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

2023-06-24 23:16:3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7篇《《阿房宫赋》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阿房宫赋》教案 篇一

自读要求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

文章一、二节

自读程序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自读点拨:

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阿房宫赋 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回忆《过秦论》的内容开始,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B  尽态极妍(美丽)

C  鼎铛玉食(铁锅)              D  直栏横槛(栏杆)

E 辇来于秦(坐车)               F  朝歌夜弦(早上)

五、断句: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 :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板书内容要点: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三)板书要点: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三)  板书要点:

五、总结全文

1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写作特色:

(1  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作业 :课后练习。

[1]

阿房宫赋 教案 篇三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

“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疑难指津】

·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议论特色?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文学创作中的议论能够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现出来还是很见艺术功底的。

【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名题讲析】

1.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c.表感叹语气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e.表判断语气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对下列加点语气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⑷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⑹呜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归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⒁滋可痛已!

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⒃年几何矣?

⒄是善恶之分也已。

⒅万钟于我何加焉?

⒆非死则徙尔。

A.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⑾⒁⒂/⑿⒀/⑸/⑴⑶⒄

B.⑷⑽⒆/⑵⑺⑻⒃⒅/⑹⑼⑾⑿⒁⒂/⒀/⑸/⑴⑶⒄

C.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⑿⒁⒂/⑾⒀/⑴⑸/⑶⒄

D.⑴⑷⑺⒆/⑵⑻⑽⒁⒅/⑹⑼⑾⑿⒂/⒀⒃/⑸/⑶⒄

解析:本题考查语气助词的用法。本单元文言虚词的学习是重点内容,而其中尤应重点积累掌握好“哉”“矣”“也”“乎”“焉”等几个语气助词的多种用法。本题中,表陈述语气有⑷⑽⒆;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⑵⑺⑻⒃⒅;表感叹语气⑹⑼⑾⑿⒁⒂;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⒀;表判断语气⑸;表肯定或否定语气⑴⑶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的一组是(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o    I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辩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答案为B。

【风景剪辑】

剪辑1: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山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黄图》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故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来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剪辑2: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以“人”代“民”),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移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u)           辘辘(lulu)远听              鼎铛(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   尽态极妍(yan)                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宫              剽(piao)掠其人              金块珠砾(li)

D.尽锱铢(zhizhu)     妃嫔媵嫱(yingqiang)     逦(liyi)迤

2.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二。 填空题:

5.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宫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8.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D.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又何羡乎?                          目遇之而成色

12.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1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5.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1] [2] 下一页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 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 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 初读文本,解决字音。

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 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 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明星荧荧(yíng) 梳晓鬟(huán)也 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玉石(chēng) 锱铢(zīzhū) 弃掷逦(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瓦缝参差(cēn cī) 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利用工具书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并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最后整合翻译整段文意,同时提出疑难点,寻求教师帮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结束。

② 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③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抱:适合,随着。

④ 盘盘焉 焉:……的样子。

(2)古今异义

① 直走咸阳 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

今义: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③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词类活用

①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 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

(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 第二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3)词类活用

①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②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沙砾。

(4)通假字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②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③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句

(6)小结

第二段写了宫人的来源,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3、 第三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②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纷:多,繁华;念:顾念。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④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⑤ 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的谷仓。

⑥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2)古今异义

①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3)词类活用

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② 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③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

(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4、 第四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③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哀:哀叹。

④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

(2)词类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

(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全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和检查上节课的知识点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朗读文本,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文本,全文四段可分几大部分?并概括其大意。请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 豪华,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大声的朗读第一部分,思考:(1)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杜牧借助史实,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其进行鉴赏分析。

明确:(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示例:(2)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无度。

3、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读出阿房宫恢弘壮丽的气势和作者对统治者无度的忧愤之情。

4、自由的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5、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读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命运的不安和无穷感慨。

四、品读文本,鉴赏语言

1、本文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分析。

示例: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2、请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品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1、背诵全文。

2、搜集杜牧的相关诗文词赋,进行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开拓视野。

《阿房宫赋》教案 篇五

一、导入

当我们站在秦长城雄伟浑厚的背脊上,当我们置身于始皇陵地下军团的威严肃杀中,我们的内心定然会升腾起始皇帝夷平六国、一统天下的伟大形象,也自然会生出秦王朝与宏伟阿房宫“旦夕间”便轰然坍塌的悲叹。

二、合作交流

课前将学生分成六组,分别归纳文中重点字音、一字多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课上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指正并补充,明确关键字词。

三、讨论探究

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和气度恢宏的阿房宫会如此摧枯拉朽般被毁灭呢?请从课文第"段中找一个四字短语来回答,全文的描写也是紧扣这四字展开的。

明确:秦爱纷奢。

有学生可能会找“日益骄固”,这四字也是秦亡原因,但不是本文描写议论的重点。请学生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句话,并以这句话作为解读整篇文章的切入口。

一探:“秦爱纷奢”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

请学生自由阅读1-3段,并概括1-3段(“嗟乎”前)的描写对象及特点。

明确:宫殿宏、美女多、珍宝富。

二探:“秦爱纷奢”,作者是通过何种手段来突出“宏”“多”“富”的?(讨论)

教师视交流情况灵活点拨学生需注意的几个方面,但不告知结论。

1,数量词:第1段中的三百、二、五……一、十……一、几千万、一……一;第2段中的三十六年;第3段中的几世几年。

2,形式特点是多用排比铺陈,多用比喻、夸张来突出宫殿的宏、美女的多、珍宝的富。明确这是赋

的特点。例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将喻体置放在前,先写出令人惊奇的鲜明画面,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从而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3,内容上对同一对象多角度反复铺陈描写。写建筑,先展示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色。

三探:“秦爱纷奢”达到何种程度?请找出文中的原句来回答。(讨论)

明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请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摆出秦统治者的罪证,绘出秦统治者“劳民伤财”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画,揭露了秦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为满足个人奢欲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四探:“秦爱纷奢”导致了什么后果?(找原句)为什么不浓墨重彩写这一后果?(讨论)

明确:“使天下之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出秦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

五探:描写突出“秦爱纷奢”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吗?(讨论)

阅读第4段。提醒注意:四个“后人”的含义,为什么要用四个“哀”?怎样才能不哀?

明确:第三个“后人”与其余三个不同,是指更后来的人。铺陈宫室宏、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借古讽今,用以警诫“后人”才是全文主旨。四个“哀”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上,而不是“鉴”上。作者警示当今统治者要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四、拓展提高

比较杜牧的诗《泊秦淮》与《阿房宫赋》,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目的上,都是借古讽今。一借始皇帝讽唐统治者,一借南朝陈后主讽唐统治者。行文节奏上,都是先扬后抑。情感上,都表现了杜牧作为较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不同点:体裁上,一为赋,一为诗。表现手法上,一重排比铺陈,一重动词锤炼。讽刺对象上,一明写秦统治者,一暗写南朝统治阶层的达官贵人。

阿房宫赋 教案 篇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 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尽态极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贺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横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   完了、结束    北 而西折  动词,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数→动  统一

构而 折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     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     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    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讨余下段落,完成课后习题,凿实—词多义。

(二)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s. 不知其所 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   “妍”,美丽。

c. 立  “缦”通“曼”,久。

d.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 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 ,韩魏之 ,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 , :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三)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   举:被攻取

b. 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路,深究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略)

[课上练习,巩固重点实词]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略)

[1]

阿房宫赋 教案 篇七

阿房宫赋 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XX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

1 .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

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

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

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

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

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

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

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阿房宫赋》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阿房宫赋》教案】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8篇)07-05

阿房宫赋 教案最新4篇03-06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成长的烦恼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09-19

54 13658