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教案最新9篇

2023-12-01 11:25:02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离子反应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 篇一

一、探究实验与概念理论教学实际相结合

化学概念的建立和巩固以及化学原理的应用和熟习,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1 探究原电池电流强度的影响因素

学生在《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学完原电池原理后,已初步具备了自行设计和改进原电池的能力,该课题是基于以上前提继续从定性研究提升到准定量研究而设计和实施的。提供的仪器用品: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实验模具(见图1,玻璃片大小各一片,提示:大的用作载玻片,小的用作压板)、滤纸、金属片(锌、铁、铜,规格1×4cm,各两片)、碳棒、灵敏电流计、导线、硫酸铜溶液浓稀各一瓶(0.1mol・L-1、0.033 mol・L-1)、盛有稀高锰酸钾溶液的滴瓶、盛有蒸馏水的洗瓶、小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附标签)、镊子、砂纸、直尺等。首先通过小组协作选择合适仪器和药品组装一个微型原电池,测其电流并对所得数据及时记录。然后交流,并汇报实验现象和数据,发现小组间电流数据有差异(发现问题),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电流大小?――探究原电池电流强度的影响因素(确定课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研究方向进行探究,例如:两极材料、两极间距、电解质种类、电解质溶液的浓度等等。并将实验研究的方向、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数据和结论逐一汇报,全体学生讨论评价并汇总结论,整个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和调控,并适时评价和引导。

学生在不断的“猜想假设实验反思修正再实验”中综合使用了变量控制、对比实验等实验思路和方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体会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了反思和评价,加深了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和应用,有利于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再认识和再升华,又适度从准定量角度对影响电池效率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验证、评价和总结,为后续了解常见化学电源以及对电池优劣的判断和改进埋下了伏笔,一举多得。

探究实验与概念理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优秀案例还有不少。例如可以在学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之后再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综合的实验探究;学完硝酸和硫酸之后可以进行氧化性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浓度、温度、酸碱性等角度;再如有关盐桥或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装置的探究实验等等。

二、探究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教学实际相结合

探索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相结合的案例选材非常广泛。

案例2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再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高一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旧知延伸,对该反应进行再探究,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对过氧化钠性质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能加强他们变量控制、反思评价、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素养。

课题的引入:先让学生回顾并书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向盛有250mL水的大烧杯中加入约32g的过氧化钠粉末,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然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后溶液突然出现了红色,但很快又消失了。

课题的确立:向Na2O2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后红色褪去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红色褪去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1:有可能是产物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猜想2:有可能是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温度升高,使红色褪去;猜想3:有可能是热量和产物O2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上述猜想,演示如下两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1:从大烧杯中再取1~2mL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水浸泡使其冷却至室温,再滴加酚酞并观察。实验发现仍然是先变红后褪色。

教师演示实验2:取约10mL 0.01mol・L-1

NaOH溶液中滴入4滴酚酞,溶液变红,将其再分为四等份,其中一份只通入氧气(事先准备好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装置),第二份只加热,第三份加热后,再通入氧气,第四份作参照。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均不褪色。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得出结论:褪色的原因与反应放热以及产物氧气均无关。教师顺势引导:说明我们之前的猜想并不全面,反思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呢?学生自发讨论起来,提出猜想4:“Na2O2与水反应可能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其他物质。”此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你们知道哪些物质具有漂白性?并让他们结合物质的元素组成预测出H2O2。

教师演示实验3:向实验2中的第四份溶液中滴加少量双氧水,发现红色褪去。结论:H2O2有漂白性,可使滴加酚酞变红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

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究竟有没有H2O2生成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从大烧杯中取出约3~5mL溶液于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试管架上,然后向其中加入半匙二氧化锰,立即发现有气体产生,并将准备好的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中央发现复燃。验证了猜想4。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论分析,类比复分解反应,尝试着书写出反应Na2O2+2H2O=2NaOH+H2O2,认识到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 =4NaOH+O2不够完善,过程中同时还发生了反应:Na2O2+2H2O=2NaOH+H2O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部分H2O2分解,有氧气产生其实是两步反应的总结果,而部分未分解的H2O2具有漂白作用。

等到大试管中不再冒气泡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大试管中的混合物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并用小烧杯取滤液。然后让学生思考已经除去H2O2的滤液滴加酚酞后实验现象又会如何?学生普遍认为变红之后不会再褪色,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从小烧杯中取1~2mL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振荡,观察,结果发现仍然先变红后褪色,学生惊讶了,问题又出现了:这次褪色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分析,学生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产物NaOH及其浓度上了,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出总反应后的滤液中NaOH的浓度约为3.2mol・L-1,然后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设计并实施了对比实验:各取1mL的0.01mol・L-1NaOH与3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加2滴酚酞,振荡,观察,实验发现3mol・L-1NaOH溶液滴加酚酞后先变红又褪为无色,而0.01mol ・L-1NaOH溶液则变红后一直不褪色。初步结论是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才能稳定地显示红色,而在浓碱性溶液中会先变红后褪色,这个结论令学生吃惊不小。结合前面的实验,学生最终认识到:向Na2O2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一是由于反应分步进行,过程中有H2O2产生,二是由于产物NaOH的浓度太大,最终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自己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科学探究的提高和完善增力发热。

实际上,探究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相结合的案例选材既可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又可以从生产生活中寻找,还可以从高考热点中寻找。例如:氯水成分及其性质的探究、铝盐或铁盐的性质及应用探究、补铁剂中铁元素价态的确定及含量的测定、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亚硝酸盐的性质探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在探究的内容、深度、广度方面往往具有阶段性,望读者注意挖掘它们在高中教材不同阶段的教学功能。

三、探究实验与化学实验教学实际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实验与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最为常见,其中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很受教师们的欢迎。

案例3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

海带提碘的实验涉及很多的实验仪器和基本实验操作,这些基本操作主要有:灼烧、溶解、过滤、萃取、分液、蒸馏等,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操作。这也是人教版教材把它编排在必修2最后一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对海带提碘进行了探究(需注意:灼烧时需用到乙醇,且气味很大,因此教师事先准备好海带灰;另外,蒸馏碘的CCl4溶液太耗时且分离效果也不佳,一节课45分钟进行不完,学生也只需回顾这部分操作的仪器和操作要点即可)。

任务一:讨论并总结完善教材中“从原料干海带检验并获取单质碘”的实验流程。(结果参见图2)

任务二:已知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为:99.2%水溶性碘、10.3%有机碘、1.4%IO3-(注:这不是碘元素的百分含量);经灼烧灰化后,再将海带灰用热水充分浸取并过滤,滤液中碘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I-。教材别强调海带在灼烧之前不能用水冲洗,如果将海带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究竟会怎样?请根据提供的试剂和几小片干海带,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实验结果。

当学生完成任务二后,认识到用清水浸泡海带后会损失大量碘,生活中长时间用水浸泡海带是不明智的,更可贵的是学生认识到教材中关于验证海带中存在碘元素的实验太过于靠后,其实也可以优化为将海带用水浸泡后再实验检验之。

任务三:为何不直接蒸馏碘水?利用“萃取分液蒸馏”对你有何启发?

师生总结:1.能直接用于分离或提纯的方法,往往是借助于某些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2.用其他物理方法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拉大,或用化学方法将它们转化为物理性质相差较大的物质,相当于降低了分离或提纯的难度,从而间接方便地分离或提纯;3.若有多种方法,则需选择简单、经济、易行、环保的。在总结之后,教师适当拓展延伸,引出“用反萃法分离碘的四氯化碳溶液”(见图3),优化了前面图2的实验流程。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提出任务四:除了反萃法外,你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回收四氯化碳吗?联系活性炭的吸附色素以及沙石的净水机理,请设计实验方案。

任务四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实验改进提出其他更好的建议。最后教师展示图4,然后将各小组获得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用图4中的装置集中处理,回收四氯化碳。

随后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优化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一节课学生既锻炼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得出了从物质中提取元素的一般思路:确定元素的存在形式寻找转化方案确定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四、探究实验与复习课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实践证明,复习课中引入探究实验,既巩固了旧知,还能适当将所学知识网络化,侧重于知识应用和挖掘新知。这样的案例实施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案例4 关于某些离子的检验探究

高中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二

高中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新课标化学必修1(人教版)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教材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的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的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2.让学生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离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2.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定义:略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⑥小苏打⑦Fe⑧Ca(OH)2⑨蔗糖⑩CaCO3学生独立练习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应是纯净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另外④⑨它们在熔融状态及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所以也不是电解质⑩虽然难溶于水,但总会溶极少量,用灵敏电量计会测出,并且其熔融状态也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答案:②③④⑥⑧⑩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时都能导电D.液体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B.将硫酸钡溶于水,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2-C.氢硫酸溶液中,c=2c(S)D.醋酸在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3.重金属粒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钡离子,如将甲、乙两种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2+2-2+-+2-+-和SO4和和SO4和NO3(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本课时学习离子反应的概念,从概念出发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由此拓展出的离子共存问题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过程表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S:溶液颜色变浅,但依然为蓝色T:大家认为变浅的原因是什么呢?S:蓝色的CuSO4溶液被无色的NaCl溶液稀释T:下面我们来分析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情况,并填写上表(学生每人有一张表格,自己独立完成相关的部分)T小结:通过分析表一的第一行可以看到,混合前后Cu2+、SO42-、Na+、Cl-四种离子均没有发生变化S:有白色沉淀生成,液体分层后上层为蓝色透明溶液T:白色沉淀是什么,上层溶液为什么是蓝色?S:白色沉淀应该是BaSO4,上层溶液为蓝色说明含有Cu2+T:根据你的分析填写上表相关部分T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家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互结合,溶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依然存在于溶液中能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学生相互讨论,提出方案)主要的方案有:1.滴加稀硫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Ba2+(少数学生能够提出)2.滴加BaCl2溶液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SO42-(多数学生提出)3.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教师鼓励学生的实验设计,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溶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T: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①和③混合后发生了化学本化,溶液中有的离子消失了,有的离子还存在我们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反应前反应后Cu2++SO42-BaSO4↓+Cu2++Cl-Ba2++Cl-表二不同酸、碱中和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练习,独立完成上表,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投影学生作业,全班交流)T:从刚才同学们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四个不同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离子方程式却相同,这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H2O也说明离子方程式表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化学反应,而是一类反应T:下面老师演示几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判断生成了什么产物并完成下表表三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NaHCO3==Na++HCO3-NaHSO4==Na++H++SO42-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aCO3+2H+==Ca2++H2O+CO2↑HCO3-+H+==H2O+CO2↑Cu2++Fe==Cu+Fe2+2.除了与酸碱盐有关的复分解反应外,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子反应利用离子反应鉴定明矾水溶液中的Al3+、SO42-;利用离子反应把混合物提纯:如粗盐中除去Ca2+、Mg2+、SO42-高2015级化学《离子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教学重点、难点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过程〔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一看:是不是化合物;二看:是不是导电;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讨论〕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强、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电解质的分类:1.强电质强酸:如HCl、H2SO4、HNO3强碱:如NaOH、KOH、Ba2大多数盐:如NaCl、AgNO32.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CO3、CH3COOH弱碱:NH3·H2O、Cu2其它:H2O〔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思考:金属和溶液导电原因的区别?金属导电自由移动电子溶液导电?自由移动离子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练习: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完全正确的是电离的表示——电离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电离方程式,简称电离式注意事项: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强电解质用“=”表示,弱电解质用“?”表示电离出的离子要标明所带的电荷数以及电性,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等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且遵循质量守恒如:Al2(SO4)3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电离如:H2CO3FeOH)3碱的电离:酸的电离

盐的电

:NaOH=Na++OH-HCl=H++Cl-Na2CO3=2Na++CO32-KOH=K++OH-HNO3=H++NO3-NaHCO3=Na++HCO3-Ba(OH)2=Ba2++2OH-H2SO4=2H++SO42-K2SO4=2K++SO42-KHSO4=K++H++SO42思考·交流: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问题〕请书写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1.离子反应(离子之间进行的反应)(30页教材实验2-2)及分析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2AgNO3+CuCl2=2AgCl↓+Cu(NO3)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2+-2+-2Ag+2NO3+Cu+2Cl=2AgCl↓+Cu+2NO3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2Ag+-2++2Cl-==2AgCl↓2+3-相等+-2Ag+2Cl=2AgCl↓步骤口诀:一写、二拆、三删、四查拆写的规则:可写成离子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2SO4、HCl、HNO3B.强碱:NaOH、KOH、Ba(OH)2[说明:Ca(OH)2微溶于水,溶液中一般写离子,悬浊液则写化学式]C.可溶性盐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A.难溶物质:BaSO4、Cu(OH)

2、CaCO3、AgCl等B.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C.气体:CO2、H2、SO2等D.单质:H2、Na、Fe、O2等E.氧化物:Na2O、Fe2O3等4.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

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生成气态物质,如: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CO2↑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离子反应总是向着使溶液[练习]1.请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加以改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2-+CO3+2H=H2O+CO2↑对碳酸钙与盐酸反应2-+CO3+2H=H2O+CO2↑错+2+正确写法:CaCO3+2H=Ca+H2O+CO2↑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H+OH=H2O+2+氢氧化铜溶于盐酸:Cu(OH)2+2H=Cu+2H2O-2-SO2气体溶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SO2+2OH=SO3+H2O++向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4+H2O-+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HCO3+H=H2O+CO2↑3.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2-2-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S=CuS↓+SO4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Cl=AgCl↓+2+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Ba+H2O+CO2↑+3+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6H=2Fe+3H2↑+-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4.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2+--Ca+HCO3+OH=CaCO3↓+H2O

足量烧碱滴入

Ca(HCO3)

2溶液2+--2-Ca+2HCO3+2OH=CaCO3↓+CO3+2H2O2+--Ca+HCO3+OH=CaCO3↓+H2O⑫NaHCO3过量时:2+--2-Ca+2HCO3+2OH=CaCO3↓+CO3+2H2OK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

2、⑪KHSO4少量时:2+2-+-Ba+SO4+H+OH=BaSO4↓+H2O⑫KHSO4过量时:2+2-+-Ba+SO4+2H+2OH=BaSO4↓+2H2O①Ca(OH)2和HCl②KOH和HCl③H2SO4和NaOH④KOH和HNO3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思考: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A、硫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B、盐酸和氨水反应C、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D、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6、离子方程式的意义2+2-①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②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教材P3410题

三、离子共存离子能大量共存则表示离子间不发生离子反应讨论: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2+2-+-2-2-A、K、Cu、NO3-、SO4B、Na、Cl、CO3、SO42+、2+--2+3+--C、CaBa、Cl、NO3D、Mg、Fe、OH、NO3+-2--2--与H不共存的离子:OH;弱酸酸根,如:CO3(HCO3)、SO3、-CH3COO等-+2+与OH不共存的离子:H;弱碱阳离子,如:Cu+、NH4等;--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等练习:―

1、下列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

Ba(NO3)2+H2SO4==BaSO4BaCl2+Na2SO4==BaSO

4↓

+H2O+CO

2↓↓↑+2HNO3B+2NaClC

BaCO3+H2SO4==BaSO4D.BaCl2+H2SO4==BaSO4↓+2HCl2、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离子反应教案掌握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学习重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灯座、灯泡、导线、酚酞试液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按课本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填写实验报告:讨论:

1、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导电能力有强有弱?

3、什么原因造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不同?[板书]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2举例:强电解质: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大多数盐类NaCl、BaSO4弱电解质:弱酸H2CO3醋酸弱碱:水-+

3、电离方程式:CH3COOHCH3COO+H+-NH4+OH-H2OH++OH实验用试管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酚酞试液,一边滴盐酸溶液一边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该现象原因[板书]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依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改:仅把强酸、强碱、可溶盐改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的仍用化学式表示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最简整数比查:根据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钾反应为例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讨论1: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板书]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小结]

1、2、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板书设计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比较2举例:强电解质: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大多数盐类:NaCl、BaSO4弱电解质:弱酸H2CO3醋酸弱碱:水-+

3、电离方程式:CH3COOHCH3COO+H+-NH4+OH-H2H++OH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三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组马玉霞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觉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写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3、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 思维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本节需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导入]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下列哪种物质是能导电的?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NaCl溶液、Cu。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能导电的是: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铜片、石墨;

不能导电的是: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提问] 既然大家都了解这些物质能够导电,那么它们导电的原理是什么?

Cu、石墨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不能导电原因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从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发生电离,以氯化钠溶解并电离为例,说明自由离子的形成,并书写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角度重新定义酸、碱、盐。

[课堂练习]练习册P22—23活学活用1,4

[小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铜(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CO2水溶液导电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电离。

3、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水及其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

[作业] 课本习题1、3、4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复习提问] 回顾初中我们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哪种类型的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并思考这类反应各物质的特点。

[总结]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盐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子反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它们的关系吧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

[实验操作1]: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中加入2ml 1mo1/L的K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Na+、SO42-、K+、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1mo1/LBaCl2溶液,观察

现象,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SO42-和Cl-。(学生已学习过SO42-和Cl-的检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壶知道★www.huzhidao.com√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Na2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课堂练习]

1、练习册24-26页 例1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2)烧碱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5)实验室制取氢气

(6)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举例: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

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

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7、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第三课时:离子共存

[复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

(2)Fe和CuSO4溶液反应

(3)NaOH和H2SO4反应

[新课]离子共存

一、若离子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生成沉淀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的物质

3、生成水及难电离物质

[典例1]练习册 26页 例

2二、外界条件,及题目要求的限制条件

1、强酸性溶液

2、强碱性溶液

3、无色溶液

[典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为()A: Al3+Ag+NO3-Cl-B: Mg2+Ba2+NO3-Cl-C: Na+K+SO42-CO32-D: Cu2+Na+NO3-SO42-

[练习] 活学活用4、5

[作业] 练习册 课后作业95页 明天交

新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四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学习到电解质的概念,明确了电离的过程,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由于学生学习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

1.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实验中了解反应实质,归纳反应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学习化学学科的方法,从实验中去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养成类比归纳的习惯,从而能够整体把握知识。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播放离子反应动画使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

三、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通过复习电解质的知识引入新课,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的思考,以引出新课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另外,通过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让学生明白离子反应的微观过程。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五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 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

3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

3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 :讨论3: 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练习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讨论4: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要”三看”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4、电离

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堂测评训练题

练习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熔融和溶液的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生成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金属钠

B.液氯

C.三氧化硫

D.乙醇

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磷酸 B.蔗糖 C.醋酸 D.硫酸钡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离子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 D.NaCl晶体 5.下列物质中全部都是弱电解质的是

A.CH3COOH、C2H5OH、NH3·H2O B.HCl、KOH、NaHCO3 C.CH3COOH、H2O、NH3·H2O D.BaSO4、CaCO3、HNO3 6.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固态氢氧化钠

B.液态氯化镁 C.氯化钠溶液 D.镁 7.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 B.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NH3通入CH3COOH溶液中

D.NH3通入盐酸中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液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9.下列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① NaOH ② NH3·H2O ③ AgCl ④ 醋酸 ⑤NaHCO3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10.下列叙述中能说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化时不导电

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 C.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D.不是离子化合物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六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下面没有二了所以不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再加点内容)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由于学生学习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

1.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

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学会运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的课堂上。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从课 2

程的开始对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水垢加入食醋就可以去除?”、“工业污水是怎样净化的?”并展示图片。再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出微观粒子的反应,再通过播放离子反应动画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考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标志)知识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 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确立的。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实验探究归纳而获得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学 3

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用化学反应的应用实例从学生熟悉的醋酸除水垢、盐酸除锈,及展示工业污水的处理图片入手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授新课

(1)设疑用实验探究新课:

上节课已学习了电解质,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但如果从定义上引入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所以在此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1、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SO4、Na、Cl 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和SO4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和SO4,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2)、播放离子反应动画揭示反应过程

在做完探究性试验给学生播放离子反应动画,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性实验的离子方程式,使微观的反应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3)、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难点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书写步骤,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

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气体、水仍写成化学式。”说明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为什么不全拆成离子?原因是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书写离子形式还是写化学式。

举例:CaCO3与盐酸溶液反应。CaCO3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书写中写成化学式。但它是电解质,参加反应是离子。

设问:a.澄清石灰水中加盐酸其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b.石灰乳中加盐酸呢?

2+

2-2+

2-2+

2-+

c.哪些物质能拆成离子形式,哪些不能拆呢?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

设计目的: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习”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具体化。并且通过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反过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3)对离子方程式意义的处理

先质疑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再实验探究,根据现象再质疑,再分析。将教材处理成几组酸与碱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设置问题台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欲望。既练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

先设疑:通过前面的实验知道,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会发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再一次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3.总结归纳,形成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的方法模式,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突破难点。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5.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第五部分: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能否再加点内容)

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离子反应动画的放映使抽象的反应具体化。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使以前生僻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的教学趋势,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的结合。

第六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步:写 拆 删 查

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或挥发性物质(气体)。因此,复分解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第七部分: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片与动画的放映相结合,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缺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们对以往所学的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比较困难,而本节课时内容也较多,未能在课程的开始帮同学很好的复习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的内容。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 篇七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提问]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

(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S2—=CuS+SO42—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Cl—=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Ba2++H2O+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6H+=2Fe3++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讲述]能否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关键在于能否选准方程式中各离子对应的物质,现将有关规律总结如下:离子方程式中如有H+存在,应选择强酸,但要注意同时有还原性离子存在,不要选用HNO3(如2H++S2-=H2S);如有OH-,应选择可溶性强碱;如有酸根离子,一般应选择钾、钠、铵盐;如有金属阳离子,一般选择强酸盐。

[板书]H+——强酸

OH-——可溶性强碱

酸根离子——钾、钠、铵盐

金属阳离子——强酸盐

[练习]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2H++S2-=H2S(2)CO32-+2H+=H2O+CO2

(3)Cu2++2OH—=Cu(OH)2(4)Zn+2H+=Zn2++H2

[过渡]接下来讨论本节最后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板书]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Na+、HS-、Cu2+、Cl-BHS-、Na+、OH-.K+CK+、MnO4-、Cl-、H+

DH+、Cl-、Na+、SO32-EK+、S2-、Cl-、Na+FK+、SO42-、SO32-、H+、

[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

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

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

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

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

[练习]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C

A.pH=1的溶液中Na+,S2―,K+,MnO4―

B.pH=7的溶液中Al3+,Cl―,SO42―,HCO3―

C.pH>10的溶液中Na+,AlO2―,SO42―,K+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八

2017-2018年高一化学组内听评课教学设计

授课入:林平慧

时间:2017.10.30 课题: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3.能进行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教学设计

本节课采用学生发现,寻找问题,列出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并进行一定的总结,将知识点进行深化和理解,达到教而会的目的。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试问1:C+O2是离子反应吗?

KClO3分解是离子反应吗?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2-1

没有明显变化

有白色沉淀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仍然是自由移动的Na+、Cl-、K+、SO42-

反应的实质是:Cl-、Na+没有参加反应,Ba2+、SO42-生成了难溶的BaSO4 试分析:

Na2CO3+HCl

HCl+NaOH 离子反应的条件:

① 离子 形成沉淀

②离子形成气体

③离子形成水

练习

2、判断下列物质之间能否进行离子反应 KNO3 +

NaCl

Na2CO

3+ H2SOMgO +

HCl

BaCl

2+ H2SO4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怎样书写一个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呢? 2。书写步骤“四字诀”。

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把易容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成离子的形式

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CuSO 4 +2NaOH ═Cu(OH)2 ↓+Na2SO 4

Cu2++SO 42 +2 Na ++2OH═Cu(OH)2 ↓

【特别提醒】(1)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常见的物质有: ①强酸:HCl、H2SO4、HNO3等。②强碱:KOH、NaOH、Ba(OH)2等。③可溶性盐:NaCl、K2SO4、NaNO3等。(2)不能拆成离子,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①难溶的物质:Cu(OH)

2、BaSO4、AgCl 等。

②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如H2CO3)、弱碱(如NH3·H2O)和水。③气体:CO2、SO2等。④单质:H2、Na等。

⑤氧化物:Na2O、Fe2O3等。

练习3.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 • • • 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铁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铁和盐酸

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

小结:介绍本节的三个知识点,加强练习。课后作业:绩优学案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 篇九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定性与定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它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课程目标。

就目前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是物质的判断(最主要是生成物是什么,有些也会涉及到反应物有哪些),这是定性方面的问题;二是方程式的配平,这是定量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从微观的角度将反应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忽视了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析推测过程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出来,而只是告诉学生象背诵英语单词一样去记忆反应的产物,没有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训练。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教学,既要过程与方法同行,又要定性与定量并重。

二、教学案例

1.【例题】写出次氯酸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定性分析】

【教师引领】次氯酸钠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硫酸亚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它们反应会得到什么产物?

【学生分析】硫酸亚铁会被氧化为硫酸铁;次氯酸钠会被还原为氯化钠。

【教师引领】次氯酸钠变成氯化钠后,剩下的氧离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分析】在水溶液中,氧离子可能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氢氧根离子。

【教师引领】形成的氢氧根离子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析】氢氧根离子会与硫酸铁电离产生的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教师引领】分析至此,你认为反应物有哪些?生成物是什么?

【学生分析】反应物有:次氯酸钠、硫酸亚铁、水。反应的产物一定有:氯化钠、氢氧化铁;如果铁离子没有被完全沉淀,还有硫酸铁;如果铁离子完全沉淀,还有硫酸钠。最终的产物有两种可能:氯化钠、氢氧化铁、硫酸铁;氯化钠、氢氧化铁、硫酸钠。

(2)【定量分析1】

【教师引领】要确立产物是哪种情况,必须进行定量分析。请同学们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的规律进行分析推断。

【学生分析】次氯酸钠作氧化剂时,每摩尔得到2摩尔电子,硫酸亚铁作还原剂时,每摩尔失去1摩尔电子,因此反应中次氯酸钠与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2。根据O2―+H2O=2OH―可知,氢氧根离子与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1,铁离子不能被完全沉淀。反应的产物应该是:氯化钠、氢氧化铁、硫酸铁。

NaClO+FeSO4+H2O――NaCl+Fe(OH)3+Fe2(SO4)3

(3)【定量分析2】

【教师引领】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后,就是配平的问题。怎样确定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呢?

【学生分析】根据上述分析,若参加反应的次氯酸钠为1摩尔,则生成的氢氧根离子为2摩尔,为了保证氢氧化铁的化学计量数不出现分数,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应为6摩尔;这样一来,次氯酸钠的化学计量数确定为3的话,氯化钠的化学计量数也为3,硫酸亚铁的化学计量数就为6,根据O2―+H2O=2OH―可知水的化学计量数也为3,氢氧化铁的化学计量数为2,再根据铁元素质量守恒或硫酸根质量守恒,确定硫酸铁的化学计量数为2。

【答案】3NaClO+6FeSO4+3H2O 3NaCl+2Fe(OH)3+2Fe2(SO4)3

2.【变式例题】写出次氯酸钠溶液与用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定性分析】

【教师引领】变式例题与例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分析】不同的地方是反应物溶液变成了酸性。

【教师引领】当溶液变成酸性后,次氯酸钠变成氯化钠后剩下的氧离子会有什么变化?反应物和产物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析】氧离子不再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氢氧根离子,而是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所以,反应物有:次氯酸钠、硫酸亚铁、硫酸;生成物是氯化钠、硫酸铁、水。

NaClO+FeSO4+H2SO4 ―― NaCl+Fe2(SO4)3+H2O

(2)【定量分析】

【教师引领】请同学们根据例题的分析思路,确定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学生分析】与例题的定量分析相似,反应中次氯酸钠与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2。若次氯酸钠的化学计量数确定为1,硫酸亚铁的化学计量数就为2,根据O2―+2H+=H2O可知,硫酸的化学计量数为1,再根据质量守恒原则,可以确定氯化钠的化学计量数为1,硫酸铁的化学计量数为1,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

【答案】NaClO+2FeSO4+H2SO4 NaCl+Fe2(SO4)3+H2O

三、总结与反思

1.准确把握“过程与方法”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程度,是指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经历,并形成从这些经历中抽象或概括的更有统摄力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体验问题的整个分析、探究、推断过程,感受整个探究过程的艰辛,分享整个探究过程的快乐,体会分析、探究、推断的思维方法,实现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建构的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化学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从而突破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瓶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离子反应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离子反应教案】相关文章

离子反应教案优秀9篇04-12

《离子反应》教案优秀10篇04-08

离子反应教案【优秀3篇】04-04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54 2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