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8篇】

2023-09-18 08:17:02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与朱元思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虎知道将不胜荣幸。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

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课文朗读)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 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吴 均

异水清、急

景 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 向往大自然 鄙弃功名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6、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7、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8、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9、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五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阅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师: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5、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6、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7、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细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

戾天(lì)鸢飞(yuān)经纶(lún)横柯(kē)

2、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小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千丈见底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水之急天

从高山寒树树之奇下

流负势轩邈山之势独

飘奇山泉鸟蝉猿山之音绝

荡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很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五、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七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学习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物者,窥谷忘反”一句的含义。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音乐起,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彷佛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间。仰望:层峦叠嶂,俯视:流水淙淙。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忘怀得失。

这里的水很清,可见锦鳞游泳,当风乍起时,可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这里的树很茂盛,直入云霄。这就是喂鱼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富春江到底有多美, 现在我们就随吴均游一次美丽的富春江。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吴均,吴均南朝梁,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只留下这段优美文字。当时人们写信都习惯开篇描写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环境描写一样。

三.解析全文:

1、 读文。明确读音和句读

2、 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3、 学生读文并质疑。

4、 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时哪个词语?(奇山异水)

5、 文章那段写奇山?哪段异水?为什么不先写山后写水?第一段和后面两段是什么关系?

6、 概括总结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正侧结合)

7、 读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联想到哪些诗句?(知识拓展)

8、 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写的?

9、 读这段文字应什么语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0、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想。(联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1、可见吴均是个什么样的人?再预见一下,他写信的内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12、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你想对那些仍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说些什么?

13、为什么不把最后写景的那句话搬到抒情句前?(言有尽而意无穷。像电影片尾展示的越来越远的景物镜头)

四.小结全文,总结手法。

骈散相间,动静互见,正侧结合

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谢吴均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品文,让我们认识了富春江。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够亲游富春江,感受一下山奇水异,天下独绝的富春江。

五.作业:

给吴均写几句话-----书想书之言。

板书:

水(异):清 深 急

山(奇):山高 树寒 鸟鸣 禅啭 猿鸣

感想: 息心 忘返

【教学反思】

讲此文时因为借助了多媒体,有声有色,所以讲解不是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整体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构思讲解的:

一。文与人结合

学文一要学写法,二要学精神。本文我们不但要学清晰明了的写作方法还能学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和崇高品质。特别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结合生活或自己的情况谈感想的问题,这样更能很好的将文章与实际有效结合。

二。学与思结合

“教”为了“不教”。教师的启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我们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想到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再思考的能力。既然让他们思考就是为了加深他们对此内容的印象,那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而且问题不要全部简单直接化,要有一些让他们稍转一下弯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那样才会有一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

三。读和写结合

朗读是教学的基础。读出味道才能理解其含义。最后我设计一个作业-----让他们给吴均写几句话。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孩子们了解了吴均的身世和处境,理解了吴均为人和品质,就不怕无话可说。

每一篇优美的文章读起来都陶醉,讲起来都应手,回味起来仍有遗憾:

此文觉得有点头重脚轻,开始太罗嗦,结尾太仓促。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不够到位。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八

一、简析教材: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相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背全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通译全文,把握主旨,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美,领会作者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文美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深刻

领悟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释全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

2、反复诵读,背默全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字词,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好多同学都写过信,或给亲朋好友或给同学,我想同学们写信的内容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叙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他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与一般书信不同,他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的叙述,而是一篇由倩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研读课文

1、诵读课文,订正字音。(教师黑板板书生字词)

(1)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注解决。

重点生字词:

猛浪若奔(bēn) 干转(zhuàn)不穷 轩邈(xuān)(mio)

泠泠(líng)(líng) 缥(pio)碧 鸢(yuān)飞戾(lì)天

横柯(kē)上蔽 有时见(xiàn)目 窥(kuī)谷忘反

(2) 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语调。(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3) 学生竞读,教师点拨。

朗读注意:第一,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第二,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第三,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与朱元思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最03-06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4篇】11-29

与朱元思书【优秀7篇】10-15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54 1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