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精选6篇】

2023-12-19 18:32:23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一

一、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二、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三、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四、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齐读;个别读;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诗人的游踪为:(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四、寻觅春踪:

1.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早春;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2.个别词句欣赏: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②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壶知道★www.huzhidao.com)势。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

(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

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④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六、悟读景中情语: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最爱”;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3.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于谦和岳飞;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注意:

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

2、文学作品上展板。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八、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五

设计意图

采用以诗学诗之法,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界,加强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体会作者抓景物特征描写的妙处,深化学生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①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②学会寻找重点字词,分析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③能够背诵全诗。

2 过程和方法:①用先独立思考,后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利用诗歌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能够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诗歌,加强诗歌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2 对比法:在正比和反比之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体会如何抓事物特征描写之法。

3 分散拓展法:在教学中,抓住文本,适时延伸,把视觉触角伸向诗外,加强课内外联系和诗歌积累。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草》,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知道作者是谁?谁来说说白居易?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关于白居易的名字有个有趣的典故。师讲:白居易应举,初到京城,以诗拜谒顾况,顾况视其姓名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等他看完上面这首诗,随即改口说,米价虽贵,居之易矣。白居易诗歌的成就很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利用典故,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和好奇的心理开始下面的“西湖之旅”]

二、读诗

1 齐读全诗。解决字词读音:啄zhuó没mó白沙堤dī

2 指名读全诗。

三、解题

1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呢?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苏轼这首诗里的“西子”就是古代美女西施,在苏轼的眼里西湖就像一位绝代佳人,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样的楚楚动人。

2 学生观赏西湖秀丽风光。

[设计意图:利用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诱人的美:并且进行第一次分散拓展,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西湖秀丽风光组图,加深学生对西湖的直观感受,并且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四、析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学习。

1 学生独立思考。

2 小组合作交流。

3 班级交流讨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诗歌,分散朗读每一句诗。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②“几处”“谁家”突出了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说明时令的早。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黄莺争暖衬,家家飞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③“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引导学生回想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认为下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本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抓住时令特征“早”字深入分析,并且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随着学生的思维变化而变化,并且突出重点,利用正面对比和反面对比的方法,领悟、探究作者用词之妙。]

五、悟情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依恋,对杭州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白居易对西湖、对杭州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得到印证。

[设计意图:为了防止情感教育的空洞化,采用以字词悟情的方法,并且引用作者自己的诗来说明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

六、背诵

(1)如此美丽的西湖,把它装进我们的心中吧!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西湖初春之景。

读第一遍,脑中出现景物之轮廓。

读第二遍,在脑中给景物着色。

读第三遍,使景物动起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背诵全诗。

七、作业:(选做其一)

1 收集你喜欢的描写春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2 收集你喜欢的描写西湖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 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二、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 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3 背诵诗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还停留在小学要求背诵的阶段,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品味语言

2、体会意境

二、难点

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2、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导入课文

苏轼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美丽的神韵,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吧!(多媒体出示西湖照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

<2>自主学习

A: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停顿等

2、自学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学生通过朗读、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下列各题)

3、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4、了解并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询资料等方式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

5、给下列加横线的注音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

6、文学常识填空

《钱塘湖春行》选自《 》,作者( ),字( ),晚年又叫( ),( )代著名诗人,著有《 》。

7、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

B:细读诗歌,品味鉴赏

8、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是西湖早春景象?

9、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最后到( ) ,对沿途的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了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 )、( )、(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1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两句诗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活动3【练习】 <3>归纳总结

总结《钱塘湖春行》的中心思想

活动4【测试】<4>自我检测

对这首诗歌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华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6篇《《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精选501-11

《钱塘湖春行》教案(优秀9篇)10-11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优秀7篇】04-28

《钱塘湖春行》教案精选8篇02-12

《钱塘湖春行》教案优秀5篇01-14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54 25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