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精选3篇

2023-12-12 09:57:50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壶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我愿意是急流》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我愿意是急流 篇一

四川省石棉县石棉中学——曾志辉

注:一、这节课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上。

二、选一个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做主持人。

三、授课教师担任评委并操作电脑。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我很荣幸能够主持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此前老师布置过预习,说到裴多非的《我愿意是急流》要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上。今天就以组为单位参赛,先给每组80分作为基础分,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

首先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学生朗读课文,主持人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写出每组序号和基础分)

主:我们先做必答题,必答题分为两轮,第一轮要浅一些,第二轮要深一些。请第一组的组长上讲台来抽第一轮的签,抽中哪道题就答哪道题。在这里我要强调说明,组长抽签之后,如果答不起,可以请组内的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换句话说,参加竞赛决不仅仅是组长个人的事,而是全组同学人人有责——你不是观众,你就是选手!

(第一组组长抽签,主持人验证其签号)

主:他抽中的是第一轮第三题。请看投影屏幕。我把题目念一念:“请指出本诗的两种修辞手法。”请回答。

生:有比喻,还有……排比。

主:他的回答是否正确呢?请老师点评。

师:回答正确。这首诗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比、拟人等,只要回答对两个就可以得分。

主:好,下面请第二组的组长上来抽签。(学生抽签,主持人验号)他抽中的是第二题请看投影屏幕:“诗人有一首诗被翻译为中国五言古诗的形式,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请回答是哪一首?”

生:(想了一下)我不知道。

主:你可以请组内任何同学回答。

生:请第二组知道答案的同学举手。(有四五位同学举手,组长抽了一位)

生:是《生命与自由》。

主:你能背出全诗吗?

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主:请老师点评。

师:回答正确。我们中国人对裴多菲的诗,最熟悉的就是这首。

主:下面请第三组的组长抽签。(学生抽签,主持人验号)她抽中的是第一题。请看投影屏幕:“请解释诗人的死因。”

生:好像是打仗死的。

主: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我还是请我们组其他同学回答吧。(第三组只有一位同学举手,组长抽了他)

生:我在网上查过资料。1849年,奥地利与沙俄联军侵略匈牙利,诗人为保卫祖国而战,英勇牺牲。

主:请老师点评。

师:回答得非常好。

主:下面请第四组的组长上讲台来。(学生走上来)

你不用抽签了,因为第一轮必答题只剩下一道,就是第四题,请看投影屏幕:“请说出本诗的主题。”

生:我想应该是表现对爱情的热烈和忠贞吧。

主:请老师点评。

师:完全正确。

主:下面我们进行第二轮必答题,这次倒过来先由第四组的组长抽签。(学生抽签,主持人验号)他抽到的是第三题,请看投影屏幕:“请比较本诗与前面所学的《致橡树》在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

生:这次我要请组内的同学回答。(第四组有两三位同学举手,组长抽了一个)

生:相同的地方是两首都是爱情诗,不同的地方是本诗侧重表现对爱情的热烈和忠贞,而《致橡树》侧重表现女性对独立平等的追求。

主:请老师点评。

师:好极了。

主: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抽签。(学生抽签,主持人验号)他抽到的是第一题,请看投影屏幕:“请说出本诗的十个意象,并将其分为两类。”

生:诗人用十个意象来比喻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男方是“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女方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

主:请老师点评。

师:很好。

主:下面请第二组的组长抽签。(学生抽签,主持人验号)他抽到的是第二题,请看投影屏幕:“请背诵本诗的第三节。“

生:我还没背熟。请问我们组哪个同学能背诵?

(第二组没有一人举手)

那我只好自己试试了。(他背得很吃力,断断续续)

主:请老师点评。

师:他背错了几个词语,还漏掉了一个诗句,不能得分。

主:下面请第一组的组长上来。(学生走上来)

现在第二轮必答题只剩一道了,请看投影屏幕:“请比较本诗与《致橡树》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用到了比喻,这是相同之处。本诗还用了排比、对比、拟人,而《致橡树》用的是象征和对偶。

主:请老师点评。

师:非常好!

主:必答题到此结束,下面进行抢答题,任何同学都可以抢答。请看投影屏幕,第一题是“请背诵一首爱情诗并说出喜欢它的理由”

(全班有五六位同学举手,主持人抽了最先举手的同学)

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特别喜欢这首唐诗,因为它虽然很短,只有二十个字,但是把一个女孩对一个男子的爱慕之请表达的很委婉,很含蓄。

主:请老师点评。

师:很好,很好!

主:下面进行第二道抢答题,请看投影屏幕:“我们刚学了外国诗歌,它们都是翻译作品。请将这首英语诗《树》的节选翻译为中文: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

poems  are  made  by  fools  l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有两三位同学举手,主持人抽了一人)

生:“我认为我将不会看见

一首诗像一棵树那样可爱

诗被像我一样的傻瓜写作

但是只有上帝才能创造一棵树”

主:请老师点评。

师:除了没有押韵,其它地方都翻译得很不错。

主:抢答题到此结束。我总结一下各组得分……(略)

下面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一个问题,请看投影屏幕:“在学习了本单元的爱情诗歌之后,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

(学生发言很踊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甲:本单元的爱情诗都写得很美,我想这是因为爱情本身就很美好,我们中学生对美好的东西不应该回避。

生乙: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老师和家长都反对早恋,其实早恋也有好处,可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提高。

生丙: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爱情固然美好,但是中学生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暂时不要陷进情感的旋涡。

生丁:我认为中学生不应该早恋,但是并不等于男女同学不可以正常交往,老师和家长往往错把我们的正常交往当成早恋。

(其他人的发言略)

主:讨论到此结束。最后,请老师总结。

师:同学们,我认为今天这节课上得很成功。首先,是由于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仅是老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可能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其次,是由于主持人的精彩表现,普通话标准,音质响亮,态度落落大方,表情亲切又不失庄重,课堂节奏也把握得很好。第三,是由于回答问题的同学积极主动,知识竞赛就是要有这种勇敢拼搏的精神。最后,我要谈一谈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的问题。刚才有同学在发言中讲到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中学生应该以学为主,暂时不要陷进情感的旋涡。我认为这就是中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的爱情观。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早恋有好处。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不能同意他们的观点。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早恋造成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个别的例外,就主张早恋。希望这部分同学认真地想一想,更希望他们刚才的观点只是说说而已。好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我愿意是急流 篇二

余映潮:《我愿意是急流》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非常高兴和我的校友们一起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年轻的诗,是一首浪漫的诗,是一首爱情诗。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已经很古老了,是十九世纪写的,它曾经激动过多少人的心灵!我们今天上课的程序是四步。

课件显示:

美美地听

美美地读

美美地品

美美地说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这次课上听三遍。(课件显示)第一遍,整体感受。听诗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

生:(静听)

师:下面听第二遍。这一遍听的要求是:理解诗中的形象 (课件显示) 。“诗中的形象”,我简单地解说一下:它有一个术语,叫做意象。意象最基本的解释是比喻。你看,“我愿意是急流”,“急流”就是比喻;“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小鱼”就是比喻。好,听第二遍,听整首诗的意象是怎样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的。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二)

生:(静听)

师:下面咱们听第三遍。这次听的要求是:进一步地感受诗中那种热烈的深情(课件显示)。这次听的要求不同了,要边听边读,跟着画面,跟着配乐来读。这次的朗读文件是下载的一位播音员的朗诵,比前两次的要读得好一些。好,作好准备。咱们听读、跟读。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三)

生:(小声跟读)

师:好,下面就由我们自己来朗读了。读,也要读三遍,第一遍,读的要求是:整体把握,读准语音 (课件显示) 。老师先示范第一段(范读第一段)。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每一个字读出来都带有情感,也就是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而不是泛泛地读。下面大家就开始自己读一遍。

生:(各自朗读)

师:请看第二遍读的要求: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 (课件显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怎么样理解这“聪慧”二字呢?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这就要注意节奏、停顿、快慢的问题。读懂了诗,就能够通过节奏、停顿和快慢把它的情感表达出来。下面我示范一节。看第三节(范读第三节)。这个节奏就不是很快,要稍稍舒缓一点,同时注意有的地方恰当地停顿。好,同学们自己再体味一遍,从头开始自读。

生:(各自朗读)

师:好,请看第三遍朗读的要求:重在进入情景,注意把握好语气(课件显示)。读的要求是抒情性、个性化。特别注意“个性化”三个字,就是伴随着你自己对诗的体会、你自己的性情,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这首诗在电影《人到中年》里面被引用过,当时的朗读是作为主人公的一种内心独白,它的声调很小,很轻。但是有的朗诵家在朗读的时候表现出自己张扬的个性,是用激情来朗诵这首诗的。那么,各位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要么就把它读成内心独白的,要么就好像讲给别人听的,要么就大声地朗读。再试一次,开始。

生:(各自朗读)

师:咱们来试一下。把第三节处理成内心独白式的朗读。该怎么读呢?声音要小(教师范读两句)。这是内心独白式的朗读,把这一节试一下。

生:(齐读第三节)

师:好,再激情飞扬地读第五节。(教师范读两句),请开始读。

生:(齐读第五节)

师:好,下面咱们就来配乐齐读一遍。(播放音乐)

生:(齐读全诗)

师:这一次大家进入了诗的情景!最后一句还有一点小小的技巧,有一个颤音要读出来。这个很难读。(教师范读“显出鲜艳的辉煌”这一句)这样颤一下,结尾最漂亮了。(生笑)。

师:好了,下面就是美美地品。品什么呢?咱们也给它一个术语,叫做“妙点揣摩”。这首诗好在那里?有什么样的美点?有什么样的妙点?大家自由自在地揣摩,你认为它的某一词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某一组意象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整个结构比较好,你认为它的情感比较好,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准备一下,用笔划一划。

生:(思考准备)

师:好,互相之间交流一下看看。

生:(互相交流)

师:下面准备发言,先热身一下,自言自语地讲一下,自己对自己讲。

生:(自己说话)

师:好了,咱们开始发言。哪位同学先谈谈自己的观点,把你赏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和大家一起交流,和老师交流。

生1: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完整,作者从五个方面说出了对自己爱人的情感,五个方面都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师:是五个画面,整篇文章五个小节,画面舒展,表现出结构之美。用诗歌的语言来说,这首诗有建筑之美。

生2:我认为它的意象很好。它所比之物都平凡、荒凉,并不伟大,但也正说出了爱情的真谛:平凡的美。也许“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是伟大的,但它一百年只有一次;这种爱情也许是平凡的,但它也许每天都有一百次。(掌声)

师:充满诗意的表达!如果说得慢一点就更好了,大家就更能领略你的诗味。

生3:我想提出一点异议:我认为三四两段是表达诗人对自己爱人的希望,希望爱人对自己关怀体贴。首先我想的是,如果他把自己比喻成废墟、草屋这些趋向于破败的东西,我想肯定没人要他。(笑声)。第三节中,他把爱人比喻成常春藤,沿着他攀缘上升,是希望爱人陪伴他,这样,他就不会成为废墟,沉沦下去。第四节中呢,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只要给他温暖,他就不怕任何风雨的打击。(掌声)

师:他有见解!我认为西方人写诗与我们好像不同,他认为废墟也许是一种悲壮,或者是一种牺牲。就像他把他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一样,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谁还会爱她呀?(笑声)所以他的意象还是有西方人、欧洲人的特点。但是提出这个问题非常好。第四节也是这样的,第四节说的其实是一种“保护”,“破旧的小屋”多少能够挡住一点风雨,所以“火焰”才能够燃烧。那么三四两节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作者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自己的爱人,甘愿牺牲。

生4:我想说的是第五节。作者把自己比作云朵,把爱人比作夕阳,夕阳就是到了傍晚的时候,这个时候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和他的爱人相伴到老。

师:很好。注意前面的修饰语“珊瑚式的”,那种色彩是很美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全诗的角度来看,全诗的意象有递进之美。最先是一条小鱼,我来呵护它;最后,爱人成长了,成功了,我呢,可以作为一个陪伴,在旁边看着她。这些意象层层递进。

生5:我觉得人性是源于自然的。这首诗里面的意象全部都是一些自然的美妙的景物,给人一种亲切和谐、温馨浪漫的感觉。我觉得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这里。

师:哦,他所说的是意象之美。也就是说,这首诗的意象的角度非常多,而且是成组成组的铺陈在一起,因此显出一种意象群的排列之美。

生6:我觉得这首诗十分的深刻。我们就看第三节和第四节,作者无畏于自己的毁灭,只要能看到爱人快乐地生活,那么这就是一种深刻的爱、忘我的爱和真挚的爱,这就是这首诗最美的地方。

师:忘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一种热烈的浪漫的牺牲精神!

生7:我觉得这首诗作者太自私了。(笑声)他只把他的爱献给他的爱人,并没有把它升华,而且他也把他的爱人想得过于狭隘了,只让爱他自己而不能爱别人。

师:(笑)作为一个男人,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的那种阳刚之气,表达一种气概。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是对的,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笑声)

生8:我品味的是第三段的“废墟”、“寂寞”、“懊丧”这几个词。这一段我觉得像“废墟”、“草屋”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东西,这就表示了他们之间平凡的情感和平凡的美丽。然后“荒凉的额”和“亲密的攀缘上升”,就表现在毁灭和灾难中“我”与“我”的爱人紧紧相依、生生不息。

师:他通过画面看到了诗的内涵,通过画面领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困难面面,怎样进行突破,怎样生存下来!这也是一个角度。

生9: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诗人既然从五个意象来说他愿意是急流、愿意是荒林等等,但是这诗的题目为什么只是说他“愿意是急流”?如果我们只看这个题目,我们不一定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爱情诗。

师:这可能是在翻译的时候,取了诗中第一句话作为题目。也许他的原作是另外一种含义。比如你们马上要学到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有一首五言的诗: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是原作是自由诗,翻译的时候,白莽就把它翻译成格律诗。自由诗的诗句是这样的:自由和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为了爱情,我宁可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宁可牺牲爱情。形式完全不同,但却是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10:我觉得这首诗写出了一对年轻人的恋爱过程、结合过程,以及在夕阳中慢慢走向天国的过程。(笑声)第一至三段,我们可以认为是一对青年男女可能受到来自父母、亲友和外界的压力,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第四节是他们冲破了那些枷锁后终于营造了自己的爱巢。第五节就是写他们相拥而坐,在夕阳中慢慢品味着自己爱情的结晶,然后在夕阳的照耀下慢慢地走向天国。

师:(笑)你这也是一个解读的角度。但他们并不是一起走向天国的。(笑声)裴多菲在写下这首诗后一年多的时间就战死沙场,为了自己的祖国,捐躯沙场。他的尤丽娅,这首诗的抒情客体,在一年之后就改嫁了。(叹息声)所以这首诗留给诗人的——如果他天国有灵的话——也是一种悲哀。

师:好,下面我就把同学们说的回顾一下。这首诗有三美:意象丰美,意境优美,意蕴淳美(课件显示)。什么是意象丰美呢?大家首先把什么是意象记下来。意象,简言之,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咱们中国人往往用红豆表示相思,用杜鹃表示悔恨,用杨柳表示送别,这就是意象。这首诗的意象丰美就表现在连用了十几个意象,而且都是两两相依。不仅角度丰富,而且层层递进,从对爱人的呵护一直写到欣慰地看着爱人的成功,每两个意象之间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有急流、小河就有小鱼,有荒林就有小鸟。第二,意境优美,什么是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我们初中读《天净沙·秋思》,它的意境是凄婉的,我们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它的意境是悲壮的,这一首诗的意境是开阔明朗的,是优美清新的,它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再看意蕴,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甘愿牺牲的热烈的爱情,很纯粹。当然,由于人的世界观的不同,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和人的性格不同,人们在爱情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想法、不同看法,把它化为文学作品,那么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蕴。下面咱们再来欣赏一首诗,中国著名的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来看看它的意象、它的意境、它的意蕴是什么。进入美诗欣赏。(课件显示)听,舒婷开始说了。(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诗朗诵《致橡树》)

生:(欣赏)

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蕴就不同了,它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的光彩是什么呢?不做依附者,不高攀,不低就,不盲目地奉献。舒婷的思想就和裴多菲的思想不同。很多年来,我就总在看,是不是有人给舒婷写一首诗,题目是《致木棉》,但是现在还没看到,希望我们当中有同学能写出《致木棉》。

师:好,下面就是美美地说了。说什么呢?老师给你们出了一个预习题: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就“什么是爱”说一句话。这个爱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你不说也可以,你就朗诵一首你自己喜欢的诗,或者一句话。好,想一想,我们就开始活动,开始表达你的心声。

生1:我想用比喻来定义爱。爱是一副望远镜,一戴上,所有的人都更近了。

师:比喻很新颖!但应该更柔美、更秀美。

生2:爱就是那个曾经承诺过爱你的人在你最危险的时候在你身边支持你,而不是离你而去。

师:有哲理之美!

生3:首先,爱是星际里的一颗恒星,亘古不变。其次,爱还是一颗恒星,充满炽热与激情。再次,爱仍然是一颗恒星,给人以温暖和光明。

师:美啊!(掌声)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笑声)看,同学们有才华,有诗情!

生4:这是泰戈尔的诗句:爱,你死亡的庄严使我的生命伟大,你用告别的灿烂的光彩染遍了我的思想和梦魂。

师:更深刻!

生5:这是我自己写的。(笑声)

师:个人格言!

生5:只有一句话:爱是万物五彩缤纷的和谐。

师:这句“五彩缤纷”特别好!但注意,爱情是炽烈而又专一的!(笑声)

生6:爱情就是透支支票,它可以无限透支。爱情又是风险投资,也许你一分钱不花可以得到一份纯真的爱情,也许你花了十万元,得到的只是一张永远的笑脸。

师:后面的有道理!前面的恐怕有点问题。无限地透支不行。

生6:怎么不能无限透支?裴多菲既然把自己比喻成那么多东西,他就已经相当于花了十万元的支票了。(笑声、掌声)

师:但是他不可能有十亿元支票,不能无限透支。

生6:只要他的生命再长一点,你知道他没有十亿元的支票吗?(笑声、掌声)

师:生命再长一点他也不能无止境地透支啊……这种交流最有意思了!谢谢你!继续来。

生7:我自己写的:爱是在我想你想到白发苍苍之时,仍然闪耀在风雨中的火焰。

师:啊……他已经浮想联翩了!(掌声、笑声)

师:好,时间快到了。咱们每个人都来说一句你心中表达爱意的话。

生:(各自说)

师:非常感谢你们!最后老师有一句话献给你们:爱,就是将“我爱你”这句短短的话语变成一首激动心灵的抒情诗。补充一下,爱就是将我们的学习和我们奋斗的成功化成红红的玫瑰,献给我们的母校——华师一附中,好不好?(掌声)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1]

我愿意是急流 篇三

4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从容说课

《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由于三首诗意象的复杂和表情达意的含蓄,在活动与探究这一版块中,本教案还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自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华兹华斯、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

1.理解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多种表现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及经历。

2.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及韩东的《你见过大海》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探究式阅读法。由于诗歌意象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每个读者都可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可组织学生参加研讨活动,通过激活思维,对主题有更多的认识体会。如对“草莓”含义的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爱人”及主题的探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致大海》,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把握“草莓”“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出示投影:

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具体研习诗歌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一遍。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后,讨论诗歌各部分内容。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展示课件:大海为主要画面,时而翻着微波细浪,时而咆哮着击打岩石,周围有异域风光(包括一些树、建筑等)。

(解说:展示该课件,目的是让学生对大海有个直观的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便于下步的分析)

(1)指定一学生朗读1~7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岸旁”“喧响”“音响”“寂静”描绘大海。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的“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提问: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指定一学生朗读8~13节。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韦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太空虚了……”“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时的彷徨与失望。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

(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出示投影: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

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学生思考后明确:讴歌大海的诗文很多,多数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阔、雄伟、深沉。《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而《你见过大海》里,诗人有意摒弃人们寄予大海的种种想像与文化意义。在诗中,人和大海的联系已回归到一种单纯的现象上的联系。“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不过如此。诗人还用“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一句平淡又实在的话,道出人们的“畏死”的本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所拥有的生活、理想、讴歌统统在“畏死”的本能面前烟消云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致大海》。

2.自读济慈的《秋颂》和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我愿意是急流》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相关文章

我愿意是急流(优秀4篇)03-04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成长的烦恼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09-19

英语教学教案模板英文版【5篇】11-24

54 2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