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优秀7篇)

2023-10-21 12:40:44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虎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一

自读导言

《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点拨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设计者:刘人云)

[1]

《死水》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最成功的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悟其蕴含的情感,也让我明白语文教学所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情。正所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和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死水》这首诗歌本身就已经充裕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它或许没有唐诗宋词的绮丽优美,也不如散文那般温柔细腻,但是它却用铿锵有力的字眼唱出了自己的风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好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也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古翠翠同学朗读《死水》时感情充沛,很成功,便应作出肯定的评价,“朗读得太好了,真是孺子可教也!”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让他们不至尴尬,保存下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三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 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 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 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 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 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 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板书设计

死水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 水的特点 吹不起半点漪沦

及作者的态度 扔 愤激之语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二、具体描给死水 霉菌:云霞 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蛙叫:歌声 绘声

三、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四

1、写作背景

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2、板书设计

死水丑恶 无可救药 彻底失望

死水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静态描写

绿酒、珍珠(变成、咬破)——动态表现 丽语写丑恶(反讽)

自吹自擂 无耻吹捧——听觉感受

愤慨至极 无情诅咒 呼应首节

3、写作特色

(1)寄托(隐喻)和象征

寄托:一沟死水—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鲜明的批判精神

象征:①美国社会;②北洋政府;③黑暗的中国现实。

(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水,但所用的语言却有十分鲜明的色彩。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4、延伸阅读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死水》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

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死水》的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描写“死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提问: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明确: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明确: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明确: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1)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

《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决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五、关于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六

自读导言:

一、《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二、《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一、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二、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并解释。

三、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四、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五、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七、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指导: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赞美》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全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课内或课后作业 :

1、 应用所学的诗歌鉴赏办法,讨论并完成练习三。

2、 自主研读:

A、《再别康桥》和《死水》是如何体现诗的章法、韵律等形式美的?(点拨:音节、押韵、节奏及首尾呼应的结构,体现音乐美;具体、形象、动感、色彩的晚景图,体现绘画美;分节、诗行、字数,体现建筑美。)

B、怎样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点拨:一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它的显性和隐性含义;二是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不可妄加臆断。)

附:板书设计

《死水》

风吹不动、凝滞腐烂

(静——动)

翡翠                    ↑

桃花     静“美”                   动“丑”      漂满白沫

死     水                    小珠笑声

罗猗    (反讽)                    (反讽)     花蛟偷酒

云霞                    ↓

蛙声作衬,死水沉寂

(动——静)

美国

“死水”的三重象征    北洋政府

黑暗的中国现实

具体的物          形                                读

神                                 者     象

具体的事    象              ——征(暗示)                  征

情                                联     意

境    况          意                                想     义

《赞美》

1、 我坚忍地承受灾难                      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

我深情地拥抱人民                         感应着战争的冷酷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                      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

难而哀哭,博爱是                         山河,人民等待着的

诗人的本能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七

自读导言

《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点拨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设计者:刘人云)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7篇《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相关文章

《死水》教案优秀8篇11-01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成长的烦恼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09-19

英语教学教案模板英文版【5篇】11-24

54 2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