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4篇】

2023-08-06 01:54:12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下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园田居》(其一 篇一

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yī

归园田居其一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shǎo wú shì sú yùn ,xìnɡ běn ài qiū shān 。

少 无 适 俗 韵,性 本 爱 丘 山。

wù luò chén wǎnɡ zhōnɡ ,yí qù sān shí nián 。

误 落 尘 网 中,一 去 三 十 年。

jī niǎo liàn jiù lín ,chí yú sī ɡù yuān 。

羁 鸟 恋 旧 林,池 鱼 思 故 渊。

kāi huānɡ nán yě jì ,shǒu zhuō ɡuī yuán tián 。

开 荒 南 野 际,守 拙 归 园 田。

fānɡ zhái shí yú mǔ ,cǎo wū bā jiǔ jiān 。

方 宅 十 余 亩,草 屋 八 九 间。

yú liǔ yīn hòu yán ,táo lǐ luó tánɡ qián 。

榆 柳 荫 后 檐,桃 李 罗 堂 前。

ài ài yuǎn rén cūn ,yī yī xū lǐ yān 。

暧 暧 远 人 村,依 依 墟 里 烟。

ɡǒu fèi shēn xiànɡ zhōnɡ ,jī mínɡ sānɡ shù diān 。

狗 吠 深 巷 中,鸡 鸣 桑 树 颠。

hù tínɡ wú chén zá ,xū shì yǒu yú xián 。

户 庭 无 尘 杂,虚 室 有 余 闲。

jiǔ zài fán lónɡ lǐ ,fù dé fǎn zì rán 。

久 在 樊 笼 里,复 得 返 自 然。

《归园田居》(其一 篇二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归园田居》(其一 篇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 www.jingyou.net 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习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生:齐读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10-10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精选6篇】06-24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成长的烦恼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09-19

54 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