迅此文的旨意,可以认定: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鲁迅并不是反对“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还是需要的;鲁迅所反对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鲁迅说: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鲁迅的笔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义”,再加上还“讨”得洋人“送来”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卖国主义了。“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碰了一连串大钉子之后的产物。君不见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长此下去,自然“国将不国”,只有当亡国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东洋人又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呢:洋枪、洋炮、洋烟、洋货、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夹着靡靡之音,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决着中国的堤坝,浸泡着中国人的家园。在中国人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当头,在中国土地上“全盘西化”的谬论竟然甚嚣尘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卖国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

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鲁迅自己有“送去”外国的,但从外国“拿来”的更多:他的三百多万字的译作,他自己编辑出版的多本介绍外国优秀美术作品(尤其是版画)的选集,多次筹办的外国优秀画展……这都是明证,证明鲁迅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可鲁迅的光辉思想却被人曲解了。

曲解之一:主题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这种“继承”论是长期以来对《拿来主义》最大的曲解。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本编者采用的几乎都是这种观点,编者通过课本的“提示”“习题”以及统编“教参”“教学用书”向全国的中学师生灌输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因此也就成了对广大中学师生最大的误导,这种误导以至于延伸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总体理解文意。而与之配套的《教学用书》所收录的徐中玉的《创新必须择旧》一文则明确指出:《拿来主义》是“讨论继承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同样是新版《教学用书》所收录的北大中文系《〈拿来主义〉分析》一文也明确指出:通过大宅子的比喻,“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本文是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实际上这就是课本编者所理解的本文的文意。但是我们的读者只要稍微认真地读一读原著,就能够轻易地看到: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分为篇幅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部分,或者说中间还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包括两个自然段)。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仅用一句话批判“闭关主义”作为引入之后主要批判“送去主义”,后半部分主要是提倡“拿来主义”。但前后两半部分却不是平分秋色,前半部分是为后半部分蓄势,作铺垫,后半部分才是文章的主旨,这只要看一看文章的标题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在总体理解文意的时候,既要把着眼点放在后半部分,但也不能对前半部分视而不见。“闭关主义”是不送不拿,不去不来。那“送去主义”是谁“送”给谁?自然是中国人把自己的什么东西都送给“别人”,送给“洋人”,送给外国。而“拿来主义”又是谁把谁的“拿来”?当然是中国人把外国人的好东西都拿来。就是取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洋为中用。所有这些无论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分明都是就横向而论,就中外关系而论,就对外政策而论,通篇是一条线贯串下来的,怎么可能又突然冒出个什么纵向的古今遗产继承论?如此这般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显得格格不入?鲁迅明摆着的这多么简单(却极重要)的立论,多么清晰的逻辑思路,几乎凭着直觉一读就懂的浅显道理,到了那些学问高深的“权威”们的笔下怎么就变得如此“南辕而北辙”,背道而驰,不可思议了呢?

曲解之二:主题是批判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提倡古为今用。此种“古今”论观点其实与上述的“继承”论之说同出一辙,皆是纵向立论。外国人的东西需要横向拿来,若是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则属于纵向继承。既如此,要真是老祖宗的东西何需说“拿”,而“继承”外国人的东西又从何谈起。难道要从外国人那里“拿来”才能得以“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吗?这种捉襟见肘的“继承”说既然不能成立,“古今”论自然也就不必多议了。

曲解之三:主题是既批判“盲目排外”,又批判“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提倡“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并举并重。新版的《教学用书》就认为本文论述对外国文化遗产和本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然,这种古今中外“并举并重”论貌似全面,实则同样是对鲁迅原文的曲解。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其一,鲁迅论述的是如何对待外国的东西,其中当然也包括外国的古代文化,但却是既非单是“文化”方面的,更不限于所谓(文化)“遗产”,而且应该说显然还有比“文化”更多方面的内容,更多的也恐怕应该指的是现代化的、崭新的、先进的东西。其二,《拿来主义》的主旨是提倡“洋为中用”而不是“古为今用”。“古为今用”是对的,也是鲁迅的一贯主张,但它却不是《拿来主义》的立论所在,不能把它硬拉来和“洋为中用”搭配在一起塞进《拿来主义》的主题里面来。因为把错的或者不恰当的论述和对的论述相加起来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就像“-0.5+0.5”不等于1而只能等于0一样。

曲解之四:“大宅子”纵向比喻论,认为“大宅子”的比喻属于古今纵向继承的比喻,这个纵向比喻要么导致本文主旨是关于继承遗产的立论,要么就只能算是鲁迅的一个“败笔”,云云。江苏的匡吉先生就在《中学语文》杂志上撰文指责这是鲁迅的“败笔”而无需“为贤者讳”。我们不能苟同“败笔”说。“大宅子”的比喻是《拿来主义》一文后半部分的主体,占了后半部分的大部分篇幅,不可不弄明白设喻的用意所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凡设喻多是就近取材,取读者所熟悉而容易理解的事例,所以鲁迅选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宅子”设喻。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要表达“拿来主义”的主题,大概没有比“大宅子”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比喻了。大宅子所比喻的三种情况真是恰到了好处。就是过了六七十年之后的今天,“败笔”说的作者也没能举出更为恰切的例子来作为设喻的反驳。只要你认真读一读鲁迅的原文,你就可以看到:鲁迅讲的是一个穷青年得了富家翁的一所大宅子,鲁迅叫你不要问它的来历,而只要问对它的三种情况的态度,也就是应该怎么办?注意:鲁迅在这里说,且不问这个穷青年是“骗来的,抢来的”,或者是“继承的”“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其实,既是“穷青年”,又何来“大宅子”“继承”?“继承”只占鲁迅“且不问”的四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为什么会有一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硬是情有独钟,舍三取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穷究不舍呢?况且鲁迅明明要我们“且不问”,可我们为什么有些人却偏要向“牛角尖”“问”到底呢?其实在这里,穷人显然不是富翁财产的纵向继承者。在这里,穷人与富翁的关系,穷人与富翁在“大宅子”中的关系,恰恰是横向的穷富关系,就像当今世界上穷国与富国在先进发达的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中的关系,并不是什么“古今、纵向、继承”的关系一样,不是富人变成穷人,穷人继承富人,不是富国变成穷国,穷国继承富国。明确了这一点,那些竟归过于鲁迅而画地为牢穿凿附会的论调就会不攻自破,我们就会明白鲁迅为什么举穷人与富翁围绕“大宅子”的关系来设喻的道理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叹服鲁迅“大宅子”的比喻是何等的形象贴切,恰到好处,何等地具有点睛之力,点睛之美,也就会明白鲁迅的“拿来主义”对于我们今天强调发展中的国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面这一立论具有多么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曲解之五:主要是阐明文化问题。新版的《教学用书》就明白地提示“大宅子比喻文化”,指出《拿来主义》所要阐明的就是对待文化的态度。(书中所收录的徐中玉的文章则更是把它缩小到只是讨论文学问题,把“文化”压缩到“文学”)这种“文化”主旨论几十年来始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居于指导和主导地位,但只要看一看《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和论述内容,就不难认清这显然是对《拿来主义》主旨的贬低和缩小。我们知道: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白色恐怖盛行,文网严密,“禁谈国事”的国民党当局的检察官对报刊的每一篇进步和革命的文章都在进行“明诛暗杀”,迫使勇而有谋的鲁迅的许多文章不得不采取“障眼法”,使用曲笔,“避实就虚,顾彼忌此”,不能直白,所以我们不要忽视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诸如奚落、反语、揶揄、讽刺等等笔法的运用,不要把《拿来主义》文章中“碰了一串钉子”之后“别的且不说罢”这类把当局卖国的事实藏于“别的”词中的隐语轻易忽略去而不再深究它所隐含的深意。仔细琢磨鲁迅在文中的用笔,读者不难感触到作者有时是顾左右而言他,在指桑骂槐,其中还包裹着声西(送去欧苏)而击东(送给日寇)的立意,别有一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滋味。鲁迅文中虽有“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种意在给检查官造成错觉的话,造成似乎“此文与时局无关”的假象,但只要你细看一下就会读懂它谈的正是“时局”,而并非“单是”说的“学艺”。因为文中说到的内容,并非“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而是至少可以依次开列如下:枪炮、中国的大门、地下的煤、残羹冷炙、鸦片、废枪炮、香粉、日货、洋货、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等等。难道这些都只是“文化”吗?当然不是,而且可以说都关乎国计民生乃至民族存亡。显而易见,《拿来主义》所论述的,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所要拿来的,虽然包括“文化”方面的东西,但同样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当然是批判地有选择地为我所用,使之既是属于世界先进的东西,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东西。如果像一些“权威”们所诠释的:鲁迅的“拿来主义”所要拿来的只是“文化”,包括中外的“文化”,或者像有些人原来说的只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后来又转而说是外国(或者说“外来”)的“文化”,云云,如此这般,鲁迅《拿来主义》的题旨真谛就被他们人为地活活地阉割了,凌迟了,“拿来主义”的思想高度也就被他们这样斯斯文文地给大大地降低了。

在《拿来主义》发表了XX年之后,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但鲁迅的“拿来主义”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在解放以后的头30年里,曾经泛起过一股“穷则革命富则修”的思潮甚至鼓吹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方面是闭关锁国,名曰“防修”,固步自封,而不思革故鼎新;而另一方面却把最好的东西一点也不吝啬地送给外国人,把差的留给自己,美其名曰“国际主义”,以至于人们以能购买到所谓“出口转内销”的东西为荣。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秘方、科技情报拱手送给外邦,让外国人在这些方面的产品轻易地超过中国并且得以压倒中国,还美其名曰“友谊第一”,全然没有鲁迅“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的气味,相反还要把鲁迅所列举的“送去”的情况说成是鲁迅的一种什么偏见。然而如果没有“礼尚往来”,又何以言“交流”?上述这种状况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才得以从根本上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遵循“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洋为中用”的理论,打开了国门,大踏步走向了世界,全方位地学习、借鉴和输进、“拿来”了现代化发达国家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从而使国力得以迅速大增,终于实现了民族中兴,迈进了小康的社会,而今“入世”在即,富强在望,我们终于可以巨人般地屹立在东方雄视世界了。虽然在我们打开了大门和窗口之后,一些外国人也趁机“送来”了一些过时的东西或者劣货,我们的一些国人没有记住鲁迅关于要有辨别、有挑选的教导,带着私心,失去必要的警觉,捡起了一些外国的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甚至是腐朽的货色。这当然是不好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改革开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鲁迅“拿来主义”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证明“拿来主义”是一条不可颠扑的真理,尤其是在今天具有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三、类文荐读

荐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刘禹锡《杨柳枝词》、赵翼《论诗五绝》

戏为六绝句(之五)

杜  甫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杨柳枝词(其一)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论诗五绝(之一)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提示:杜甫爱古不薄今,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对六朝文学应采取既要继承又要批判的态度。刘禹锡主张文学创作必须革新,推陈出新。赵翼主张诗歌创作应有时代精神,有个人独创性,反对泥古不化。

四、阅读方略

杂文阅读指导(一):

杂文的特点

杂文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或政治论文,要求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斗争,及其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响。鲁迅的那些“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著名杂文,几乎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实际社会斗争需要而写的,20世纪60年代,邓拓的杂文集《燕北夜话》,都不乏有紧密结合形势、配合斗争和为现实服务的好作品。

2.短小犀利

杂文不仅要求篇幅短小,还要求内容与表达的犀利有力。这主要表现在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或论争性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可以看做是匕首、投枪、解剖刀、清醒剂。

3.幽默感和灵巧性

这是就杂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趣而言的。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只要求逻辑严密、论证深刻,它还要求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幽默感和举重若轻的灵巧性。谈天说地有哲理,嬉笑怒骂皆文章,这便是你们所说的“杂文味”的重要特点。既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平常话中开掘出深刻的道理,也善于运用反语、夸张、类比、比喻等手法,既夸张,又真实地显示对象的可笑面目。总之,它的文章风格应该是力度与机智并胜,辛辣与风趣共存。

4.议论形象化

人们爱读杂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仅因为它内容充实,触及时弊,而且还有生动和形象性的特点。

杂文中的形象描述往往借助典故、笑话、趣闻、传说等内容,通过打比方、作类比、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和议论挂钩,将形象作为说理的依据,或是“即物以明理”,使理趣和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完全融成一体。

拿来主义 篇三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

一、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

1、 注音

磕kē 羹gēng 炙zhì 冕miǎn 吝lìn 啬sè 髓suǐ 孱càn 蹩bié 粹cuì 诩xǔ

2、 解释

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3、 辨音

① 给 gěi 交给 ② 得 dé 得到

jǐ 自给自足 děi 可得注意

de 跑得快

4、辨形

① 粹 精粹 ② 辨 辨别 ③ 蹩 蹩脚

悴 憔悴 辩 辩护 蹙 蹙眉

猝 仓猝 辫 辫子 鳖 鱼鳖

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但有人被外国的“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来”与“送来”加以区分,强调不能听任别人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好的东西必须“自己来拿”。到此为止,是论证为什么要实行。接着,作者论证怎样实行,对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针对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文章以“孱头”“昏蛋”“废物”等三种人对待一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并同样以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后,指出实行和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试参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

(破)

“送去主义”

(1—4)  起因  为什么实行

(1—7)

事实:有往无来

实质:自欺欺人

后果:亡国灭种

(立)

(5—10)  必要性:与“送来”区别

含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基本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   怎样实行

(8—10)

必要性、紧迫性:与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

请同学们注意左右两侧大括号并非对应。

四、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一个关联词“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实”这正是因为‘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句吗?

不是,文章前半部分运用的是因果论证,论证为什么要实行,原因在于:“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它们表现虽截然相反,但实质一样,都是祸国殃民“闭关主义”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作评论,作者集中笔墨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从长远看,它会导致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它招来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送去主义“不可取,同样,如果听凭“送来”,也会大受其祸害。所以,第七段得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针锋相对地提出””。

2.怎样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为“送去主义”典型的“学艺上”的事例?

第一段中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事例,都是用来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行径的。在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和画展,送艺术家出国表演和介绍,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有往无来;“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活画出“大师们”献媚讨好的丑态;“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这三个事例充分揭示出国民党政府欺世惑众伎俩的可鄙可笑,也与下文批判“丰富”“大度”联系照应。

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点明了”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余地。与“送来”意思相当的词是第四段中的“抛给”,有意图地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给”。“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这句话消除了“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人的误解,洋货并不是都不好,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第九段是如何论述怎样实行的?试具体说说段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述怎样实行。开头一句,“他占有、挑选”简洁、精确而明白地表述了的基本原则。接着,就以一系列比喻对如何实行加以具体论述:“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这些比喻将如何“挑选、占有”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读者理解了的内涵,起到了论证作用。

6.课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哪五个问题?其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提的五个问题是: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是强调实行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积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五、揣摩语言。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点词含义,首先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给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发掘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是几张画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丰富”与“大度”原指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这里是讽刺意味的反语,意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拱手将国家领土、主权、物质文化财富“送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4、用“摩登”一词,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

六、阅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下面两段话的内容,加深对一文的理解。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新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拿来主义》 篇四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的必要。

第7段揭示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的结果。第4句话: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教案点评: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1.可以指导学生开辩论会,要求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指导学生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并让他们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拿来主义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xx月xx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xx月xx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4、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第5--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6、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7、布置作业: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

【拿来主义教案】相关文章

拿来主义(优秀6篇)01-28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6篇)01-13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8篇)12-22

拿来主义【优秀6篇】11-21

拿来主义(优秀6篇)04-15

《拿来主义》【优秀3篇】03-04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01-14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54 2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