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8篇)

2023-08-12 19:38:44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2、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师: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发生了一件事。

2、默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3、师: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4、汇报:指读琳达的表现。

5、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生接读),谈感受,指导读。

6、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理解“振聋发聩”?父亲那振聋发聩的话语给琳达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亲便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从此“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经常讨论)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还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吗?齐读(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实怎样做的?(捐献眼睛)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

2、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我们再来通过朗读感受一下父亲那伟大的心愿吧!

四、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读一读,找一找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指读四处句子。

2、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她对妈妈说了什么?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为什么?

这种行为是多么令人骄傲呀!温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家庭里,使她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所以她骄傲的对妈妈说。师生对读对话。

3、琳达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里。什么事?默读

4、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女儿,这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呀!这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呀!而琳达却承受住了,她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5、师: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为了别人能见到光明,琳达在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这封信好吗?

7、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齐读15自然段。你认为温迪是为谁而骄傲?为了什么而骄傲?

8、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

9、 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

五、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它写下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二

一、情景导入 ,质疑揭题

1、 (配乐朗诵)课件显示:“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2、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后,给为他捐献角膜的人写的一首赞美诗。是谁为他捐赠了眼角膜呢?让我们一起到《永生的眼睛》一文中去找答案吧。大声齐读题。

3、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学生可能答:永生是什么意思? 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请打开课本86页。(课件示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捐献角膜  (指着板书)本文就是讲了——(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      2、都有谁为盲人捐献了眼角膜?(板书:母亲、父亲)文中还写了一个人,她的态度变化是全文的线索,这个人是——(板书:琳达)     3、琳达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挚爱的妈妈的生命,处于极度悲痛中的琳达,却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时,她的态度是——?(板书:反对)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课件示第四自然段)指导读出异常气愤的语气:“我痛苦难忍…..离去。”     4、如此强烈反对捐赠妈妈眼角膜的琳达,后来她的态度改变了吗?(改变了)是什么令她改变了?(父亲的话)课件显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指一人读。引导理解:父亲认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父亲还认为,什么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你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实话实说。

5、同学们刚才谈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如——,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有些同学说最珍贵的东西,如——这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别人以后,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如眼角膜(课件显示:眼角膜图)请看,医生镊子上夹着的无色透明的东西就是眼角膜,它很薄很薄,覆盖在眼球的表面,没有它,光线无法进入眼球,我们也就无法看清眼前的任何事物。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死后把它捐赠给别人,为什么?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也会有意义的。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个有爱心,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人。(板书:关爱          奉献)     6、其实,母亲去世后,父亲同琳达一样,也伤心到了极点,悲痛到了极点,可是父亲却把一切悲痛深埋在了心里,他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对琳达说这番话的?(平静)配乐用平静的语气读这段话。父亲觉得用母亲最珍贵的东西让别人重见光明,这样做远比无尽的悲伤更有意义,这是一位多么——的父亲?(指板书:有爱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父亲),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齐读)

7、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却感人至深的话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她最终同意捐献了母亲的眼角膜。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使她遵从遗愿,捐献了父亲的眼角膜?(课件示第七自然段:“如果一个盲童……自豪!”)(指名读)我好像没有听出美妙的感觉来。谁再来试试?

8、听着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孩子,(播放课件)而他们中的少数人,有幸得到像父亲这样善良、有爱心的人捐赠的眼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想想,重见光明后他们可能会看见——(参天大树、栩栩如生的马儿、美丽的草原、翩翩起舞的蝴蝶……)备受黑暗折磨的盲童,终于看见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是多么美妙,多么快乐的事,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朗读中。(配乐读)

9、在父亲这番话的影响下,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当初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读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死后捐献了他的角膜(板书:遵从)

10、琳达的父亲一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深深地感动了琳达,还感动了谁?(女儿温迪)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被父亲的言行深深感动的句子,指名读,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骄傲。)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指板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骄傲,请读出来。(课件示:这次,……骄傲。)琳达骄傲的是什么?(温迪不但以外公捐献角膜为荣,将来还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11、此时的琳达多少岁?(14岁)当年琳达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也是——14岁。当时的琳达是怎么说的?如今的温迪又是怎么说的?(读两段话)在前辈们的耳传身授影响下,温迪也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所以琳达说:(齐读)在这一刻,……角膜!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12、课文节选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请看,(课件示内容,全体学生齐读)在父亲去世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她才华横溢的小温迪,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现在的琳达已经平静了许多,她抑制住内心剧烈的悲痛,主动捐赠了女儿温迪的角膜。(板书:温迪主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这里的“你”指的是——(温迪)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温迪一样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播放课件:大学生及邓小平捐献角膜图片)让我们把这首诗也献给他们吧!(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

14、课文学到这里,能说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永生的眼睛”吗?(温迪的外公、外婆,还有14 岁的小温迪,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是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15、“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也为所有已经捐献和愿意捐献器官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6、作业:给温迪写一封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2、小调查:

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活动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二、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三、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四、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

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五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2、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3、养成带着读文章良好的学习习惯。4、理解“永生”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一、梳理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永生的眼睛》,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单的语言完成下表。

时间 捐献者 期间(前/后)发生的事 琳达的表现 1965年 母亲 母亲去世、父亲平静、决定…… 无法理解 哭喊 痛苦 1980年(六年)       1986、4、11       两周后       又三周后

本文是按        顺序写的。2、学生汇报。(梳理文章的脉络)二、读文解疑1、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出现a、为什么说是永生的眼睛?b、母女俩的反映为何天壤之别?c、父亲的那番话为什么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做出标记。3、指名汇报。(1)先解决问题c。·出示“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有意义的死”,请一名同学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听他父亲的话你有什么收获?(理解出能够帮助别人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这时父亲的表现是(平静板书)。而女儿的此时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哭喊)·出示女儿的话,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读出读出女儿的愤恨。(这种不理解是来自于对母亲的爱。)·由父女对母亲爱的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父亲不仅爱母亲也爱别人,而琳达只爱自己的母亲。(体会父母那无私奉献的大爱,琳达的爱是小爱)·由此解决父亲的话给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2)我与父亲之间在母亲捐献角膜的问题上态度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课文中还有一处那就是我们同学提的第二个问题。·我和温迪都分别是什么表现?(哭喊、骄傲)·由于我是首次听到,而温迪则在家庭当中耳濡目染了家庭成员对此类问题的讨论,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可以让学生观察文章中的插图来理解)·体会这里的骄傲一词,他在为谁而感到骄傲?·在这一刻,我领悟到了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什么?(体会父亲留下的还有那永远关爱别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3)那你明白了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吗?读信,学生谈自己的体会。(美丽的含义)“温迪手中的笔不停地挥动着”谈永生。三、情感升华捐献眼角膜的善举是有限的,但是留给人们爱却是无止境的,正是这样的无私的大爱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也是它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下面让我们欣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感人事例。放录像。

《永生的眼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青华小学  张莉莉《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虽然自己不是第一个吃苹果的人,但我也愿意尝试新的挑战,这次上课就是这样。做为四年级的老师,我深知《大纲》中要求,学生在四年级开始要养成并具备会给课文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上了这节课的体会:1、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肤浅的,需要老师带着他们走进文章中间。如学生对问题c的理解,当学生在下面默读时我就发现很多同学都把这个问题先拿来解决,但是他们只是觉得父亲的这句话说得有道理,但至于道理何在却不知所云。所以在处理问题时,我先把这个问题拿了出来,并通过让学生把父女俩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平静”与“哭喊”体会出父亲与我都深深地受着母亲,但父亲的爱不仅仅局限在爱母亲,也体现在尊重母亲的想法——想着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这种是爱的延伸也可称之为大爱,而我的爱则停留在对母亲的不舍上只是小爱。这样的一番追根溯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与母亲的那种大爱教育了我给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2、借助插图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处理“为什么母女俩的反应会天壤之别?”时,当学生说到温迪为母亲而感到骄傲,为外公而感到骄傲时,除了可以抓住文章内容,我又借助了书中的插图,让学生从图中温迪的神态中去感受,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什么?这样学生在文、图结合的同时,就更能体会温迪对外公这种善举的理解了。3、引导不足,活力不够。课虽然上完了,但仍有一些遗憾之处。课堂中由于我在教学中的激情不足所以导致学生在整堂课上的表现也没有掀起一层层的起伏。另外,我在预设中想到的一处因为前面填表的时间比较长,耽误了后面的时间。所以“在这一刻,我领悟到……”这一部分没有处理,我的设计中也提到了,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说一说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其实也就解决了问题a。也正是这个原因,致使后面学生对永生这一含义的理解没有谈透。这就好似一根锁链,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断代,那么整条锁链就缺乏了他的连续性。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就好了。但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8)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拓展知识:

1、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xx个人,只有少数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多数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

2、生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

3、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4、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5、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五、师小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精品教案 篇八

1965年炎夏的一天,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下午,一位警官来访,为医院要取母亲的眼睛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我惊呆了,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而父亲居然回答"可以"。我痛苦难忍,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他说,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多少年过去了,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1980年,父亲患严重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他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父亲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我告诉温迪她外公的心愿。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她14岁,恰恰是当年我首次听说捐赠器官时的年龄。

1986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作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令你骄傲吗?"我问。"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那天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活儿营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1.这篇短文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

2.文中记叙捐赠眼睛角膜的人物有哪几个?依次写在横线上: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表明他们捐赠眼睛角膜时间的词语,依次写在横线上:_______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琳达的父亲给她以深刻启发的两句话。

5.下面是文章所用的材料,其中详写的有,略写的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分别填入括号内:

a.母亲被疾病夺去生命b.父亲对我的教诲和影响

c.温迪的骄傲和心愿d.温迪在交通事故中丧生

e.温迪的眼睛角膜被成功移植

6.文章倒数第2段,引用了"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里的话,有哪些作用?选出正确答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照应标题

b.表明眼睛角膜移植手术的高妙

c.贯穿全文

d.交代温迪捐赠眼睛角膜的结果

e.表达两位昔日盲人对琳达的谢意

f.照应开头

7.恰当地归纳了文章中心思想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赞扬了琳达父母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b.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表现了琳达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认识的提高。

c.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表现了温迪年纪虽小,但品质非常纯洁、高尚。

d.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赞扬了他们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199年北京市统一中考试题)

答案:

[永生的眼睛》:l、.第一人称2.母亲父亲温迪3.1965年炎夏的一天1986年的一天两周后4.你所能给予他人……自身一部分。如果我们的死亡…有意义的。5.b、c、a、d e 6.a、d d.d

第二次冒险

①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②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个兵,安道将将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③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学会的几句法语。

④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3o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⑤"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__"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⑥"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⑦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抱了出来。

⑧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⑨这间棚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qua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⑩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11)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12)女主人很快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门失去了父亲。

(13)"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14)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写汉字:

"安道特_(qua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2.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在___

3.写出一个与第①段中"言语不多"近义的成语:

4.第①段中"那时候"是指_____ 的时侯。

5.在第⑤段中的"__’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__"你们愿把我藏起来吗?"

6.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的"当时的情况"是指:(1)

(2)____;(3)_的作用是:

a.概括文章内容

b.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

c.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7.女主人主要的性格特点是:(1)_;(2)___

8."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的原因是:___。

9.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个方面写出题目"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1)_

(2)_

(1994年上海中考试题)

答案:

(第二次冒险):1.蜷2.1944年春(或大反攻的前夜)诺曼底一个法国农舍3.沉默寡言4安道特着落5.逗号6(1)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2)唯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天已经亮了b 7.(1)镇定、坚强善良、勇敢8.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受感动。9.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又一次到女主人家避难女主人在因救助安道特而丈夫遭枪杀后,又一次将安道特藏起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永生的眼睛》教04-10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02-26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5篇12-09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8篇)11-28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优秀10-19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4篇10-08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精选4篇)10-06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09-13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优秀6篇08-08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最新8篇】05-06

54 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